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戴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87926发布日期:2022-01-08 00:01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脖戴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脖戴风扇。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便携式风扇,其中一种为脖戴风扇。脖戴风扇通常包括佩戴于人体颈部的脖戴支架和与脖戴支架连接的风扇组件。脖戴支架形成有风道以及出风口。风扇组件运转产生强制气流,气流沿风道流动并最终由出风口吹向用户颈部。然而,现有脖戴风扇戴在用户颈部后,出风口出来的风大部分是吹向人体颈部,很少部分或几乎不能吹向人体其他部位,例如脸部或背部,因此无法满足对人体其他部位,例如用户脸部或背部吹风降温的需求。另一方面,现有脖戴风扇的脖戴支架通常具有两个支架部,围成适合于佩戴在颈部的u形。在不使用时,脖戴风扇占用较大空间,不方便用户携带或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解决至少一种上述缺陷的脖戴风扇。
4.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脖戴风扇,包括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一出风部设有第一收容腔以及与所述第一收容腔流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脖戴风扇的脖戴支架上,所述第一收容腔内设有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运转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吸进空气产生的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脖戴支架的侧壁上设有安装座。所述第二出风部包括设有第二收容腔的外壳,和容置在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第二风扇。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流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外壳安装至所述安装座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座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位置。
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一面向所述外壳的第一安装面,所述外壳包括一面向所述安装座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之间设有一转动定位结构。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定位结构包括若干定位槽和至少一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所述若干定位槽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其中之一上并沿所述外壳的转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一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其中另一上,所述至少一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用于与所述若干定位槽选择性地配合,以在所述外壳的转动方向上将所述第二出风部选择性地定位在若干不同的圆周位置。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中设有所述至少一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的那个安装面上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具有一凹槽底部和一凹槽开口部,所述至少一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包括定位件和弹性件。所述定位件位于所述凹槽内并部分露出所述凹槽开口部以卡入其中一定位槽中。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凹槽底部并对所述定位件施加朝向所述凹槽开口部的弹性偏压。
8.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一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包括一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凹槽开口部以防止所述定位件脱出所述凹槽。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呈球形或
柱形。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一突出的中央部,所述第一安装面设置在所述中央部上,所述转动定位结构设置在所述中央部与所述外壳之间。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央部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外壳通过一连接轴与所述安装孔转动配合,所述转动定位结构环绕所述安装孔设置。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腔位于所述脖戴支架的端部,所述端部具有远离人体颈部的外侧和靠近人体颈部的内侧,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内侧并包括一外环部和一中央部,所述中央部与所述外环部之间设有通孔,所述外环部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一缝隙,所述第一出风部的第一收容腔与所述通孔流体相通,所述通孔与所述缝隙流体相通;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外侧,所述缝隙作为另一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口。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底壁、与所述底壁相对的顶壁及连接在所述底壁和所述顶壁之间的环形侧壁,所述底壁、环形侧壁和所述顶壁之间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所述顶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流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环形侧壁上;所述底壁或所述顶壁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一侧固定设置一轴管,所述第二风扇包括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固定在所述轴管上,所述转子组件包括与所述定子组件磁性配合的永磁体以及相对于所述永磁体固定的扇轮;所述底壁背离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另一侧与所述安装座的中央部可转动地连接。例如,所述底壁背离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另一侧设置一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安装座的中央部可转动地连接。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一面向所述外壳的第一安装面,所述外壳包括一面向所述安装座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紧邻。
