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气室电动充气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3468发布日期:2018-07-13 18:4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充气气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旋电动充气气泵。



背景技术:

充气气泵用于与充气产品相配合,实现对充气产品的充气。一些大型的充气产品上会固定有充气气泵,充气气泵上设有进气口,在充气时,进气口打开,充气气泵能够向充气产品的内腔充入气体,充气完成后,进气口封闭,防止充气产品内的气体外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灵活控制的双气室电动充气气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一种双气室电动充气气泵,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外露进出气口(外露进出气口即空气从外界进入到外壳内的通孔)和内置进出气口(内置进出气口即从空气从外壳内进入到充气产品的充气腔的通孔,内置进出气口用于与充气产品的充气腔连通);

所述外壳内设有抽风机构,所述抽风机构的风叶置于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风叶容腔中;

靠近风叶容腔设有气道切换机构,所述气道切换机构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与气道切换机构动作连接设有旋钮机构,所述旋钮机构包括可单独控制气道切换机构位移的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

所述内置进出气口包括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上分别设有气阀机构,所述气阀机构分别与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之间设有可在对应的旋钮机构动作下实现其关闭或开启对应内置进出气口的推杆机构;

在第一旋钮机构的动作下,对应的气阀机构开启第一内置进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其出气口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连通,或对应的气阀机构开启第一内置进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非连通,其出气口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连通,或气阀机构关闭第一内置进出气口;

在第二旋钮机构的动作下,对应的气阀机构开启第二内置进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其出气口与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连通,或对应的气阀机构开启第二内置进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非连通,其出气口与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连通,或气阀机构关闭第二内置进出气口;

在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的动作下,对应的气阀机构分别开启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其出气口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连通,或对应的气阀机构分别开启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非连通,其出气口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连通,或气阀机构分别关闭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

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第一旋钮机构控制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时,对应的推杆机构动作实现气阀机构开启第一内置进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的出气口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连通;空气从外露进出气口进入外壳内,然后在抽风机构的作用下,进入到风叶容腔(风叶容腔具有抽气口以允许空气的进入),再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进入到气道切换机构中,再从气道切换机构经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进入到充气腔中,实现对产品的充气。当第一旋钮机构控制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非连通时,对应的推杆机构动作实现气阀机构开启第一内置进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的出气口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连通;此时,抽风机构的风向不变,充气腔中的空气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进入到气道切换机构中,再从气道切换机构进入到风叶容腔,从风叶容腔出来的空气通过外露进出气口排出,实现对产品的泄气。当第一旋钮机构动作时,推动对应的推杆机构回缩,以关闭气阀机构,从而关闭第一内置进出气口。

当第二旋钮机构控制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时,对应的推杆机构动作实现气阀机构开启第二内置进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的出气口与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连通;空气从外露进出气口进入外壳内,然后在抽风机构的作用下,进入到风叶容腔,再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进入到气道切换机构中,再从气道切换机构经过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进入到充气腔中,实现对产品的充气。当第二旋钮机构控制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非连通时,对应的推杆机构动作实现气阀机构开启第二内置进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的出气口与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连通;此时,抽风机构的风向不变,充气腔中的空气通过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进入到气道切换机构中,再从气道切换机构进入到风叶容腔,从风叶容腔出来的空气通过外露进出气口排出,实现对产品的泄气。当第二旋钮机构动作时,推动对应的推杆机构回缩,以关闭气阀机构,从而关闭第二内置进出气口。

若要同时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对产品进行充气,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的操作同上所述。通过如上设置,当第一旋钮机构控制进行充气时,第二旋钮机构不能控制进行泄气,反之亦同,使得对充气产品的充气更为精准可控。

所述外壳内设有集气容腔,所述集气容腔可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连通,且其上还设有集气容腔进出气口;集气容腔进出气口可与气道切换机构的出气口连通。集气容腔的设置可以使得产品更加小型化,当产品要实现对两个充气腔进行充气时,气道切换机构的出气口要保证与两个充气腔连通,通过设置集气容腔,先将气道切换机构的排气进行收集到集气容腔,再从集气容腔通过相应的内置进出气口排出,避免气道切换机构的出气口过大。

