直流吊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9738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直流吊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扇,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直流电进行供电的吊扇。



背景技术:

吊扇,其包括壳体、风扇电机及壳体外的叶片。吊扇根据电源类型分为直流吊扇和交流电扇。直流吊扇相比于交流吊扇效率高,省电,并可应用在某些不方便通电的地区,如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东南亚、非洲地区,或者远离大城市的海岛、山上等地方。

直流吊扇的电机分为直流无刷电机和直流有刷电机,直流无刷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转子包括环形分布的若干个磁性元件以及外围的铁心。直流无刷电机外设置有跟随转子转动的壳体,启动直流无刷电机,壳体与叶片一起转动,从而使吊扇工作。

直流无刷电机都会用到控制线路板,目前的线路板都是安装在壳体内,并且固定在定子的上方。该种结构的吊扇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直流电压波动较大,比如采用太阳能供电的,根据阳光的强度不同,产生的电压也不同,电机在转动时会产生高频振动,且使用环境恶劣等原因,控制线路板上的元器件及线路容易损坏。2、直流无刷电机在长时间工作后,容易发热,控制板的MOS管也会发热,导致MOS管散热不畅,这会影响控制线路板的寿命,或者使控制线路板损坏。上述两种原因使得控制线路板需要维修或更换,这需要对叶片或壳体拆卸安装,操作相对比较麻烦,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制线路板不受电机发热和高频振动影响且维修或更换方便的直流吊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直流吊扇,包括壳体、直流无刷电机、壳体外的叶片和控制线路板,所述的控制线路与所述的控制线路板连接,所述的直流无刷电机设置在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直流无刷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的上侧面或下侧面设置有具有容纳空间的罩盖,所述的控制线路板固定在该罩盖的容纳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还包括吊杆,所述的吊杆穿过所述的壳体与直流无刷电机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罩盖位于壳体的上表面,所述的吊杆穿过所述的罩盖,且所述的罩盖固定于所述的吊杆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罩盖包括罩体和收口部,所述的收口部与吊杆之间通过螺纹方式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罩体内设置有定位柱,控制线路板水平方向通过螺钉组件固定在所述的定位柱上,所述的控制线路板的中心设置有供吊杆穿过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罩盖由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罩盖的内部口径由上往下逐渐变大,所述的控制线路板固定在罩盖的上方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罩盖的下边缘靠近壳体的上侧面,且罩盖的下边缘与壳体的上侧面之间留有固定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壳体由上壳体与下壳体组合而成,所述的转子通过支架与所述的壳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与控制线路板连接的导线容纳或穿过所述的罩盖的容纳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壳体的内部由于直流无刷电机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较高并且产生高频振动,壳体的上侧面或者下侧面位于壳体的外部,罩盖被传递热量和振动均较低,减少了高温和振动对控制线路板的影响;罩盖内的控制线路板在日常维护或者修理时,无需打开壳体,只需要拆卸罩盖就可以进行,日常维护和修理比较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5为直流无刷电机的立体图;

图6为直流无刷电机的爆炸图一;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图8为直流无刷电机的爆炸图二;

图9为上支架或者下支架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中B处的放大图;

图11为直流无刷电机和壳体的爆炸图;

图12为直流无刷电机和壳体装配后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4直流吊扇,包括壳体13、直流无刷电机16、壳体13外的叶片17和控制线路板18,控制线路与控制线路板18连接,直流无刷电机16设置在壳体13内,直流无刷电机16包括转子1和定子2,壳体13的上侧面或下侧面设置有具有容纳空间20的罩盖19,控制线路板18固定在该罩盖19的容纳空间20内。壳体13的内部由于直流无刷电机16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较高并且产生高频振动,壳体13的上侧面或者下侧面位于壳体13的外部,罩盖19被传递热量和振动均较低,减少了高温和振动对控制线路板的影响;罩盖19内的控制线路板18在日常维护或者修理时,无需打开壳体13,只需要拆卸罩盖19就可以进行,日常维护和修理比较简便。

