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送风装置、风扇或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3488发布日期:2019-05-21 20:38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轴流送风装置、风扇或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轴流送风装置及具有该轴流送风装置的、风扇或空调。



背景技术:

轴流送风装置,由于气体平行于风机轴流动而得名。轴流送风装置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也对轴流送风装置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多种场合要求轴流送风装置可以实现双向送风,而为了实现双向送风,传统的轴流送风装置多采用特殊的翼型或者组合叶片的方式,并通过控制电机的正反转来实现双向送风。

传统的轴流送风装置,需要正向送风时,电机驱动风叶正向转动送风,需要反向送风时,电机驱动风叶反向转动送风,而由于轴流送风装置的正反送风是通过一个电机实现控制的,如此造成了不可独立地控制轴流送风装置的正反送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轴流送风装置不可独立控制正反送风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独立控制轴流送风装置的正反送风的轴流送风装置、风扇或空调。

一种轴流送风装置,包括:

第一轴流风叶;

第二轴流风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内;

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相对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做旋转运动;

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做旋转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叶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均从单一方向送风,且所述第一轴流风叶正向送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反向送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轴流风叶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中一者顺时针旋转时送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中另一者逆时针旋转时送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包括第一轮毂及多个第一叶片,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均匀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一轮毂的外周缘;

所述第二轴流风叶包括第二轮毂及多个第二叶片,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均匀间隔连接于所述第二轮毂的外周缘;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旋向均相同,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旋向均相同,每个所述第一叶片与每个所述第二叶片的旋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具有中轴线,所述第二轴流风叶沿所述中轴线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流风叶沿所述中轴线同心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及传动轮,所述传动轮的内周壁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的外周缘连接,或者所述传动轮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的内周壁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传动轮带动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绕所述中轴线做旋转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传动轮为齿轮,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所述传动轮啮合传动;或者所述传动轮为带轮,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所述传动轮带传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为旋转磁场驱动件,所述传动轮为与所述驱动件相配合的磁感线切割机构,所述驱动件间隔套接于所述传动轮外或者所述传动轮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送风装置还包括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连接,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外周缘连接于所述滚动轴承的内圈,所述第二轴流风叶通过所述滚动轴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送风装置还包括凹凸配合结构,所述第二轴流风叶通过所述凹凸配合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内,所述凹凸配合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环形凹部与环形凸部,所述环形凹部沿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中的一者,所述环形凸部沿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中的另一者。

一种风扇或空调,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送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流送风装置、风扇或空调,当需要轴流送风装置实现正反送风时,如设置第一轴流风叶正向送风,第二轴流风叶反向送风时,可以通过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叶与第二轴流风叶转动送风,实现了独立控制轴流送风装置的正反送风;同时由于第二轴流风叶设置于第一轴流风叶内部,第二轴流风叶不占用外部空间,如此整个轴流送风装置的体积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送风装置的轴测图;

图2为图1中所提供的轴流送风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所提供的轴流送风装置的A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送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轴流送风装置100 第一轴流风叶10 第一轮毂11 第一叶片12 第二轴流风叶20 第二轮毂21 第二叶片22 传动轮30 滚动轴承40 凹凸配合结构50 环形凸部51 环形凹部52 套筒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流送风装置100,包括第一轴流风叶10、第二轴流风叶20、第一驱动机构及第二驱动机构。

第二轴流风叶2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轴流风叶10内,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轴流风叶10连接,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相对于第二轴流风叶 20做旋转运动,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二轴流风叶20连接,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轴流风叶20相对于第一轴流风叶10做旋转运动。

由于分别采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旋转,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轴流风叶20旋转,当需要轴流送风装置100实现正反送风时,如设置第一轴流风叶10正向送风,第二轴流风叶20反向送风时,可以通过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转动送风,实现了独立控制轴流送风装置100的正反送风;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轴流送风装置100,第二轴流风叶20设置于第一轴流风叶10内部,第二轴流风叶20 不占用外部空间,如此整个轴流送风装置100的体积较小。

