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组件和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22964发布日期:2020-09-23 02:0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泵组件和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泵领域及换热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泵组件和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换热系统运行时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表面有冷凝水产生,因此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接水盘中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泵抽出。但是,当接水盘长期处于湿润环境中时会有细菌滋生,且可能伴随黏胶状物质产生,如果不处理可能会对泵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相关技术中的泵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件包括泵本体部和除菌部,所述除菌部具有管体和流体通道,所述管体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流体通道沿所述第一进口向所述第一出口延伸且贯穿所述管体设置,所述除菌部包括安装在第一进口处的除菌模块,所述泵本体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进口连通,当所述泵用于抽取流体时,所述流体沿所述第一进口流经所述除菌模块而后沿所述流体通道流动,并经所述第一出口流入所述第二进口,通过所述第二出口排出所述泵组件,如此,所述泵组件可对流体除菌。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具有压缩机、至少一个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所述换热系统包括上述泵组件,所述泵组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接水盘的上方,当所述换热系统有冷媒流动时,所述冷媒经所述压缩机流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并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发生热交换之后流入节流装置,而后所述冷媒流入所述第二换热器并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发生热交换后再次流入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的接水盘处有冷凝水产生时,所述泵组件能够将所述冷凝水抽出,所述除菌部与所述冷凝水接触并缓释除菌剂对冷凝水杀菌处理,所述泵组件能够对冷凝水除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本申请一实施例泵组件中除菌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实施例的除菌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实施例的除菌部的仰视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实施例的除菌部的沿a-a方向剖切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泵组件中除菌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本申请再一实施除菌部沿b-b方向的剖切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本申请实施例泵组件中泵本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示例性的一种换热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相关技术中泵是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泵通常可按工作原理分为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三类。除按工作原理分类外,还可按其他方法分类和命名。如,按驱动方法可分为电动泵和水轮泵等;按结构可分为单级泵和多级泵;按用途可分为锅炉给水泵和计量泵等;按输送液体的性质可分为水泵、油泵和泥浆泵等。按照有无轴结构,可分直线泵,和传统泵。泵能输送以流体为介质的物流,不能输送固体。在换热领域中,换热系统运行时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表面有冷凝水产生,因此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接水盘中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泵抽出。但是,当接水盘长期处于湿润环境中时会有细菌滋生,且可能伴随黏胶状物质产生,如果不处理可能会对泵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相关技术中的泵需要改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以对冷凝水除菌处理的泵组件,其中泵组件100由泵本体部20和除菌部10组成,其中泵本体包括叶轮、电机和壳体组成,除菌部具有管体和流体通道,管体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流体通道沿所述第一进口向所述第一出口延伸且贯穿所述管体设置,所述第一出口覆设有第一滤网,所述第一进口处设有除菌模块,所述泵本体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进口连接,当所述泵用于抽取流体时,所述流体沿所述第一进口流经所述除菌模块后沿所述流体通道流出所述第一出口,而后流入所述第二进口,后通过所述第二出口排出所述泵组件。容易理解,所述泵组件可以用于换热系统中用以对冷凝水除菌外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杀菌、除菌的工况等。此处不作限制。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

如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泵组件100,所述泵组件包括除菌部10和泵本体部20。定义图中x方向为所述泵组件100的高度方向,定义图中y方向为所述泵组件100的宽度方向,定义图中z方向为泵组件100的厚度方向。其中,所述除菌部10具有管体101和流体通道102,所述管体101具有第一进口13和第一出口14,所述流体通道102沿所述第一进口13向所述第一出口14延伸且贯穿所述管体101设置,所述流体通道102可供流体流经所述除菌部10。所述第一出口14覆设有第一滤网141,所述第一滤网141能够筛除对泵本体部20有损害的大颗粒物质,避免对泵本体部20造成伤害,换言之,当所述泵组件100工作时,所述第一滤网141能够用于保护泵本体部20。所述第一进口13处附近设有除菌模块15,所述除菌模块15可用于除去流体中的细菌。

如图8是图1中本申请实施例泵组件100中泵本体部2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泵本体部20包括壳体201、流道202、电机21和叶轮(图中未标示),所述壳体201具有第二进口23和第二出口24,所述流道202沿所述第二进口23向所述第二出口24延伸且贯穿所述壳体201设置。其中,所述电机21能够带动叶轮22转动,通过叶轮22的旋转带动流体从所述第二进口23流入所述流道202后流出所述第二出口24,其中,所述流道202供流体流经所述泵本体20。

具体的,所述第一出口14和所述第二进口23连接,当所述泵组件100用于抽取流体时,所述流体沿所述第一进口13流经所述除菌模块15进入所述流体通道102并沿所述第一出口14流入所述第二进口23,后通过所述第二出口24排出所述泵组件100。

