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气泵和充气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1750发布日期:2019-07-17 05:13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内置气泵和充气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泵系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充气体的内置气泵和充气体装置。



背景技术:

市场上常见的充气体,例如充气床、充气床垫、充气船和充气玩具等,因具备重量轻、可折叠、易携带、良好舒适性等优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气泵是充气体的必备部件,其用于对充气体进行充气或放气。为便于用户操作充气体的充放气,可以将气泵置于充气体内部。但是现有技术的内置气泵大多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并且不易操作。因此,本领域亟需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并且便于用户操作的内置气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置气泵,所述内置气泵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置气泵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具有适于与外部流体连通的开口;泵体,其界定出容置腔室,所述泵体具有泵体盖板,所述泵体盖板与所述泵体相固定以将所述容置腔室分隔出容置腔室上部和容置腔室下部,所述泵体具有将所述容置腔室下部与外部流体连通的通气口;连接组件,所述泵体与所述面板通过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以使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置腔室上部相连通;以及气道切换装置,位于所述容置腔室中并穿过所述泵体盖板,设置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气道切换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气道切换装置与所述泵体、泵体盖板以及所述通气口界定出充气气道;当所述气道切换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气道切换装置与所述泵体、泵体盖板以及所述通气口界定出放气气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道切换装置包括:旋钮,所述旋钮设置于所述开口处并延伸穿过所述面板和连接件进入容置腔室上部中;推杆组件,所述推杆组件与所述旋钮可操作地连接,适于随所述旋钮的转动而上下移动;以及阀杆组件,所述阀杆组件设置于所述通气口处,并与所述推杆组件可操作地连接,适于随所述推杆组件的上下移动而打开或关闭所述通气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盖板具有第一上盖口、第二上盖口和第三上盖口,当所述气道切换装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上盖口连通所述开口与所述通气口以形成充气气道;当所述气道切换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上盖口和第三上盖口连通所述开口与所述通气口以形成放气气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道切换装置还包括:气道切换件,所述气道切换件与所述旋钮可操作地连接并适于随所述旋钮的转动而上下移动而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三上盖口;以及连接杆组件,所述连接杆组件与所述气道切换件可操作地连接,适于随所述气道切换件的上下移动而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上盖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旋钮具有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适于与所述推杆组件可操作地连接,所述第三凸台适于与所述气道切换件可操作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道切换装置还包括气道切换件复位弹簧,所述气道切换件复位弹簧与所述气道切换件相连接并位于所述气道切换件与所述泵体盖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杆组件包括一对推杆、推杆帽以及推杆复位弹簧,其中,所述一对推杆可移动地穿过所述泵体盖板,所述一对推杆的一端可操作地连接所述阀杆组件,所述一对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推杆帽相连接,所述推杆帽与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可操作地连接,所述推杆复位弹簧与所述推杆帽相连接并位于所述泵体盖板和所述推杆帽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阀杆组件包括阀罩、阀杆、阀杆弹簧和阀杆帽,其中,所述阀罩与所述泵体固定连接,所述阀杆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阀罩内并且一端具有选择性打开或关闭所述通气口的阀塞,所述阀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阀杆帽相连接,所述阀杆弹簧套在所述阀杆外并位于所述阀塞和所述阀杆帽之间,所述阀杆帽与所述推杆组件可操作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置气泵还包括位于所述泵体内部的泵,所述泵适于进行充气或放气,所述泵包括:叶轮;泵罩,所述泵罩与所述泵体盖板相连接,所述叶轮容纳于所述泵体盖板和所述泵罩的内部空间中;以及马达,所述马达位于所述内部空间外并与所述泵罩固定连接,所述马达与所述叶轮相连接,适于驱动叶轮转动以产生风压从而进行充气和放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罩具有泵罩孔,所述泵罩孔与所述泵体盖板的第三上盖口相对齐,适于被所述气道切换件的上下移动而打开或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置气泵还包括拨动开关,所述拨动开关设置于所述推杆组件上,以适于控制所述泵的启动和关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罩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适于与所述拨动开关可操作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面板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泵体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外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泵体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处的外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呈环状,通过卡扣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所述连接组件由所述至少一个连接件相互连接形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充气体装置,其包括:充气体;和设于充气体内部的内置气泵,其中,内置气泵包括:面板,适于与所述充气体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面板具有适于与充气体的外部流体连通的开口;泵体,其界定出容置腔室,所述泵体具有泵体盖板,所述泵体盖板与所述泵体相固定以将所述容置腔室分隔出容置腔室上部和容置腔室下部,所述泵体具有将所述容置腔室下部与充气体的内部流体连通的通气口;连接组件,所述泵体与所述面板通过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以使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置腔室上部相连通;以及气道切换装置,位于所述容置腔室中并穿过所述泵体盖板,设置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气道切换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气道切换装置与所述泵体、泵体盖板以及所述通气口界定出充气气道;当所述气道切换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气道切换装置与所述泵体、泵体盖板以及所述通气口界定出放气气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面板通过高频焊接方式连接至所述充气体的外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气体包括:顶片、底片和围片,所述顶片、所述底片和所述围片界定出所述充气体的内部空腔;以及多个拉带,其位于所述充气体的内部空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气体为充气水池、充气床垫和充气筏中的任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内置气泵可以设置在充气体内部,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并且制造成本低,体积小。同时,借助通过旋钮旋转的气道切换装置,可以轻松便捷地进行充放气,能够大幅提高对充气体充气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置气泵的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置气泵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2a是图1a所示的内置气泵的一个方向的爆炸示意图。