直流吊扇还包括吊杆21,吊杆21穿过壳体13与直流无刷电机16固定。罩盖19位于壳体13的上表面,吊杆21穿过罩盖19,且罩盖19固定于吊杆21上。直流风扇在转动时,吊杆21不转动,吊杆21下方所连接有定子1,转子2和壳体13一起转动。吊杆21用金属材料,如铁质的,用于固定在建筑物的天花板上。该罩盖19一方面起到装饰的作用的,另一方面起到防尘的作用,由于吊杆21伸入壳体,壳体13上会留下缝隙,罩盖的设置可以防止灰尘杂质从壳体内进入到电机内部,使电机内部处于比较干净的状态,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罩盖19包括罩体191和收口部192,收口部192与吊杆21之间通过螺纹方式连接固定。罩体19内设置有定位柱22,定位柱22在安装时比较方便,控制线路板18水平方向通过螺钉组件固定在定位柱22上,控制线路板18的中心设置有供吊杆21穿过的通孔23。吊杆从控制线路板的中间通孔处穿过,控制线路板的固定比较牢固,不会因为吊杆的摇晃而偏移。罩盖19由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塑料易成型,成本低。

罩盖的收口部与吊杆之间用螺纹拧紧后,风扇的壳体在转动时,罩盖不会动,需要维修时,罩盖的收口部与吊杆之间拧松后,并且将罩盖上移,就可以留出空间将控制线路板从罩体内卸下或装上了,操作起来很方便。

罩盖19的内部口径由上往下逐渐变大,控制线路板18固定在罩盖19的上方位置。并且在控制线路板18和壳体13之间留有一定厚度的缓冲空间201,缓冲空间201为容纳空间20的一部分,缓冲空间201因为只有空气层,导热性较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绝热量和振动的传递。罩盖下部的口径较大,利用其较大的操作空间,方便控制线路板从罩体内拆卸或安装。

如图1、图2所示,罩盖19的下边缘靠近壳体13的上侧面,且罩盖19的下边缘与壳体13的上侧面之间留有固定间隙24。使用时,罩盖19固定不动,壳体13随着转子2转动,留有固定间隙能够使得两者之间互不影响。该固定间隙不能太大,可以防止灰尘进入,且间隙也不能太小,以免壳体转动时,影响到罩盖。

如图11、图12所示,壳体13由上壳体131与下壳体132组合而成,转子2通过支架(塑料支架5)与壳体13连接。与控制线路板18连接的导线容纳或穿过罩盖19的容纳空间20。导线从罩盖内穿过,使风扇的整理上看起来更加简洁,外形美观,同时当有多余长度的导线可以束缚后置放于罩壳内。

如图5-图12所示,直流无刷电机16,包括定子1和转子2,直流无刷电机转子2包括多个磁性元件3、铁芯4和塑料支架5,多个磁性元件3环形分布于铁芯4的内侧,塑料支架5由两个相互独立的上支架51和下支架52合拢而成,铁芯4装入塑料支架5的环形槽6中,磁性元件3插入塑料支架5内侧的各个卡槽7内。磁性元件3的外侧面与铁芯4的内侧面之间用胶水固定。磁性元件3以紧密贴合于铁芯4,或磁性元件3以允许间隙固定于铁芯4内侧,同时不影响铁芯4与磁性元件3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准。

如图5-图10所示,先将铁芯4放入至上支架51或下支架52其中一个的环形槽6内,然后再将上支架51和下支架52合拢呈塑料支架5,铁芯4被固定在塑料支架5的环形槽6内,可以将铁芯4与上下支架51、52以紧配合的方式相互连接,铁芯4一方面插入于塑料支架5的环形槽6内,另一方面铁芯4能连接于上支架51与下支架52,使上下之间一体化,不容易脱开,然后再将多个磁性单元3依次插入塑料支架5内侧的各个卡槽7中并进行固定,以将磁性单元3的位置进行固化;该种装配方式操作简单,上支架51和下支架52的注塑工艺也比较简单,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6-图8所示,上支架51与下支架52结构相同,上支架51与下支架52上下合拢以形成塑料支架5,上支架51包括一体的环形底板8和环形侧板9,环形底板8上设置有多个隔离块10,两个隔离块10之间形成卡槽7供磁性元件3插入,每个隔离块10与环形侧板9之间具有固定距离以形成环形槽6供铁芯4装入,两个隔离块10以限制磁性元件3的横向移动,起到定位的作用。隔离块10的宽度也即是相邻两块磁性元件3的间距。铁芯4安装于所有隔离块10的外侧,磁性元件3插入到两个隔离块10之间位置,同时磁性元件3的外壁紧贴于铁芯4的内壁。

上支架51与下支架52之间设置有卡扣组件11;当上支架51与下支架52合拢时,卡扣组件11将上支架51与下支架52相互固定。在安装好铁芯4后,上支架51与下支架52的位置对准并依靠卡扣组件11进行固化,电机在工作时,防止铁芯4与磁性元件3的位置发生移动。