所述气道切换机构呈喇叭状,其开口小的一端为进气口,开口大的一端为出气口。气道切换机构需要进行位移变化,因此,将其设置成喇叭状,能保证在位移后,其出气口能与内置进出气口的连通,同时能缩小体积。

所述气道切换机构上设有遮挡部,包括相间的第一遮挡部和第二遮挡部,第一旋钮机构作用于第一遮挡部以控制气道切换机构的位移实现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或非连通,第二旋钮机构作用于第二遮挡部以控制气道切换机构的位移实现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或非连通。第一旋钮机构作用于第一遮挡部,第二旋钮机构作用于第二遮挡部,实现了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对气道切换机构的单独控制。

所述气道切换机构上设有回位柱,与回位柱相配合的外壳内设有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包括第一延伸端和第二延伸端;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时,回位柱与回位弹簧第一延伸端相抵,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非连通时,回位柱与回位弹簧第二延伸端相抵。当旋钮机构动作使得气阀机构回缩封闭内置进出气口时,回位弹簧带动回位柱使得气道切换机构复位从而关闭电源。

所述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均包括可转动设置的切换开关以及带动切换开关转动的旋钮;所述切换开关包括可作用于遮挡部的拨杆机构以及可与拨杆机构同时动作并作用于推杆机构的旋杆机构。

所述拨杆机构包括呈V型对开的第一拨杆和第二拨杆;所述旋杆机构包括充气接触部、泄气接触部以及位于充气接触部和泄气接触部之间的停机非接触部;

当第一拨杆机构作用于对应的遮挡部时,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对应的充气接触部与推杆机构的一端相抵,其另一端作用于对应的气阀机构,气阀机构开启对应的内置进出气口,以进行充气;

当第二拨杆机构作用于对应的遮挡部时,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非连通,对应的泄气接触部与推杆机构的一端相抵,其另一端作用于对应的气阀机构,气阀机构开启对应的内置进出气口,以进行泄气;

当第一拨杆机构和/或第二拨杆机构推杆机构与对应的遮挡部无相互动作时,对应的停机非接触部与推杆机构的一端相对,其另一端作用于对应的气阀机构,气阀机构回缩关闭对应的内置进出气口,设备停机。

所述充气接触部和停机非接触部之间形成弧形过渡,所述泄气接触部和停机非接触部之间形成弧形过渡。弧形过渡的设置使得当旋钮机构旋转时,推杆机构的一端能在充气接触部、停机非接触部和泄气接触部之间平滑移动。

所述抽风机构包括电机和风叶,靠近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设有可控制电机工作的电路开关,所述电路开关上设有按钮;所述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一端设有可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以接通电路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相连通时,第一接触部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非连通时,第二接触部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本申请中的电路开关配合气道切换机构,在充气或泄气的同时能完成对气道的切换,操作极为灵活。

所述外壳内设有导向槽,所述推杆机构设置在导向槽上,其一端可与对应的旋钮机构动作,另一端可与气阀机构动作。导向槽的设置使得推杆机构的移动更为线性,避免移位。

所述气阀机构包括覆盖内置进出气口上的接嘴,所述接嘴内设有可在推杆机构动作下实现压缩或复位的密封组件。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与内置进出气口相匹配的压板,所述压板上设有可用于密封内置进出气口的密封圈;所述压板的一侧可与推杆机构相抵,另一侧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外,压板与接嘴之间,套设有弹簧;所述压板在推杆机构的动作下,开启或关闭内置进出气口。

所述外壳包括线槽容纳腔和组件容置腔;所述抽风机构和气道切换机构设置在组件容置腔内;所述外壳包括壳座和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可拆卸分离的盖板,所述盖板与线槽容纳腔相对应;所述内置进出气口设置在与组件容置腔对应的壳座上,所述外露进出气口设置在与组件容置腔对应的面板上。线槽容纳腔可用收集电线,避免电线过于杂乱。