图2b是图1a所示的内置气泵的另一个方向的爆炸示意图。

图3a是图1a所示的内置气泵的剖面示意图,其示出了所述内置气泵充气时的构造。

图3b是图3a的充气状态下的内置气泵的部分截面立体示意图。

图4a是图1a所示的内置气泵的剖面示意图,其示出了所述内置气泵放气时的构造。

图4b是图4a的放气状态下的内置气泵的部分截面立体示意图。

图4c是图4a的放气状态下的内置气泵的另一个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d是图4a的放气状态下的内置气泵的另一个方向的部分截面立体示意图。

图5a是图1a所示的内置气泵的剖面示意图,其示出了所述内置气泵既不充气也不放气时的构造。

图5b是图5a所示的内置气泵的部分截面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a所示的内置气泵用于充气体时的立体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部件名称如下:

3-内置气泵,31-面板,311-开口,312-第一连接部,313-密封圈,314- 包胶,32-泵体,321-通气口,322-泵体盖板,323-第二连接部,324-密封圈,33-连接组件,34-气道切换装置,341-旋钮,3411-旋钮通孔,3412- 第一凸台,3413-第二凸台,3414-第三凸台,342-推杆组件,343-阀杆组件, 344-气道切换件,345-连接杆组件,35-泵,351-叶轮、352-泵罩,3521-泵罩孔,3522-凸起,353-马达,354-拨动开关,4-充气体。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内置气泵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但是本文将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本文的描述应被认为是对内置气泵的结构原理进行举例说明,而无意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局限于示例性实施方式。因此,在本质上附图和描述应被认为用于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a和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置气泵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内置气泵3,其包括:面板31、泵体32、连接组件33以及气道切换装置 34。其中,面板31具有适于和外部流体连通的开口311。泵体32界定出容置腔室并具有泵体盖板322,该泵体盖板322与泵体32相固定以将容置腔室分隔出容置腔室上部和容置腔室下部,泵体还具有将容置腔室下部与外部流体连通的通气口321。面板31与泵体32通过连接组件33相连接并且面板31的开口311与泵体32的容置腔室上部相连通。气道切换装置34 位于容置腔室中并穿过泵体盖板322,设置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气道切换装置34位于第一位置时,气道切换装置34与泵体32、泵体盖板322以及通气口321界定出充气气道;当气道切换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气道切换装置与泵体32、泵体盖板322以及通气口321界定出放气气道。这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具体而言,面板31可以呈圆形板状,泵体呈近似圆柱体状,通气口 321设置在泵体32的底壁上。

