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盖和具有所述泵盖的冷凝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3325发布日期:2020-03-20 07:1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泵盖和具有所述泵盖的冷凝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盖和具有所述泵盖的冷凝泵。



背景技术:

冷凝泵可用于干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包括电机、叶轮、泵体及泵盖,泵体与泵盖形成容纳叶轮旋转的叶轮腔,电机使用永磁同步电机,通电后,电机的转子带动叶轮做高速旋转,叶轮腔内的液体经过泵盖内的弧形导流块从电机径向方向转换成电机轴向方向排出。因冷凝泵的叶轮腔体积受限,导致流量有限,在现有机构基础上无法进一步提升流量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一种泵盖和具有所述泵盖的冷凝泵,其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而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具有其他技术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泵盖,包括底壁和侧壁,用于限定容纳叶轮的第一腔体,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从该端延伸的突出部,所述侧壁的该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突出部凹入的凹入部,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凹入部交错布置。

根据以上特征,通过在泵盖的侧壁设置突出部和凹入部,叶轮窜动间隙增加,可以提高泵的运行安全度,排水产生的飞溅减小,流量损失也相应减小,提高了排水效率,同时提高整机流量,此外,第一腔体通过凹入部与外部连通,减少了泵内外的压力差,提高了排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还包括中心线,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所述突出部的最高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根据以上特征,突出部的最高点在同一水平面上,即突出部的高度相同,以保证泵盖和泵体装配后的结构稳定无晃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所述突出部的高度范围为0.5-1mm。

根据以上特征,选择合适的突出部的高度,在增加流量的同时保证泵盖和泵体装配后的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所述突出部的纵向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弧形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所述突出部的纵向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突出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侧壁的厚度,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在同一平面内,以形成阶梯状截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还包括:多个卡扣,所述多个卡扣设置在所述侧壁的外表面,配置为将所述泵盖与泵体配合连接。

根据以上特征,设置卡扣便于安装和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还包括: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底壁,以允许流体进入所述泵盖。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还包括:弧形导流块,所述弧形导流块设置在所述侧壁内,配置为将流体方向从水平方向转向80°至100°。

根据以上特征,弧形导流块可以改变流体方向,将水平方向的流体转向80°至10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所述侧壁包括截面大致为圆形的第一侧壁和截面大致为矩形的第二侧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所述突出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突出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突出部。

根据以上特征,第二突出部在第二侧壁的整个侧壁延伸,可以保证泵盖和泵体装配后的密封性,同时泵盖空腔内的空间与大气连通,使得泵盖内部与外界的压差减小,提高排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所述第二突出部设置在整个所述第二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泵盖,还包括多个腿部,所述腿部从所述底壁的与所述第一腔体相反的一侧向外延伸。

根据以上特征,由于冷凝泵在工作时泵盖100的下端与水槽底面接触,腿部可以使得泵盖与水槽底面之间存有间距,避免进水口被堵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冷凝泵,包括泵体和上述泵盖,所述泵盖与所述泵体配合连接,以形成允许流体通过的第一腔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凝泵,所述第一腔体所述凹入部与外界大气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凝泵,所述泵体包括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凝泵,还包括:定子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转子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体内;以及叶轮,与所述转子组件固定连接,并且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凝泵,所述泵体还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一腔体流体连通,以允许流体排出所述泵体。

根据以上特征,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冷凝泵包括具有突出部的泵盖,可以在装配后提高叶轮的安装位置,增加叶轮与底壁之间的窜动间隙,使得叶轮排出的流体与弧形导流块的撞击点提高,增加流体方向切换的效率,同时减少排水飞溅带来的流量损失,并且增加泵腔内的空间,提高整机流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泵盖的立体视图;

图2a示出了图1所示的泵盖的正视图;

图2b示出了图1所示的泵盖沿中心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泵盖的侧壁沿中心线的展开示意图;

图4a示出了图1所示的泵盖的顶视图;

图4b示出了图1所示的泵盖的底视图;

图5示出了图1所示的泵盖的突出部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冷凝泵的立体视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冷凝泵的分解视图;

图8示出了图6所示的冷凝泵的正视图;

图9示出了图6所示的冷凝泵沿中心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泵沿图4a中的a-a线截取的正面局部剖面图,其中,该冷凝泵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泵盖;

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冷凝泵沿中心线截取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泵沿图4a中的a-a线截取的正面局部剖面图,其中,该冷凝泵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泵盖;

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冷凝泵沿中心线截取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泵盖