14.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脖戴风扇,其具有用于为颈部降温的第一出风部和用于为脸部或背部降温的第二出风部,且第二出风部的出风口可以调节角度使得第二出风部的风可以吹向人脸的不同部位,满足用户的多种降温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脖戴支架的侧壁上设有安装座,第二出风部通过安装座安装至脖戴支架上,安装座具有一定的厚度,增加了其结构和安装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的外壳与安装座的安装面之间紧邻,两者之间的连接轴的力臂减小,降低了连接轴在使用过程中断裂的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的外壳与安装座之间设置有转动定位结构,可以选择性地将出风部定位在若干不同的圆周位置,方便用户调节并定位出风口位置,并且在调节过程中能够给用户提供角度感知反馈。
15.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脖戴风扇,包括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一出风部设有第一收容腔以及与所述第一收容腔流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脖戴风扇的脖戴支架上,所述第一收容腔内设有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运转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吸进空气产生的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脖戴支架的侧壁上固定设有轴管。所述第二出风部包括设有第二收容腔的外壳,和容置在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第二风扇。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流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扇运转时从所述第二进风口吸进空气产生的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二风扇连接在所述轴管上,所述外壳能够相对于所述脖戴支架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位置。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端壁和环形侧壁,所述端壁和所述环形侧壁共同定
义所述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端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环形侧壁上。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脖戴支架上固定设有一安装座,所述外壳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安装座。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突出于所述脖戴支架的表面。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一外环部和一中央部,所述轴管设置在中央部上。
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通过一支撑架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安装座,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安装架并罩设在所述支撑架外围。
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扇定义一轴向和一径向,所述支撑架的轴向内端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轴向外端与所述外壳可转动地连接。
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的轴向外端的中央部位设有一安装台,所述外壳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安装台。
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台和所述外壳其中之一设有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所述安装台和所述外壳其中另一设有若干定位槽,所述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用于选择性地与所述定位槽配合。
2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端壁内侧,所述端壁内侧形成一具有凹槽底部和凹槽开口部的凹槽,所述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包括定位件、弹性件和限位件。所述定位件位于凹槽内并部分露出所述凹槽,以卡入其中一定位槽。弹性件设置于凹槽底部并对定位件施加朝向凹槽开口部的弹性偏压。限位件设置于凹槽开口部以防止定位件脱离凹槽。
2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由一连接至端壁内侧的筒状元件形成,该筒状元件面向支撑架的一端为开口端。
2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的轴向内端设有一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安装座的外环部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若干支撑条,每个支撑条位于扇轮外侧并连接于基座和安装台之间。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支撑条具有一轴向延伸部和一径向延伸部,所述轴向延伸部从基座沿轴向延伸,所述径向延伸部从轴向延伸部的轴向外端沿径向向外延伸至与安装台固定连接。