第一轴流风叶10具有中轴线,第二轴流风叶20沿中轴线同心且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轴流风叶10内,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相对于第二轴流风叶20绕中轴线做旋转运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轴流风叶20相对于第一轴流风叶10绕中轴线做旋转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轴流风叶20也可不沿中轴线同心设置于第一轴流风叶10内,即此时第二轴流风叶20采用偏心的方式设置于第一轴流风叶10内,则此时第一轴流风叶10也并非绕中轴线做旋转运动,即第一轴流风叶10偏心转动。且第二轴流风叶20也并非绕中心轴线旋转运动,或者第二轴流风叶20也并非绕自身中心做旋转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均从单一方向送风,且第一轴流风叶10正向送风,第二轴流风叶20反向送风,即为当第一轴流风叶10从左往右送风时,那么第二轴流风叶20将从右往左送风,或者第一轴流风叶10从右往左送风时,第二轴流风叶20从左往右送风。

如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送风装置100,当需要从正反均送风时,只要控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正向送风,控制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轴流风叶20反向送风即可,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一个轴流风叶,通过一个电机的正反转来实现双向送风,此时正反送风时分别从同一个轴流风叶的正向送风面与反向送风面送风,由于风叶结构的限制,同一个轴流风叶的反向送风效果弱于正向送风效果,且同一个电机在进行正反模式切换时,需要的响应时间较长,如此正反模式切换时相应较慢),本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送风装置,虽然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相对来说送风方向相反,但是由于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本身均是从其正向送风面送风,以此来实现整个轴流送风装置100的正反向送风,因此整个轴流送风装置100的正向送风及反向送风的效果均佳;在正反模式切换时,需要的响应时间较少,如此正反模式切换时相应较快。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均从单一方向送风时,还可以设置,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的送风方向相同,即当第一轴流风叶10正向送风时,第二轴流风叶20也正向送风,当第一轴流风叶10反向送风时,第二轴流风叶20也反向送风,如此通过设置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的送风方向相同,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一个轴流风叶的方式,可以降低运行时噪音且送风时的气流更柔和。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 均从双向送风,当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顺时针旋转时均正向送风,当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逆时针旋转时均反向送风。即为第一轴流风叶10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送风,第二轴流风叶20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送风,且当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的旋转方向相同时送风方向相同。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旋转方向相反时送风方向相同,如当第一轴流风叶10顺时针旋转时正向送风,第二轴流风叶20逆时针旋转时正向送风,在此不作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中一者双向送风,另一者从单一方向送风。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均从单一方向送风,且第一轴流风叶10正向送风,第二轴流风叶20反向送风。设置第一轴流风叶10包括第一轮毂11及多个第一叶片12,多个第一叶片12均匀间隔连接于第一轮毂11的外周缘。具体地,多个第一叶片12的旋向相同,以保证当第一轴流风叶10旋转时形成方向相同的风。具体地,当正对第一轴流风叶10 的送风面看向第一轴流风叶10时,多个第一叶片12均右旋,以保证当第一轴流风叶10顺时针旋转时送风,当第一轴流风叶10逆时针旋转时不送风。

第二轴流风叶20包括第二轮毂21及多个第二叶片22,多个第二叶片22均匀间隔连接于第二轮毂21的外周缘。具体地,多个第二叶片22的旋向相同,以保证当第二轴流风叶20旋转时形成方向相同的风。具体地,当正对第二轴流风叶20的送风面看向第二轴流风叶20时,多个第二叶片22均右旋,以保证当第一轴流风叶10顺时针旋转时送风(此时从第一轴流风叶20看向第二轴流风叶10时,第二轴流风叶20为逆时针旋转送风),当第二轴流风叶20逆时针旋转时不送风。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保证了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在旋转方向相反时分别从各自相对应的送风面送风。即当正对第一轴流风叶10的送风面看向第一轴流风叶10时,第一轴流风叶10顺时针旋转送风,而此时第二轴流风叶20逆时针旋转送风;当正对第二轴流风叶20的送风面看向第二轴流风叶 20时,第二轴流风叶20顺时针旋转送风,而此时第一轴流风叶10逆时针旋转送风。由于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送风时的旋转方向相反,则避免了当其中一个轴流风叶旋转时,带动另一个轴流风叶旋转送风,可以保证在同一时间只有一面送风。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正对第一轴流风叶10的送风面看向第一轴流风叶10时,多个第一叶片12也可以均左旋,以保证当第一轴流风叶10 逆时针旋转时送风,当第一轴流风叶10顺时针旋转时不送风。且当正对第二轴流风叶20的送风面看向第二轴流风叶20时,多个第二叶片22也可以均左旋,以保证当第二轴流风叶20逆时针旋转时送风,当第二轴流风叶20顺时针旋转时不送风。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改变多个第一叶片12与第二叶片22的旋向,也可以设置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在旋转方向相同时分别从各自相对应的送风面送风,在此不作限定。且对于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 20均从双向送风的情况,其具体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中的特殊翼型或者组合叶片的设计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轴流送风装置100还包括滚动轴承40,第二轴流风叶20 通过滚动轴承40转动连接于第一轴流风叶10内。具体地,滚动轴承40的外圈的外周壁与第一轴流风叶10的第一轮毂11的内周壁连接,滚动轴承40的内圈的内周壁与第二轴流风叶20的多个第二叶片22的叶顶连接。如此,通过滚动轴承40内圈相对于外圈之间的转动以实现第二轴流风叶20相对于第一轴流风叶10的转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轴流送风装置100包括凹凸配合结构50,第二轴流风叶20通过凹凸配合结构50相对于第一轴流风叶10转动。具体地,凹凸配合结构50包括相互配合的环形凹部52与环形凸部51,环形凹部52沿周向设置于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中的一者,环形凸部51沿周向设置于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中的另一者。

