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7556发布日期:2019-10-08 22:4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地涉及一种泵。



背景技术:

洗碗机等家电设备常常需要动力系统和加热系统协同工作,以为介质提供输送动力的同时对介质进行加热。由此,洗碗机等家电系统需要预留较大的空间以分别配置动力系统和加热系统。

相关技术中,离心泵和加热器集成在一起形成集成加热泵,集成加热泵由电机部分、泵体部分和加热部分等组成,为介质提供输送动力的同时对介质进行加热。然而,相关技术中由于加热部分安装在泵体部分的轴向末端,泵的轴向长度相对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泵,该泵的轴向长度相对较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泵包括泵壳,所述泵壳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和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的腔体,所述泵壳包括环绕所述腔体的周壁;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导热盘和发热元件,所述导热盘设在所述泵壳的周壁上,所述发热元件设在所述导热盘的外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通过将加热组件设在泵壳的周壁上,能够减小泵的轴向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泵壳还包括与所述泵壳的周壁的一端相连的端壁,所述进水口开设在所述泵壳的端壁上,所述出水口开设在所述泵壳的周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导热盘设置于所述泵壳的周壁的相对侧,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导热盘之间的夹角为0°~18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的轴向与所述导热盘的轴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的轴向与所述出水口的轴向彼此正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泵壳的周壁上设有从所述泵壳的周壁沿远离所述泵壳的周壁的方向延伸的筒形件,所述筒形件的内腔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导热盘设在所述筒形件的外端以封闭所述筒形件的内腔的外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筒形件的轴向与所述泵壳的轴向彼此正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泵还包括衬套,所述衬套安装在所述腔体内,所述衬套的内腔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衬套的内腔与所述进水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衬套包括第一套体、环形端壁、第二套体和导流片,所述第一套体环绕在所述第二套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套体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套体的内腔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套体的内腔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环形端壁设在所述第一套体的第一端,其中从所述第一套体朝向所述第二套体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环形端壁围绕所述第二套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螺旋延伸,所述环形端壁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套体的外周面相连,所述环形端壁的螺旋始端、所述环形端壁的螺旋末端、所述第一套体和所述第二套体之间形成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套体的内腔和所述腔体,所述导流片围绕所述第二套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螺旋延伸,所述导流片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套体的外周面相连,所述导流片的螺旋始端邻近所述环形端壁的螺旋末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片的螺旋末端邻近所述出水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泵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泵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泵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泵壳和衬套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衬套的正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泵壳1,腔体10,进水口11,出水口12,环形凸台13,第一凸出侧面130,泵壳的周壁14,泵壳的端壁15,筒形件16,衬套2,第一套体21,第一套体的内腔210,第二凸出侧面211,环形端壁22,第二套体23,第二套体的内腔230,第一连通口201,第二连通口202,导流片24,加热组件3,导热盘31,发热元件32,温控器33,保险丝34,导热棒35,分水盘4,安装柱41,电机5,定子51,转子52,电机轴53,电机罩壳54,叶轮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泵包括泵壳1和加热组件3,其中泵壳1具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泵壳1内具有与出水口12连通的腔体10,泵壳1包括环绕腔体10的周壁14,其中泵壳4的轴向为左右方向。

如图2、3、8所示,加热组件3包括导热盘31和发热元件32,导热盘31设在泵壳1的周壁14上,发热元件32设在导热盘31的外端面,用于加热腔体10内的液体。具体地,如图2、3、8所示,加热组件3开设在泵壳1的周壁14的前侧,即导热盘31的后端面与泵壳1相连,发热元件32设在导热盘31的前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通过将加热组件3设在泵壳1的周壁14上,能够减小泵的轴向长度,保证了泵壳1内部的流域空间,且避免了发热元件32置于压水室内部时对内部流场稳定性的影响。对泵壳1内腔体10空间占用较小,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在不影响泵壳1的腔体10内部流场的前提下,提高了换热效率,提高了泵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泵壳1还包括端壁15,泵壳1的端壁15与泵壳1的周壁14的一端相连,进水口11开设在泵壳1的端壁15上,出水口12开设在泵壳1的周壁上。

