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组件、离心风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46193发布日期:2021-11-29 18:47阅读:90来源:国知局
风机组件、离心风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机组件、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风管式空调器中的离心风机通常都采用分体式结构,如图1所示,其大致安装步骤为:先使用紧固螺钉将叶轮103固定于电机101的轴上

其次通过电机支架102将装配好的叶轮电机组件固定在隔板106上,并且为保证电机轴的直线性电机轴的两端都要加支撑件

然后安装下蜗壳105,并调整叶轮103与下蜗壳105之间的相对位置

最后将上蜗壳104通过卡扣与下蜗壳105装配到一起。
3.在生产线上,离心风机通常分给多个工位进行安装,在调整叶轮与下蜗壳之间的相对位置时,全完依靠操作人员人为判定,不仅工序复杂、耗时长,而且叶轮与蜗壳间的间隙度无法得到保障,导致叶轮与下蜗壳的间隙统一率差,容易出现叶轮与蜗壳干涉而产生噪音,影响风机的运行性能。
4.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离心风机的叶轮与蜗壳之间容易干涉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蜗壳、第二蜗壳和叶轮,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二蜗壳配合连接并围设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蜗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结构,所述叶轮的轮轴上设置有轴承,所述轮轴与所述轴承的内圈连接,所述轴承的外圈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
6.在上述风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蜗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结构,所述轴承的外圈同时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
7.在上述风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蜗壳,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凸侧连接,所述轴承的外圈抵接于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凹侧。
8.在上述风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蜗壳,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凸侧连接,所述轴承的外圈抵接与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凹侧。
9.在上述风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弧形板与所述第二弧形板围设形成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内侧面与所述轴承的外圈相适应。
10.在上述风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叶轮包括第一轮体、第二轮体和所述轮轴,所述第一轮体和所述第二轮体通过所述轮轴连接。
11.在上述风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轴承位于所述第一轮体与所述第二轮体之间。
12.在上述风机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轮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框架,
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中部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轮体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固定套设于所述轮轴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轮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框架,所述第二支撑框架的中部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轮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固定套设于所述轮轴的第二端,所述轮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有紧固件。
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电机和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组件,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叶轮的轮轴传动连接。
1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箱体、隔板以及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隔板上。
15.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蜗壳、第二蜗壳和叶轮,第一蜗壳与第二蜗壳配合连接并围设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一蜗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结构,叶轮的轮轴上设置有轴承,轮轴与轴承的内圈连接,轴承的外圈抵接于第一支撑结构。
16.通过在第一蜗壳内设置第一支撑结构,叶轮的轮轴上设置轴承,使得风机组件在装配时,叶轮能够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结构之间的抵接实现与第一蜗壳的定位,保证叶轮与第一蜗壳之间的间隙,降低离心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噪音,保证离心风机的运转性能,减少叶轮与蜗壳之间由于干涉造成的故障。并且,由于叶轮通过轴承得到有效支撑,这样的设置还能够省略离心风机的电机轴两端的支撑结构,保证电机轴的线性转动。
17.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二蜗壳中设置第二支撑结构,能够同时保证叶轮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之间的间隙。
18.进一步地,通过轴承外圈抵接于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的凹侧,使得轴承的外圈受力均匀,提高支撑的稳定性。
19.进一步地,通过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围设形成定位孔,提高了叶轮的定位效果,保证叶轮定位精度。
20.进一步地,通过将轴承设置在第一轮体与第二轮体之间,能够使得叶轮的支撑受力均匀,运转平稳性更佳。
附图说明
21.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风管机来描述本技术的风机组件、离心风机及空调器。附图中:
22.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离心风机的安装过程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总装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一蜗壳的结构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二蜗壳的结构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的主视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侧视图;
28.图7为图6沿a

