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油冷却机构的真空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5463发布日期:2019-03-05 17:51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油冷却机构的真空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泵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具有油冷却机构的真空泵。



背景技术:

真空泵是一种旋转式变容积气体输送泵,其通过对被抽容器进行抽气使这些被抽容器获得真空,广泛用于颜料化工、砖瓦机械、低温设备、造纸机械、医药化工、食品机械、工业电炉、电子行业、真空设备、化肥、冶金、石油、矿山、地基处理等领域。

真空泵包括泵体、电机和油箱,泵体包括缸体和位于缸体两端的封盖,缸体和封盖盖形成有封闭的内腔,内腔上设置有油路孔,内腔顶部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排气口内设置有排气阀,在内腔内偏心地装有转子,转子的转动受控于电机,转子上设置有2个以上的转子槽,转子槽上设置有旋片,转子与内腔的内表面或相切或相交,转子带动旋片旋转时,旋片借离心力紧贴内腔壁,把进排气口分割开来,并使进气腔容器周期性扩大而吸气,排气腔容积则周期性地缩小而压缩气体,进气腔吸气时油路孔同时抽取泵油,然后借气体和油的压力推开排气阀排气,从而获得真空。

在抽真空过程中由于泵油始终处于做功状态,会造成油箱内的泵油温度不断增高,油温过高会导致密封件失效、极限压力不良、润滑不良、零件膨胀和轴承卡死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故需要对泵油进行冷却,现有的真空泵会在泵体的外部串联一个换热器,换热器的进油管和油箱连接,换热器的排油管与油路孔连接,当进气腔抽气时,油路孔同时抽取冷却后的泵油,在抽真空过程中泵油做功温度升高,最终升温后的泵油和空气一同自排气口排出,排出后的泵油通过重力沉降回落到油箱,并随之再次进入到换热器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泵油再进入到内腔内做功,依次循环。

现有的大功率的真空泵一般都需要增加散热器,增加了泵体的成本的同时一般也加大了体积,增加了占用面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在抽真空过程中能够自行进行泵油冷却的具有油冷却机构的真空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新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油冷却机构的真空泵,包括油箱、设置在油箱内的泵体、驱动泵体的电机和油冷却机构,泵体的顶部两侧设置有进气管和排气口,泵体的底部设置有油路孔,泵体和油箱之间形成有储油腔,所述电机包括壳体,所述油冷却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循环冷却管路,所述循环冷却管路包括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与储油腔连通,所述出口和泵体的油路孔之间设置有抽油管。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将油冷却机构设置在电机的壳体内部,当泵体运作时,泵油做功温度升高,最终泵油和空气一起自排气口排出,排出后的泵油重力沉降后进入到储油腔内,并随之被再次吸入至冷却循环管路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泵油再次进入到泵体内,并依次循环,本方案的真空泵在抽真空的同时能够对泵油进行冷却,无需外接换热器,减小占用面积和装置的购置成本,同时在对泵油冷却的过程中能够对电机进行同步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两端绕壳体中心线周向间隔设置有贯穿至壳体两端的通槽,所述壳体的两侧设置有前端盖和后端盖,前端盖和后端盖相对的一侧绕壳体的中心线周向间隔设置有过流槽,每个过流槽可挡住相邻的两个通槽,在前端盖上于其中两个过流槽之间设置有可分别挡住相邻通槽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底部,当前端盖和后端盖相互错开一个通槽固定在壳体的两端时,出口与抽油管连通,进口与储油腔连通,过流槽和通槽形成有循环冷却管路。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壳体内一体注塑循环冷却管路加工难度极大,而通过过流槽和通槽形成的循环冷却管路大大减少了制造难度;此外一体注塑的循环冷却管路一旦堵塞疏通较难,而本方案的循环冷却管路一旦堵塞,只需将壳体两端的前端盖和后端盖拆卸下来就能很方便地进行清理疏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槽的内壁沿通槽的周向间隔凹陷有延伸至通槽两端的散热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散热槽的设置增加泵油的散热面积,从而加快泵油的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泵体外壁的底部凸设有延伸至泵体两端的凸条,所述凸条内设置有一抽油管,抽油管靠近前端盖的一端与所述出口连接,抽油管远离前端盖的一端封死,抽油管上设置有若干连通至泵体内部的油路孔。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凸条内设置抽油管,相较于直接设置一条连接管,其上的油路孔可以始终与泵体的内腔处于连通状态,而另外设置连接管的话,连接管的固定难度大,油路孔设置难度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电机的输出轴远离泵体的一端延伸出后端盖外且在输出轴远离泵体的一端端部固定设置有一与输出轴同步转动的风扇。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风扇与输出轴固定设置,则风扇的动力也由电机提供,风扇通过不断向壳体输送空气来进一步加速循环冷却管路内的泵油的冷却,并在冷却泵油的同时降低电机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外壁向外延伸设置有散热翅片。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翅片的设置进一步将泵油的热量向外扩散,加快泵油的冷却,并在冷却泵油的同时降低电机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外壁周向间隔设置有延伸至壳体两端的散热翅片。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翅片能够将整个循环冷却管路内的泵油的热量不断向外扩散冷却,大大提高泵油的冷却效率,并在冷却泵油的同时降低电机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端盖上设置有输油孔,输油孔的一端与油箱连通,输油孔远离油箱的一端和进口之间设置有一过滤泵油中杂质的过滤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提高泵油的冷却效率,在壳体内的循环冷却管路越长越好,一旦循环冷却管路过长则容易发生堵塞,过滤器的设置使储油腔内的泵油在进入循环冷却管路之前先进行过滤,以有效降低循环冷却管路发生堵塞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优点为:将油冷却机构设置在电机的壳体内部,采用通槽和过流槽形成一个冷却循环管路,当泵体运作时,泵体内的油温不断升高,升温后的泵油排出泵体后进入到油箱内,并随之进入到冷却循环管路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泵油自抽油管抽入到泵体内再次利用,并依次循环;通过过流槽和通槽形成的循环冷却管路制造难度低同时方便在堵塞时进行疏通,且当电机运动时的温度高于冷却循环管路内的温度时,冷却循环管路内的泵油能够带走电机的热量从而对电机进行冷却;风扇和扇热翅片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泵油的冷却效率,同时对电机进行冷却;本方案的真空泵在抽真空的同时能够对泵油进行冷却,无需外接换热器,减小占用面积和购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具有油冷却机构的真空泵的轴测图;