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座的外缘与所述安装座的外缘平滑连接,所述外壳朝向所述基座的一端的外缘与所述基座的外缘平齐,从而使得所述基座、外壳和安装座之间平滑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的中央部和外环部之间设有通孔,所述第一出风部的第一收容腔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环形侧壁的轴向内端与基座之间在轴向上形成一缝隙,所述通孔与所述缝隙流体相通,所述第一出风部的至少部分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脖戴支架的外侧,所述缝隙作为另一部分第一进风口。
27.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脖戴风扇,其具有用于为颈部降温的第一出风部和用于为人体其他部位,例如脸部或背部降温的第二出风部,且第二出风部的出风口可以调节角度使得第二出风部的风可以吹向人脸或背部的不同部位,满足用户的多种降温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的第二风扇是连接在脖戴支架侧壁的安装座上,因此调节第二出风部的出风口角度时,只需要转动第二出风部的外壳,而不需要转动风扇,提高了第二出风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旋转定位结构,可以选择性地将第二出风部定位在若干不同的圆周位置,方便用户调节并定位出风口位置,并且在调节过程
中能够给用户提供角度感知反馈。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脖戴风扇的正视图;
29.图2为图1中所示脖戴风扇在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0.图3为图1中所示脖戴风扇在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1.图4为图2中所示脖戴风扇的一出风部位在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2.图5为图4中所示脖戴风扇的该出风部位在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33.图6为图3中所示脖戴风扇圈b部分的放大图;
34.图7为图1中所示脖戴风扇沿线a-a的剖视图;
35.图8为图7中圈c部分的放大图;
36.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脖戴风扇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37.图10是图9的脖戴风扇的正视图,显示其对称轴d和转动轴x;
38.图11是图9的脖戴风扇的侧视图,显示其对称轴d和转动轴x,其中对称轴d和转动轴x在前后方向上间隔且相互平行;
39.图12是图9的脖戴风扇在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40.图13是图9的脖戴风扇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41.图14是图12的脖戴风扇的一出风部在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42.图15是图14的该出风部在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43.图16是图15的出风部的外壳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44.图17是图12的脖戴风扇圈e部分的放大图;
45.图18是图9的脖戴风扇在转动折叠过程中的示意图;
46.图19是图9的脖戴风扇在转动折叠到收纳状态的示意图;
47.图20是图10的脖戴风扇沿对称轴d所做的剖视图;
48.图21是图20的脖戴风扇圈f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50.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顶部、底部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1.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52.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脖戴风扇10的正视图。图2和图3为脖戴风扇10在不同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和图5是其中一出风部在不同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和图8是剖视图,显示出风部的具体内部结构。
53.参阅图1至图8,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脖戴风扇10包括脖戴支架12、第一出风部14和第二出风部16。
54.脖戴支架12具有适合于佩戴在人体颈部的弯曲形状,内部设有用于容纳电池和其他元件的空间,以及供气流流动的流道。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脖戴支架12具有可相互转动的两个支架部18、20,所述两个支架部18、20利用一转动结构22相连。该转动结构22的构造和功能将在后面(结合图9至图21)详细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脖戴支架12也可以不设置转动结构22,即不具有相互转动的功能。
55.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脖戴支架12的两个支架部18、20上都设有第一出风部14。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其中一个支架部上设置第一出风部14。脖戴支架12具有两个端部24,每个端部24面向人体颈部的内侧都设有该第二出风部16。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在其中一个端部24设有第二出风部16。而且,第二出风部16也可以设置在端部24背向人体颈部的外侧。虽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是以第二出风部16设置在端部24为例进行说明,但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16也可以不设置在端部24,而是设置在脖戴支架12的靠中间位置。当设置在端部24时,第二出风部16可以对人脸吹风降温;当设置在靠中间位置时,第二出风部16可以对人体背部吹风降温。
56.参考图2和图3,第一出风部14设有第一收容腔26以及与第一收容腔26流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28。第一收容腔26内设有第一风扇30,第一出风口28开设于脖戴风扇10的脖戴支架12上。脖戴支架12的每个端部24背向人体颈部的一侧都设有第一进风口32,第一进风口32与第一收容腔26流体连通。如此,第一风扇30运转时,从第一进风口32抽进空气,产生的风流经支架部内的流道再经第一出风口28吹出。第一出风口28沿着支架部18、20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使第一风扇30产生的风吹向人体颈部。
