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1448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制冷企业多数都是使用空压机进行制冷,但是空压机在进行制冷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多数业都是将空压机产生的热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这样不但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大量的排放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空压机在工作时,由于机械摩擦及空气压缩产生大量热量,必须进行散热。常见对空压机进行散热的方式是采用冷却油(又称冷却润滑油),空压机运行过程产生的热量由冷却油带出机头,冷却油离开机头时夹含有高压空气,高压空气和冷却油混合进入油气分离罐,经油气分离罐分离后得到高温高压的油、气,高温的冷却油经过冷却后返回空压机机头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果高温的冷却油在冷却过程中散出的热量白白排走,会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安装方便,操作简单,空压机散热效果好,节能环保,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适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具有安全可靠作用的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空压机、热水机、保温水箱和控制系统,所述空压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油管,所述第一油管一端连接有油气分离罐,所述油气分离罐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油管和排气管,所述第二油管端部与热水机连接,所述热水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油路循环管道、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均与保温水箱连接,所述油路循环管道与空压机的机头连接,所述热水机上设有冷水输入管道,所述控制系统由监测单元、控制机和控制单元组成,所述监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A/D转换器,所述A/D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控制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机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监测单元由空压机运行监测模块、水位监测模块和温度监测模块组成,所述控制单元由第一水泵控制模块、第二水泵控制模块、第三水泵控制模块、第一油泵控制模块、第二油泵控制模块、第一电磁阀控制模块、第二电磁阀控制模块、空压机控制模块、热水机控制模块和油气分离罐控制模块组成,所述控制机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有电源模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油管上设有第一油泵,所述油路循环管道上设有第二油泵,所述冷水输入管道上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管上设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管上设有第三水泵和第一电磁控制阀,所述保温水箱上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水泵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一水泵内,所述第二水泵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二水泵内,所述第三水泵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三水泵内,所述第一油泵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一油泵内,所述第二油泵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二油泵内,所述所述第一电磁阀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一电磁控制阀内,所述第二电磁阀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二电磁控制阀内,所述空压机控制模块设置在空压机的电源线上,所述热水机控制模块设置在热水机的电源线上,所述油气分离罐控制模块设置在油气分离罐的电源线上,所述控制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控制指令输出模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水泵控制模块、第二水泵控制模块、第三水泵控制模块、第一油泵控制模块、第二油泵控制模块、第一电磁阀控制模块、第二电磁阀控制模块、空压机控制模块、热水机控制模块和油气分离罐控制模块均与控制指令输出模块信号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空压机运行监测模块、水位监测模块和温度监测模块均与A/D转换器连接,所述空压机运行监测模块、水位监测模块和温度监测模块并联设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模块为市电或储备电源。

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安装方便,操作简单,空压机散热效果好,节能环保,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适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具有安全可靠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的控制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空压机1、热水机2、保温水箱3和控制系统,所述空压机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油管4,所述第一油管4一端连接有油气分离罐5,所述油气分离罐5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油管6和排气管7,所述第二油管6端部与热水机2连接,所述热水机2的输出端连接有油路循环管道8、第一水管9和第二水管10,所述第一水管9和第二水管10均与保温水箱3连接,所述油路循环管道8与空压机1的机头连接,所述热水机2上设有冷水输入管道11,所述控制系统由监测单元、控制机和控制单元组成,所述监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A/D转换器,所述A/D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控制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机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监测单元由空压机运行监测模块、水位监测模块和温度监测模块组成,所述控制单元由第一水泵控制模块、第二水泵控制模块、第三水泵控制模块、第一油泵控制模块、第二油泵控制模块、第一电磁阀控制模块、第二电磁阀控制模块、空压机控制模块、热水机控制模块和油气分离罐控制模块组成,所述控制机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有电源模块。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油管4上设有第一油泵41,所述油路循环管道8上设有第二油泵42,所述冷水输入管道11上设有第一水泵43,所述第一水管9上设有第二水泵44,所述第二水管10上设有第三水泵45和第一电磁控制阀46,所述保温水箱3上设有出水管47,所述出水管47上设有第二电磁阀48,所述第一水泵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一水泵43内,所述第二水泵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二水泵44内,所述第三水泵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三水泵45内,所述第一油泵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一油泵41内,所述第二油泵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二油泵42内,所述所述第一电磁阀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一电磁控制阀46内,所述第二电磁阀控制模块设置在第二电磁控制阀48内,所述空压机控制模块设置在空压机1的电源线上,所述热水机控制模块设置在热水机2的电源线上,所述油气分离罐控制模块设置在油气分离罐5的电源线上,所述控制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控制指令输出模块。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水泵控制模块、第二水泵控制模块、第三水泵控制模块、第一油泵控制模块、第二油泵控制模块、第一电磁阀控制模块、第二电磁阀控制模块、空压机控制模块、热水机控制模块和油气分离罐控制模块均与控制指令输出模块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空压机运行监测模块、水位监测模块和温度监测模块均与A/D转换器连接,所述空压机运行监测模块、水位监测模块和温度监测模块并联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电源模块为市电或储备电源。