200冷凝泵

1凹入部

2第一侧壁

3第一突出部

4第二侧壁

5第二突出部

6底壁

7中心线

8第一连接位置

9第二连接位置

10弧形导流块

11卡扣

12进水口

13泵体

14第一腔体

15第二腔体

16第三腔体

17定子组件

18转子组件

19叶轮

20出水管

21流体撞击点

22效率最高点

23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为了便于描述,按照以下方式定义位置关系:“后”表示泵盖100中弧形导流块10所在的位置,“前”表示泵盖100中与弧形导流块10相对的位置,“左”和“右”分别表示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两侧的位置。以上位置定义详见图4a中的箭头所示。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4b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泵盖100。

图1至图4b分别示出了泵盖100的立体视图、正视图、剖视图、顶视图和底视图,泵盖100包括底壁6、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4,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4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第二侧壁4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形状,更具体地,第二侧壁4具有矩形和弧形组合的截面形状,如图1所示。第一侧壁2连接形成为一体,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4的连接处形成第一连接位置8和第二连接位置9。泵盖100的底壁6、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4三者合围限定了允许流体流过的空间,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一侧壁2与底壁6合围的空间定义为工作部,第二侧壁4与底壁6合围的空间定义为排水部,工作部与排水部互相连通。泵盖100的底壁6在工作部处设置有进水口12,以允许流体进入泵盖100。如图4a所示,泵盖100还包括中心线7,泵盖100相对于中心线7对称设置。

弧形导流块10设置在泵盖100的底壁6的排水部,即弧形导流块10设置在第二侧壁4内。弧形导流块10可以与泵盖100一体成型,或者可以是单独的零件并固定连接在底壁6的排水部。图2a和图2b示出了弧形导流块10的侧视图(为了便于描述,图2a以透视的方式示出了弧形导流块10),弧形导流块10的形状为弧形,因此弧形导流块10可以将从进水口12进入的沿水平方向流动的流体引导成竖直方向。弧形导流块10可以减少流体方向切换时对第二侧壁4的冲击,减小噪音并且提高流量利用效率。

泵盖100的侧壁远离底壁6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从该端延伸的突出部,并且侧壁的该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相对于该突出部凹入的凹入部1。为了清楚地表示凹入部1、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图3示出了泵盖100的侧壁沿中心线的展开示意图,从图3可以看出,凹入部1相对于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凹入,并且凹入部1与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交错布置,使得侧壁的展开截面具有类似于脉冲波的高低起伏的形状。

在第一侧壁2远离底壁6的一端(即开口端)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第一突出部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第一突出部3的数量为一个,设置在第一侧壁2的前侧并且相对于中心线7对称。

在第二侧壁3远离底壁6的一端(即开口端)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第二突出部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a所示,第二突出部5的数量为一个,设置在泵盖100的后侧并且相对于中心线7对称。第二突出部5从第一连接位置8连续延伸至第二连接位置9,也就是说,第二突出部5设置在整个第二侧壁4上。

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的最高点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就是说,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的高度相同。定义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的高度为h。此外,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高度h的范围为0.5-1mm,优选为0.5mm、0.8mm或1mm。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高度h设置主要是考虑到需要同时兼顾增加流量(增加高度)和保证装配的透气性(减小高度)。

第一突出部3的纵向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弧形中的一种。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突出部3的纵向截面形状为矩形,并且第一突出部3的厚度小于第一侧壁2的厚度,第一突出部3的一个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在同一平面内,以形成阶梯状截面。第二突出部5的纵向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弧形中的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突出部5的纵向截面形状与第一突出部3的形状相同,均为矩形,并且第二突出部5的厚度小于第二侧壁4的厚度,第二突出部5的一个表面与第二侧壁4的外表面在同一平面内,以形成阶梯状截面。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第一突出部3还可以设置在第一侧壁2的其他位置,包括但不限于第一侧壁2的左右两侧。第一突出部3的纵向截面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第一突出部3的其他设置方式和截面形状将在之后的实施例中具体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泵盖100也可以不设置第二突出部5,或者第二突出部5仅设置在第二侧壁4的一部分上。第一突出部3的纵向截面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第二突出部5的其他设置方式和截面形状将在之后的实施例中具体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泵盖100还具有四个卡扣11,该四个卡扣11对称设置在第一侧壁2的外表面,卡扣11朝向第一侧壁2的一侧具有安装槽,用于将泵盖100与泵体13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卡扣11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并且多个卡扣11的设置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修改和调整。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泵盖100也可以不包括卡扣11,并且泵盖100与泵体13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他固定配合方式。

图4a示出了泵盖100的顶视图,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表示的前后左右方向如图4a中箭头所示。图4a还示出了截线a-a,在之后的描述中,图10和图12分别示出了两个实施例沿截线a-a截取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2a、图2b和图4b所示,泵盖100还可以包括四个腿部23,腿部23从底壁6的与腔体部分相反的一侧向外延伸,并且可以包括缓冲部件,例如橡胶、塑料等,由于冷凝泵在工作时泵盖100的下端与水槽底面接触,腿部23配置为在冷凝泵200工作时,使得泵盖100与水槽底面之间存有间距,避免进水口被堵住泵盖100。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泵盖100还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腿部23。

