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密封水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6906发布日期:2019-08-31 02:04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泵密封水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循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泵密封水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泵运行过程中,机械密封动静环由于高速运转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采用密封水对动静环进行冷却以及润滑,一方面防止泵送物料进入机械密封腔体,另一方面密封水在动静环之间形成一层水膜,达到一定的润滑效果。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泵的密封水接口尺寸较小,经常发生密封水压力不足,管道堵塞等问题,造成水泵密封水供应不足,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会造成机械密封高温损坏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够确保泵的密封水可持续供应,防止机械密封损坏的泵密封水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密封水保护装置,包括工艺泵、密封水泵和密封水罐,还包括自力式调节阀和过滤器,所述工艺泵、自力式调节阀、过滤器、密封水泵和密封水罐依次连通并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流量指示开关,所述流量指示开关连通在所述闭路循环系统中,所述流量指示开关与工艺泵电性连接。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流量指示开关是温感型流量开关或微型流量计。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过滤器为Y型过滤器或T型过滤器或篮式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密封水的循环管路上设置过滤器对循环管路中可能出现的杂质进行过滤避免对工艺泵的密封水接口造成堵塞,其次自力式调节阀可以调节工艺泵的密封水进水压力,确保工艺泵机械密封的压力平衡,流量指示开关实时监控密封水的流量,避免出现断流导致工艺泵过热,本实用新型可以对工艺泵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结构简单,且能够实现一定程度自动化的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泵密封水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封水罐、2-密封水泵、3-过滤器、4-自力式调节阀、5-流量指示开关、6-工艺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泵密封水保护装置,其包括工艺泵6、密封水泵2、密封水罐1、自力式调节阀4、过滤器3和流量指示开关5,其中工艺泵6、密封水泵2、密封水罐1、自力式调节阀4、过滤器3和流量指示开关5依次连通且形成闭路循环系统,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依次连通并不限制相互之间连通的顺序。

密封水在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设置过滤器3可以对密封水中的机械杂质进行去除,降低工艺泵6的密封水管道堵塞的风险;设置自力式调节阀4可以调节工艺泵6密封水的进水压力,确保工艺泵6机械密封两端压力均衡,避免密封水泵2的泵送压力过大;流量指示开关5可对工艺泵6密封水进水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密封水的循环正常,保护工艺泵6机械密封的作用。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滤器3为Y型管道过滤器3。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滤器3为T型管道过滤器3。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滤器3为篮式过滤器3。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流量指示开关5为温感型流量开关。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流量指示开关5为微型流量计。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流量指示开关5与工艺泵6电性连接,当流量指示开关5检测到闭路循环系统内流量偏低或没有流量时,流量指示开关5传递相应电信号给工艺泵6并控制工艺泵6停止运行,避免工艺泵6温度过高。

本实用新型的泵密封水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密封水泵2将密封水罐1内的水进行泵送循环,密封水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经过过滤器3时,过滤器3对密封水中的机械性杂质进行过滤,过滤完毕的密封水进入自立式调节阀,自力式调节阀4对循环系统中的密封水的水压进行调节,避免循环水的水压过大对机械密封造成损伤,密封水再次经过流量指示开关5,流量指示开关5检测密封水的流量,若密封水流量不正常,流量指示开关5一方面发出警报,体系操作人员出现故障,另一方面直接发送电信号给工艺泵6,并使工艺泵6停止运行,若正常,密封水进入工艺泵6内循环降温,最终再次流入密封水罐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