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方位换气的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9276发布日期:2018-07-31 21:11阅读:13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方位换气的换气扇,属于换气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换气扇主要工作的原理是,通过离心风机将室内的空气吸到机体并排出到室外。其作用到的室内范围往往是以换气扇进风口成一定角度的扇形区域,在其他区域空气流动较为缓慢或不流动静止,换气作用很难作用到整个室内空间尤其是四个角落,即使换气扇长时间运作,换气范围依然较小,直接影响人的舒适感。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292970Y)也公开了一种双向换气扇,单向换气扇上设置中心轴和绕线环,并增设框架和拉线。拉动拉线,就可以使换气扇可以在框架内转动,从而可以将换气扇朝外的面转到朝内,反之亦是。这样,就达到了用单向换气扇,向室外排气和向室内吹气的目的。但是这种结构排气和吹气不能同时进行,影响换气效率。进一步,换气扇的吹气口与排气口是同一个,吹气口正对使用者,吹出的气体正对用户身体,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效率高、换气效果好,用户体验好的结构紧凑,便于安装维修的全方位换气的换气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全方位换气的换气扇,包括面板、风机组件和箱体,风机组件装设在箱体内,所述面板与箱体端部连接,所述风机组件包括扇叶,所述扇叶一体制造而成,其沿着轴向方向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环状排列的用于向室内吹气的若干叶片、能够向室外排气的若干扇片。

本实用新型的扇叶具有一体设置的叶片和扇片,一个扇叶上能够实现向室内吹气和向室外排气两种功能,相比现有的两个扇叶结构,需要的同轴安装距离短,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加紧凑,同时拆卸方便,便于安装以及维修。叶片和扇片同时工作,换气的同时360°向室内吹风,让室内空气由四周向换气扇下方流动,形成环流,进而能够对室内空气进行全面换气,增大了换气区域,换气效率高、换气效果好,风流不直接对人吹,用户体验好。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所述扇叶包括筒部以及从筒部的一端向周围延伸的与筒部制为一体的隔离板,所述叶片分布于所述筒部的周围并与筒部制为一体,扇片分布于所述隔离板的一侧并与隔离板制为一体,所述的叶片、扇片分别位于隔离板两侧。

气流与机体的吸风气流形成了室内的环流,加快了室内的空气流动速度。由于扇片与叶片的进风通道共用,两者的进风区域在叶片的内侧空间里仍有重叠部分,会造成气流乱流,从而在进风通道产生噪音。为了解决上述现象,在叶片内侧设置筒部,所述筒部为实体壁面,此时气流在进入扇叶时被筒部分隔两部分:最外圈气流进入叶片,而中间气流则直接通过筒部的进气口进入扇片。叶片将所吸入的气体从出气口360°吹出,从而达到室内空气快速、高效、全面换气,两扇叶进风区域互不干涉,气流稳定,从而达到减少噪音的目的。叶片和扇片之间的防乱流隔离板优化了扇叶的进风口气流的流向,在换气扇运行时上下扇叶进风互不干扰,出风稳定。

同时扇叶上一体设置筒部以及隔离板的设置,对出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进行物理隔离,不需要预留隔离空间,无需设置复杂的隔离结构,结构简单实用,构思巧妙,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扇叶结构上更加紧凑。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所述叶片为涡轮叶片,所述扇片为离心扇片,结构简单实用,方案切实可行。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所述面板开设通孔,所述通孔边缘设有锥度面,所述锥度面外端大、内端小。锥度面与叶片相配合形成360度出气口,能够让换气扇进风和室内出风在同一块面板上完成。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所述通孔处装配面罩,所述面罩中间位置设置若干镂空孔,设置面罩避免吸入过大的杂质,导致扇叶磨损。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所述面罩设置支腿,所述面罩通过支腿与面板相连接,所述的面罩与面板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形成向室内出风的出气口。叶片的出风从出气口排出,设置出气口,隔断室内与本实用新型内腔的空气,避免室内出风进入本实用新型内腔,降低风量损失,提高扇叶输出风量,使出风更加顺畅,增加效率。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所述箱体装设蜗壳,所述的叶片位于所述蜗壳外,所述的扇片位于所述的蜗壳内,形成室内空气向室外流动的进风腔。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所述蜗壳设有开口环,所述面板设有与开口环相匹配的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与所述开口环相装配,便于拆卸。