例如,面板还具有第一连接部312,该第一连接部312可以设置于开口311的外周,呈环状,可选地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其可具有螺纹表面。泵体32具有第二连接部323,其位于泵体32的上部,位于泵体32与连接组件33相连接处的外周或者在泵体连接处的内表面处,呈环状,可选地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第二连接部323也可具有螺纹表面。连接组件呈环状,可选地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上部圆环状、下部方环状,分别与第一连接部312和第二连接部323相连接,例如,其上部与第一连接部312 相匹配并具有与第一连接部312相匹配的螺纹表面,下部与第二连接部 323相匹配并具有与第二连接部323相匹配的螺纹表面,连接组件33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分别与面板31和泵体32相连接,或者,连接组件也可以通过卡扣在第一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部323的外周以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 312和第二连接部323,或者,连接组件33也可以通过胶黏或其他方式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部323。连接组件33界定出中空通道,以流体连通开口311和容置腔室供流体通过。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组件33可以是一体形成,或者是其他结构,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由至少一个连接件相互连接形成。

面板31的外围可包覆有一圈包胶314,由此可以提高面板连接至其他物件时的密封性。

为增加密封效果,连接组件33与第一连接部312和第二连接部323 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313、324。

内置气泵还包括位于泵体内部的泵35,泵35适于进行充气或放气。泵35包括叶轮351、泵罩352和马达353。其中,泵罩352和泵体盖板322 相连接,叶轮351容纳于泵罩352和泵体盖板322的内部空间中,马达353 位于泵罩352和泵体盖板322的内部空间外并与泵罩352固定连接,可通过穿过泵罩的输送轴与叶轮351连接,适于驱动叶轮转动以产生风压从而进行充气和放气。泵罩352与泵体盖板322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泵罩352 与马达353可通过高频焊接、胶粘或卡扣等固定连接。

泵体盖板322与泵体32的内壁相匹配,固定在泵体32上,将容置腔室隔开上下两部分。泵体盖板322具有第一上盖口3221、第二上盖口3222 和第三上盖口3223,当气道切换装置34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上盖口3221 连通开口311与通气口321以形成充气气道;当气道切换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上盖口3222和第三上盖口3223连通开口311与通气口321以形成放气气道。如图2a和图2b所示,泵体盖板322可以具有凹陷区域,第一上盖口3221、第二上盖口3222和第三上盖口3223均设置在凹陷区域中,该凹陷区域与泵罩352相匹配。

泵罩352上可设置有泵罩孔3521,该泵罩孔3521与泵体盖板的第三上盖口3223相对齐。具体而言,泵罩孔3521位于泵罩的侧部,第三上盖口3223被打开时,泵罩孔3521被关闭;泵罩孔3521被打开时,第三上盖口3223被关闭。

下面结合附图2a至图5b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气道切换装置的结构以及如何进行充气放气。

气道切换装置34可以包括:旋钮341、推杆组件342、阀杆组件343、气道切换件344、连接杆组件345。其中,旋钮341适于设置在面板的开口311处,并延伸穿过面板31和连接组件33进入容置腔室上部中。推杆组件342与旋钮341可操作地连接,适于随旋钮341的转动而上下移动。阀杆组件343设置于通气口321处,并与推杆组件342可操作地连接,适于随推杆组件342的上下移动而打开或关闭通气口321。气道切换件344 与旋钮341可操作地连接并适于随旋钮341的转动而上下移动而打开或关闭第三上盖口。连接杆组件345与气道切换件344可操作地连接,适于随气道切换件344的上下移动而打开或关闭第二上盖口。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进行气道切换。

具体而言,旋钮341与开口311相匹配,并具有贯穿的通孔3411以保持开口311的畅通。旋钮341的上部位于面板外,具有便于使用者握持和旋转的凹口。为了便于使用者握持,旋钮341的上部还可具有粗糙条纹,例如,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旋钮341分的上部为可旋转的手轮,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旋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旋钮341还具有第一凸台3412、第二凸台3413和第三凸台3414,第一凸台3412和第二凸台3413适于与推杆组件342可操作地连接,第三凸台3414适于与气道切换件344可操作地连接。第一凸台3412、第二凸台 3413和第三凸台3414可以设置在旋钮341的下部,沿旋钮341的下表面边缘设置,其中,第一凸台3412和第二凸台3413相对设置,第三凸台3414 设置在第一凸台3412和第二凸台3413之间。这样,通过旋转旋钮,可以上下移动推杆组件342和气道切换件344,例如,当旋转到第一位置时,第一凸台3412可以接触到推杆组件342并推动推杆组件342向下移动;当旋转到第二位置时,第二凸台3413可以接触到推杆组件342并推动推杆组件342向下移动,同时第三凸台3414可以接触到气道切换件344并推动气道切换件344向下移动。