57.脖戴支架12的端部24内固定设置一轴管34。第一风扇30包括一定子组件36和一转子组件38。定子组件36固定在轴管34上,用于通电产生磁场。转子组件38包括一扇轮38a,扇轮38a内侧固定安装有磁铁等永磁体。转子组件38还包括相对于扇轮38a固定的转轴40,转轴40可转动地支撑于轴管34内。定子组件36通电产生磁场,磁性驱动永磁体转动,从而带动扇轮38转动。
58.同时参考图4和图5,第二出风部16包括设有第二收容腔42的外壳44,以及容置在所第二收容腔42内的第二风扇46。外壳44设有与第二收容腔42流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48和第二出风口50。外壳44安装至脖戴支架12的端部24,并能够相对于端部24转动以调节第二出风口50的位置。
59.具体而言,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44包括底壁52、与底壁52相对的顶壁56及连接在底壁52和顶壁56之间的环形侧壁58。底壁52、环形侧壁58和顶壁56之间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收容腔42,上述第二进风口48设置在顶壁56上,上述第二出风口50设置在环形侧壁58上。底壁52或顶壁56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42的一侧固定设置一轴管6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顶壁56和环形侧壁58一体成型为一面罩54,面罩54固定连接至底壁52。第二风扇46包括定子组件62及转子组件64。定子组件62固定在轴管60外侧。转子组件64包括与定子组件62磁性驱动配合的永磁体64a,以及相对于永磁体64a固定的扇轮64b。永磁体64a可为磁铁,例如永磁环,设置在扇轮64b内侧。转子组件64还包括相对于扇轮64b固定的转轴65,转轴65可转动地支撑于轴管60内。定子组件62通电产生磁场,磁性驱动永磁体64a转动,进而带动扇
轮64b转动。用户拨动面罩54,即可调节第二出风口48在外壳44转动方向上的位置,即调节第二出风口48的吹风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16主要是为了对着脸部吹风,因此可以通过拨动面罩54,调节第二出风部16的出风角度,使风吹向人脸的不同部位。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轴管60也可以设置在端壁56位于第二收容腔42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二风扇46为离心风扇,所述外壳44呈圆柱形,所述轴管60与所述外壳44的轴心偏心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风扇46是偏心设置在所述外壳44的第二收容腔42内。
60.同时参考图6,在所述的实施例中,脖戴支架12的侧壁上设有安装座66,第二出风部16的外壳44可转动地安装至安装座66上。安装座66可以是脖戴支架12一体成型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安装至脖戴支架12的单独部件,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61.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座66突出于脖戴支架12的表面设置,使得安装座66具有一定的厚度,增加安装座66结构强度的同时有利于减小整个脖戴支架侧壁的厚度。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座66也可以与脖戴支架12的表面平齐或者相对于脖戴支架12的表面内凹。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座66的外周面上环绕形成有凹槽(参阅图7),使得安装座66形成为两端大中间小的类似沙漏的结构,即安装座66两端的横截面尺寸大于中间部分的横截面尺寸。安装座66包括面向外壳44的第一安装面68,外壳44包括面向安装座66的第二安装面70。当外壳44可转动地安装至安装座66时,第一安装面68紧邻第二安装面70。本实施例中所称的紧邻是指两者接触或者相距一较小的距离,比如该距离可以在0.8-2.5mm的范围内选择。
6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座66包括一外环部72和一中央部74。外环部72和中央部74从脖戴支架12的表面突起,都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可以加强第二出风部16的安装强度。上述第一安装面68设置在中央部74上。中央部74设有一安装孔76,外壳44通过一连接轴78与安装孔74转动配合。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轴78固定连接在外壳44的底壁52上。连接轴78内设有一螺孔80,连接轴78插入中央部74的安装孔76后,一螺栓82从中央部74另一侧(位于第一收容腔26的这一侧)拧入螺孔80,防止连接轴78从安装孔76脱离。连接轴78的外径稍小于安装孔76的孔径,因此连接轴78可在安装孔76内转动。由于外壳44的第二安装面70与中央部74的第一安装面68紧邻,连接轴78位于两个安装面68、70之间的部分很短,即力臂很短,因此用户在正常拨动外壳44或外壳44遭受意外撞击时,连接轴78上承受的偏转力矩会很小,因此极大地降低连接轴78断裂的风险。如果不追求该较小的偏转力矩,或者有其他设计可以降低连接轴断裂的风险,第一安装面68和第二安装面78也可以不设置为紧邻。
63.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轴78是固定在底壁52上的元件。底壁52两侧的连接轴78和轴管60可以是一个整体的管状元件,底壁52固定安装在该管状元件上。连接轴78和轴管60也可以是与底壁52一体成型的元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轴78可以是中央部74上的元件,即连接轴78可转动地插入外壳44中。或者,螺栓82也作为连接轴的一部分。因此,外壳44与中央部74之间的连接轴的形式多样,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结构。
6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中央部74与外环部72之间设有通孔84。第二出风部16安装后,外环部72与外壳44的底壁52之间形成一环形的缝隙86。第一出风部14的第一收容腔26与通孔84流体相通,通孔84与缝隙86流体相通,缝隙86作为第一出风部14的另一部分第一进风口32。这样,第一出风部14除了在脖戴支架12的端部24的外侧形成第一进风口32外,还在内侧设有第一进风口32,增加了进风量,出风量也随之增加。或者说,第一出风部14的至少部
分第一进风口32设于所述外侧,而缝隙86作为另一部分第一进风口3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端部24外侧设置第一进风口32,而在端部24内侧不设置第一进风口32。
