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扇的风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61647发布日期:2020-10-20 11:50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扇的风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的风罩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6409433u于2017年08月15日公开了一种电风扇导流风罩,涉及电风扇领域,包括风罩,所述风罩由导流圈、加强筋和若干栅片组成,所述导流圈呈正方形且四个棱角处呈圆角过渡,所述加强筋包括加强筋一和加强筋二,所述加强筋一为圆形,所述加强筋二为方形,所述栅片为锥形,所述栅片与栅片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也为锥形。

这种风扇导流风罩的结构强度不高,而且网罩上的栅片间隔较大,安全性低,因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易操作的风扇的风罩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风扇的风罩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朝前一侧的前风罩,其结构特征是所述前风罩包括前外框及设置在前外框上的格栅,该格栅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横格栅和一个以上的第一竖格栅,一个以上的第一横格栅沿前外框的长度设置,一个以上的第一竖格栅沿前外框的宽度设置;前外框上设置有二个以上且呈环状的加强筋,该二个以上的加强筋内外同圆心设置,二个以上的加强筋分别与第一横格栅及第一竖格栅相交设置,第一横格栅与第一竖格栅相交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竖格栅和/或第一横格栅呈波浪状。

进一步,所述前外框的中部设有第一装饰盖,该第一装饰盖与二个以上的加强筋同圆心设置,第一装饰盖为实心圆结构。

进一步,所述二个以上的加强筋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其中,第一装饰盖套设在第一加强筋中,第一装饰盖与第一加强筋共同围成第一区域,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共同围成第二区域,第二加强筋与第三加强筋共同围成第三区域,第三加强筋与第四加强筋共同围成第四区域,第一横格栅和第一竖格栅沿前外框的内壁朝内延伸且依次穿过第四区域、第三区域和第二区域。

进一步,所述格栅还包括位于第一区域内的二个以上的第二横格栅和第三竖格栅,该二个以上的第二横格栅与第三竖格栅相交后构成第一格栅孔,壳体内设置有电机及套设在电机转轴上的扇叶,第一格栅孔和第一装饰盖遮盖在电机和扇叶的前方;第一横格栅和第一竖格栅在第二区域内相交后构成第二格栅孔,第一格栅孔的孔径小于第二格栅孔的孔径。

进一步,所述格栅还包括位于第三区域内的第二竖格栅,该第二竖格栅夹设在相邻第一竖格栅之间,第二竖格栅、第一竖格栅和第一横格栅共同在第三区域内相交后构成第三格栅孔,该第三格栅孔的孔径小于第二格栅孔的孔径且大于第一格栅孔的孔径;第三格栅孔位于扇叶的前方。

进一步,所述第四区域内的第一横格栅与和第一竖格栅相交后构成第四格栅孔,该第四格栅孔的孔径与第二格栅孔的孔径相等。

进一步,所述壳体朝上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提手,该提手沿壳体朝上一端的外壁的长度方向设置,提手的宽度小于壳体朝上一端外壁的宽度;提手包括位于中部朝上设置的握把以及位于握把左右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或第二端上设置有风量调节开关,壳体朝上一端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电源开关,该电源开关位于握把的下方且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上还设置有定时开关,该定时开关位于风量调节开关的对侧或旁边。

