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8784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压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空压机控制系统,是由软起动器、多种交流接触器、风机控制端子、电流互感器、变压器等多个元件组合进行控制,常常会分散的排布在安装板上,导致控制系统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同时也增大了整个控制系统的体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压机控制系统工作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包括:壳体;进线铜排,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进线铜排的进线连接端位于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出线铜排,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出线铜排的出线连接端位于壳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可控硅模块和单级接触器,可控硅模块和单级接触器均设置在壳体的中部;其中,可控硅模块的进线端和单级接触器的进线端相互并联并与进线铜排连接,可控硅模块的出线端和单级接触器的出线端相互并联并与出线铜排连接,出线铜排与空压机的电机连接以驱动空压机运转。

进一步地,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还包括:电流互感器,出线铜排穿设在电流互感器内。

进一步地,进线铜排和出线铜排均为三根,三根进线铜排相互平行设置,三个出线铜排相互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可控硅模块和单级接触器均为三个,每个可控硅模块和每个单级接触器均与对应的一根进线铜排和一根出线铜排连接。

进一步地,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还包括:散热板,沿壳体的底部平行设置,散热板位于可控硅模块的下方并与可控硅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还包括:变压器和电源板,变压器和电源板上下相对设置;其中,变压器的进线端与进线铜排连接,变压器的出线端与电源板连接,以为电源板供电。

进一步地,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还包括:交流接触器和风机接线端子,交流接触器设置在壳体沿其宽度方向的一侧,风机接线端子设置在壳体沿其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其中,交流接触器的进线端与进线铜排连接,交流接触器的出线端与风机接线端子连接,风机接线端子用于与风机连接以为风机供电。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端盖和底壳,端盖可拆卸地设置在底壳上;其中,进线铜排、出线铜排、可控硅模块和单级接触器均设置在底壳内。

进一步地,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还包括:键盘盒,键盘盒可拆卸地设置在端盖上;其中,键盘盒通过信号线与电源板连接。

进一步地,端盖上设置有DB9连接头,键盘盒的接口端插接在DB9连接头上并通过信号线与电源板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包括:壳体、进线铜排、出线铜排、可控硅模块和单级接触器;进线铜排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进线铜排的进线连接端位于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出线铜排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出线铜排的出线连接端位于壳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可控硅模块和单级接触器均设置在壳体的中部;其中,可控硅模块的进线端和单级接触器的进线端相互并联并与进线铜排连接,可控硅模块的出线端和单级接触器的出线端相互并联并与出线铜排连接,出线铜排与空压机的电机连接以驱动空压机运转,从而使整个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工作稳定性大大提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压机控制系统工作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一种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的正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一种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的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一种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的壳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端盖;12、底壳;20、进线铜排;21、进线连接端;30、出线铜排;31、出线连接端;40、可控硅模块;50、单级接触器;60、电流互感器;70、散热板;80、变压器;90、电源板;100、交流接触器;110、风机接线端子;120、键盘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10、进线铜排20、出线铜排30、可控硅模块40和单级接触器50;进线铜排2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进线铜排20的进线连接端21位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出线铜排3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出线铜排30的出线连接端31位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可控硅模块40和单级接触器50均设置在壳体10的中部;其中,可控硅模块40的进线端和单级接触器50的进线端相互并联并与进线铜排20连接,可控硅模块40的出线端和单级接触器50的出线端相互并联并与出线铜排30连接,出线铜排30与空压机的电机连接以驱动空压机运转。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包括:壳体10、进线铜排20、出线铜排30、可控硅模块40和单级接触器50;进线铜排2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进线铜排20的进线连接端21位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出线铜排3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出线铜排30的出线连接端31位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可控硅模块40和单级接触器50均设置在壳体10的中部;其中,可控硅模块40的进线端和单级接触器50的进线端相互并联并与进线铜排20连接,可控硅模块40的出线端和单级接触器50的出线端相互并联并与出线铜排30连接,出线铜排30与空压机的电机连接以驱动空压机运转,从而使整个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工作稳定性大大提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压机控制系统工作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进线铜排20和出线铜排30均为三根,三根进线铜排20相互平行设置并与外部电源连接,三个出线铜排30相互平行设置并与空压机的电机连接。

可控硅模块40和单级接触器50均为三个,每个可控硅模块40和每个单级接触器50均与对应的一根进线铜排20和一根出线铜排30连接。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还包括:电流互感器60,出线铜排30穿设在电流互感器60内。

在工作前,单级接触器50处于断开状态,进线铜排20通电后,电流首先通过可控硅模块40向空压机的电机供电,利用可控硅模块40的特性,使空压机电机在一分钟内缓缓起动,避免大电流对电机造成冲击,电机起动完成后,通过控制回路使单级接触器50闭合,可控硅模块40断开,以正常运转电流通过单级接触器50向空压机电机供电。

可控硅模块40在工作过程中会散发大量的热量,为了保证良好的散热,进一步地,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还包括:散热板70,散热板70沿壳体10的底部平行设置,散热板70位于可控硅模块40的下方并与可控硅模块40连接。具体地,三个可控硅模块40与散热板70抵接在一起从而将热量传导至散热板70并通过散热板70将热量散发掉。

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内部的控制元件在工作过程中也需要为其供电,具体地,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还包括:变压器80和电源板90,变压器80和电源板90上下相对设置;其中,变压器80的进线端与进线铜排20连接,变压器80的出线端与电源板90连接,变压器80将来自进线铜排20的高电压转换为较低电压传送至电源板90,由电源板90为相应的控制元件供电。

进一步地,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还包括:交流接触器100和风机接线端子110,交流接触器100设置在壳体10沿其宽度方向的一侧,风机接线端子110设置在壳体10沿其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其中,交流接触器100的进线端与进线铜排20连接,交流接触器100的出线端与风机接线端子110连接,风机接线端子110作为预留端子,用于与风机连接为风机供电。

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的壳体10包括:端盖11和底壳12,端盖11可拆卸地设置在底壳12上;其中,进线铜排20、出线铜排30、可控硅模块40和单级接触器50均设置在底壳12内。

为了方便对空压机软起动控制器进行操作,如图3所示,在端盖11上可拆卸地设置有键盘盒120,键盘盒120通过信号线与电源板90连接。具体地,端盖11上设置有DB9连接头,键盘盒120的接口端插接在DB9连接头上并通过信号线与电源板90连接,从而可以将键盘盒120安装在电气柜的柜体门上,方便用户在外部进行操作。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