65.同时参考图7和图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面68和第二安装面70之间设有一转动定位结构,环绕中央部74的安装孔76设置。该转动定位结构可以选择性地将第二出风部16定位在若干不同的圆周位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转动定位结构包括若干定位槽88和至少一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90。若干定位槽88设于外壳44的底壁52的第二安装面70上并沿外壳44的转动方向间隔设置,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90设于中央部74的第一安装面68上。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90用于与所述若干定位槽88选择性地配合,以在外壳44的转动方向上将第二出风部16选择性地定位在若干不同的圆周位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定位槽88沿转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定位槽88的数量和间距根据设计需求而定,定位槽88的数量增加可对应带来更多级的角度定位,为用户带来更多选择和更精细的角度调节。所示的实施例中包括一个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9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包含一个以上的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90。
66.第一安装面68上设有一凹槽92,所述凹槽92具有一凹槽底部94和一凹槽开口部96。至少一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90包括定位件98、弹性件100和限位件102。定位件98位于凹槽92内并部分露出所述凹槽开口部96,即部分超出第一安装面68,以卡入其中一定位槽88。弹性件100设置于凹槽底部94并对定位件98施加朝向凹槽开口部96的弹性偏压。限位件102设置于凹槽开口部96以防止定位件98脱离凹槽92。当定位件98面对的是底壁52的平表面部分时,则定位件98被该平表面部分压入凹槽92内,弹性件100被压缩。当外壳44转动至其中一定位槽88与定位件98对齐时,定位件98在弹性件100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被推入定位槽88,形成外壳44和安装座66之间的定位。继续转动外壳44时,底壁52的定位槽88的边缘滑过定位件98的弧形表面,将定位件98压入凹槽92内。具体地,定位件98面向第二安装面70的一面为弧形表面,其可以为端面呈弧形表面的柱状体或球形体,本实施例中定位件98为一金属球。弹性件100的例子可以是压缩弹簧。限位件102允许定位件98露出凹槽92但阻止定位球98完全脱离凹槽92,例如,可以是一个具有内孔且内孔直径小于定位件98直径的元件,例如环形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限位件102。弹性件100与定位件98抵接的一端同时与定位件98也固定连接在一起,如此也可以防止定位件98完全脱离于凹槽92。
67.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定位槽88设置在第二安装面70上,定位凸起90设置在第一安装面68上,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88和定位凸起90的位置可以互换。因此,定位槽88设置在第一安装面68和第二安装面70其中之一上,定位凸起90设置在第一安装面68和第二安装面70其中另一上。
68.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脖戴风扇,其具有用于为颈部降温的第一出风部和用于为人体其他部位,例如脸部或背部降温的第二出风部,且第二出风部的出风口可以调节角度使得第二出风部的风可以吹向人脸或背部的不同部位,满足用户的多种降温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通过安装座安装至脖戴支架上,安装座具有一定的厚度,增加了其结构和安装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的外壳与安装座的安装面之间紧邻,两者之间的连接轴的力臂减小,降低了连接轴在使用过程中断裂的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的外壳与安装座之间设置有转动定位结构,可以选择性地将出风部定位在若干不同的圆周位置,方便用户调节并定位出风口位置,并且在调节过程中能够给用户提供角
度感知反馈。
69.图9至图21例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脖戴风扇210。
70.参阅图9至图11,本实施例的脖戴风扇210包括脖戴支架212、第一出风部214和第二出风部216。
71.脖戴支架212具有适合于佩戴在人体颈部的弯曲形状,内部设有用于容纳电池和其他元件的空间,以及供气流流动的流道。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脖戴支架212具有可相互转动的两个支架部218、220,所述两个支架部218、220利用一转动结构22相连。两个支架部218、220关于一对称轴d对称。转动结构22定义一转动轴x,对称轴d和转动轴x间隔且相互平行。在其他实施例中,脖戴支架212也可以不设置转动结构22,即不具有相互转动的功能。
7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脖戴支架212的两个支架部218、220上都设有第一出风部214。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其中一个支架部上设置第一出风部214。脖戴支架212具有两个端部224,每个端部224面向人体颈部的内侧都设有该第二出风部216。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在其中一个端部224设有第二出风部216。而且,第二出风部216也可以设置在端部224背向人体颈部的外侧。同样,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216也可以不设置在端部224。
73.同时参考图12和图13,第一出风部214设有第一收容腔226以及与第一收容腔226流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228。第一收容腔226内设有第一风扇230,第一出风口228开设于脖戴风扇210的脖戴支架212上。脖戴支架212的每个端部224背向人体颈部的一侧都设有第一进风口232,第一进风口232与第一收容腔226流体连通。如此,第一风扇230运转时,从第一进风口232抽进空气,产生的风流经支架部内的流道再经第一出风口228吹出。第一出风口228可沿着支架部218、220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使第一风扇230产生的风吹向人体颈部。
74.脖戴支架212的端部224内固定设置一轴管234。第一风扇230包括一定子组件236和一转子组件238。定子组件236固定在轴管234上,用于通电产生磁场。转子组件238包括一扇轮238a,扇轮238a内侧固定安装有磁铁等永磁体。转子组件238还包括相对于扇轮238a固定的转轴240,转轴240可转动地支撑于轴管234内。定子组件236通电产生磁场,磁性驱动永磁体转动,从而带动扇轮238a转动。
