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1486发布日期:2020-01-14 23:14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风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轮和具有所述风轮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落地式空调器的风轮,仅能够实现单方向送风,送风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轮,该风轮具有送风功能多样、风量大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风轮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风轮,所述风轮为轴流风轮、斜流风轮或混流风轮,所述风轮包括:轮毂;多个第一叶片,多个所述第一叶片沿所述轮毂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叶片,多个所述第二叶片沿所述轮毂的外周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的旋向相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轮,具有送风功能多样、风量大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沿所述轮毂的外周面交替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垂直于所述风轮轴向的平面内,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的投影旋转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壳体内;第一风轮,所述第一风轮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壳体内;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风轮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壳体内;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具有同向状态和反向状态,所述驱动装置在所述同向状态驱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同向转动,所述驱动装置在所述反向状态驱动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反向转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叶片,具送风功能多样、制冷制热效率高、用户使用舒适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风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风轮传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静叶风轮,所述静叶风轮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静叶风轮上一体成型有电机安装座,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电机安装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为立式空调器,所述静叶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由上至下依次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风轮为贯流风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上风道组件和下风道组件,所述上风道组件和所述下风道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风轮设在所述上风道组件内,所述第二风轮设在所述下风道组件内,所述壳体上设有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上出风口与所述上风道组件连通,所述下出风口与所述下风道组件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连通所述上风道组件和所述上出风口,所述导风罩的顶壁向上向前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罩的顶壁与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0-2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静叶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的中心轴线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局部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空调器1、壳体10、顶盖11、前面板12、上出风口121、下出风口122、后箱体13、进风口131、底座14、前面板支架15、辅热组件16、格栅17、垫圈18、换热器20、第一风轮30、轮毂31、轮毂的第一端311、轮毂的第二端312、第一叶片32、第二叶片33、第二风轮40、第一电机51、电机压盖510、第二电机52、静叶风轮60、上风道组件70、环形导风件71、前围板72、隔板73、下风道组件80、导风罩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轮和具有其空调器1。

首先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10、换热器20、第一风轮30、第二风轮40和驱动装置。

换热器20设在壳体10内。第一风轮30可转动地设在壳体10内。第二风轮40可转动地设在壳体10内。所述驱动装置分别与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具有同向状态和反向状态,所述驱动装置在所述同向状态驱动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同向转动,所述驱动装置在所述反向状态驱动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反向转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同向转动”指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在同一方向观察时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例如,由上至下观察时,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均沿顺时针转动。“反向转动”指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中的一个相对于“正向转动”时的转动方向相反。例如,由上至下观察时,第一风轮30沿逆时针转动,第二风轮40沿顺时针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通过设置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并设置所述驱动装置,利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同向或反向转动,从而使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产生的气流进行叠加或对冲,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提高送风功能的灵活性。

举例而言,在需要快速制冷或制热时,可以使所述驱动装置切换至所述同向状态,使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驱动的气流方向一致,使送风风量相互叠加,以增大送风风量,实现叠加式送风,提高制冷和制热效率。

在达到预定温度时,可以使所述驱动装置切换至所述反向状态,使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驱动的气流方向相反,使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驱动的气流相互对冲,使空调器1的出风气流更加柔和立体,避免直吹人体,提高用户体感的舒适性。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根据风轮种类的不同,同向转动时也不限于送风风量叠加,反向转动时也不限于送风风量对冲。例如,当风轮的叶片旋向相反时,反向转动也可以实现送风风量叠加。

也就是说,空调器1不仅可以在需要快速制冷时或制热时,增大风量以提高制冷或制热效率,而且可以在达到预定温度时,使出风更加柔和立体,提高用户舒适性。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具有送风功能多样、制冷制热效率高、用户使用舒适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10、换热器20、第一风轮30、第二风轮40和驱动装置。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51和第二电机52,第一电机51与第一风轮30传动连接,第二电机52与第二风轮40传动连接。这样可以便于控制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的转动方向,便于两者在同向转动和反向转动之间切换,而且可以便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最大功率,便于提高空调器1的送风风量。

