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组件、天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3386发布日期:2021-07-23 21:06阅读:68来源:国知局
风机组件、天井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风机组件、天井机。



背景技术:

天井机内设置有离心风叶,并采用导流圈为为离心风机的进气气流进行导流,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天井机的风量,一般是采用增加离心风叶直径或者增加离心风叶的厚度及天井机的整体厚度,但是会造成天井机内部结构复杂且天井机占用空间尺寸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导流圈伸入到离心风叶的内部会使得离心风叶的进风口的实际尺寸为导流圈的直径而非其进风口结构的直径,同时因为导流圈伸入到离心风叶的内部,使得离心风叶内的风叶高度也需要减小,两者均会影响离心风叶的进风风量。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使与离心风叶的进风口相配合的导流圈的部分的直径大于离心风机的进风口直径而克服导流圈对离心风叶的影响的风机组件、天井机。

一种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叶和导流圈,所述导流圈设置于所述离心风叶的进风口处,部分所述导流圈环绕在所述离心风叶的周侧,且环绕于所述离心风叶的周侧的所述导流圈的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离心风叶的进风口的直径。

所述导流圈包括扰流部,所述离心风叶包括进风口侧板,所述扰流部环绕于所述进风口侧板的周侧,且所述扰流部与所述进风口侧板之间具有间距。

所述导流圈包括起固定作用的固定部、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的导流部和扰流部,沿所述离心风叶的轴线方向,所述固定部、所述导流部和所述扰流部依次连接,所述扰流部环绕于所述离心风叶的周侧。

所述扰流部的形状与所述进风口侧板的形状相同。

沿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方向,所述固定部的直径逐渐减小,所述扰流部的直径逐渐增大,且所述固定部的最小直径、所述扰流部的最小直径和所述导流部的直径相等,所述导流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离心风叶的进风口的直径。

所述导流部的直径d2与所述离心风叶的进风口的直径d1的关系为:0mm<d2-d1<8mm。

由所述固定部至所述扰流部的方向,所述导流部的直径相同。

所述导流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延伸形成加长部,所述扰流部设置于所述加长部上,且所述加长部环绕于所述离心风叶的周侧。

所述导流部的长度范围为15mm至30mm。

一种天井机,包括上述的风机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风机组件、天井机,使与离心风叶的进风口相配合的导流圈的部分的直径大于离心风机的进风口直径,从而使离心风叶的进风风量不再受到导流圈的影响,从而提高离心风叶进风量、提高风机组件性能,同时导流圈的扰流部与离心风叶的进风口侧板的外部配合后,改变了进气流动,进风与涡流区的气流呈相对状态,改变进风口侧板周围的涡流区的气体方向,致使回流风压力损失提高,提高进气量与密封效果,同时将利用加长部来增加导流部的长度,从而延长进风距离,有效的改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离心风叶和导流圈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离心风叶和导流圈的进风和涡流区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风机组件、天井机的实施例的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风机组件、天井机的实施例的导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风机组件、天井机的实施例的离心风叶和导流圈的进风和涡流区的示意图;

图中:

1、离心风叶;2、导流圈;11、进风口;21、固定部;22、导流部;23、扰流部;12、进风口侧板;101、涡流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现有技术中,导流圈的端部需要伸入离心风叶的进风口内,从而使导流圈与离心风叶之间构成内配合,但是,因为导流圈需要伸入到离心风叶的内部,使得离心风叶的进风口的实际尺寸即为导流圈的直径而非其进风口结构的直径,同时因为导流圈伸入到离心风叶的内部,使得离心风叶内的风叶高度也需要减小,两者均会影响离心风叶的进风风量,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如图3至图5所示的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叶1和导流圈2,所述导流圈2设置于所述离心风叶1的进风口11处,部分所述导流圈2环绕在所述离心风叶1的周侧,且环绕于所述离心风叶1的周侧的所述导流圈2的直径大于所述离心风叶1的进风口11的直径,从而使离心风叶1的进风不再受到导流圈2的直径的影响,使得导流圈2与离心风叶1之间形成外配合结构,导流圈2不需要伸入到离心风叶内部,使得离心风叶的进风口实际直径为离心风叶的进风口结构上尺寸,不再受到导流圈2的限制,从而保证了离心风叶的进风风量,同时因为导流圈2不再伸入到离心风叶内部,使得离心风叶的风叶高度也不需要减小,进一步增加离心风叶的进风风量,也即导流圈2与离心风叶1的配合不再对离心风叶1产生影响,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尽可能的增大离心风叶的风量,同时,在进行维修时,方便检查出是否存在导流圈2或离心风叶1变形而引起摩擦,降低维修和检查难度。

