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液压油箱清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88547发布日期:2022-03-09 12:1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液压油箱清洗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以快速简便的清洗液压油箱,提高液压油箱的清洁度的液压系统,尤其是一种简易液压油箱清洗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靠进油过滤器或回油过滤器来保证液压系统中的清洁度,对于液压油箱中沉积的杂质,主要是在进行油液更换时,通过放油阀放掉。
3.由于液压油箱内部结构复杂,清洗困难,液压油箱内沉积的一些因磨损产生的铁屑、铜屑等通过放油也很难全部清理干净。
4.加油冲洗时,也很难保证能将液压油箱底部的杂质搅动起来,流到箱体外。
5.目前工程机械液压油箱清洗重要步骤包括:
6.①
排放旧油:首先会停止设备,待泵完全停止后,打开液压油箱上的放油塞1,将油箱内的旧油放尽;

清洁液压油箱:打开油箱清洗孔上的盖,使用干净棉布或海绵清洁油箱内的旧油和油泥等污物,还可用干净面团清除污物;

检查确认:清洁完成后再次检查油箱内有无旧油和油泥,以及清洁时留下的线头等杂物。如果不干净,重复步骤2和3;冲洗完成后尽量排空冲洗油液。

加入新油:再次更换洗新的过滤器,然后加入新的油液油至合适油位,开机运行,同时观察油压和油温变化是否正常。
7.现有技术中的油箱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液压油箱装机后,由于空间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清洗孔都能打开;

液压油箱高度比较高、比较宽时,手很难触及到所有位置;

由于油箱内部隔板比较多,隔板会限制手所能触及到的位置;

用棉布或海绵清洁油箱时,很难保证不会在油箱内留下线头等杂物。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是实用新型是设计了一套液压油箱清洗系统,可以通过该系统清洗油箱,提高油箱内的清洁度,进一步保证整个液压系统的清洁度,提高液压元器件的寿命,降低故障率,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简易液压油箱清洗系统,包括液压油箱、脏油回收设备、新油盛放设备,所述液压油箱的外部设置有出口端与其内部相连的组合油管,所述组合油管由若干个输送油管以及快换接头连接组成,所述组合油管的进口端与出口端均接回至所述液压油箱内部,在所述组合油管上沿油液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脏油回收设备、所述新油盛放设备,在所述脏油回收设备与所述新油盛放设备之间的所述输送油管上设置有动力泵部件。
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脏油回收设备包括一配置有泵件的脏油回收容器、第一换向阀结构,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的进油口连接在所述输送油管上,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的一个出油口连接在下游的输送油管上、另一个出油口通过回收管路与所述脏油回收容器内部相连接。
1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新油盛放设备包括一配置有泵件的新油盛放容
器、第二换向阀结构,所述第二换向阀结构的进油口连接在所述输送油管上,所述第二换向阀结构的一个出油口连接在下游的输送油管上、另一个出油口通过新油管路与所述新油盛放容器内部相连接。
1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动力泵部件采用手动驱动方式,由相互配合连接的泵体和操作手柄组成。
1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动力泵部件采用电动驱动方式,由相互配合连接的泵体和驱动电机组成。
1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第二换向阀结构均为手动式换向阀。
1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第二换向阀结构均为电磁换向阀。
15.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压油箱的内部装有若干个并联设置的节流增压喷头,各所述节流增压喷头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组合油管的出油端相连接。
16.在液压油箱内装有具有节流增压功能的节流增压喷头,用来搅动液压油箱内的油液。
17.采用手动式换向阀用来改变油液流动方向,泵体作为动力源,脏油回收设备用来接从液压油箱内流出的脏油,新油盛放设备是盛有满足清洁度要求的液压油盛放装置,系统中设置的各个快换接头,可以便于更换拆装,使各部件可以进行选装。
18.具体操作步骤:

搅油:第二换向阀结构、第一换向阀结构处于当前位置(右位),连续操纵泵体,在液压油箱内具有节流增压功能的节流增压喷头的作用下,搅动液压油,充分搅动液压油箱内沉积的油泥等污物。
19.②
放油:当油泥等污物被搅起来后,摆动第一换向阀结构换向(处于左位),继续操纵泵体,使液压油箱内的脏油通过第一换向阀结构进入到脏油回收设备内。
20.③
冲洗:当所有脏油从油箱内流出,摆动第二换向阀结构(处于左位)和第一换向阀结构处于右位),抽取新油盛放设备中的新油,冲洗液压油箱
21.④
重复上述操作