所述线槽容纳腔和组件容置腔之间设有缺口;所述盖板与面板之间非密封接触。面板上开设的外露进出气口若开孔过多或过大会影响外观甚至藏污纳垢,因此通过盖板与面板之间的缝隙作为进出气之用,通过线槽容纳腔和组件容置腔之间的缺口进行换气,以减少在面板上开设过多的外露进出气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为双气室控制的充气气泵,每一个旋钮都可以控制相应的内置进出气口进行单独的充气或泄气;在抽风机构、风叶容腔、气道切换机构、旋钮机构、推杆机构和气阀机构的配合下,气道的切换灵活,在抽风机构抽风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对产品的充气或泄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气泵主视结构图;

图2为气泵结构示意图(不包含面板,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充气时的结构,以下图3~图13均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充气时的结构);

图3为气泵结构分解图;

图4为气泵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5为气泵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6为气泵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7为气泵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8为气泵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气道切换结构平面图;

图10为气道切换结构立体图;

图11为与第一旋钮机构对应的切换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气泵局部结构示意图(推杆机构与气阀机构的动作);

图13为接嘴结构示意图;

图14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充气示意图;

图15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泄气的气泵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与图15对应的泄气示意图;

图17为通过第二内置进出气口充气的气泵结构示意图;

图18为与图17对应的充气示意图;

图19为通过第二内置进出气口泄气的气泵结构示意图;

图20为与图19对应的泄气示意图;

图21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充气的气泵结构示意图;

图22为与图21对应的充气示意图;

图23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泄气的气泵结构示意图;

图24为与图23对应的泄气示意图;

图25为处于关闭状态的气泵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处于关闭状态的气泵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和4所示,一种双气室电动充气气泵,包括外壳100,所述外壳100 上设有外露进出气口121和内置进出气口;如图3、4和6所示,所述外壳100 内设有抽风机构200,所述抽风机构200的风叶置于设有进气口301和出气口 302的风叶容腔300中;如图6~10所示,靠近风叶容腔300设有气道切换机构 400,所述气道切换机构400设有进气口401和出气口402;如图1和2所示,与气道切换机构400动作连接设有旋钮机构,所述旋钮机构包括可单独控制气道切换机构400位移的第一旋钮机构510和第二旋钮机构520;如图4和14所示,所述内置进出气口包括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11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12,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11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12上分别设有气阀机构610和620,如图12所示,气阀机构610和气阀机构620分别与第一旋钮机构510和第二旋钮机构520之间设有可在对应的旋钮机构动作下实现其关闭或开启对应内置进出气口的推杆机构710和720。

如图6和14所示,所述外壳100内设有集气容腔800,所述集气容腔800 可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11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12连通,且其上还设有集气容腔进出气口810;集气容腔进出气口810可与气道切换机构400的出气口402连通。所述气道切换机构400呈喇叭状,其开口小的一端为进气口,开口大的一端为出气口。

如图8所示,所述气道切换机构400上设有遮挡部,包括相间的第一遮挡部411和第二遮挡部412,第一旋钮机构510作用于第一遮挡部411以控制气道切换机构的位移实现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或非连通,第二旋钮机构520作用于第二遮挡部412以控制气道切换机构的位移实现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或非连通。所述气道切换机构上设有回位柱420,与回位柱420相配合的外壳内设有回位弹簧430,所述回位弹簧430包括第一延伸端431和第二延伸端432;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连通时,回位柱420与回位弹簧第一延伸端431相抵,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非连通时,回位柱420与回位弹簧第二延伸端432相抵。

如图1、2、3、11和12所示,所述第一旋钮机构510包括可转动设置的切换开关502以及带动切换开关转动的旋钮501,所述切换开关502包括可作用于遮挡部的拨杆机构以及可与拨杆机构同时动作并作用于推杆机构710的旋杆机构。所述拨杆机构包括呈V型对开的第一拨杆511和第二拨杆512;所述旋杆机构包括充气接触部513、泄气接触部514以及位于充气接触部和泄气接触部之间的停机非接触部515;所述充气接触部和停机非接触部之间形成弧形过渡,所述泄气接触部和停机非接触部之间形成弧形过渡。

第二旋钮机构的结构包括切换开关504和旋钮503,切换开关504的结构与切换开关502的结构一致不再重复叙述。

如图6~8所示,所述抽风机构200包括电机210和风叶,靠近气道切换机构400的进气口设有可控制电机工作的电路开关900,所述电路开关上设有按钮 910;所述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一端设有可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以接通电路的第一接触部403和第二接触部404;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相连通时,第一接触部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当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与风叶容腔出气口非连通时,第二接触部与电路开关的按钮相抵。