当然,所述驱动装置的形式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更多个电机实现驱动或在一个电机内通过差速器或减速器实现对风轮转动状态的控制。

更为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静叶风轮60,静叶风轮60安装在壳体10内,第一电机51安装在静叶风轮60上。这样可以利用静叶风轮60对气流进行导向和整流,提高空调器1的送风效果,而且可以便于第一电机51的安装,提高空调器1内空间的利用率。

具体而言,静叶风轮60上一体成型有电机安装座,第一电机51安装在所述电机安装座上。第一电机51通过电机压盖510安装在所述电机安装座上。这样可以便于第一电机51的安装,提高第一电机51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空调器1为立式空调器,静叶风轮60、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由上至下依次排列(上下方向如图1-图3中的箭头所示)。这样可以在立式空调器上实现两个风轮风量的叠加或对冲,提高空调器1送风功能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电机52设在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之间。这样可以使空调器1内的结构排布更加合理,提高空调器1内空间的利用率。

有利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风轮30为斜流风轮或轴流风轮。这样可以便于对壳体10内的气流进行控制,而且斜流或轴流风轮噪音低,进一步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

更为有利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风轮40为贯流风轮。这样可以便于提高第二风轮40的送风风量,从而保证空调器1的整体的送风风量。

也就是说,空调器1通过斜(轴)流和贯流的组合形式,不仅可以利于提高空调器1的送风风量,而且可以降低噪音,从而进一步提高送风功能的灵活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风轮30为多个且沿第一风轮30的轴向排列。这样可以利用多个第一风轮30同时驱动气流,通过控制多个第一风轮30的转向可以进一步提高空调器1送风功能的灵活性。

图1-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示例的空调器1。如图1-图3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上风道组件70和下风道组件80,上风道组件70和下风道组件80安装在壳体10内,第一风轮30设在上风道组件70内,第二风轮40设在下风道组件80内,壳体10上设有上出风口121和下出风口122,上出风口121与上风道组件70连通,下出风口122与下风道组件80连通。通过设置上出风口121和下出风口122,并分别将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设在与上出风口121连通的上风道组件70以及与下出风口122连通的下风道组件80内,可以利用上出风口121实现远距离送风,将冷热气流吹向室内天花板,使气流沉降实现制冷或制热,解决室内温度不均匀的问题,避免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用户头部,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

并且,通过设置上出风口121和下出风口122,使空调器1内的气流能够通过多个出风口出风,便于实现上出风口121和下出风口122多种不同形式的送风功能组合,提高空调器1送风效果的灵活性。

此外,通过控制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的转向,可以实现上出风口121和下出风口122处气流的叠加或对冲,提高送风功能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从而提高用户舒适性体验。

具体而言,壳体10包括顶盖11、前面板12、后箱体13和底座14,上出风口121和下出风口122设在前面板12上。后箱体13上设有进风口131。这样可以便于进出风口的设置,使空调器1进出风结构更加合理。

壳体10上还设有前面板支架15,下风道组件80通过前面板支架15安装在前面板12上。这样可以便于空调器1的装配。

空调器1还包括辅热组件16,辅热组件16安装在下风道组件80上。这样可以利用辅热组件16辅助加热,提高空调器1的制热效果。

第一风轮30上方可以设有格栅17。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异物进入,而且可以进一步对气流进行导向和整流,提高送风效果。

上风道组件70包括环形导风件71、前围板72和隔板73,第一风轮30可转动地设在环形导风件71内,隔板73安装在壳体10内且位于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之间,第二电机52安装在隔板73上。前围板72为弧形且位于第二电机52前方(前后方向如图1-图3中的箭头所示)。这样可以进一步便于对气流进行导向,避免气流相互干扰。

环形导风件71的下方设有垫圈18,这样可以便于上风道组件70的安装,提高上风道组件70的密封性。

更为有利地,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导风罩90,导风罩90安装在壳体10内且连通上风道组件70和上出风口121,导风罩90的顶壁向上向前倾斜延伸。这样可以进一步对上出风口121的气流进行导向,而且可以使风向向上倾斜,进一步避免直吹用户,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