如图2所示是图1中本申请一实施例泵组件100中除菌部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是图2中实施例的除菌部10的俯视示意图;如图4是图2中实施例的除菌部10的仰视示意图。

如图2所示,所述除菌部10的管体101包括第一分管11、第二分管12以及渐缩段103。其中,所述第一分管11包括第一进口13,所述第二分管12包括第一出口14,所述第一分管11和所述第二分管12通过所述渐缩段103连接。所述第一出口14设有所述第一滤网141,所述第一滤网141用于过滤对泵本体部20有损害的大颗粒物质,避免对泵本体部20造成伤害。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滤网141设置于所述除菌模块15之上,如第一分管11或第二分管12的内部均可。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滤网141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进口23处。只要满足实际需要即可,不作限制。

所述除菌部10的所述第一进口13处设有除菌模块15,流入所述泵组件100的流体能够流经所述除菌模块15,即可达到杀菌的效果。当然,当所述泵组件100装设于需要除菌的环境中时,只要所述除菌模块15能够和需要除菌的流体或其相关介质接触,换言之,只要所述除菌模块15能够和需要除菌的流体直接或间接接触,即使在非工作状态时,所述除菌模块15也能实现除菌效果。

所述除菌模块的设置可以是多样的,如图2中所示,所述第一进口13全部覆设有第二滤网131,所述除菌剂151可固定于所述第二滤网131。一方面,如此设置能够保证流经所述第一进口13的待除菌流体能够流经所述除菌剂151进而起到除菌的效果,在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滤网131也能够避免所述除菌剂151在释放其除菌材料而产生体积变化时任意流出所述除菌部,再一方面,所述第二滤网131也可以用于过滤大颗粒物质,避免对泵组件100有损害的物质进入所述泵组件100。当然的,所述除菌剂151也可不固定于所述第二滤网131,只要满足实际需要即可。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管12与所述第一分管11可直接连接,不必通过所述渐缩段103。所述直接连接可以是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胶粘等非可拆卸的连接。当连接是可拆卸时,较利于更换除菌模块15,比如,当所述泵组件100工作一段时间后,所述除菌模块15包含的除菌剂151可能失效而需要更换,此时,仅需要拆开所述第一分管11和所述第二分管12的连接即可更换所述除菌剂151,简单且易于操作。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管12和所述第一分管11之间设有渐缩段103。如图2所示,所述除菌部10的管体101包括第一分管11、第二分管12以及渐缩段103。渐缩段103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二分管12和所述第一分管11的管径可以不必完全相同,换言之,所述第一进口13的管体或管径不必局限于与所述第二进口23适配且能够实现如上所述的简单更换所述除菌模块15或所述除菌剂151。

具体而言,如图中所示,所述第一分管11和所述第二分管12均为均匀的圆管结构,所述第一分管11的第一进口13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分管12的截面直径,所述第一分管11和所述第二分管12通过渐缩段103连接,所述渐缩段103自其与所述第一分管11衔接端向其与所述第二分管12的衔接端延伸呈减缩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第一进口13处的截面直径较大或者说其截面面积较大有利于除菌剂151与流体充分接触,达到较好的杀菌除菌效果,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出口14与所述泵本体20的第二进口23配合,所述第二进口23的截面较小从而有利于泵组件100的工作。当然此处不做限制,只要所述第一分管11和所述第二分管12能够适配,或者说只要所述第一分管11和所述第二分管12能够配合使用即可。

说明一点,所述渐缩段103和所述第一分管11的连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渐缩段103与所述第一分管11不可拆卸连接时,可以认为所述第一分管11为异型结构,即为非均匀的圆管结构。同样的,所述渐缩段103和所述第二分管12的连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渐缩段103与所述第二分管12不可拆卸连接时,可以认为所述第二分管12为异型结构,即为非均匀的圆管结构。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菌部10的管体可以只包含第二分管12和渐缩段103,此时渐缩段103的作用与所述第一分管11大致相同。换言之,所述第一分管11和所述第二分管12的结构可以不同,所述第一分管11可以是管径渐缩的结构,或者说,所述第一分管11大致为凸台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分管11、所述第二分管12以及所述渐缩段103的管径不限于圆形或近似的圆形结构,比如,其截面可以设置为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椭圆形等,只要其满足工作需要即可。

如图所示,所述第二分管12的至少部分管体外壁设置有凸起结构121,所述泵本体20的所述第二进口处23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结构121相配合的卡持结构231,所述凸起结构121与所述卡持结构231相互配合,使得所述第二分管12与所述第二进口23配合使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管12与所述第二进口通过相互配的螺纹结构配合。如此设置,所述除菌部10可以实现与所述泵本体部20的可拆卸连接,当需要更换除菌部10时,不会影响所述泵本体部20以及相关其他设置即可实现更换除菌部10。