具体地,如图2所示,泵壳1的端壁15与泵壳1的周壁14的左端相连,该端壁15为泵壳1的左端壁,进水口11开设在泵壳1的左端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水口12和加热组件3设置于泵壳1的周壁14的相对侧,出水口12与导热盘31之间的夹角为0°~180°。换言之,出水口12和加热组件3均开设在泵壳1的周壁14上,且出水口12和加热组件3位于泵壳1的周壁14的相对侧。例如,出水口12开设在泵壳1的周壁14的后侧,加热组件3开设在泵壳1的周壁14的前侧。

进一步地,出水口12的轴向与导热盘31的轴向平行。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出水口12的轴向和进水口11的轴向彼此正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泵壳1的周壁14上设有筒形件16,筒形件16从泵壳1的周壁14沿远离泵壳1的周壁14的方向(图中所示的向前)延伸的筒形件16,筒形件16的内腔与腔体10连通,导热盘31设在筒形件16的外端(图中所示的筒形件16的前端)以封闭筒形件16的内腔的外端(图中所示的筒形件16的内腔的前端)。

换言之,如图1、4所示,泵壳1的周壁14上开口,且在开口处设有向前延伸的筒形件16,筒形件16的内腔的后端与腔体10连通,导热盘31设在筒形件16的前端,且封闭筒形件16的内腔的前端。

进一步地,筒形件16的轴向与泵壳1的轴向彼此正交。换言之,筒形件16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泵壳1的轴向。

更进一步地,导热盘31和筒形件16之间设有密封件,该密封件可以为O型密封圈,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换言之,如图4所示,O型密封圈设在的左端与导热盘31之间。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发热元件32为加热管。加热管设在导热盘31的外端面,具体地,导热盘31具有凹部,该凹部的开口朝外(图中所示的朝前),且凹部为沿导热盘3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加热管嵌入在导热盘31的环形凹部内,通过导热盘31外端面的加热管对腔体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换言之,如图8所示,导热盘31具有向后凹入的凹部,且该凹部沿导热盘31的一周设置以形成环状,加热管设在该环状的凹部中。可以理解的是,发热元件32的设置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加热组件3还包括温控器33和保险丝34,温控器33和保险丝34均设在导热盘31的外端面(图中所示的导热盘31的前端面)。进一步地,温控器33和保险丝34均通过导热棒35与发热元件32串联。换言之,导热盘31的外端面还设有温控器33、保险丝34和导热棒35,其中温控器33通过一个导热棒35与发热元件32串联,保险丝34通过一个导热棒35与发热元件32串联。具体地,温控器33和保险丝34均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导热盘31的前端面,该固定件可为螺栓和螺母,且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导热盘31上设在温控器33和保险丝34,能够实时监控温度,提高了安全性能。更进一步地,温控器33和保险丝34并列设置,连接温控器33和加热管的导热棒35与连接保险丝34和加热管的导热棒35彼此大体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泵还包括衬套2,衬套2安装在腔体10内,衬套2的内腔与腔体10连通,且衬套2的内腔与进水口11连通。具体地,衬套2和泵壳1同轴布置。

如图4-7所示,衬套2包括第一套体21、环形端壁22、第二套体23和导流片24,第一套体21环绕第二套体23的第二端(图中所示的第二套体23的右端),且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和第二套体23的内腔230连通,第二套体23的内腔230的第一端(图中所示的第二套体23的内腔230的左端)与进水口11连通。换言之,如图5所示,第二套体23的右端设在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内,且第二套体23的外周面与第一套体21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环形间隙,第二套体23的左端位于第一套体21的左侧,第二套体23的内腔230的右端与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连通,第二套体23的内腔230的左端与进水口11连通。具体地,第二套体23的轴向和第一套体21的轴向一致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具体地,第一套体21的横截面和第二套体23的横截面均呈圆环形,第二套体23的直径小于第一套体21的直径。

环形端壁22设在第一套体21的第一端(图中所示的第一套体21的左端),其中从第一套体21朝向第二套体23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即图中所示的从右向左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环形端壁22围绕第二套体23沿第一方向螺旋延伸,环形端壁22的内周面与第二套体23的外周面相连,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第一套体21和第二套体23之间形成第一连通口201,第一连通口201连通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和腔体10。