a截面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列表
30.1、第一蜗壳;11、第一支撑结构;111、第一支撑板;112、第一弧形板;2、第二蜗壳;21、第二支撑结构;211、第二支撑板;212、第二弧形板;3、叶轮;31、轮轴;32、第一轮体;321、第一支撑框架;33、第二轮体;4、轴承;5、紧固件;6、进风口;7、出风口;
31.101、电机;102、电机支架;103、叶轮;104、上蜗壳;105、下蜗壳;106、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例如,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是结合风管机进行介绍的,但是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技术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本技术应用于其他应用场景。例如,本技术的风机组件还可以用于柜式空调器、组合式空调器等。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首先参照图2、图3和图5,对本技术的风机组件进行描述。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总装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一蜗壳的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的主视图。
36.如图2、图3和图5所示,为了解决离心风机的叶轮与蜗壳之间容易干涉的问题,本技术的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蜗壳1、第二蜗壳2和叶轮3,第一蜗壳1与第二蜗壳2配合连接并围设形成进风口6和出风口7,第一蜗壳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结构11,叶轮3的轮轴31上设置有轴承4,轮轴31与轴承4的内圈连接,轴承4的外圈抵接于第一支撑结构11。
37.通过在第一蜗壳1内设置第一支撑结构11,叶轮3的轮轴31上设置轴承4,使得风机组件在装配时,叶轮3能够通过轴承4与第一支撑结构11之间的抵接实现与第一蜗壳1的定位,保证叶轮3与第一蜗壳1之间的间隙,降低离心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噪音,保证离心风机的运转性能,减少叶轮3与蜗壳之间由于干涉造成的故障。并且,由于叶轮3通过轴承4得到有效支撑,这样的设置还能够省略离心风机的电机轴两端的支撑结构,保证电机轴的线性转动。
38.下面参照图2

图7,对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二蜗壳的结构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侧视图;图7为图6沿a

a截面的剖视图。
39.首先参照图2

图4,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蜗壳1和第二蜗壳2,第一蜗壳1与第二蜗壳2通过卡扣连接形成完整的蜗壳,连接好后,蜗壳沿轴向的两侧均开形成有进风口6,蜗壳的外周切线方向形成有出风口7,出风口7截面大致成矩形。蜗壳内部形成容纳腔,该容纳腔用于容纳叶轮3。风机组件工作时,叶轮3在电机带动下转动,空气由两个进风口6沿垂直于蜗壳轴线的方向被吸入蜗壳内部,并在叶轮3的带动下从出风口7被甩出。
40.参照图3,第一蜗壳1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结构11,第一支撑结构11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板111和一个第一弧形板112,每个第一支撑板1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蜗壳1,第二端与第一弧形板112的凸侧连接。参照图4,与此类似地,第二蜗壳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支撑结构21,第二支撑结构21包括两个第二支撑板211和一个第二弧形板212,每个第二支撑板2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蜗壳2,第二端与第二弧形板212的凸侧连接。在组装好的状态下,一个第一支撑板111与一个第二支撑板211拼接为一体,第一弧形板112与第二弧形板212围设形成圆形的定位孔。
41.参照图5