如图6和7所示,所述外壳100内设有两个导向槽103,分别为与推杆机构 710和推杆机构720配合,推杆机构710和推杆机构720一端可与对应的旋钮机构动作,另一端可与气阀机构动作。

如图3~5和13所示,所述气阀机构610包括覆盖内置进出气口上的接嘴611,所述接嘴611内设有可在推杆机构动作下实现压缩或复位的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与对应内置进出气口相匹配的压板612,所述压板上设有可用于密封内置进出气口的密封圈613;所述压板612的一侧可与推杆机构710相抵,另一侧设有导向杆614,所述导向杆614外,压板612与接嘴611之间,套设有弹簧 615;所述压板在推杆机构的动作下,开启或关闭内置进出气口。

所述气阀机构620包括覆盖内置进出气口上的接嘴621,所述接嘴621内设有可在推杆机构动作下实现压缩或复位的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与对应内置进出气口相匹配的压板622,所述压板上设有可用于密封内置进出气口的密封圈623;所述压板622的一侧可与推杆机构720相抵,另一侧设有导向杆624,所述导向杆624外,压板622与接嘴621之间,套设有弹簧625;所述压板在推杆机构的动作下,开启或关闭内置进出气口。

如图1、2和3所示,所述外壳100包括线槽容纳腔101和组件容置腔102;所述抽风机构和气道切换机构设置在组件容置腔102内;所述外壳包括壳座110 和面板120,所述面板120上设有可拆卸分离的盖板122,所述盖板122与线槽容纳腔101相对应;所述内置进出气口(111、112)设置在与组件容置腔对应的壳座上,所述外露进出气口121设置在与组件容置腔对应的面板上。所述线槽容纳腔和组件容置腔之间设有缺口104;所述盖板与面板之间非密封接触。

如图2和14所示,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进行充气。此时,第一旋钮机构中的第一拨杆511作用于第一遮挡部411,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401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302连通;第一旋钮机构中的充气接触部513作用于推杆机构710 的一端,推杆机构710的另一端顶开压板612,密封圈613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 111分离;第一接触部403与电路开关的按钮910相抵,电机启动。空气通过外露进出气口121以及盖板和面板之间的缝隙进入外壳内,进入外壳中的空气由风叶容腔的进气口进入风叶容腔,然后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流出,通过气道切换机构进入到集气容腔中,再从集气容腔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对充气产品进行充气(图14中标记为a的箭头表示气流从盖板与面板的缝隙进入到线槽容纳腔,箭头b表示气流从线槽容纳腔和组件容置腔之间设有缺口进入到组件容置腔,箭头c表示组件容置腔内的气流汇集将通过风叶容腔进气口进入风叶容腔,箭头d表示从外露进出气口进入到组件容置腔的气流)。

如图15和16所示,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进行泄气。此时,第一旋钮机构中的第二拨杆512作用于第一遮挡部411,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401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302非连通;第一旋钮机构中的泄气接触部514作用与推杆机构710的一端,推杆机构710的另一端顶开压板612,密封圈613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11分离;第二接触部404与电路开关的按钮910相抵,电机启动。空气从充气产品的充气腔经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进入集气容腔,再进入气道切换机构,然后从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流出进入到组件容置腔体,然后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到风叶容腔,然后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流出,一部分空气从外露进出气口流出,另一部分空气通过缺口104流入到线槽容纳腔,再从盖板和面板之间的缝隙流出。(图16中,箭头e表示气流从组件容置腔经过缺口进入到线槽容纳腔,将通过盖板和面板的缝隙排放;箭头f表示气流从风叶容腔通过风叶容置腔出气口出来,然后通过面板上的外露进出气口排放)。