如图9、图10所示,卡扣组件11包括上支架51的环形侧板9上的插筋(附图未显示)与下支架52的环形侧板9上的插孔111,插筋与插孔111紧配合。插孔与插筋111不仅起到上下支架合拢时的定位作用,同时还能进一步地将上支架51和下支架52固定起来。

如图6所示,若干磁性元件3均匀分布且用专用胶粘合在所述铁芯4内,铁芯4固定在塑料支架5的环形槽6内;铁芯4采用位于磁性元件3的外壁,紧粘合着磁性元件3,其作用如下:闭环式自屏蔽设计可使气隙侧的磁通密度大幅增加,提高永磁材料利用率,使电机的功率密度增加,从而可降低电机转子重量;由于降低电机转子重量,电机的转动惯量也同步降低,提升了电机快速响应性,提高产品效率。磁性元件3的外侧面与铁芯4的内侧面之间用强力专用胶水固定。胶水涂在该位置的粘牢效果最好。

该电机高强度粘合转子中,塑料支架5与铁芯4结合紧密,性能稳定,一致性好,且加工效率高,节省不同电机外径的定子模具投入。塑料支架5由上支架51和下支架52分体合拢,使得注塑工艺简化,装配工序也增加不多,整体上减少了生产成本。上支架51与下支架52可利用多种类型注塑机进行加工。

铁芯4为闭环的铁环,放置于塑料支架5的环形槽(环形槽6)内,保证了铁芯4与塑料支架5的紧贴性。

塑料支架5将铁芯的三个面包裹起来,铁芯4的内侧面外露于塑料支架5。铁芯4的内侧面与磁性元件3的外侧面紧贴或紧靠,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大,以不影响两者的磁性性能。

如图6所示,磁性元件3呈弧形的类长方体形状。相邻两个磁性元件3之间具有间隙,所有的磁性元件3以构成一个环形磁性体12。且类长方体结构的外侧面完全用磁性元件3专用胶粘合在铁芯4内,内侧面外露于塑料支架5的内侧面,形成稳定的磁场,保证转子2的使用性能。

磁性元件3为具有两个对称弧形面的类长方体结构,且其中一个弧形面外露于塑料支架5的内侧面。具有圆弧面的磁性元件3与圆环状的塑料支架5贴合得更紧密,在转子高速旋转过程中,两者也不会容易发生分离;保证产品性能的稳定性。

塑料支架5的外围设置有与壳体13连接的支撑组件14,所述的支撑组件14包括多个支撑件15,支撑组件14主要用于连接转子2与壳体13,并且将转子2与壳体13固定起来。当转子2转动时,其壳体13也跟随转动。支撑组件14也注塑成型,其尺寸根据壳体13的尺寸进行变化,只有一次修改模具就可以实现,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为便宜。所述支撑件15为空心槽体结构。空心槽体部分便于转子通过支撑件15的安装,同时也减轻了转子2的重量。支撑件15的端面高出塑料支架5的端面。避免了塑料支架5在高速转动时与其他邻近部件的摩擦,延长其使用寿命。支撑件15的底端与所述塑料支架5通过圆角固定连接。通过圆角连接,增强两者连接时的稳定性,特别保证了转子2高速旋转时,避免了支撑件15脱离塑料支架5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如图11、图12所示,一种风扇,如吊扇,其包括壳体13,安装于壳体13内的直流无刷电机,以及壳体13外的叶片,直流无刷电机包括定子1和转子2,定子1包括固定轴(吊杆21)、轴承、硅钢片、线架、漆包线等,转子2包括多个磁性元件3、铁芯4和塑料支架5,多个磁性元件3环形分布于铁芯4的内侧,铁芯4插入塑料支架5的环形槽6内,磁性元件3安装并固定在塑料支架5内侧的卡槽7内,磁性元件3以紧密贴合于铁芯4,或磁性元件3以允许间隙固定于铁芯4内侧。磁性元件3的外侧面与铁芯4的内侧面之间用胶水固定。塑料支架5将铁芯4的三个面包裹起来,铁芯4的内侧面外露于塑料支架5。

壳体13由上壳体131和下壳体132合拢并相互固定,上壳体131压住上支架51,下壳体132压住下支架52。在电风扇组装时,上下壳体锁紧后,就能将上下之家压紧,从而将铁芯4固定于在塑料支架5的环形槽6内。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流吊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