更具体地,环形凹部52沿第一轴流风叶10的第一轮毂11的周向开设于第一轮毂11的内周壁,为了便于设计,第二轴流风叶20的多个第二叶片22的叶顶连接有一套筒60,套筒60的内周壁与多个第二叶片22的叶顶连接,环形凸部51沿套筒60的周向凸设于套筒60,环形凸部51设置于环形凹部52内,且环形凸部51在环形凹部52内沿周向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及传动轮30,传动轮30的内周壁与第一轴流风叶10的多个第一叶片12的叶顶连接,驱动件驱动传动轮30带动第一轴流风叶10绕中轴线做旋转运动。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轮30的外周壁与第一轴流风叶10的内周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轮30为齿轮,驱动件为电机,驱动件的驱动端设置有传动齿,驱动件与传动轮30啮合传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轮30为带轮,驱动件的驱动端与传动轮30之间带传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为旋转磁场驱动件,传动轮30为与驱动件相配合的磁感应切割机构,驱动件间隔套接于传动轮30外。驱动件通过磁驱动驱动传动轮30带动第一轴流风叶10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驱动轴穿设于第二轴流风叶20的第二轮毂21内,以驱动第二轴流风叶20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轴流送风装置100还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旋转。

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上述轴流送风装置100的送风控制方法:

S110:获取控制信号;

S120: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做旋转运动,或者控制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轴流风叶20做旋转运动;

其中,控制信号包括正向送风信号和/或反向送风信号,当控制信号为正向送风信号时,控制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做旋转运动,当控制信号为反向送风信号时,控制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轴流风叶20做旋转运动,当控制信号包括正向送风信号与反向送风信号时,同时控制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做旋转运动。

针对整个轴流送风装置100而言,设定第一轴流风叶10为正向送风,第二轴流风叶20为反向送风。当控制信号为正向送风信号时,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驱动机构工作,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转动,当控制信号为反向送风信号时,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驱动机构停机,控制第二驱动机构工作,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轴流风叶20转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控制信号包括正向送风信号与反向送风信号时,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同时工作,第一驱动机构控制第一轴流风叶10转动,第二驱动机构控制第二轴流风叶20转动。

具体地,控制机构还可以控制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的转动速速,以此来控制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的转动速度,如可以通过第一驱动机构控制第一轴流风叶10的角速度为ω1,通过控制第二驱动机构控制第二轴流风叶20的角速度为ω2,ω1与ω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风扇,该风扇包括上述的轴流送风装置 100。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上述的轴流送风装置 1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送风装置100、风扇、空调及送风控制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正向送风,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轴流风叶20反向送风,实现了独立控制轴流送风装置100的正反送风;

2、由于第一轴流风叶10与第二轴流风叶20本身均是从其正向送风面送风,以此来实现整个轴流送风装置100的正反向送风,因此整个轴流送风装置100 的正向送风及反向送风的效果均佳;且由于分别采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轴流风叶10旋转,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轴流风叶20旋转,在正反模式切换时,需要的响应时间较少,如此正反模式切换时相应较快;

3、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轴流送风装置100,第二轴流风叶20设置于第一轴流风叶10内部,第二轴流风叶20不占用外部空间,如此整个轴流送风装置100的体积较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