所述导流圈2包括扰流部23,所述离心风叶1包括进风口侧板12,所述扰流部23环绕与所述进风口侧板12的周侧,且所述扰流部23与所述进风口侧板12之间具有间距,避免导流圈2与离心风叶1产生直接的结构干涉,而影响离心风叶1的正常工作,同时导流圈2的部分进风能够通过间距进入到涡流区101内,改变了间距处的气体流向,从而加强气体回流时的气体压力损失,不容易导致风量损失,提高进气量与密封效果,进而提高离心风叶1进风量从而提高风机组件性能,进一步增加进风流程,改善噪音,如图2和图5中,箭头方向均为气体流动方向,从图2中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的涡流区101的气流方向和进风口的气流方向相同,而从图5中可以本技术方案中的涡流区101的气流方向与进风口的气流方向相反。

所述导流圈2包括起固定作用的固定部21、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的导流部22和扰流部23,沿所述离心风叶1的轴线方向,所述固定部21、所述导流部22和所述扰流部23依次连接,所述扰流部23环绕于所述离心风叶1的周侧,通过导流部22对即将进入离心风叶1的气体进行导流,同时利用扰流部23对现有技术中离心风叶1的周侧所产生的涡流区101内的气流进行扰流影响,即改变涡流区101回流气体的方向,致使回流风压力损失提高,达到提高进气量与密封效果。

优选的,所述导流圈2设置于室内机的壳体上或天井机的壳体上。

所述扰流部23的形状与所述进风口侧板12的形状相同,保证扰流部23与进风口侧板12之间的间距均匀,优选的,所述扰流部23的形状和所述进风口侧板12的形状均为弧形。

沿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方向,所述固定部21的直径逐渐减小,所述扰流部23的直径逐渐增大,且所述固定部21的最小直径、所述扰流部23的最小直径和所述导流部22的直径相等,所述导流部22的直径大于所述离心风叶1的进风口11的直径,保证导流圈2与离心风叶的进风口形成外配合,同时扰流部23能够与离心风叶1产生合理的间距配合,对涡流区101的气体进行扰流,从而改变涡流区101回流气体方向,致使回流风压力损失提高,提高进气量与密封效果。

所述导流部22的直径d2与所述离心风叶1的进风口11的直径d1的关系为:0mm<d2-d1<8mm,避免导流部22的直径d2过大而无法有效的对气体进行导流,造成气体由导流部22和离心风叶1的进风口处之间的缝隙泄露的问题,同时避免导流部22的直径d2过小而与离心风叶的结构产生干涉,影响离心风叶及风机组件的结构可靠性。

由所述固定部21至所述扰流部23,所述导流部22的直径相同,也即所述导流部22为直管段,从而增加进气流程,改善噪音。

所述导流部22远离所述固定部21的方向延伸形成加长部,所述扰流部23设置于所述加长部上,且所述加长部环绕于所述离心风叶1的周侧,所述加长部就是在现有技术的导流圈的结构上增加了导流部的长度,从而增加所述导流部22与离心风叶1的进风口侧板的配合深度,进风与回流的风呈相对状态,改变涡流区101回流气体方向,加强气体回流时的气体压力损失,不容易导致风量损失,提高进气量与密封效果,进而提高离心风叶1进风量从而提高风机组件性能,进一步增加进风流程,改善噪音。

所述导流部22的长度范围为15mm至30mm,避免导流部22的尺寸过大而影响风量,同时避免导流部22的尺寸过短而无法实现导流效果。

一种天井机,包括上述的风机组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