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压往复泵及基于隔压往复泵的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7123发布日期:2018-11-09 19:15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压往复泵及基于隔压往复泵的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往复泵,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供热系统的隔压往复泵。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供热系统热力站主要有两种形式:间接换热站和混水直供站。间接换热站通过换热器进行一次侧与二次侧的热量交换,换热器一般采用板式换热器或者管式换热器,但由于板式换热器和管式换热器在进行热交换时,一次侧与二次侧水不直接联通,从而产生一次回水温度高、换热效率低的缺点。

混水直供站是将一次高温水和低温二次水在混合罐中直接混合换热,混水直供方式相对间接换热方式具有回水温度低、供热效率高的优点,但由于混水直供方式无法隔离一次侧与二次侧压力,易造成二次侧超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压往复泵及基于隔压往复泵的供热系统,具有回水温度低、供热效率高的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隔压往复泵包括缸体,缸体内设置有活塞,活塞与连杆相连,连杆可带动活塞在缸体内往复运动;活塞将缸体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设置有一次供水门和二次供水门,第二腔室设置有一次回水门和二次回水门;一次供水门、一次回水门、二次供水门以及二次回水门与控制机构相连,由控制机构控制开启与关闭。

进一步,控制机构采用正时机构。

进一步,正时机构为电磁阀正时机构,一次供水门、一次回水门、二次供水门以及二次回水门分别连接一个电磁阀,电磁阀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控制电磁阀阀门的开启和关闭。

进一步,控制机构采用单向阀和单向背压阀。

进一步,一次供水门采用单向阀,一次回水门采用单向背压阀,二次供水门采用单向背压阀,二次回水门采用单向阀。

进一步,活塞与缸体的内壁为过盈配合。

进一步,还包括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以及往复计数器,供水温度传感器与第一腔室相连,回水温度传感器与第二腔室相连,往复计数器与连杆相连。

一种供热系统包括上述的隔压往复泵,连杆与动力机构相连,一次供水门与一次供水管相连,一次回水门与一次回水管相连,二次供水门与二次供水管相连,二次回水门与二次回水管相连。

进一步,包括多个隔压往复泵,多个隔压往复泵并联设置。

一种供热方法,使用上述的供热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活塞朝向第二腔室的方向移动,第一腔室上的一次供水门和第二腔室上的一次回水门开启,第一腔室上的二次供水门和第二腔室上的二次回水门关闭,一次供水管中的高温水经过一次供水门进入到第一腔室中,第二腔室中的低温水经过一次回水门进入一次回水管中;

活塞朝向第一腔室的方向移动,第一腔室上的一次供水门和第二腔室上的一次回水门关闭,第一腔室上的二次供水门和第二腔室上的二次回水门开启,第一腔室中的高温水通过二次供水门进入到二次供水管中,二次回水管中的低温水通过二次回水门进入到第二腔室中。

本发明机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多个隔压往复泵并联使用。通过本发明的隔压往复泵使一次侧水与二次侧水联通进行热量传递,并隔绝一次侧与二次侧压力,具有回水温度低、供热效率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隔压往复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磁阀控制的隔压往复泵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单向背压阀控制的隔压往复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隔压往复泵及基于隔压往复泵的供热系统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隔压往复泵包括缸体1,缸体1内部设置有活塞2,活塞2与连杆3相连,连杆3可带动活塞2在缸体1中做往复运动。缸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次供水门4、一次回水门5、二次供水门6以及二次回水门7。

一次供水门4、一次回水门5、二次供水门6以及二次回水门7由控制机构控制开启与关闭,利用控制机构,使一次供水门4、一次回水门5、二次供水门6、二次回水门7与活塞2形成联锁动作,联锁动作为:活塞2远离一次供水门4和二次供水门6所在的一端运动时,一次供水门4和一次回水门5打开,二次供水门6和二次回水门7关闭;活塞向一次供水门4和二次供水门6所在的一端动作时,一次供水门4和一次回水门5关闭,二次供水门6和二次回水门7打开。所述的控制机构为正时机构或者单向背压阀。

供热系统的动力机构与连杆3相连,一次供水管与一次供水门4连接,一次回水管与一次回水门5连接,二次供水管与二次供水门6连接,二次回水管与二次回水门7连接。活塞2远离一次供水门4和二次供水门6所在的一端运动时,一次供水门4和一次回水门5打开,二次供水门6和二次回水门7关闭,此时,第一腔室11中形成负压,一次供水管中的高温水经过一次供水门4进入到第一腔室11中,第二腔室12中的低温水受挤压形成正压,第二腔室12中的低温水经过一次回水门5进入一次回水管中回到热电站加热;活塞2向一次供水门4和二次供水门6所在的一端动作时,一次供水门4和一次回水门5关闭,二次供水门6和二次回水门7打开,此时,第一腔室11中的高温水受挤压形成正压,第一腔室11中的高温水通过二次供水门6进入到二次供水管中,从而进入到用户的供热设备中进行供热,第二腔室12中形成负压,二次回水管中的低温水通过二次回水门7进入到第二腔室12中。优选的是,连杆3与缸体1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装置,以防止第二腔室中的水泄露。