作为优选技术措施,所述箱体一端设有向外伸出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蜗壳的腔体相通,结构简单,使得室内空气能够很快从出风口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扇叶具有一体设置的叶片和扇片,一个扇叶上能够实现向室内吹气和向室外排气两种功能,相比现有的两个扇叶结构,需要的同轴安装距离短,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加紧凑,同时拆卸方便,便于安装以及维修。叶片和扇片同时工作,换气的同时360°向室内吹风,让室内空气由四周向换气扇下方流动,形成环流,进而能够对室内空气进行全面换气,增大了换气区域,换气效率高、换气效果好,风流不直接对人吹,用户体验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扇叶结构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气流示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面罩,2-面板,3-风机组件,4-箱体,11-镂空孔,12-支腿,13-环面,21-通孔,22-锥度面,31-扇叶,32-蜗壳,311-叶片,312-筒部,313-扇片,314-隔离板,321-安装孔,322-开口环,41-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相反,本实用新型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示,一种全方位换气的换气扇,包括面罩1,面板2,风机组件3和箱体4。风机组件3可用螺丝,螺钉等连接部件与箱体4固定连接。所述风机组件3包括扇叶31,所述扇叶31一体制造而成,其沿着轴向方向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环状排列的用于向室内吹气的若干叶片311、能够向室外排气的若干扇片313。所述扇叶31包括筒部312以及从筒部312的一端向周围延伸的与筒部制为一体的隔离板314,所述叶片311分布于所述筒部312的周围并与筒部制为一体,扇片313分布于所述隔离板314的一侧并与隔离板制为一体,所述的叶片311、扇片313分别位于隔离板314两侧。所述叶片311为涡轮叶片,所述扇片313313为离心扇片。

扇叶31固定在电机轴上,与风机组件3相配套的蜗壳32顶部开有安装孔321。所述的叶片311位于所述蜗壳32外,所述的扇片313位于所述的蜗壳32安装孔321内,蜗壳32的顶面正好处于叶片和扇片之间,同时保证扇片313能够在蜗壳32内旋转。当扇叶31运行时,扇叶31可将气体从箱体4的出风口41排出换气。

蜗壳32上两边设有开口环322,可将面板2通过连接弹簧扣在开口环322上,使面板2固定在蜗壳32上。所述面板2开设通孔21,所述通孔21边缘设有锥度面22,锥度面22表面处于叶片311底端附近,形成扇叶31上的出气口,在叶片311的旋转驱动下,能顺畅地将一部分气体吹出,在室隔离板形出风,降低了出风阻力。进而在换气的同时360°向室内吹风,让室内空气由四周向换气扇下方流动,形成环流,使室内空气全面换气,增大了换气区域。安装或拆卸该换气扇的扇叶31时,因换气扇只有一个扇叶31,安装和拆卸十分简单,只需将固定扇叶31上的螺母拧紧或拧松即可完成扇叶31的安装与拆卸。

所述面罩1中间位置设置若干镂空孔11,其周圈边缘设置支腿12,所述面罩1通过支腿12与面板2相连接,面罩与面板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形成向室内出风的出气口。在换气扇工作时,由于气流向两个方向排出,为了防止气流在进入扇叶31时产生乱流,在扇叶31上设有一定高度的筒部312以及向外伸出的隔离板314,如图3所示,叶片311沿筒部312外侧均匀分布。

图4为扇叶31工作时的气流示意图,当电机旋转时,带动扇叶31一起旋转。扇片313在蜗壳32内旋转,使扇叶31所吸入的一部分气体从箱体4的出风口41排出,形成气流。叶片311通过面板2上的锥度面22形成的出气口风道将吸入的另一部分气体向室隔离板314形排出,形成气流,气流与机体的吸风气流形成了室内的环流,加快了室内的空气流动速度。由于进风口一样,两者的进风区域在扇叶31的内侧空间里仍有重叠部分,会造成气流乱流,从而在进风口产生噪音,也降低了换气扇的出风风量。因此在扇叶31上设有筒部312,此时气流在进入扇叶31时被筒部312分隔两部分:最外圈气流进入扇叶31的下半区,而中间气流则直接通过筒部312进入扇叶31的上半区,使进风区域互不干涉,气流稳定,从而达到减少噪音,增加风量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