如图5所示为图3中实施例的除菌部10沿a-a方向剖切的截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分管11和所述第二分管12之间设置有渐缩段103,所述渐缩段103与所述第一分管11通过相互配合的螺纹结构133连接,所述渐缩段103与所述第二分管12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第一分管11的内径d1大于所述第二分管12的内径d2,所述渐缩段103与所述第一分管11连接的一端为第一端1031,所述渐缩段103自与所述第二分管12连接的一端为第二端1032,所述第一端1031向所述第二端1032延伸且呈渐缩状。所述第二分管12包括第一出口14,所述第一出口14设有所述第一滤网141,所述第一分管11包含第一进口13,所述第一进口13设有所述第二滤网131,所述除菌剂151设置于所述第二滤网131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除菌剂151与所述第二滤网131可以固定连接,如此,当流体流经所述第二滤网131时对所述除菌剂151的影响较小,或者说流体不会带动除菌剂151流动。在其他一下实施例中,所述除菌剂151与所述第二滤网131也可以非固定连接,此时,所述除菌剂151被所述第一滤网141和所述第二滤网131限制与所述除菌部10的流体通道102中。所述除菌剂151在所述泵组件100非工作状态下可以依靠自身重力落置于所述第二滤网131的上方,当所述泵组件100工作时,所述除菌剂151受所述第一滤网141的限制也不会流出所述流通道102,而且所述除菌剂151也能与所述流体充分接触。

如图6所示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除菌部3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是图6中所示再一实施例除菌部30沿b-b方向的剖切示意图。如图中所示,所述除菌模块15包括第三滤网132和除菌剂151,其中所述第三滤网132包覆所述除菌剂151设置,所述除菌模块15设置于所述第一进口13处且所述除菌模块15与所述管体101连接。其中,所述除菌模块15可以与所述管体101可拆卸的连接,也可与所述管体101固定连接。具体的,所述除菌模块15与所述第一分管11的管体连接,所述连接可以是粘接、焊接等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也可以是卡持连接等,此处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除菌剂151为包含异噻唑啉酮、聚六亚甲基双胍、纳米银的一种或几种的缓释材料。其中,所述异噻唑啉酮的分子式为c8h9cln2o2s2。所述异噻唑啉酮类杀菌剂是一种杂环结构,其杀菌原理主要依靠杂环上的活性部分破坏细菌细胞内的dna分子,使细菌失去活性,所述异噻唑啉酮类杀菌剂低毒。所述聚六亚甲基双胍的分子式为(c7h16n3cl)n,其能够长期抑菌、无副作用,且其无腐蚀性、无色、无嗅、无毒。所述纳米银(ag)粒径大多在20~30纳米,上述几种物质均具有杀菌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物质与缓释材料配合使用,制备成固体缓释除菌剂151后置于所述除菌部10或30中使用。

另外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滤网,包括第一滤网141、第二滤网131和第三滤网132的网目在均50以内。一方面,所述流体流动会经过上述滤网,滤网的孔径太小则流阻变大,不利于流体流动,另外的,还要考虑滤网的网孔过小的话容易堵塞;另一方面,所述滤网的网孔也不能过大,在一些实施例中,过大的网孔可能无法到达限制所述杀菌剂151流动的目的,换言之,杀菌剂151可能融化成小块因而沿大的孔径逃逸,如所述第三滤网151的孔径不能过大。

如图9所示,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系统1000,该换热系统1000至少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节流装置3、第二换热器4以及换向装置5。可选的,该换热系统1000的压缩机1可以是卧式压缩机或立式压缩机。可选的,节流装置3可以是膨胀阀,此外,节流装置3还可以是其它对冷媒具有降压及调节流量作用的零部件,本申请文件对节流装置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进行选取,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有些系统中,可以没有换向装置5。本发明中所述的泵组件100、可以用于该换热系统1000中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4配合使用对冷凝水进行除菌处理。

具体的,在该换热系统1000中,压缩机1对冷媒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温度升高,而后进入第一换热器2中,经过第一换热器2和外界的热交换将热量传递给外界,之后经过节流装置3的冷媒变成液态或气液两相的状态,此时冷媒的温度降低,而后较低温度的冷媒流向第二换热器4,并在第二换热器4与外界热交换后再次进入压缩机1中,实现冷媒循环,此时,所述第二换热器4作为蒸发器使用,其外表面可能有冷凝水产生,冷凝水滴落于所述第二换热器4下方的接水盘中,所述泵组件100能够将所述冷凝水泵出所述接水盘,此时泵组件100的除菌部10能够对冷凝水进行杀菌处理,其中,所述杀菌处理可以是对流经所述除菌部10的冷凝水进行杀菌处理,也可以将所述除菌部10的所述除菌剂151与所述冷凝水接触即可实现杀菌处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