换言之,如图5、7、8所示,环形端壁22的右端面与第一套体21的左端面相连,环形端壁22围绕第二套体23从右向左螺旋延伸,且环形端壁22的内周面与第二套体23的外周面相连,其中在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第一套体21和第二套体23之间形成连通第一套体21的内腔201和腔体10的第一连通口201。

其中,对于第一连通口201的形成,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环形端壁22围绕第二套体23从右向左螺旋延伸,且围绕第二套体23螺旋一周,即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位于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的左侧,第一连通口201为一个,且形成在该螺旋端壁22的螺旋始端、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一套体21和所述第二套体23之间。在另外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一个环形端壁22围绕第二套体23从右向左螺旋延伸,且围绕第二套体23螺旋半周,另一个环形端壁22从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的右侧(即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位于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的右侧)围绕第二套体23向左螺旋,且围绕第二套体23螺旋另外半周,以使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位于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的左侧,第一连通口201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连通口201形成在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上述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第一套体21和第二套体23之间,另一个第一连通口201形成在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上述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第一套体21和第二套体23之间。进一步地,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与上述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平齐。

导流片24围绕第二套体23沿第一方向螺旋延伸,导流片24的内周面与第二套体23的外周面相连,导流片24的螺旋始端邻近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换言之,如图5所示,导流片24围绕第二套体23从右向左螺旋延伸,且导流片24的内周面与第二套体23的外周面相连,导流片24的螺旋始端与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相邻,且导流片24位于环形端壁22的左侧。具体地,导流片24的外周面邻近泵壳1的内周面。进一步地,导流片24的螺旋末端邻近出水口1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通过在泵壳1内设置上述具有螺旋的环形端壁22和螺旋的导流片24的衬套2,可引导液体按照从衬套2流出时的方向流动并与加热组件3换热,有效减少了未经加热组件3加热而直接经出水口12排出的水的体积,使得液体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泵的加热效率,并减小压力扩散,减小加热组件3与泵壳1之间液体速度的变化速率,对于加热组件3附近流域的涡旋有一定的改善效果,进而降低了泵内的能量损失,从而提高扬程,增大有效效率,降低扭矩,减小了轴功率,从而增大泵的效率,提高泵的水利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片24的螺旋始端与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相连。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导流片24的螺旋始端与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不相连,只要导流片24的螺旋始端邻近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即可。

导流片24的螺旋直径小于第一套体21的直径。换言之,导流片24的外周面位于第一套体21的外周面的内侧,即从左向右投影,导流片24的外周轮廓位于第一套体21的外周轮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环形端壁22具有两个时,两个环形端壁22呈中心对称布置。导流片24为两个,两个导流片24呈中心对称布置。换言之,例如图5所示,一个导流片24从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围绕第二套体23向左螺旋延伸,且围绕第二套体23螺旋半周;另一个导流片24从上述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围绕第二套体23向左螺旋延伸,且围绕第二套体23螺旋另外半周,且该另一个导流片24的螺旋末端与上述一个导流片24的螺旋末端相平齐,以使该一个导流片24围绕衬套2的轴线旋转180°后与另一个导流片24相重合。

可以理解的是,环形端壁22和导流片24的个数并不限于上述两个,例如环形端壁22和导流片24均可以为多于两个,环形端壁22和导流片24也可以均为一个。其中环形端壁22和导流片24均为一个时,环形端壁22可以围绕第一套体21螺旋一周,且导流片24可以从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围绕第二套体21螺旋一周。

在一些实施例中,泵壳1的内表面设有与环形端壁22相配合的环形凸台13,环形凸台13沿泵壳1的轴向螺旋延伸,环形凸台13具有沿泵壳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凸出侧面130,第一套体21在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或螺旋末端具有沿衬套2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凸出侧面211,第一凸出侧面130和第二凸出侧面211相贴合。