75.同时参考图14至图16,第二出风部216包括设有第二收容腔242的外壳244,以及容置在所第二收容腔242内的第二风扇246。外壳244设有与第二收容腔242连通的第二进风口248和第二出风口250。外壳244安装至脖戴支架212的端部224,并能够相对于端部224转动以调节第二出风口250的位置。
76.具体而言,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外壳244包括端壁256和环形侧壁258,上述第二进风口248设置在端壁256上,上述第二出风口250设置在环形侧壁258上。第二风扇246包括定子组件262及转子组件264。转子组件264包括与定子组件262磁性驱动配合的永磁体264a,以及相对于所述永磁体264a固定的扇轮264b。永磁体264a可为磁铁,例如永磁环,设置在扇轮264b内侧。转子组件264还包括相对于扇轮264b固定的转轴265。定子组件262通电产生磁场,磁性驱动永磁体264a转动,进而带动扇轮264b转动。用户拨动外壳244,即可调节第二出风口248在转动方向上的位置,即调节第二出风口248的吹风角度。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216主要是为了对着脸部吹风,因此可以通过拨动外壳244,调节第二出风部216的出风角度,使风吹向人脸的不同部位。
77.同时参考图17,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脖戴支架212的侧壁上设有安装座266,第二出
风部216的外壳244可转动地安装至安装座266上。安装座266可以是脖戴支架12一体成型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安装至脖戴支架212的单独部分,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7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座266突出于脖戴支架212的表面设置,使得安装座266具有一定的厚度,增加安装座266结构强度的同时有利于减小整个脖戴支架侧壁的厚度。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座266也可以与脖戴支架212的表面平齐或者相对于脖戴支架212的表面内凹。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座266的外周面上环绕形成有凹槽(参阅图10),使得安装座266形成为两端大中间小的类似沙漏的结构,即安装座66两端的横截面尺寸大于中间部分的横截面尺寸。
79.安装座266上固定设置有轴管260,第二风扇246的定子组件262固定安装在轴管260外侧。第二风扇246的转子组件264的转轴265可转动地支撑于轴管260内。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216的第二风扇246是安装在安装座266上,因此是安装在脖戴支架212上的,用户转动外壳244调节出风角度时,第二风扇246不会被转动,因此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座266包括一外环部272和一中央部274。外环部272和中央部274从脖戴支架212的表面突起,轴管260设置在中央部27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44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外环部272。
80.参考图15至图17,第二出风部216的外壳244通过一支撑架300可转动地安装至安装座266。支撑架300固定在安装座266上,因此也可以视为安装座266的一部分。外壳244可转动地连接至支撑架300并罩设在支撑架300外围。第二风扇246定义一轴向,该支撑架300的轴向内端与安装座266固定连接,轴向外端与外壳244可转动地连接。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架300的轴向外端的中央部位设有一安装台302,外壳244的端壁256设有连接孔310,一锁固件312穿过外壳224的连接孔310后与安装台302固定连接。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台302的中部沿轴向向外突设一连接管304,连接管304内具有螺孔306,锁固件312为一螺丝312,其穿过外壳244的连接孔310后拧入连接管304的螺孔306中固定。锁固件312具有一头部314和从头部314延伸的杆部315,连接孔310的孔径小于头部314的直径但大于杆部315的直径。因此,锁固件312限制外壳244沿轴向脱离支撑架300,但允许外壳244绕轴向转动。
81.参考图15和图16,安装台302环绕连接管304的环形区域设有环绕连接管304的若干定位槽308。外壳244的端壁256的内侧设有一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320。在转动外壳244时,该定位凸起320用于与若干定位槽308选择性地配合以在外壳244的转动方向上将外壳244的第二出风口250选择性地定位在若干不同的圆周位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定位槽308沿转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定位槽308的数量和间距根据设计需求而定,定位槽308的数量增加可对应带来更多级的角度定位,为用户带来更多选择和更精细的角度调节。
82.外壳244的端壁256的内侧设有一凹槽316,定位凸起320收容在该凹槽316内。凹槽316具有一凹槽底部和一与所述凹槽底部相对的凹槽开口部318。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凹槽316由一连接至端壁256内侧的筒状元件形成,该筒状元件面向支撑架300的一端为开口端,形成所述凹槽开口部318。定位凸起320包括定位件322、弹性件324和限位件326。定位件322位于凹槽316内并部分露出所述凹槽316,以卡入其中一定位槽308。弹性件324设置于凹槽底部并对定位件322施加朝向凹槽开口部318的弹性偏压。限位件326设置于凹槽开口部318以防止定位件322脱离凹槽316。当定位件322面对的是安装台302的平表面部分时,则定位件322被该平表面部分压入凹槽316内,弹性件324被压缩。当外壳244转动至其中一定位槽
308与定位件322对齐时,定位件322在弹性件32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被推入定位槽308,形成外壳244和支撑架300之间的定位。继续转动外壳244时,安装台302的定位槽308的边缘滑过定位件322的弧形表面,将定位件322压入凹槽316内。具体地,定位件322面向安装台302的一面为弧形表面,其可以为端面呈弧形表面的柱状体或球形体,本实施例中定位件322为一金属球。弹性件324的例子可以是压缩弹簧。限位件326允许定位件322露出凹槽316但阻止定位球322完全脱离凹槽316,例如,可以是一个具有内孔且内孔直径小于定位件322直径的元件,例如环形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限位件326。弹性件324与定位件322抵接的一端同时与定位件322也固定连接在一起,如此也可以防止定位件322完全脱离于凹槽316。
