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塞屏蔽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3093发布日期:2020-02-28 07:23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堵塞屏蔽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屏蔽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堵塞屏蔽泵。



背景技术:

屏蔽泵又称无填料泵,适用于输送带腐蚀性、易燃易爆、剧毒、高压、高熔点、带放射性或贵重的液体。由于具有极好的防漏效果,屏蔽泵在国防、化工及石油等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现有的屏蔽泵中,转子与屏蔽套之间间隙小,内部液体流动性差,长期使用会在转子上产生水垢,进而卡死转子,造成屏蔽泵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防堵塞屏蔽泵。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构造一种防堵塞屏蔽泵,包括屏蔽泵本体;所述屏蔽泵本体包括泵壳;所述泵壳的内部空间包括与进液管连通的离心腔、与所述离心腔连通的转子容置腔,以及定子容置腔;所述离心腔和所述转子容置腔均不与所述定子容置腔连通;所述屏蔽泵本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离心腔内的离心叶轮、位于所述转子容置腔内用于带动所述离心叶轮转动的转子,以及位于所述定子容置腔内的定子;所述泵壳的侧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离心腔侧壁连通的出液口;其中,

所述泵壳的外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离心腔侧壁连通的第一回流口;所述泵壳背离所述离心腔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转子容置腔连通的第二回流口;所述防堵塞屏蔽泵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回流口排出液体导向所述第二回流口的回流管;

所述第一回流口纵向连通所述泵壳侧表面以及所述离心腔侧壁;所述第二回流口横向连通所述转子容置腔底部以及所述泵壳底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回流口与所述出液口分布在所述离心叶轮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泵壳包括依次设置的前盖、中壳以及后盖;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均与所述中壳配合盖紧;

所述离心腔、所述第一回流口以及所述出液口均设置在所述前盖上;所述转子容置腔设置在所述中壳上;所述后盖设置有供所述中壳连接所述回流管的避让槽。

优选的,所述前盖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回流口对应的第一管接头;所述中壳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二回流口对应的第二管接头;所述回流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接头、与所述第二管接头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接头和所述第二管接头均为螺纹弯头;所述回流管为l形管;

所述前盖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管接头的第一安装凸台;所述第一安装凸台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回流口连通的通槽,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管接头的第一螺纹段;

所述回流管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管接头的第二螺纹段,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接头的第三螺纹段;

所述中壳伸出所述后盖所在边缘,且伸出部分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管接头的第四螺纹段。

优选的,所述第二管接头的内部空间包括与所述回流管连通的纵向流道,以及与所述纵向流道连通的缓存槽;所述中壳设置有呈圆周均匀分布的两组所述第二回流口;所述第二回流口与所述缓存槽正对。

优选的,所述屏蔽泵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泵壳固定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套设有所述转子;所述离心叶轮与所述转子固定。

优选的,所述屏蔽泵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泵壳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依次套设有所述离心叶轮和所述转子;所述离心叶轮和所述转子均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工作时,进液管中的液体流入离心腔中,转子带动离心叶轮转动,离心腔中的液体被向外甩出,部分通过出液口向外泵送,部分通过第一回流口进入回流管中;转子容置腔的水压和离心叶轮中心处水压都低于离心叶轮外圆水压,回流管中的液体通过第二回流口涌向转子容置腔最终流回离心腔,由此流动的液体可以反复对转子容置腔进行冲刷,减少液体的沉淀量,降低产生水垢的几率,同时流动的液体也可带走转子上的热量,有利于提高屏蔽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中防堵塞屏蔽泵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二中防堵塞屏蔽泵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防堵塞屏蔽泵如图1所示;包括屏蔽泵本体1;屏蔽泵本体1包括泵壳10;泵壳10的内部空间包括与进液管(图中未示出)连通的离心腔180、与离心腔180连通的转子容置腔181,以及定子容置腔182;离心腔180和转子容置腔181均不与定子容置腔182连通;屏蔽泵本体1还包括位于离心腔180内的离心叶轮11、位于转子容置腔181内用于带动离心叶轮11转动的转子12,以及位于定子容置腔182内的定子13;泵壳10的侧表面设置有与离心腔180侧壁连通的出液口(图中未示出),屏蔽泵本体1还包括与泵壳10固定的第一转轴18;第一转轴18上套设有转子12;离心叶轮11与转子12固定,

泵壳10的外表面设置有与离心腔180侧壁连通的第一回流口183;泵壳10背离离心腔180的一端设置有与转子容置腔181连通的第二回流口184;防堵塞屏蔽泵还包括将第一回流口183排出液体导向第二回流口184的回流管2,工作时,进液管中的液体流入离心腔180中,转子12带动离心叶轮11转动,离心腔180中的液体被向外甩出,部分通过出液口向外泵送,部分通过第一回流口183进入回流管2中;转子容置腔181的水压和离心叶轮11中心处水压都低于离心叶轮11外圆水压,回流管2中的液体通过第二回流口184涌向转子容置腔181最终流回离心腔180,由此流动的液体可以反复对转子容置腔180进行冲刷,减少液体的沉淀量,降低产生水垢的几率,同时流动的液体也可带走转子12上的热量,有利于提高屏蔽泵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第一回流口183纵向连通泵壳10侧表面以及离心腔180侧壁,离心叶轮11离心时会将液体甩向离心腔180侧壁,纵向的第一回流口183便于液体快速进入;第二回流口184横向连通转子容置腔181底部以及泵壳10底面,从回流管2流出的液体能直接向前流动冲刷转子容置腔181,液体所受阻力小,冲刷效果更好。

如图1所示,第一回流口183与出液口分布在离心叶轮11的两侧,由此出液接头和回流管2分布在泵壳10的两侧,整体结构更加美观,同时出液接头和回流管2都有更大的安装空间,降低装配难度。

如图1所示,泵壳10包括依次设置的前盖14、中壳15以及后盖16;前盖14和后盖16均与中壳15配合盖紧;

离心腔180、第一回流口183以及出液口均设置在前盖14上;转子容置腔181设置在中壳15上;后盖16设置有供中壳15连接回流管2的避让槽185,便于快速完成装配工作。

如图1所示,前盖14固定连接有与第一回流口183对应的第一管接头30;中壳15固定连接有与第二回流口184对应的第二管接头31;回流管2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接头30、与第二管接头31可拆卸连接,便于装配或更换,当回流管2发生损坏时只需更换回流管2,无须更换整个屏蔽泵,降低了成本。

如图1所示,第一管接头30和第二管接头31均为螺纹弯头;回流管2为l形管;

前盖14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管接头30的第一安装凸台17;第一安装凸台17设置有与第一回流口183连通的通槽186,以及用于连接第一管接头30的第一螺纹段;回流管2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管接头30的第二螺纹段,以及用于连接第二管接头31的第三螺纹段;中壳15伸出后盖16所在边缘,且伸出部分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管接头31的第四螺纹段,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实现固定,稳固可靠且装配难度小。

如图1所示,第二管接头31的内部空间包括与回流管2连通的纵向流道380,以及与纵向流道380连通的缓存槽381;中壳15设置有呈圆周均匀分布的两组第二回流口184,第二回流口184与缓存槽381正对,使得转子容置腔181有更多地区域能被液体冲刷到,防堵塞效果更好。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防堵塞屏蔽泵与实施一相同部分不再赘述,如图2所示,不同之处在于,屏蔽泵本体1还包括与泵壳10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19;第二转轴19上依次套设有离心叶轮11和转子12;离心叶轮11和转子12均与第二转轴19固定,从而本技术方案有多种实施方式,适用性好,应用范围广。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