换言之,如图4-7所示,泵壳1的内表面具有螺旋延伸的环形凸台13,且环形凸台13与环形端壁22的螺旋形式相同,以使环形凸台13与环形端壁22相配合。环形凸台13的第一凸出侧面130沿泵壳1的轴向延伸,第一套体21具有沿衬套2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凸出侧面211,在环形端壁22为一个时,第二凸出侧面211为一个且形成在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和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之间;在环形端壁22具有两个时,一个第二凸出侧面211形成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与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之间,另一个第二凸出侧面211形成在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与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环形端壁22为一个,第二凸出侧面211为一个时,第一凸出侧面130设有一个,该第一凸出侧面130与第二凸出侧面211相贴合;环形端壁22为两个,第二凸出侧面211为两个时,第一凸出侧面130设有两个,一个第一凸出侧面130与一个第二凸出侧面211相贴合,另一个第一凸出侧面130与另一个第二凸出侧面211相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通过泵壳1内表面上的第一凸出侧面130与第一套体21上的第二凸出侧面211相贴合,能够确定衬套2在泵壳1内的安装位置,以确保从叶轮6流出的出水口流出的液体在经由衬套2进入腔体10与加热组件3换热,而后流出腔体10的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设有第二连通口202,所述第二连通口202连通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和腔体10。由此,通过开设第二连通口202,能够增大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与腔体10的连通口的面积,即衬套2的出水口的面积,以避免衬套2的出水口面积过小导致的水流在衬套2的出水口处产生的能量损失以及局部压力较大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端壁22与导流片24之间的距离沿环形端壁22的螺旋延伸方向一致或逐渐增大变化。换言之,环形端壁22与导流片24之间的距离沿环形端壁22的螺旋延伸方向可以变化也可以固定不变,其中在变化时,沿环形端壁22的螺旋延伸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得能量损失更小,速度转变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泵还包括分水盘4,分水盘4设在泵壳1的右端,以封闭腔体10的右端,分水盘4的右端面上设有向右延伸的安装柱41,安装柱41的右端设有倒钩,可以洗碗机上的连接装置通过相互卡扣的方式相连,其中该连接装置可由橡胶等材料制成。由此,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降低洗碗机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泵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的一端设在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内用于驱动液体从进水口11流入腔体10内并经衬套2的内腔进入出水口12并经出水口12排出,其中导流片24用于引导液体朝向邻近加热组件3的位置流动。

具体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5和叶轮6,叶轮6设在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内且与电机5相连,电机5带动叶轮6旋转。

进一步地,电机5包括定子51和转子52,转子52设在分水盘4内,定子51位于分水盘4外且设在转子52的外周以形成磁力,可以理解的是,转子52置于分水盘4的内部,电机5可通过泵内的水进行冷却,提高了电机5的冷却效率。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电机5的中部设有沿其轴向延伸且可转动的电机轴53,电机轴53的右端位于分水盘4内且与转子52相连,电机轴53的左端伸出分水盘4且位于分水盘4左侧,电机5的右端还设有电机罩壳54。

叶轮6与转子52相连。具体地,如图2所示,电机轴53的左端与叶轮6相连以实现转子52与叶轮6相连。通过电机5的电机轴53带动叶轮6旋转,从而使得叶轮6带动泵100内的水流转动且叶轮6对水流做功,使水流得到能量而流出。

下面参考附图1-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泵。

如图1-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包括泵壳1、衬套2、加热组件3、分水盘4、电机5和叶轮6。

泵壳1具有腔体10,泵壳1包括环绕腔体10的周壁14和与泵壳1的周壁14的左端相连的端壁15,其中,泵壳1的端壁15上开设有向左延伸的进水口1,泵壳1的周壁14的后侧开设有向后延伸的出水口12,出水口12的轴向和进水口11的轴向彼此正交。泵壳1的周壁14的前侧开口,且开口处设有向前延伸的筒形件16,筒形件16的轴向与泵壳1的轴向彼此正交,筒形件16的前端设有加热组件3。

衬套2安装在腔体10内且与泵壳1同轴布置,衬套2包括第一套体21、两个环形端壁22、第二套体23和两个导流片24,第一套体21的横截面和第二套体23的横截面均为圆环形,且第二套体23的轴向与第一套体21的轴向一致,第二套体23的右端与第一套体21的左端相连,第二套体23的直径小于第一套体21的直径。