如图17和18所示,为通过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进行充气。此时,第二旋钮机构中的第一拨杆作用于第二遮挡部412,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401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302连通;第二旋钮机构中的充气接触部作用于推杆机构720的一端,推杆机构720的另一端顶开压板622,密封圈623与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12 分离;第一接触部403与电路开关的按钮910相抵,电机启动。空气通过外露进出气口121以及盖板和面板之间的缝隙进入外壳内,进入外壳中的空气由风叶容腔的进气口进入风叶容腔,然后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流出,通过气道切换机构进入到集气容腔中,再从集气容腔通过第二内置进出气口对充气产品进行充气(图18中标记为a的箭头表示气流从盖板与面板的缝隙进入到线槽容纳腔,箭头b表示气流从线槽容纳腔和组件容置腔之间设有缺口进入到组件容置腔,箭头c表示组件容置腔内的气流汇集将通过风叶容腔进气口进入风叶容腔,箭头d表示从外露进出气口进入到组件容置腔的气流)。

如图19和20所示,为通过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进行泄气。此时,第二旋钮机构中的第二拨杆作用于第二遮挡部412,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401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302非连通;第二旋钮机构中的泄气接触部作用与推杆机构720的一端,推杆机构720的另一端顶开压板622,密封圈623与第二内置进出气口 112分离;第二接触部404与电路开关的按钮910相抵,电机启动。空气从充气产品的充气腔经过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进入集气容腔,再进入气道切换机构,然后从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流出进入到组件容置腔体,然后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到风叶容腔,然后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流出,一部分空气从外露进出气口流出,另一部分空气通过缺口104流入到线槽容纳腔,再从盖板和面板之间的缝隙流出。(图20中,箭头e表示气流从组件容置腔经过缺口进入到线槽容纳腔,将通过盖板和面板的缝隙排放;箭头f表示气流从风叶容腔通过风叶容置腔出气口出来,然后通过面板上的外露进出气口排放)。

如图21和22所示,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进行充气。此时,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中的第一拨杆分别作用于第一遮挡部411 第二遮挡部412,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401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302连通;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中的充气接触部分别作用于推杆机构710和720的一端,推杆机构710和720的另一端分别顶开压板612和622,密封圈613和 623分别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11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12分离;第一接触部403 与电路开关的按钮910相抵,电机启动。空气通过外露进出气口121以及盖板和面板之间的缝隙进入外壳内,进入外壳中的空气由风叶容腔的进气口进入风叶容腔,然后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流出,通过气道切换机构进入到集气容腔中,再从集气容腔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对充气产品进行充气 (图22中标记为a的箭头表示气流从盖板与面板的缝隙进入到线槽容纳腔,箭头b表示气流从线槽容纳腔和组件容置腔之间设有缺口进入到组件容置腔,箭头c表示组件容置腔内的气流汇集将通过风叶容腔进气口进入风叶容腔,箭头d 表示从外露进出气口进入到组件容置腔的气流)。

如图23和24所示,为通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进行泄气。此时,第一旋钮机构第二旋钮机构中的第二拨杆分别作用于第一遮挡部411和第二遮挡部412,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401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302非连通;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中的泄气接触部分别作用与推杆机构710和720 的一端,推杆机构710和720的另一端顶开压板612和622,密封圈613和623 分别与第一内置进出气口111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112分离;第二接触部404 与电路开关的按钮910相抵,电机启动。空气从充气产品的充气腔经过第一内置进出气口和第二内置进出气口进入集气容腔,再进入气道切换机构,然后从气道切换机构的进气口流出进入到组件容置腔体,然后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到风叶容腔,然后从风叶容腔的出气口流出,一部分空气从外露进出气口流出,另一部分空气通过缺口104流入到线槽容纳腔,再从盖板和面板之间的缝隙流出。(图24中,箭头e表示气流从组件容置腔经过缺口进入到线槽容纳腔,将通过盖板和面板的缝隙排放;箭头f表示气流从风叶容腔通过风叶容置腔出气口出来,然后通过面板上的外露进出气口排放)。

如图25和26,为处于关机状态。此时,第一旋钮机构和第二旋钮机构中的第一拨杆和第二拨杆对第一遮挡部和第二遮挡部均无动作,推杆机构710和720 分别与第一旋钮机构的停机非接触部和第二旋钮机构的停机非接触部相对(无动作),密封圈613和623在对应弹簧的作用下回缩封闭对应的内置进出气口。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