气道切换件344可以与泵的泵体盖板322的凹陷区域相匹配,并具有筒状件3441,该筒状件与第三上盖口3223、泵罩孔3521相对齐并与第三上盖口3223的形状相匹配,使得气道切换件344的上下移动可以打开或关闭第三上盖口3223与泵罩孔3521。具体而言,当气道切换件下移时,该筒状件穿过第三上盖口3223以堵住泵罩的泵罩孔3521,此时第三上盖口3223打开;当气道切换件上移时,该筒状件堵住第三上盖口3223,此时泵罩孔3521打开。气道切换件344还具有凸起3442,该凸起可以与第三凸台相接触,以抵接第三凸台3414而保持气道切换件344与泵体盖板 322相贴合。气道切换件344与泵体盖板322之间还设置有气道切换件复位弹簧3443,该气道切换件复位弹簧3443与气道切换件344相连接,适于保持气道切换件344与泵体盖板322相分离。

连接杆组件345为单向阀,包括连接杆3451、连接阀塞3452和连接杆帽3453,连接阀塞3452设置于连接杆3451的一端,连接杆帽3453设置于连接杆3451的另一端,连接杆帽与气道切换件344可操作地连接。具体而言,气道切换件344的移动可以推动连接杆帽上下移动,从而带动连接杆的上下移动,连接杆适于带动连接阀塞的上下移动,使得连接阀塞可以堵住第二上盖口3222以关闭第二上盖口3222,或者使得阀塞远离第二上盖口3222以打开第二上盖口3222。进一步而言,连接阀塞3452的外围可包覆有密封件,由此可以提高阀塞对第二上盖口的密封性。

这样,充气时,流体从开口311进入容置腔室的上半部分,穿过第一上盖口3221进入泵体盖板322与泵罩352的内部空间中,通过叶轮351 的转动加压,再通过泵罩孔3521从泵体盖板322与泵罩352的内部空间流出,进入容置腔室的下半部分,然后穿过通气口321流出内置气泵;放气时,流体可以通过通气口321进入内置气泵,穿过第二上盖口3222进入泵体盖板322与气道切换件344之间的内部空间中,然后穿过第一上盖口3221进入泵体盖板322与泵罩352的内部空间中,通过叶轮351的转动加压,再穿过第三上盖口3223从泵体盖板322与泵罩352的内部空间流出,进入容置腔室的上半部分。可选地,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连通容置腔室和泵罩内的空间。

推杆组件342包括一对推杆3421、3422、推杆帽3423以及推杆复位弹簧3424,其中,一对推杆3421、3422可移动地穿过泵体盖板322,一对推杆3421、3422的一端可操作地连接阀杆组件343,一对推杆3421、 3422的另一端与推杆帽3423相连接,推杆帽3423与旋钮341的第一凸台 3412和第二凸台3413可操作地连接,推杆复位弹簧3424与推杆帽3423 相连接并位于泵体盖板322和推杆帽3423之间。具体而言,推杆帽3423 位于泵体盖板322的上方,其上具有突起3426可以与第一凸台或第二凸台相接触,以抵接第一凸台3412或第二凸台3413而使得推杆组件下移,推杆组件连接阀杆组件343的一端具有平台3425,通过该平台3425与阀杆组件343相接触来推动阀杆组件343。推杆复位弹簧3424与推杆帽3423 相连接,适于保持推杆帽3423在不接触第一凸台3412或第二凸台3413 时不向下移动。

阀杆组件343为单向阀,其包括阀罩3431、阀杆3432、弹簧3433和阀杆帽3434,阀杆3432适于在阀罩3431内移动以打开或关闭通气口321。具体而言,阀罩3431位于泵体外部,与泵体32固定连接。阀杆3432的一端具有与通气口321相匹配的阀塞3435,阀杆3432的另一端与阀杆帽 3434相连接,弹簧3433套设于阀杆3432的外侧并位于阀塞3435和阀杆帽3434之间。阀杆帽3434与推杆组件342(具体而言,推杆组件的平台 3425)可操作地连接。换言之,旋钮341的旋转可以推动推杆帽3423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推杆和平台3425的移动,推杆平台3425的移动可以带动阀杆帽的上下移动,从而带动阀杆3432的移动,阀杆3432适于带动阀塞3435在阀罩3431内沿通气口321的轴向移动,使得阀塞3435远离通气口321以打开通气口321,或者使得阀塞3435可以堵住通气口321以关闭通气口321。进一步而言,阀塞3435的外围可包覆有密封件,由此可以提高阀塞对通气口的密封性。