第二套体23的右端设在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内,且第二套体23的外周面与第一套体21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环形间隙,第二套体23的左端位于第一套体21的左侧,第二套体23的内腔230的右端与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连通,第二套体23的内腔230的左端与进水口11连通。

环形端壁22的右端面与第一套体21的左端面相连,其中一个环形端壁22围绕第二套体23从右向左螺旋延伸,且围绕第二套体23螺旋半周,另一个环形端壁22从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的右侧(即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位于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的右侧)围绕第二套体23向左螺旋,且围绕第二套体23螺旋另外半周,以使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位于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的左侧。而且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与上述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平齐。每个环形端壁22的内周面与第二套体23的外周面相连,且两个环形端壁22呈中心对称布置。

第一连通口201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连通口201形成在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上述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第一套体21和第二套体23之间,另一个第一连通口201形成在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上述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第一套体21和第二套体23之间。

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设有第二连通口202,所述第二连通口202连通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和腔体10。由此,通过开设第二连通口202,能够增大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与腔体10的连通口的面积,即衬套2的出水口的面积,以避免衬套2的出水口面积过小导致的水流在衬套2的出水口处产生的能量损失以及局部压力较大的问题。

两个导流片24中,一个导流片24从上述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围绕第二套体23向左螺旋延伸,且围绕第二套体23螺旋半周;另一个导流片24从上述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围绕第二套体23向左螺旋延伸,且围绕第二套体23螺旋另外半周,且该另一个导流片24的螺旋末端与上述一个导流片24的螺旋末端相平齐,两个导流片24呈中心对称布置,且导流片24的螺旋末端邻近出水口12。

环形端壁22与导流片24之间的距离沿环形端壁22的螺旋延伸方向逐渐增大变化。

泵壳1的内表面具有螺旋延伸的环形凸台13,且环形凸台13与环形端壁22的螺旋形式相同,环形凸台13具有两个沿泵壳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凸出侧面130,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与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之间形成一个第二凸出侧面211,在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末端与另一个环形端壁22的螺旋始端之间形成另一个第二凸出侧面211,一个第一凸出侧面130与一个第二凸出侧面211相贴合,另一个第一凸出侧面130与另一个第二凸出侧面211相贴合。由此,能够确定衬套2在泵壳1内的安装位置,以确保从叶轮6流出的出水口流出的液体在经由衬套2进入腔体10与加热组件3换热,而后流出腔体10的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较小。

加热组件3包括导热盘31、发热元件32、温控器33、保险丝34和两个导热棒35,导热盘31设在筒形件16的前端面,且导热盘31的轴向与出水口12的轴向平行,发热元件32、温控器33和保险丝34设在导热盘31的前端面,温控器33通过一个导热棒35与发热元件32串联,保险丝34通过一个导热棒35与发热元件32串联。温控器33和保险丝34并列设置,连接温控器33和加热管的导热棒35与连接保险丝34和加热管的导热棒35彼此大体平行设置。

发热元件32为加热管。加热管设在导热盘31的前端面,具体地,导热盘31具有凹部,该凹部的开口朝前,且凹部为沿导热盘3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加热管嵌入在导热盘31的环形凹部内,通过导热盘31外端面的加热管对腔体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换言之,如图8所示,导热盘31具有向后凹入的凹部,且该凹部沿导热盘31的一周设置以形成环状,加热管设在该环状的凹部中。导热盘31和筒形件16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

分水盘4设在泵壳1的右端以封闭腔体10的右端,如图2所示,分水盘4和泵壳1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

电机5包括定子51和转子52,转子52设在分水盘4内,定子51位于分水盘4外且设在转子52的外周以形成磁力。电机5的中部设有沿其轴向延伸且可转动的电机轴53,如图2所示,电机轴53的右端电机5的右端与转子52相连,电机5的电机轴53的右端位于分水盘4内,电机轴53的左端伸出分水盘4且位于分水盘4左侧,电机5的右端还设有电机罩壳54。叶轮6设在衬套2的第一套体21的内腔210内且与电机轴53的左端相连。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