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过载保护的微型隔膜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63054发布日期:2021-07-13 16:21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微型隔膜水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过载保护的微型隔膜水泵。



背景技术:

微型水泵定义:凡是组成形式为电机+泵体,且泵体上有一进一出两个接口,水从入水口进,排水口出,凡是采用这种形式,且体积小巧、袖珍的水泵,都叫微型水泵。

微型水泵按照内部构造可以分为:隔膜式、旋片式(叶轮式)、活塞式(柱塞式)等,目前微型隔膜水泵的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现有的微型隔膜水泵存在的问题是,当终端产品的管路发生堵塞时,水泵还正常工作,此时会对水泵的膜片及传动件造成大的磨损,甚至可能引起膜片破裂,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过载保护的微型隔膜水泵,本装置可以防止终端产品内的管路堵塞时造成泵体内膜片及传动件造成大的损坏。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微型隔膜水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的进水端连接进水管,泵体的出水端连接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连接有第一封闭板,第一封闭板与第一通孔侧壁接触,且第一封闭板与第一通孔的侧壁之间通过防水胶水密封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弹簧、第一出水管、第一出水筒、容纳箱、第二弹簧、第二出水管、第二出水筒和第二封闭板,

所述出水管位于进水管上方,所述容纳箱固定于泵体上,容纳箱位于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第一出水筒和第二出水筒均位于容纳箱内,第一出水筒的底端封闭,第二出水筒的顶端封闭,第一出水筒的顶端与容纳箱的内顶壁连接,第二出水筒的底端与容纳箱的内底壁连接,第一出水筒的内径大于第一出水管的内径,第二出水筒的内径大于第二出水管的内径;

第一出水管的顶端与第一通孔的侧壁连接,第一出水管的底端穿过容纳箱的顶壁与第一出水筒连通,第一封闭板位于第一出水管内,第一封闭板与第一出水管的内壁接触,第一封闭板与第一出水管的内壁之间通过防水胶水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封闭板和第一出水筒的内底壁连接;

所述进水管上开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底端与第二通孔的侧壁连接,第二出水管的顶端穿过容纳箱的底壁与第二出水筒连通,第二封闭板位于第二出水管内,第二封闭板与第二出水管的内壁接触,第二封闭板与第二出水管的内壁之间采用防水胶水密封连接,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封闭板和第二出水筒的内顶壁连接;

第一出水筒上开有出水孔,第二出水筒上开有进水孔,第一流通管道的两端分别与出水孔和进水孔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加压泵、雨滴传感器和单片机,所述加压泵和单片机均设置于容纳箱内,所述第一出水筒的侧壁开有第一出水孔,加压泵的进水端与第一出水孔之间通过第二流通管道连接,加压泵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三流通管道,所述第三流通管道的内径小于第二流通管道的内径,第三流通管道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穿过出水管的底壁进入出水管内,所述水平段与出水管平行设置,水平段的右端位于出水管的外部,所述雨滴传感器设置于第一出水筒的侧壁,雨滴传感器位于第一出水管的侧边,雨滴传感器位于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孔上方,雨滴传感器能够检测水滴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单片机,单片机能够控制加压泵的打开和关闭。

优选地,还包括第三出水管、第三封闭板、第三出水筒、第三弹簧、固定板和第三进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电磁阀位于第一通孔的右侧,出水管上开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位于电磁阀的右侧,所述第三出水筒底端封闭,第三出水筒的顶端与容纳箱的内顶壁连接,第三出水筒的内径大于第三出水管的内径,第三出水管的顶端与第三通孔的侧壁连接,第三出水管的底端穿过容纳箱的顶壁与第三出水筒连通,第三封闭板位于第三出水管内,第三封闭板的侧壁与第三出水管的内壁接触,第三封闭板与第三出水管内壁之间采用防水胶水密封连接,

第三出水筒的内壁上通过连接杆连接有固定板,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和第三封闭板的底壁连接;