图7,叶轮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轮体32、第二轮体33,第一轮体32与第二轮体33之间通过轮轴31连接。轮轴31形成有轴孔,叶轮3可通过该轴孔与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第一轮体3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框架321,第一支撑框架321中部形成有第一通孔(图中未示出),第一轮体32通过第一通孔固定套设于轮轴31的第一端;类似地,第二轮体3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框架的中部形成有第二通孔,第二轮体33通过第二通孔固定套设于轮轴31的第二端。参照图6,以第一支撑框架321为例,其包括四个支撑筋板和一个环形板,每个支撑筋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轮体32的外框和环形板的外缘固定连接。参照图5和图7,轴承4套设于轮轴31上且位于第一轮体32与第二轮体33之间,轴承4的内圈与轮轴31过盈配合以确保与轮轴31之间无相对滑动。轮轴3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紧固件5,通过紧固件5将第一轮体32和第二轮体33紧固在轮轴31上。紧固件5可以为锁紧螺母,也可以为挡圈,当紧固件5为锁紧螺母时,轮轴31的端部加工有螺纹,当紧固件5为挡圈时,轮轴31的端部加工有环形槽。
42.风机组件在组装时,先将轴承4套接于轮轴31,然后安装第一轮体32和第二轮体33,并通过紧固件5将二者锁紧;接下来将组装好的叶轮3与第一蜗壳1进行安装,使轴承4的外圈抵接于第一弧形板112的凹侧;最后将第二蜗壳2与第一蜗壳1进行组装,并使第二蜗壳2的第二弧形板212的凹侧抵接于轴承4的外圈。此时轴承4的外圈被限定于定位孔中。
43.当然,上述组装过程也可以先将叶轮3与第二蜗壳2进行组装,再将第一蜗壳1与第二蜗壳2组装。在此不再赘述。
44.通过同时在第一蜗壳1和第二蜗壳2中设置支撑结构,能够同时保证叶轮3与第一蜗壳1和第二蜗壳2之间的间隙。通过轴承4外圈抵接于第一弧形板112和第二弧形板212的凹侧,使得轴承4的外圈受力均匀,提高支撑的稳定性。通过第一弧形板112与第二弧形板212围设形成定位孔,提高了叶轮3的定位效果,保证叶轮3与蜗壳之间的同心度。通过将轴承4设置在第一轮体32与第二轮体33之间,能够使得叶轮3的支撑受力均匀,运转平稳性更佳。
4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技术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便本技术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46.例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第一蜗壳1和第二蜗壳2均设置有支撑结构进行描述的,但是这种设置方式并非唯一,在保证轴承4能够被合理支撑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具体设置方式进行调整。比如,可以只在第一蜗壳1或第二蜗壳2上设置支撑结构等。
47.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撑结构的具体设置形式并非一成不
变,在满足能够对轴承4进行有效支撑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对其结构进行调整。比如,支撑结构中的支撑板数量可以增加或缩减,弧形板的形状也可以更改为其他形状,弧形板之间形成的定位孔也可以具有豁口。
48.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叶轮3的具体形式本技术不作具体限制,除了上述实施例中介绍的形式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使用其他形式的叶轮对上述叶轮3进行替换,只要该叶轮的轮轴上能够套设轴承,并且轴承能够被支撑结构有效支撑即可。例如,叶轮可以只包括一个轮体,轮轴可以从轮体的一端伸出,并且端部套设轴承4,相应地,在第一蜗壳1和第二蜗壳2内部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支撑结构,对轴承4进行支撑。
49.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5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离心风机,该离心风机包括电机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风机组件,电机的输出轴与叶轮3的轮轴31传动连接。优选地,离心风机包括电机和两个风机组件,电机的输出轴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风机组件。
5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风管式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箱体、隔板以及上述的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安装于隔板上。
52.本技术的离心风机在组装时,首先将叶轮3与第一蜗壳1和第二蜗壳2进行预装,然后整体与电机轴固定组成离心风机,最后将离心风机固定于隔板。
53.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在第一蜗壳1和第二蜗壳2的内部设置支撑结构实现叶轮3与蜗壳的预装,并能够保证组装后叶轮3与蜗壳之间的同心度。相比传统安装方式来说,本发明主要将传统的叶轮、蜗壳分体式固定方式调整叶轮、蜗壳一体式组装结构。如此,风机组件可以先整体预装后再供货,提高了安装便捷性,简化了组装流程,提高安装效率。并且,由于叶轮3通过轴承4得到有效支撑,这样的设置还能够省略离心风机的电机轴两端的支撑结构,保证电机轴的线性转动。同时,上述设置方式还能降低风机组件在运输、跌落及运行过程中叶轮与蜗壳间的相对形变,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运行能效,降低噪音。
54.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技术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55.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技术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