83.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定位槽308设置在安装台上,定位凸起320设置外壳244的端壁256内侧,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308和定位凸起320的位置可以互换。因此,定位槽308设置安装台302和外壳244的端壁256其中之一上,定位凸起320设置在安装台302和外壳244的端壁256其中另一上。
84.通过在外壳244与支撑架300之间设置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与定位槽的转动定位结构,可以选择性地将外壳244的第二出风口250定位在若干不同的圆周位置,方便用户调节并定位出风口位置,并且在调节过程中能够给用户提供角度感知反馈。
85.支撑架300的轴向内端设有一基座350,基座350呈环形并与安装座266的外环部272固定连接。支撑架300包括若干支撑条352,每个支撑条352位于扇轮264b外侧并连接于基座350和安装台302之间,每个支撑条352具有一轴向延伸部354和一径向延伸部356,轴向延伸部354从基座350沿轴向延伸,径向延伸部356从轴向延伸部354的轴向外端沿径向延伸至与安装台302固定连接。也就是说,这些支撑条352共同将安装台302支撑在扇轮264b的轴向外端之外。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了四个沿圆周方向上均匀布置的四个支撑条352,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多余或少于4个的支撑条35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轴向延伸部354与所述基座350连接的位置更靠近所述基座350的内缘(参阅图15),所述基座350的外缘与所述安装座266的外缘平滑连接,所述外壳244朝向所述基座350的一端的外缘与所述基座266的外缘平齐,从而使得所述基座350、外壳22和安装座266之间平滑连接(参阅图10)。
8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安装座266的中央部274与外环部272之间设有通孔284,通孔284环绕轴管260设置。第一出风部214的第一收容腔226与通孔284流体相通。环形侧壁258的轴向内端与基座350在轴向上可形成一缝隙,通孔284与该缝隙流体相通,该缝隙可以作为第一出风部214的另一部分第一进风口232。这样,第一出风部214除了在脖戴支架212的端部224的外侧形成第一进风口232外,还在内侧设有第一进风口232,增加了进风量,出风量也随之增加。或者说,第一出风部214的至少部分第一进风口232设于所述外侧,而环形侧壁258与基座350之间的缝隙作为另一部分第一进风口232。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环形侧壁258轴向内端(即端面)与脖戴支架212的内侧表面之间未设有基座350时,环形侧壁258的轴向内端(即端面)与脖戴支架212的内侧的表面之间形成缝隙,通孔284与缝隙流体相通,第一出风部214的至少部分第一进风口232设于脖戴支架212的外侧,缝隙作为另一部分第一进风口232。
87.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端部224外侧设置第一进风口232,而在端部
224内侧不设置第一进风口232。
88.虽然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216的外壳244通过支撑架300可转动地连接至安装座266,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244也可以直接连接至安装座266,而不用设置支撑架300。也就是说,此处所说的可转动的连接包括直接或间接的连接。
89.下面详细介绍转动结构22。
90.如图10至图13,脖戴支架212包括关于对称轴d对称的两个支架218、220,转动结构22可转动地连接在两个支架部218、220之间。转动结构22包括第一转动部421和第二转动部422,第一转动部421与其中一个支架部220固定连接,第二转动部422与另外一个支架部218固定连接,第一转动部421和第二转动部422可绕转动轴x转动地连接,该转动轴x与对称轴d间隔且相互平行。第一转动部421上设有定位槽411,第二转动部422上设有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420,两个支架部218、220相对转动时,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420能够选择性地卡入定位槽411内。
91.本实施例通过在两个支架部218、220之间设置转动结构22,转动结构22的第一转动部421和第二转动部422可转动地连接,使得两个支架部218、220能够相对转动。当用户使用完后,通过转动两个支架部218、220能够使得该脖戴风扇被折叠(即脖戴风扇由图9所示的形态变成图18所示的状态,最终变成图19所示的形态),从而方便用户携带或收纳;当用户需要使用时,通过反向转动两个支架部218、220能够使得该脖戴风扇被打开(即脖戴风扇由图19所示的形态变成图9所示的形态),从而方便用户佩戴使用。而且,通过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420和定位槽411的相互配合进行定位,用户在转动两个支架部218、220时能够感知转动角度,且转动完成后两个支架部218、220的角度不容易轻易发生改变,方便用户的使用,增加了该脖戴风扇的实用性能,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9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421和第二转动部422沿转动轴x层叠设置(第一转动部421和第二转动部422的上下位置关系可以调换),转动结构22的转动轴x与两个支架部218、220的对称轴d相互平行(即从图18及图19中看,两个支架部218、220能够沿箭头s所指的方向旋转折叠;两个支架部218、220在相对转动时,两个支架部218、220的侧壁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
9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架部218、220通过转动结构22连接形成u形结构,两个支架部218、220之间形成有便于该脖戴风扇佩戴在使用者脖颈上的佩戴腔。
94.如图12、图13、图20和图21,第一转动部421和第二转动部422连接成使得只允许第一转动部421和第二转动部422之间绕所述转动轴x的相对转动而不允许第一转动部421和第二转动部422之间沿所述转动轴x的方向直线运动。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421上设有凸轴412,第二转动部422上设有旋转孔424,凸轴412插入到旋转孔424内并能够在旋转孔424内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转动部421和第二转动部422可转动地连接。转动结构22还包括锁固件423,锁固件423的一端固接于凸轴412,锁固件423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转动部422远离第一转动部421的一侧,锁固件423另一端的径向尺寸大于旋转孔423的径向尺寸。
