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37109发布日期:2020-07-04 01:10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风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风扇装置,特别关于一种可收折的风扇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使风扇方便携带与收藏,现有一种可收折的风扇,其风扇头可枢转的连接于底座,而让用户不使用风扇装置时,可将风扇头相对该底座枢转折叠。

然而,现有的可收折的风扇,风扇头虽然可相对于底座枢转收折,但是风扇头通常只能定位于一收折角度与一立起角度,因此底座平置于地面或桌面时,风扇头的送风的仰角受到限制,使用上较为不方便,而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多段式调整风扇头与基座组之间的相对角度的风扇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风扇装置,其包含

一基座组;

一风扇头,可枢转的连接于该基座组;

一俯仰调整装置,连接于该基座组与该风扇头之间,该俯仰调整装置包含

一定位件,连接于该基座组与该风扇头中的其中一个,该定位件的外周凹设有多个角度间隔排列的止动槽;

一顶针件,设于对应该定位件的止动槽的位置,并且抵于该定位件的外周;以及

一限位结构,形成于该基座组与该风扇头之间,并于该风扇头相对于该基座组枢转的一角度形成卡抵;以及

至少一扭力弹簧,设于该基座组与该风扇头之间。

如上所述的风扇装置,其中该止动槽皆为内凹圆弧槽,且该顶针件的端部呈圆弧状。

如上所述的风扇装置,其中该限位结构包含一止动限位部,该止动限位部凸设于该定位件的外周,并包含多个沿该定位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止动限位块。

如上所述的风扇装置,其中该限位结构包含一端部限位部,该端部限位部包含分别设于该定位件的相对两端的两端部限位块,各端部限位块皆呈圆弧凸块。

如上所述的风扇装置,其中该风扇头与该基座组之间设有一扭转接头,该扭力弹簧套设于该扭转接头。

如上所述的风扇装置,其中该风扇头与该基座组之间设有一扭转接头,该扭力弹簧套设于该扭转接头。

如上所述的风扇装置,其中该定位件内形成一容槽,该扭转接头固定设于该定位件的容槽内。

如上所述的风扇装置,其中该基座组凹设有一顶针槽,该定位件连接于该风扇头,该顶针件置于该基座组的顶针槽内,并位于该定位件与该基座组之间。

如上所述的风扇装置,其中该扭转接头与该基座组分别设有插槽,且该扭力弹簧的两力臂分别插设于该扭转接头与该基座组的插槽。

利用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装置具有以下的功效增益:

1.俯仰调整装置利用定位件的止动槽与顶针件止动,而可多段式调整风扇头与基座组之间的相对角度,并让风扇头可相对于基座组折叠,提升使用便利性。

2.止动槽呈角度间隔排列的凹设于定位件的外周,风扇头相对于基座组枢转时,顶针件较容易顺着止动槽上、下滑移,而提升风扇头相对于基座组枢转的顺畅度。

3.俯仰调整装置包含有限位结构,而可限制风扇头相对于基座组枢转的极限角度,避免风扇头过度枢转。

4.扭力弹簧提供风扇头与基座组相对收折时的推力,而可避免收折时夹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剖面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侧视动作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配合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一基座组10、一风扇头20、一俯仰调整装置30,与一扭力弹簧40。

该基座组10概呈圆盘状,用以平置于地面于桌面,于本实施例中,该基座组10主要包含上盖11、一下盖13,与一安装座15,该下盖13连接于该上盖11的底部,且该安装座15设于该上盖11与下盖13之间。

该风扇头20概呈圆盘状,可枢转的连接于该基座组10,该风扇头20主要包含一框体21与一扇叶,该框体21可枢转的连接于基座组10,该扇叶设于该框体21内,并可受到马达的带动而旋转,进而带动气流。该基座组10顶部可以进一步凹设有一容置槽12,当该风扇头20相对该基座组10折叠时,该风扇头20可容置于该容置槽12。

该俯仰调整装置30连接于该基座组10与该风扇头20之间,该俯仰调整装置30包含一定位件31、一顶针件33与一限位结构35。

该定位件31可以连接于该基座组10与该风扇头20中的其中一个,该定位件31的外周凹设多个角度间隔排列的止动槽311,该顶针件33设于对应该定位件31的止动槽311的位置,并抵于该定位件31的外周,于本实施例中,该定位件31连接于该风扇头20,该顶针件33设于定位件31与该基座组10之间,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定位件31亦可连接于该基座组10,该顶针件33则设于该定位件31与该风扇头20之间。