活塞3往复运动一次就实现了一次热交换,值得注意的是,活塞2与缸体1的内壁为过盈配合,以隔绝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从而隔绝了一次侧和二次侧的压力。

优选的,本发明的隔压往复泵还包括供水温度传感器13、回水温度传感器14、以及往复计数器15,供水温度传感器13与第一腔室11相连,回水温度传感器14与第二腔室12相连,往复计数器15与连杆3相连,从而使本发明的隔压往复泵具有热量计量功能。

实施例1

正时机构可以采用电磁阀正时控制、气动阀正时控制、液动阀正时控制、皮带传动或齿轮传动正时控制的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隔压往复泵采用电磁阀正时机构的控制方式,包括缸体1,缸体1内部设置有活塞2,活塞2与连杆3相连,连杆3可带动活塞2在缸体1中做往复运动。缸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次供水电磁阀4、一次回水电磁阀5、二次供水电磁阀6以及二次回水电磁阀7。

连杆3与供热系统的动力机构相连,一次供水电磁阀4与供热系统的一次供水管相连,一次回水电磁阀5与供热系统的一次回水管相连、二次供水电磁阀6与供热系统的二次供水管相连,二次回水电磁阀7与供热系统的二次回水管相连。一次供水电磁阀4、一次回水电磁阀5、二次供水电磁阀6以及二次回水电磁阀7由通过信号线9与控制器8连接,控制器判断活塞运动方向并通过信号线9发送信号,使一次供水电磁阀4、一次回水电磁阀5、二次供水电磁阀6、二次回水电磁阀7与活塞2形成联锁动作,联锁动作为:活塞2远离一次供水电磁阀4和二次供水电磁阀6所在的一端运动时,一次供水电磁阀4和一次回水电磁阀5打开,二次供水电磁阀6和二次回水电磁阀7关闭,此时,第一腔室11中形成负压,一次供水管中的高温水经过一次供水电磁阀4进入到第一腔室11中,第二腔室12中的低温水受挤压形成正压,第二腔室12中的低温水经过一次回水电磁阀5进入一次回水管中回到热电站加热;活塞2向一次供水电磁阀4和二次供水电磁阀6所在的一端运动时,一次供水电磁阀4和一次回水电磁阀5关闭,二次供水电磁阀6和二次回水电磁阀7打开,此时,第一腔室11中的高温水受挤压形成正压,第一腔室11中的高温水通过二次供水电磁阀6进入到二次供水管中,从而进入到用户的供热设备中进行供热,第二腔室12中形成负压,二次回水管中的低温水通过二次回水电磁阀7进入到第二腔室12中。

本实施例也可以加装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以及往复计数器,从而使本实施例有热量计量功能。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隔压往复泵采用单向背压阀门的控制方式,包括缸体1,缸体1内部设置有活塞2,活塞2与连杆3相连,连杆3可带动活塞2在缸体1中做往复运动。缸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次供水单向阀4、一次回水单向背压阀5、二次供水单向背压阀6以及二次回水单向阀7。

连杆3与供热系统的动力机构相连,一次供水单向阀4与供热系统的一次供水管相连,一次回水单向背压阀5与供热系统的一次回水管相连、二次供水单向背压阀6与供热系统的二次供水管相连,二次回水单向阀7与供热系统的二次回水管相连。当活塞2远离一次供水单向阀4和二次供水单向背压阀6所在的一端运动时,第一腔室11内形成负压,因此一次供水单向阀4打开,一次供水管中的高温水进入第一腔室11中,第二腔室12内的低温水受挤压形成正压,因此一次回水背压阀5打开,第二腔室12内的低温水通过一次回水背压阀5进入一次回水管中,二次供水单向背压阀6和二次回水单向阀7为关闭状态;活塞2向一次供水单向阀4和二次供水单向背压阀6所在的一端动作时,第一腔室11内的高温水受挤压形成正压,因此二次供水单向背压阀6打开,第一腔室11内的高温水进入二次供水管中,第二腔室12内形成负压,因此二次回水单向阀7打开,二次回水管中的低温水进入第二腔室12内,一次供水单向阀4和一次回水单向背压阀5为关闭状态。

本实施例也可以加装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以及往复计数器,从而使本实施例有热量计量功能。

本发明机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多个隔压往复泵并联使用。通过本发明的隔压往复泵使一次侧水与二次侧水联通进行热量传递,并隔绝一次侧与二次侧压力,具有回水温度低、供热效率高的效果。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