具体而言,外部空气通过后箱体13上的进风口131的上部,并通过换热器20进入前围板72、隔板73和环形导流件71围成的上风道组件70内,通过换热器20的换热作用,产生的冷风或热风通过第一风轮30的驱动,送往上出风口121,经过静叶风轮60和格栅17的导流纠偏作用,气流经过导风罩90向上倾斜吹向室内,实现远距离送风和天花沉降制冷,从而保持全屋均匀凉意。

外部空气通过后箱体13上的进风口131的下部,并通过换热器20进入下风道组件80,通过换热器20的换热作用,产生的冷风或热风通过第二风轮40的驱动,送往下出风口122,实现下部送风。

通过控制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的转动方向,可以实现上下部送风风量的叠加或对冲,在需要快速制冷制热时实现风量叠加,在达到预定温度时,实现柔和的环绕式送风,提高用户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导风罩90的顶壁与水平面的最小夹角为0-20度。这样可以使导风罩90顶壁的倾斜角度更加合理,在保证风量的情况下避免直吹用户头部,提高用户舒适性。

更为有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静叶风轮60、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的中心轴线重合。这样可以使空调器1的结构更加合理,提高空调器1内气流的均匀性。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送风功能单一,为此,通过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同向或反向转动,从而使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产生的气流进行叠加或对冲。但是,由于相关技术中的风轮的叶片旋向单一,导致其仅能实现单一方向送风,在反向旋转时能够提供的风量过小,无法满足用户对送风的要求。

下面参考图4和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轮。

空调器1的第一风轮3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以下实施例的风轮。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风轮为轴流风轮、斜流风轮或混流风轮,所述风轮包括轮毂31、多个第一叶片32和多个第二叶片33。

多个第一叶片32沿轮毂31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叶片33沿轮毂31的外周面间隔设置,第一叶片32与第二叶片33的旋向相反。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叶片32与第二叶片33的旋向相反是指叶片由轮毂的一端至另一端的延伸方向相反。例如,如图4所示,轮毂31具有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2,沿第二端312至第一端311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叶片32由第一端311至第二端312沿顺时针延伸,第二叶片33由第一端311至第二端312沿逆时针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轮,通过设置旋向相反的第一叶片32和第二叶片33,相比相关技术中的风轮,无论所述风轮正向或反向旋转,均能够提供较大的风量,从而保证所述风轮的送风效果。

例如,在所述风轮正向转动时,可以主要利用第一叶片32驱动气流,以保证正向送风的风量,在所述风轮反向转动时,可以主要利用第二叶片33驱动气流,以保证反向送风的风量。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具有送风功能多样、风量大等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装置在同向状态驱动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同向转动具体是指,第一风轮30正转以使得外部空气经由进风口131进入后从出风口121吹出,同时第二风轮40正转以使得外部空气经由进风口131进入后从出风口122吹出,上下出风口同时出风以形成立体环抱式送风,可以加速室内空气对流,实现快速制冷制热。

驱动装置在反向状态驱动第一风轮30和第二风轮40反向转动具体是指,第一风轮30反转以驱动气流从出风口121及进风口131进入后输送到第二风轮40所在的风道,同时,第二风轮40正转,以使从进风口131进入的气流及经由第一风轮30引入的气流一同从出风口122吹出,使得空调器1的风量集中在下部,由于热气流的上升原理,可以提高空调器的制热效果。

下面参考图4和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风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轮包括轮毂31、多个第一叶片32和多个第二叶片33。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叶片32与第二叶片33沿轮毂31的外周面交替设置。这样可以使所述风轮的受力更加均匀,而且可以使所述风轮产生的气流更加均匀,提高所述风轮的送风效果。

有利地,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所述风轮轴向的平面内,多个第一叶片32和多个第二叶片33的投影旋转对称。这样可以进一步使所述风轮的受力更加均匀,而且可以进一步使所述风轮产生的气流更加均匀,提高所述风轮的送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