具体而言,当旋钮341旋转到第一位置时,第一凸台3412可以接触到推杆组件342并推动推杆组件342向下移动从而带动阀杆组件343移动以打开通气口321;当旋转到第二位置时,第二凸台3413可以接触到推杆组件342并推动推杆组件342向下移动从而带动阀杆组件343向下移动以打开通气口321;当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推杆组件342向上移动不接触阀杆组件,从而使得阀塞组件堵住通气口321以关闭通气口 321。

内置气泵3还包括拨动开关354,该拨动开关354设置于推杆组件342 (具体而言,推杆组件的平台3425)上与马达353电连接,以适于控制泵 (具体而言,马达353)的启动和关闭。泵罩352的侧部设置有凸起3522,该凸起3522适于与拨动开关354可操作地连接。当旋钮341旋转时,可以带动推杆组件342的上下移动,从而使得拨动开关354可以碰到泵罩的凸起3522,从而被该凸起3522触动闭合而启动泵或者被该凸起3522反向触动打开而关闭泵。

基于上述结构,气道切换装置、泵与拨动开关之间形成联动机构。

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需要内置气泵进行充气时,旋转旋钮341至第一位置(即充气位),旋钮341的旋转使得第一凸台3412推动推杆组件 342下移,从而带动阀杆组件343向下移动,使得通气口321打开;推杆组件342上的拨动开关354被泵罩上的凸起3522所触动闭合,使得泵被启动开始工作;同时,气道切换件344由于复位弹簧3443的作用与泵体盖板322保持分离,因此第一上盖口3221打开,连接杆组件345关闭第二上盖口3222,第三上盖口3223关闭,泵罩的泵罩孔3521打开;此时,第一上盖口3221连通开口311与通气口321以形成充气气道。具体而言,如图中的箭头所示,流体从开口311(具体而言,旋钮341的通孔3411) 进入,通过连接组件33界定出的通道进入容置腔室的上半部分,穿过第一上盖口3221进入泵体盖板322与泵罩352的内部空间中,通过叶轮351 的转动加压,再通过泵罩孔3521从泵体盖板322与泵罩352的内部空间流出,进入容置腔室的下半部分,然后穿过通气口321流出内置气泵。

如图4a至图4d所示,在需要内置气泵进行放气时,旋转旋钮341至第二位置(即放气位),旋钮341的旋转使得第二凸台3413推动推杆组件 342下移,从而带动阀杆组件343向下移动,使得通气口321打开;推杆组件342上的拨动开关354被泵罩上的凸起3522所触动闭合,使得泵被启动开始工作;同时,第三凸台3414推动气道切换件344下移与泵体盖板322贴合,因此第一上盖口3221打开,连接杆组件345下移而打开第二上盖口3222,第三上盖口3223被打开,泵罩的泵罩孔3521关闭;此时,第二上盖口3222、第三上盖口3223连通开口311与通气口321以形成放气气道。具体而言,如图中的箭头所示,流体从通气口321进入内置气泵,穿过第二上盖口3222进入泵体盖板322与气道切换件344之间的内部空间中,然后穿过第一上盖口3221进入泵体盖板322与泵罩352的内部空间中,通过叶轮351的转动加压,再穿过第三上盖口3223从泵体盖板322 与泵罩352的内部空间流出,进入容置腔室的上半部分,然后通过连接组件33界定出的通道,从开口311(具体而言,旋钮341的通孔3411)流出。