第三出水筒上开有第三出水孔,第二出水筒上开有第二进水孔,第三进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出水孔和第二进水孔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封闭板上套设有第一弹性圈,第一弹性圈的外径大于第一出水管的内径,第一弹性圈位于第一出水管内,第一弹性圈与第一出水管内壁之间采用防水胶水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封闭板上套设有第二弹性圈,第二弹性圈的外径大于第二出水管的内径,第二弹性圈位于第二出水管内,第二弹性圈与第二出水管之间采用防水胶水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封闭板上套设有第三弹性圈,第三弹性圈的外径大于第三出水管的内径,第三弹性圈位于第三出水管内,第三弹性圈与第三出水管之间采用防水胶水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水管上开有与第二通孔相对设置的第二窗口,第二窗口处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窗口盖,所述出水管上开有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相对设置第一窗口和第三窗口,第一窗口处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窗口盖,第三窗口处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三窗口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技术方案中在出水管上开设第一通孔,并在第一通孔内通过防水胶水连接有第一封闭板,常规状态时,水流正常通过出水管,当终端产品内的管路发生堵塞时,水会被阻挡,从而在出水管内形成较大的压力,当压力到达一定值时,水压克服防水胶水的粘固力,使第一封闭板与第一通孔之间脱离连接,从而使出水管3内的水通过第一通孔排出,这样可以防止终端产品内管路堵塞导致泵体1内传动件和膜片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剖面图。

附图中,1-泵体,2-进水管,3-出水管,4-第一封闭板,5-第一弹簧,6-第一出水管,7-第一出水筒,8-容纳箱,9-第二弹簧,10-第二出水管,11-第二出水筒,12-第二封闭板,13-第一流通管道,14-加压泵,15-第二流通管道,16-雨滴传感器,17-第三流通管道,18-电磁阀,19-第三出水管,20-第三封闭板,21-第三出水筒,22-第三弹簧,23-固定板,24-第三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带过载保护的微型隔膜水泵,包括泵体1,所述泵体1的进水端连接进水管2,泵体1的出水端连接出水管3,所述出水管3上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连接有第一封闭板4,第一封闭板4与第一通孔侧壁接触,且第一封闭板4与第一通孔的侧壁之间通过防水胶水密封连接。

当终端产品的管路发生堵塞时,水泵还正常工作,此时会对水泵的膜片及传动件造成大的磨损,甚至可能引起膜片破裂,带来安全隐患。本实施例中在出水管3上开设第一通孔,并在第一通孔内通过防水胶水连接有第一封闭板4,常规状态时,水流正常通过出水管3,当终端产品内的管路发生堵塞时,水会被阻挡,从而在出水管3内形成较大的压力,当压力到达一定值时,水压克服防水胶水的粘固力,使第一封闭板4与第一通孔之间脱离连接,从而使出水管3内的水通过第一通孔排出,这样可以防止终端产品内管路堵塞导致泵体1内传动件和膜片损坏。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弹簧5、第一出水管6、第一出水筒7、容纳箱8、第二弹簧9、第二出水管10、第二出水筒11和第二封闭板12,

所述出水管3位于进水管2上方,所述容纳箱8固定于泵体1上,容纳箱8位于进水管2和出水管3之间,所述第一出水筒7和第二出水筒11均位于容纳箱8内,第一出水筒7的底端封闭,第二出水筒11的顶端封闭,第一出水筒7的顶端与容纳箱8的内顶壁连接,第二出水筒11的底端与容纳箱8的内底壁连接,第一出水筒7的内径大于第一出水管6的内径,第二出水筒11的内径大于第二出水管10的内径;

第一出水管6的顶端与第一通孔的侧壁连接,第一出水管6的底端穿过容纳箱8的顶壁与第一出水筒7连通,第一封闭板4位于第一出水管6内,第一封闭板4与第一出水管6的内壁接触,第一封闭板4与第一出水管6的内壁之间通过防水胶水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封闭板4和第一出水筒7的内底壁连接;

所述进水管2上开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出水管10的底端与第二通孔的侧壁连接,第二出水管10的顶端穿过容纳箱8的底壁与第二出水筒11连通,第二封闭板12位于第二出水管10内,第二封闭板12与第二出水管10的内壁接触,第二封闭板12与第二出水管10的内壁之间采用防水胶水密封连接,第二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封闭板12和第二出水筒11的内顶壁连接;