该定位件31的各止动槽311皆为内凹圆弧槽,而使该定位件31的外周略呈齿轮状,较佳的是,该些止动槽311连续排列于该定位件31外周的一角度范围,该角度范围对应该风扇头20可相对于该基座组10枢转的极限角度,而使该定位件31仅设于该风扇头20相对于该基座组10枢转的极限角度内,或者该角度范围可大于该风扇头20相对于该基座组10枢转的极限角度。止动槽311可为等角度间隔排列,例如以17.6度间隔设置有六个止动槽311,而让排列于第一的止动槽311与排列于第六的止动槽311之间形成88度的夹角,且该风扇头20相对于该基座组10枢转的极限角度为88度,或者止动槽311根据风扇头20与基座组10连接角度的需求限定相邻的两止动槽311之间的角度间隔。

该顶针件33包含一头部331与一弹簧件333,该头部331朝向该定位件31,该头部331呈圆弧状,该弹簧件333推抵该头部331抵于该定位件31的外周;于本实施例中,该基座组10进一步凹设有一顶针槽152,该顶针件33置于该顶针槽152内,该顶针槽152可形成于该安装座15。

请参考图4、图8,与图9,当该风扇头20相对于该基座组10枢转时,该定位件31相对于该顶针件33枢转,而让该顶针件33的头部331顺着该定位件31的外周受到推抵,当定位件31枢转至止动槽311朝向该顶针件33时,该顶针件33抵于止动槽311内而形成限位,并让该风扇头20固定于该连接角度,而于枢转该风扇头20时,该俯仰调整装置30可提供多段式的止动角度,增加风扇装置使用及收纳的便利性,此外,该些止动槽311呈内凹圆弧槽,使得顶针件33较容易顺着该定位件31的外周上、下位移,而让风扇头20可更容易受到推转。

请参考图2、图4、图6,与图7,该限位结构35形成于该基座组10与该风扇头20之间,并于该风扇头20相对于该基座组10的一枢转角度形成卡抵,而限制该风扇头20相对于该基座组10枢转的极限角度,以避免该风扇头20过度枢转;该限位结构35包含一止动限位部,该止动限位部凸设于该定位件31的外周,并与止动槽311呈间隔排列,该止动限位部包含多个沿该定位件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止动限位块351,而于该风扇头20的枢转极限角度抵于该基座组10,于本实施例中,该止动限位块351于风扇头20枢转极限角度时抵于该安装座15向上凸伸的挡块153;该限位结构可进一步包含一端部限位部,该端部限位部包含分别设于该定位件31的相对两端的两端部限位块353,各端部限位块353皆呈圆弧凸块,于本实施例中,该端部限位块353于风扇头20的枢转极限角度抵于该基座组10的上盖11。

请参考图3与图5,该扭力弹簧40设于该基座组10与该风扇头20之间,提供该风扇头20相对该基座组10收折时向外的推力,可改善该风扇头20收折时容易产生夹手的问题,该扭力弹簧40可为单扭力弹簧或双扭力弹簧,或是该风扇装置设有多个扭力弹簧40,各扭力弹簧40皆包含两力臂41、42与一线圈部43,各扭力弹簧40的两力臂41、42分别抵于该风扇头20与该基座组10;该风扇头20与该基座组10之间可进一步设有一扭转接头23,且该扭力弹簧40的线圈部43套设于该扭转接头23;于本实施例中,该扭转接头23的相对两端分别凸设一支撑部231,风扇装置设有两扭力弹簧40,两扭力弹簧40的线圈部43分别套设于该支撑部231,该定位件31设有一容槽,该扭转接头23固定设于该定位件31的容槽内,并以固定件连接该风扇头20、该定位件31与该扭转接头23,各扭力弹簧40的一力臂41抵于该扭转接头23,另一力臂42抵于该安装座15,该扭转接头23与该安装座15分别设有可供扭力弹簧40力臂41、42插设的插孔155、233,用以限制扭力弹簧40的组装与施力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装置具有以下的功效增益:

1.俯仰调整装置30利用定位件31的止动槽311与顶针件33止动,而可多段式调整风扇头20与基座组10之间的相对角度,并让风扇头20可相对于基座组10折叠,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2.止动槽311呈角度间隔排列的凹设于定位件31的外周,风扇头20相对于基座组10枢转时,顶针件33较容易顺着止动槽311上、下滑移,而提升风扇头20相对于基座组10枢转的顺畅度。

3.俯仰调整装置30包含有限位结构35,而可限制风扇头20相对于基座组10枢转的极限角度,避免风扇头20过度枢转。

4.扭力弹簧40提供风扇头20与基座组10相对收折时的推力,而可避免收折时夹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