图5示出了泵盖100的突出部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在以下描述中,将突出部的高度定义为h。

以下将结合图6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冷凝泵200。本实用新型的泵盖100的优点和优势将在对冷凝泵200的实施例的描述中体现。

如图6至图8所示,冷凝泵200包括泵体13、定子组件17、转子组件18、叶轮19和如前所述的泵盖100。泵盖100与泵体13配合连接,以形成允许流体通过的第一腔体14。泵盖100与泵体13的配合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粘合剂粘接、螺钉固接等本领域常用的固定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中,泵盖100与泵体13通过四个设置在泵盖100的卡扣11固定连接。

如图9所示,泵体13包括出水管20、第二腔体15和第三腔体16,出水管20与第一腔体14流体连通,以允许流体排出所述泵体13。出水管20竖直设置,即出水管的管道方向垂直于水平面,以允许流体沿竖直方向排出。第三腔体16为一圆柱腔体,第二腔体15位于第三腔体16外。定子组件7可以包括定子铁芯和线圈绕组,定子组件7设置于第二腔体15内,转子组件4可旋转地装配于泵体13的第三腔体16内。叶轮19与转子组件18固定连接,并且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腔体14内。

以下将结合图9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冷凝泵200的工作过程。

工作时,冷凝泵200的泵盖100的进水口20倒置浸没于液体内,将定子组件15通电,定子组件15利用电磁力驱动转子组件18旋转,叶轮19在转子组件18的带动下旋转并将第一腔体14内的流体沿水平方向排出(如图9中箭头所示),流体与弧形导流块10的流体撞击点21发生撞击,流动方向由水平方向切换成竖直方向,并沿出水管20排出冷凝泵200。

图9示出了图6所示的冷凝泵200沿中心线截取的剖视图,组装后的冷凝泵200的各个部件的位置关系如图9所示。叶轮19与转子组件18固定连接,并且组装后的叶轮19与底壁6表面的距离定义为h,h也被称为叶轮窜动预留间隙,表示工作时叶轮19可以沿竖直方向窜动而不会与底壁6接触的间隙。假设未设置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时,冷凝泵200的叶轮窜动预留间隙为h0,则满足以下关系:h=h0+h,其中h为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的高度。从以上关系式可以看出,由于泵盖100的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的设置,叶轮窜动预留间隙h增加,可以提高冷凝泵200的运行安全度,这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泵盖100的优点之一。

此外,理想状态下,流体撞击的效率最高点22位于弧形导流块10的最高点,但由于实际安装尺寸的限制,该效率最高点22在实际工作时无法达到。因此,越接近该效率最高点22,流体与弧形导流块10撞击时的流量消耗(即排水产生的飞溅)越小。由于叶轮窜动预留间隙h增加,叶轮19在实际工作时距离底壁6的高度也增加,使得叶轮19排出的流体与弧形导流块10的流体撞击点21相应上移,排水产生的飞溅减小,流量损失也相应减小,提高了排水效率,这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泵盖100的优点之二。

不仅如此,由于泵盖100的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的设置,第一腔体14的体积也相应增加,从而提高整机流量,这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泵盖100的优点之三。此外,第凹入部1形成了内外连通的间隙,第一腔体14通过该间隙与外部连通,减少了冷凝泵200内外的压力差,提高了排水效率,这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泵盖100的优点之四。

以下将结合图10至图1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泵盖100和冷凝泵200的其他实施例。以下实施例的其他设置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仅描述不同之处。

图10和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泵盖100的另一实施例,并示出了采用该泵盖100的冷凝泵200的局部剖视图。图10是该冷凝泵200沿图4a中的a-a线截取的正面局部剖面图,图11是该冷凝泵200沿中心线7截取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泵盖100包括两个第一突出部3,分别设置在第一侧壁2的左侧和右侧。泵盖100不具有第二突出部5。两个第一突出部3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弧形。

图12和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泵盖100的又一实施例,并示出了采用该泵盖100的冷凝泵200的局部剖视图。图12是该冷凝泵200沿图4a中的a-a线截取的正面局部剖面图,图13是该冷凝泵200沿中心线7截取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泵盖100包括一个第一突出部3和一个第二突出部5,第一突出部3设置在第一侧壁2的前侧,第二突出部5设置在第二侧壁4的后侧。第一突出部3和第二突出部5的纵向截面形状为梯形。

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泵盖和冷凝泵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