图2-图4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具有油冷却机构的真空泵的拆分图;

图5为图2中A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B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前端盖的轴测图。

图中:1、油箱;101、液面观察窗;102、加油口;2、壳体;201、通槽;202、散热槽;203、散热翅片;3、前端盖;301、输油孔;302、输出孔;4、风扇;5、过滤器;6、后端盖;7、泵体;701、内腔;702、转子;703、旋片槽;704、旋片;8、过流槽;9、进口;10、出口;11、凸条;1101、抽油管;1102、油路孔;12、进气管;13、排气槽;1301、排气口;14、第一凹槽;15、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实施例

一种具有油冷却机构的真空泵,参考图1-图4所示,包括泵体7、电机、油箱1和油冷却机构,泵体7包括缸体和位于缸体两端的封盖,缸体和封盖形成有封闭的内腔701,内腔701的顶部两侧设置有进气管12和排气口,排气口上端一体设置的开口向上的排气槽13,排气槽13底部设置有若干连通至内腔701内的排气口1301,在内腔701内偏心安装有转子702,参考图5,转子702上开有至少2个旋片槽703,本方案开设有3个旋片槽703,在旋片槽703内装有旋片704,泵体7外套设有油箱1,泵体7和油箱1之间形成有储油腔,储油腔的最大液面高度低于排气口的高度,在油箱1上设置有加油口102,油箱1的一侧设置有透明的液面观察窗101。

在泵体7的一侧设置有驱动转子702转动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子702轴相连,电机包括壳体2,油冷却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2内的循环冷却管路,参考图2、图3和图6所示,壳体2的两端绕壳体2中心线周向间隔设置有贯穿至壳体2两端的通槽201,通槽201的内壁沿通槽201的周向间隔凹陷有延伸至通槽201两端的散热槽202,在壳体2靠近泵体7的一端设置有前端盖3,壳体2远离泵体7的一端设置有后端盖6,前端盖3和后端盖6相对的一侧绕壳体2的中心线周向间隔设置有过流槽8,每个过流槽8可挡住相邻的两个通槽201,在前端盖3上于其中两个过流槽8之间设置有可分别挡住相邻通槽201的第一凹槽14和第二凹槽15,进口9和出口10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14和第二凹槽15底部,当前端盖3和后端盖6相互错开一个通槽201固定在壳体2的两端时,出口10与抽油管1101连通,进口9与储油腔连通,过流槽8和通槽201形成有循环冷却管路。

前端盖3上设置有输油孔301和输出孔302,输油孔301的一端与油箱1连通,输油孔301远离油箱1的一端设置有一过滤泵油中杂质的过滤器5,参考图1、图7所示,过滤器5包括滤芯,滤芯的滤入口与输油孔远离油箱1的一端对接,在前端盖3内设置有一导油管,该导油管的两端分别与循环冷却管路的进口9和输出孔302连接,该滤芯可采用品牌曼胡默尔,型号为W950,油箱1内的油先从输油孔301进入滤芯的滤入口后过滤,过滤后自滤芯的滤出口流经输出孔302进入到导油管,从导油管进入到循环冷却管路的进口9。

在出口10和泵体7之间设置有与泵体7内部连通的抽油管1101,在泵体7外壁的底部凸设有延伸至泵体7两端的凸条11,参考图2、图5、图7所示,抽油管1101设置于凸条11内,抽油管1101靠近前端盖3的一端与出口10连接,抽油管1101远离前端盖3的一端封死,抽油管1101上设置有若干连通至内腔701内的油路孔1102。

电机的输出轴靠近后端盖6的一端延伸至后端盖6外部且在端部处键配合后固定有一与输出轴同步转动的风扇4,在壳体2的外壁向外延伸有若干散热翅片203,该散热翅片周向间隔设置在壳体2的外壁且该散热翅片203延伸至壳体2的两端设置。

当电机运动后,电机驱动泵体7运动,转子702带动旋片704转动使得进气管12抽气,油路孔1102抽油,泵油和空气混匀后自排气口排出,排出后的泵油回落到储油腔内,此时循环冷却管路内压力小于储油箱1的压力,储油箱1的泵油自输油孔301进入过滤器5的滤芯,过滤后的泵油从输出孔302进入到导油管,最后自导油管流经进口9进入到循环冷却管路内进行冷却,同时,风扇4随着电机的输出轴同步转动进一步冷却循环冷却管路内的泵油,冷却后的泵油最终再次被抽入到内腔701内利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方案将油冷却机构设置在电机的壳体2内,无需另外购置换热器,一方面节省换热器的购置成本,减少了换热器的占用面积,另一方面泵油在壳体2内冷却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带走电机的热量,对电机进行同步冷却。

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