当停止进行充气或放气时,旋转旋钮341至第一位置(即充气位)和第二位置(即放气位)之间,此时,推杆组件342由于复位弹簧3443的作用与泵体盖板322保持一定距离,阀杆组件343向上,使得通气口321 被阀塞3435关闭。气道切换件344由于复位弹簧3443的作用与泵体盖板 322保持分离,因此连接杆组件345关闭第二上盖口3222,第三上盖口3223 关闭。同时,推杆组件342上的拨动开关354在旋转过程中被泵罩上的凸起3522所触动而打开,使得泵被启动开始工作使得泵停止工作。此时,气道切换装置关闭气道,既不充气也不放气,如图5a和图5b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流体不限于空气,可以为其它种类的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内置气泵3可应用于充气体4。图6是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内置气泵3用于充气体4时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6所示,充气体装置包括:充气体4和设于充气体内部的内置气泵 3。充气体4包括顶片、底片和围片,该顶片、底片和围片界定出充气体的内部空腔;充气体还包括多个拉带(未示出),其位于充气体的内部空腔内,以在充气体充气后保持充气体的预设形状。内置气泵3可安装于充气体的围片,具体而言,内置气泵3的面板31连接于充气体的围片的外表面。具体而言,内置气泵3的面板31可通过高频焊接连接至充气体的围片的外表面,或者也可以焊接在围片外表面的吊带上。进一步而言,内置气泵3 也可连接至充气体的其它位置,只要便于对充气体进行充气即可。

面板31适于与充气体4的外表面相连接,具有适于和充气体4的外部流体连通的开口311。泵体32适于位于充气体4的内部,其界定出容置腔室,具有泵体盖板,该泵体盖板与泵体相固定以将容置腔室分隔出容置腔室上部和容置腔室下部,泵体具有将容置腔室下部与充气体的内部流体连通的通气口。泵体32与面板31通过连接组件33相连接以使开口与容置腔室上部相连通。气道切换装置34位于容置腔室中并穿过该泵体盖板,设置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气道切换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气道切换装置与泵体、泵体盖板以及通气口界定出充气气道;当气道切换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气道切换装置与泵体、泵体盖板以及通气口界定出放气气道。

充气体可以为充气水池、充气床垫和充气筏中的任一种,本实用新型对充气体的类型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内置气泵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且能够同时实现对充气体的充气和排气。

本实用新型的内置气泵能够同时控制充气和放气,通过气道切换装置的机械化操作即可进行充气和放气的切换,简化了用户的操作,并且内置气泵的结构简单,可节约成本。

上文描述的任何部件可由柔性热塑性材料或者硬质材料组成,进一步而言,这些部件可通过高频焊接、粘附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其它别的机械连接方式中的至少一种进行连接。此外,可理解的是,本文描述的所有部件和特征可由多种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合物、橡胶、泡棉、金属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其它合适的材料。具体而言,内置气泵或充气体的任意部分或者任意部件均可由聚氯乙烯(PVC)制成,其硬度可以20±5PHR。以PHR为单位的硬度是指在每百份PVC树脂中添加的各种增塑剂的份数除以各自的增塑效率的和,举例而言,每百份PVC 树脂中添加增塑剂A 30份,增塑剂B 20份,增塑剂C 10份,增塑剂A 的增塑效率为2,增塑剂B的增塑效率为2,增塑剂C的增塑效率为1,则计算硬度为30/2+20/2+10/1=35,即以PHR为单位的硬度为35。

具体而言,制成上述部件的材料可以是塑料、乙烯树脂、涂层织物和 /或者另一种合适的材料或者材料的组合,该材料的组合包括但不限于加工铝或者其它金属合金。

虽然本文举例描述了一些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所有这些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并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本文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可以根据本文的教导进行各种修改,可以采用各种等同的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本实用新型上述公开的特定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其保护范围不受在此公开的结构或者设计的细节所限,除非在权利要求中另有说明。因此,上述公开的特定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替换、组合或者修改,其所有的变形都落入本文公开的范围内。在缺少本文没有具体公开的任何元件或者缺少本文公开的任选的部件的情况下,本文示例性公开的内置气泵和充气体仍可适当地实施。上述公开的所有的数值和范围也可进行一定变化。每当公开了具有下限和上限的数值范围,落入此范围内的任何数值及任何被包含的范围都被具体地公开了。具体而言,本文公开的数值的任一范围均可理解为列举了包含在较宽数值范围内的任一数值和范围。同样,除非申请人明确且清楚地另有定义,权利要求中的术语具有它们的清楚、通常的含义。

此外,权利要求书中的部件的数量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一个,除非另有说明。如果本实用新型中的用词或者术语与其它文献中的用法或者含义存在不一致,则应当以与本实用新型所定义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