进一步,所述握把上间隔设置有二个以上的小孔,该二个以上的小孔为圆孔状、扁圆孔、弧条状和格栅状中的任一种或任意二种以上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的前风罩包括前外框及设置在前外框上的格栅,该格栅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横格栅和一个以上的第一竖格栅;前外框上设置有二个以上的环状的加强筋,该二个以上的加强筋同轴心且沿前外框的内周设置,二个以上的加强筋分别与第一横格栅及第一竖格栅相交,第一横格栅与第一竖格栅相交;通过在前外框上设置有相交的格栅和加强筋,能够增加前外框的整体强度,使得本产品更具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格栅还包括位于第一区域内的二个以上的第二横格栅和第三竖格栅,该二个以上的第二横格栅与第三竖格栅相交后构成第一格栅孔,壳体内设置有电机及套设在电机转轴上的扇叶,第一格栅孔和第一装饰盖遮盖在电机和扇叶的前方;第一横格栅和第一竖格栅在第二区域内相交后构成第二格栅孔,第一格栅孔的孔径小于第二格栅孔的孔径;当本产品工作时,扇叶在电机的驱动下在壳体内高速运转,由于第一格栅孔和第一装饰盖遮盖在电机和扇叶的前方,防止了用户尤其是小孩误将手指或其它直径较小的硬物伸进前外框中并触碰到高速运转的电机和扇叶,避免了人员的损伤或机件的损坏,从而保障了用户的安全和本产品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壳体朝上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提手;提手包括位于中部朝上设置的握把以及位于握把左右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或第二端上设置有风量调节开关,壳体朝上一端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电源开关,该电源开关位于握把的下方且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将电源开关设置在握把的下方,握把对电源开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用户不需要使用本产品时,防止了人为误碰电源开关并启动本产品而造成人员或财务的损失或者浪费电力资源。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端或第二端上还设置有定时开关,该定时开关位于风量调节开关的对侧或旁边;通过在提手上设置风量调节开关和定时开关,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使得本产品具有更好的适用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易操作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图中:1为壳体,2为前外框,3为第一横格栅,4为第一竖格栅,5为第一装饰盖,6为加强筋,7为第二竖格栅,8为第一区域,9为第二区域,10为第三区域,11为第四区域,12为第二横格栅,13为第三竖格栅,17为提手,17.1为握把,17.2为小孔,17.3为第一端,17.4为第二端,18为风量调节开关,19为电源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3,本风扇的风罩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朝前一侧的前风罩,所述前风罩包括前外框2及设置在前外框2上的格栅,该格栅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横格栅3和一个以上的第一竖格栅4,一个以上的第一横格栅3沿前外框2的长度设置,一个以上的第一竖格栅4沿前外框2的宽度设置;前外框2上设置有二个以上且呈环状的加强筋6,该二个以上的加强筋6内外同圆心设置,二个以上的加强筋6分别与第一横格栅3及第一竖格栅4相交设置,第一横格栅3与第一竖格栅4相交设置。

所述第一竖格栅4和/或第一横格栅3呈波浪状。

所述前外框2的中部设有第一装饰盖5,该第一装饰盖5与二个以上的加强筋6同圆心设置,第一装饰盖5为实心圆结构。

所述二个以上的加强筋6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加强筋6.1、第二加强筋6.2,第三加强筋6.3和第四加强筋6.4,其中,第一装饰盖5套设在第一加强筋6.1中,第一装饰盖5与第一加强筋6.1共同围成第一区域8,第一加强筋6.1与第二加强筋6.2共同围成第二区域9,第二加强筋6.2与第三加强筋6.3共同围成第三区域10,第三加强筋6.3与第四加强筋6.4共同围成第四区域11,第一横格栅3和第一竖格栅4沿前外框2的内壁朝内延伸且依次穿过第四区域11、第三区域10和第二区域9。

所述格栅还包括位于第一区域8内的二个以上的第二横格栅12和第三竖格栅13,该二个以上的第二横格栅12与第三竖格栅13相交后构成第一格栅孔,壳体1内设置有电机及套设在电机转轴上的扇叶,第一格栅孔和第一装饰盖5遮盖在电机和扇叶的前方;第一横格栅3和第一竖格栅4在第二区域9内相交后构成第二格栅孔,第一格栅孔的孔径小于第二格栅孔的孔径。

所述格栅还包括位于第三区域10内的第二竖格栅7,该第二竖格栅7夹设在相邻第一竖格栅4之间,第二竖格栅7、第一竖格栅4和第一横格栅3共同在第三区域10内相交后构成第三格栅孔,该第三格栅孔的孔径小于第二格栅孔的孔径且大于第一格栅孔的孔径;第三格栅孔位于扇叶的前方。

所述第四区域11内的第一横格栅3与和第一竖格栅4相交后构成第四格栅孔,该第四格栅孔的孔径与第二格栅孔的孔径相等。

所述壳体1朝上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提手17,该提手17沿壳体1朝上一端的外壁的长度方向设置,提手17的宽度小于壳体1朝上一端外壁的宽度;提手17包括位于中部朝上设置的握把17.1以及位于握把17.1左右两侧的第一端17.3和第二端17.4,其中,第一端17.3或第二端17.4上设置有风量调节开关18,壳体1朝上一端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电源开关19,该电源开关19位于握把17.1的下方且位于第一端17.3和第二端17.4之间。

所述第一端17.3或第二端17.4上还设置有定时开关,该定时开关位于风量调节开关18的对侧或旁边。

所述握把17.1上间隔设置有二个以上的小孔17.2,该二个以上的小孔17.2为圆孔状、扁圆孔、弧条状和格栅状中的任一种或任意二种以上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