第一出水筒7上开有出水孔,第二出水筒11上开有进水孔,第一流通管道13的两端分别与出水孔和进水孔连接。

当第一封闭板4与第一通孔脱离连接后,大量的水会从第一通孔排出,很多情况下,微型隔膜水泵都是应用于室内,这样会导致大量的水排出到室内,造成室内被水淹等,带来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中设置容纳箱8,容纳箱8内固定第一出水筒7,在第一通孔处连接第一出水管6,第一封闭板4通过防水胶水与第一出水管6的内壁连接,第一弹簧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封闭板4和第一出水筒7的内底壁连接,初始状态时,第一弹簧5处于自然伸展状态,由于第一出水管6的内径小于第一出水筒7的内径,因此第一封闭板4能够进入第一出水筒7内,当出水管3内的水压使第一封闭板4与第一出水管6的内壁之间脱离连接时,此时出水管3内的水通过第一出水管6挤压第一封闭板4使第一封闭板4进入第一出水筒7内,水也进入第一出水筒7内,然后经过第一流通管道13进入到第二出水筒11内,再经过第二出水筒11进入第二出水管10内,水压挤压第二封闭板12,直到第二封闭板12与第二出水管10之间脱离连接,然后挤压第二封闭板12进入到进水管2内,水也进入第二进水管2内,泵体1将进入第二进水管2内的水抽入,如此形成进水管2,泵体1和出水管3之间内部的水循环,当终端产品的管路发生堵塞时,进水管2不再从外部进入水流,防止大量的水排出带来的安全隐患,这里第一弹簧5和第二弹簧9起的作用是将第一封闭板4和第二封闭板12连接,防止第一封闭板4和第二封闭板12随水流运动进入泵体1内造成泵体1内转动件和隔膜等损坏。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加压泵14、雨滴传感器16和单片机,所述加压泵14和单片机均设置于容纳箱8内,所述第一出水筒7的侧壁开有第一出水孔,加压泵14的进水端与第一出水孔之间通过第二流通管道15连接,加压泵14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三流通管道17,所述第三流通管道17的内径小于第二流通管道15的内径,第三流通管道17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穿过出水管3的底壁进入出水管3内,所述水平段与出水管3平行设置,水平段3的右端位于出水管3的外部,所述雨滴传感器16设置于第一出水筒7的侧壁,雨滴传感器16位于第一出水管6的侧边,雨滴传感器16位于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孔上方,雨滴传感器16能够检测水滴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单片机,单片机能够控制加压泵14的打开和关闭。

当终端产品内部的管路发生堵塞时,目前的操作办法都是直接将终端产品拆卸后进行疏通,这种效率极低,操作繁杂。

本实施例中设置加压泵14、雨滴传感器16和单片机,这里雨滴传感器16采用的是压片式雨滴传感器,原理是通过水滴掉落在雨滴传感器上的震动转化为电信号,在第一出水筒7上开有第一出水孔,加压泵14的进水端与第一出水孔之间通过第二流通管道15连接,当水流冲击第一封闭板4脱离第一出水管6后,水流从第一封闭板4的四周掉落于雨滴传感器16上,雨滴传感器16将信号发送至加压泵14,加压泵14启动,第一出水筒7内的水流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二出水筒11,另一路进入加压泵14加压加速,然后通过第三流通管道17排出进入到终端产品的管路内,从第三流通管道17排出的水流速度快,冲击力强,对于终端产品管路内的堵塞施加更大的冲击力,对于小型的堵塞,能够直接疏通,这样能够解决终端产品管路的小型堵塞,不用拆开终端产品进行疏通,同时由于管路内始终存在水,第三流通管道17内的水排出会迫使原来管路内的水逆流从第一通孔排出,这样整个水循环的流量能够保持不变,不会因为加压泵14的分流导致进水管2从外部进入水,一旦将小型堵塞疏通,出水管3内水恢复正常压力,此时由于第一弹簧5和第二弹簧9的弹性回复力,第一封闭板4会回到第一出水管6内,第二封闭板12会回到第二出水管10内,水流本身的重力不足以完全克服第一弹簧5的弹性回复力,因此第一封闭板4和第二封闭板12能够对第一出水管6和第二出水管10进行阻挡,水流不会大量从第一出水管6和第二出水管10之间排出,只会出现微弱的泄露,不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同时由于雨滴传感器16位于第一出水管6的侧边,雨滴传感器16位于出水孔和第一出水孔上方,因此当水从第一封闭板4和第一出水管6之间渗漏时,不会掉落于雨滴传感器16上,或者掉落很少,此时不足以达到单片机控制加压泵4的启动值,加压泵4停止工作,泵体1正常工作,同时可以设置报警器,单片机控制加压泵4启动后,也控制报警器报警,这样能够告知工作人员终端产品的管路遭遇过堵塞,这样在停机后工作人员可以对第一封闭板4和第二封闭板12重新进行粘贴固定,以防下次终端产品的管路堵塞。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出水管19、第三封闭板20、第三出水筒21、第三弹簧22、固定板23和第三进水管24,所述出水管3上设置有电磁阀18,电磁阀18位于第一通孔的右侧,出水管3上开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位于电磁阀18的右侧,所述第三出水筒21底端封闭,第三出水筒21的顶端与容纳箱8的内顶壁连接,第三出水筒21的内径大于第三出水管19的内径,第三出水管19的顶端与第三通孔的侧壁连接,第三出水管19的底端穿过容纳箱8的顶壁与第三出水筒21连通,第三封闭板20位于第三出水管19内,第三封闭板20的侧壁与第三出水管19的内壁接触,第三封闭板20与第三出水管19内壁之间采用防水胶水密封连接,