进一步的,通过控制系统的结构设置,可实现对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进行智能控制或者远程控制,方便了使用者对本装置的操作,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A/D转换器为现有设备,故不在本实用新型中做详细的描述,而A/D转换器即模数转换器,通常是指一个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的电子元件;通常的模数转换器是将一个输入电压信号转换为一个输出的数字信号;由于数字信号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仅仅表示一个相对大小;故任何一个模数转换器都需要一个参考模拟量作为转换的标准,比较常见的参考标准为最大的可转换信号大小;而输出的数字量则表示输入信号相对于参考信号的大小;模数转换器最重要的参数是转换的精度,通常用输出的数字信号的位数的多少表示。转换器能够准确输出的数字信号的位数越多,表示转换器能够分辨输入信号的能力越强,转换器的性能也就越好。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模块为市电或储备电源,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源模块首选是市电连接,而当市电出现故障时,可选择连接储备电源,从而使得控制系统在市电出现故障时还能工作。

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具有以下优点:使用时,通过所设的控制系统控制空压机工作,在空压机工作的同时开启油气分离罐和热水机也开始工作,空压机在工作时,由于机械摩擦及空气压缩产生大量热量,通过冷却油对空压机进行散热处理,但是冷却油在对空压机散热后会携带大量的热量以及高压空气,通过第一油管将带有热量和高压空气的冷却油输送至油气分离罐,经油气分离罐分离后得到高温油和气体,气体则通过设置在油气分离罐上的排气管排出,而高温油则通过第二油管输送至热水机内,而通过热水机上设置的冷水输入管道,将外部冷水注入到热水机内,通过冷水鱼高温油之间的热交换,使得冷水吸收冷却油夹带的温度,而冷却油则被降温处理,并通过油路循环管道回到空压机内再次对空压机进行散热处理,而吸收了冷却油温度的水则通过第一水管和第一水泵输送至保温水箱内,通过设置在保温水箱上的出水管,可将保温水箱内的热水输出供人们使用或者用于其他设备的使用,例如锅炉,而通过水位监测模块和温度监测模块,可监测保温水箱内的水位和水温,当水温低于预设值时,控制系统则会打开设置在第二水管上的第三水泵和第一电磁控制阀,将保温水箱内的水输入到热水机内再次与高温油进行热交换,然后再通过第一水管输送至保温水箱内,从而保证保温水箱内的水温始终处于一个恒定的水温,从而满足人们使用需求,而当保温水箱内的水位较低时,通过控制系统调节设置在第一水管上的第二水泵,增加对保温水箱输送热水的流量,从而使得保温水箱内的水位始终处于规定量范围内。其结构简单,使用、安装方便,操作简单,空压机散热效果好,节能环保,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适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具有安全可靠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