9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锁固件423沿径向向外凸出设有凸缘431,凸缘431的径向尺寸大于旋转孔424的径向尺寸,凸缘431与第二转动部422相抵靠,锁固件423用于防止第一转动部421和第二转动部422相互脱离。锁固件423可以为螺钉、铆钉、销钉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96.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420包括弹性件430、定位件432和限位件434。定位件432位于第二转动部422的一凹槽428内并部分露出该凹槽428。该凹槽428在平行于转动轴的方向上具有一凹槽底部428a和一凹槽开口部428b。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凹槽底部428a并对定位件432施加朝向凹槽开口部428b的弹性偏压。限位件434设置于所述凹槽开口部428b以防止定位件脱出凹槽428。两个支架部218、220相对转动时,定位件432能够在弹性件430的弹性偏压力的驱动下卡入定位槽411内。
97.具体地,定位件432面向第一转动部421的一面为弧形表面,定位件432可以为端面呈弧形表面的柱状体或球形体,本实施例中定位件432为一金属球。弹性件430的例子可以是压缩弹簧。限位件434允许定位件432露出凹槽428但阻止定位件432完全脱离凹槽428,例如,可以是一个具有内孔且内孔直径小于定位件432直径的元件,例如环形件,定位件432通过内孔部分露出凹槽42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限位件434。弹性件430与定位件432抵接的一端同时与定位件432也固定连接在一起,如此也可以防止定位件432完全脱离于凹槽428。
98.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槽4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定位槽411沿第一转动部42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均匀设置。
9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架部218、220相对转动时,定位件432的位置能够在卡入定位槽411内和位于相邻的两个定位槽411之间进行转换。当定位件432位于相邻的两个定位槽411之间时(即定位件432与第一转动部421的外壁相抵靠),定位件432在凹槽428内朝向远离第一转动部421的一侧回缩(即在图21中看定位件432向上移动),此时弹性件430被压缩蓄力;当定位件432的位置移动至与定位槽411相对应时,定位件432在弹性件421的驱动下卡入定位槽411内(即定位件432在弹性件421的回复力的驱动下卡入定位槽411内),从而固定两个支架部218、220之间的转动角度。定位件432的位置在卡入定位槽411内和位于相邻的两个定位槽411之间不断进行变换时,能够为用户提供旋转时的阻尼手感,使用户在转动两个支架部218、220时能够感知转动角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00.在本实施例中,转动结构22为圆柱形结构。转动结构22相较于支架部218、220朝向支架部的前侧凸出。支架部的前侧是指脖戴风扇佩戴在颈部时朝向上方的一侧为前侧,朝向下方的一侧为后侧。两个支架部218、220分别设有相互面对的连接边440,以及位于连接边440两侧的前侧边442和后侧边444。与第一转动部421固定连接的其中一支架部220设有与第二转动部422外轮廓匹配的第一弧形缺口446,第一弧形缺口446位于所述其中一支架部220的连接边440与相邻的前侧边442相接的位置。与第二转动部422固定连接的另一支架部218设有与第一转动部421外轮廓匹配的第二弧形缺口448,第二弧形缺口448位于所述另一支架部220的连接边440与相邻的前侧边442相接的位置。与转动结构22居中设置相比(即转动结构22设置在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使得转动轴x与对称轴d重合),本方案折叠时两个支架部218、220可以通过弧形缺口446、448绕转动结构22转动靠得更近,减小脖戴风扇的体积,节省空间。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弧形缺口446、448的弧长为四分之一圆,转动结构22为圆柱形,转动结构22的一半凸伸出支架部的前侧(图11)。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结构22也可以相较于支架部朝向支架部的后侧突出。
101.转动结构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部218、220都为中空结构。支架部218、220内设有第一空腔413,第一空腔413作为气流流道449(图13)和/或容置各部件,例
如电路板460、电池470(图13)等的场所。转动结构22内设有第二空腔450,支架部218、220内的第一空腔413与转动结构22内的第二空腔450连通。当两个支架部218、220中只有其中一个支架部内设有电路板460,即两个支架部上的出风部共用一个电路板460时,第二空腔450能够方便线缆(例如电路板460与定子组件36、236之间的连接线缆)在两个支架部之间的走线。
102.此处介绍的转动结构22除了可应用于本实施例之外,还可以用于图1至图8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结构22还可以用于连接任何脖戴风扇的两个支架部,而不论支架部上是否设有出风部或者设有多少个出风部。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结构22还可以应用于具有两个支架部的任何脖戴装置,而不限于脖戴风扇,用于可转动地连接两个支架部,使得两个支架部可以转动折叠在一起,减小占用空间,方便携带和收纳;例如,转动结构22还可以应用于颈部按摩器。
103.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脖戴风扇,其具有用于为颈部降温的第一出风部和用于为人体其他部位,例如脸部或背部降温的第二出风部,且第二出风部的出风口可以调节角度使得第二出风部的风可以吹向人脸或背部的不同部位,满足用户的多种降温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的第二风扇是连接在安装座,因此是安装在脖戴支架上的,因此调节第二出风部的出风口角度时,只需要转动第二出风部的外壳,而不需要转动风扇,提高了第二出风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旋转定位结构,可以选择性地将第二出风部定位在若干不同的圆周位置,方便用户调节并定位出风口位置,并且在调节过程中能够给用户提供角度感知反馈。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脖戴风扇或其他脖戴装置的两个支架部采用转动结构连接,当用户使用完后,通过转动两个支架部能够使得该脖戴风扇被折叠,从而方便用户携带或收纳;当用户需要使用时,通过反向转动两个支架部,从而方便用户佩戴使用。而且,通过弹性加载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的相互配合进行定位,用户在转动两个支架部时能够感知转动角度,且转动完成后两个支架部的角度不容易轻易发生改变,方便用户的使用,增加了该脖戴风扇的实用性能,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105.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