第三出水筒21的内壁上通过连接杆连接有固定板23,所述第三弹簧22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23和第三封闭板20的底壁连接;

第三出水筒21上开有第三出水孔,第二出水筒11上开有第二进水孔,第三进水管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出水孔和第二进水孔连接。

在进行自疏通的过程中,由于终端产品的管路内具有水,因此当第三流通管道17喷出的水流进入终端产品的管路时,第三流通管道17喷出的水与管路的水混合后,作用于堵塞处的冲击力得到极大的削弱,这样导致堵塞程度略严重的情况,无法疏通,本技术方案中在出水管3上设置电磁阀18,电磁阀18位于第一通孔右侧,当自疏通无法疏通时,可以将终端产品管路和出水管3断开连接,将终端产品的管路内的水排出,然后将终端产品的管路与出水管3连接,关闭电磁阀18,电磁阀18阻挡出水管3内的水直接进入终端产品的管路,此时泵体1工作,水流经过出水管3,然后从第一出水管6进入第一出水筒7,一部分直接进入第二出水筒11循环,另一部分从第一出水筒7进入加压泵14内,再经过第三流通管道17喷出,由于终端产品的管路内没有水,第三流通管道17喷出的水流直接冲击于堵塞处,冲击作用力更强,这样能够针对堵塞程度严重的情况进行疏通,若此时的冲击力还是无法疏通时,输入的水流形成高压,然后挤压第三封闭板20,再通过第三出水筒21和第三进水管24进入进水管2内进行循环,这样也可以防止终端产品的管路内水压过大造成损坏,如此可以使用泵体1对终端产品内管路堵塞进行进一步疏通,若无法疏通,再进行终端产品的开机检修,如此可以针对大部分堵塞程度一般的情况进行疏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闭板4上套设有第一弹性圈,第一弹性圈的外径大于第一出水管6的内径,第一弹性圈位于第一出水管6内,第一弹性圈与第一出水管6内壁之间采用防水胶水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封闭板12上套设有第二弹性圈,第二弹性圈的外径大于第二出水管10的内径,第二弹性圈位于第二出水管10内,第二弹性圈与第二出水管10之间采用防水胶水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封闭板20上套设有第三弹性圈,第三弹性圈的外径大于第三出水管19的内径,第三弹性圈位于第三出水管19内,第三弹性圈与第三出水管19之间采用防水胶水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弹性圈、第二弹性圈和第三弹性圈,作用是减少第一封闭板4与第一出水管6脱离后、第二封闭板12与第二出水管10脱离后,第三封闭板20与第三出水管19脱离后水流的渗漏。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2上开有与第二通孔相对设置的第二窗口,第二窗口处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窗口盖,所述出水管3上开有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相对设置第一窗口和第三窗口,第一窗口处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窗口盖,第三窗口处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三窗口盖。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窗口、第二窗口和第三窗口,便于在第一封闭板4与第一出水管6脱离后、第二封闭板12与第二出水管10脱离后,第三封闭板20与第三出水管19脱离后对第一封闭板4、第二封闭板12和第三封闭板20进行重新粘贴固定,以防下次终端产品的管路堵塞。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