步骤,至液压油箱基本清洗干净。
22.在清洗液压油箱过程中,可以将从液压油箱中放出的比较干净的液压油进行沉淀过滤,作为清洗液压油箱的清洗液压油使用,但该液压油不能作为最后清洗液压油箱的液压油使用。
23.⑤
最后冲洗:摆动第二换向阀(处于左位)和第一换向阀(处于右位),抽取新油盛放设备中的符合清洁度要求的液压油,冲洗液压油箱
24.⑥
检查效果:冲洗完成后,抽取油样,检查油液清洁度,如果油液清洁度符合要求,冲洗步骤完成。如果不符合要求,重复泵体,进行冲洗,直至符合要求。
25.⑦
加入新油:更换新的油品过滤器,然后加入符合清洁度要求的油液油至合适油位,开机运行,同时观察油压、油位和油温变化。
26.系统中的第一换向阀、第二换向阀可以替换为电控,手动的泵体也可以替换为驱动电机带动;电气按钮要位于液压油箱附近,便于操作观察,具体原理如图3。
27.为简化油液油箱,对于结构的简单液压油箱,可以省掉油箱内的节流增压功能的节流增压喷头,直接用软管代替。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9.1.该系统简单、易操作。
30.2.该系统可以避免因油箱过大、内部结构复杂等导致手无法触及而清洗不到位的现象;
31.3. 该系统可以避免用棉布或海绵清洁油箱,在油箱内留下线头等杂物。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件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件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液压原理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液压原理示意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液压原理示意图。
36.图中,1、液压油箱;2、输送油管;3、快换接头;4、脏油回收设备;5、泵体;6、操作手柄;7、新油盛放设备;8、第二换向阀结构;9、新油盛放容器;10、第一换向阀结构;11、脏油回收容器;12、节流增压喷头;13、驱动电机;14、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如图1-3中所示:
38.实施例1:如图1中所示:
39.一种简易液压油箱1清洗系统,包括液压油箱1、脏油回收设备4、新油盛放设备7,所述液压油箱1的外部设置有出口端与其内部相连的组合油管,所述组合油管由若干个输送油管2以及快换接头3连接组成,所述组合油管的进口端与出口端均接回至所述液压油箱1内部,在所述组合油管上沿油液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脏油回收设备4、所述新油盛放设备7,在所述脏油回收设备4与所述新油盛放设备7之间的所述输送油管2上设置有动力泵部件。
40.本系统可以作为独立的系统装置存在,也可以直接用在机械设备上,也可以作为机械设备的选装系统存在。
4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脏油回收设备4包括一配置有泵件的脏油回收容器11、第一换向阀结构10,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10的进油口连接在所述输送油管2上,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10的一个出油口连接在下游的输送油管2上、另一个出油口通过回收管路与所述脏油回收容器11内部相连接。
4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新油盛放设备7包括一配置有泵件的新油盛放容器9、第二换向阀结构8,所述第二换向阀结构8的进油口连接在所述输送油管2上,所述第二换向阀结构8的一个出油口连接在下游的输送油管2上、另一个出油口通过新油管路与所述新油盛放容器9内部相连接。
4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动力泵部件采用手动驱动方式,由相互配合连接的泵体5和操作手柄6组成。
4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10、第二换向阀结构8均为手动式换向阀。
45.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压油箱1的内部装有若干个并联设置的节流增压喷头12,各所述节流增压喷头12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组合油管的出油端相连接。
46.实施例2:如图2中所示:
47.一种简易液压油箱1清洗系统,包括液压油箱1、脏油回收设备4、新油盛放设备7,所述液压油箱1的外部设置有出口端与其内部相连的组合油管,所述组合油管由若干个输送油管2以及快换接头3连接组成,所述组合油管的进口端与出口端均接回至所述液压油箱1内部,在所述组合油管上沿油液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脏油回收设备4、所述新油盛放设备7,在所述脏油回收设备4与所述新油盛放设备7之间的所述输送油管2上设置有动力泵部件。
48.本系统可以作为独立的系统装置存在,也可以直接用在机械设备上,也可以作为机械设备的选装系统存在。
4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脏油回收设备4包括一配置有泵件的脏油回收容器11、第一换向阀结构10,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10的进油口连接在所述输送油管2上,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10的一个出油口连接在下游的输送油管2上、另一个出油口通过回收管路与所述脏油回收容器11内部相连接。
5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新油盛放设备7包括一配置有泵件的新油盛放容器9、第二换向阀结构8,所述第二换向阀结构8的进油口连接在所述输送油管2上,所述第二换向阀结构8的一个出油口连接在下游的输送油管2上、另一个出油口通过新油管路与所述新油盛放容器9内部相连接。
5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动力泵部件采用电动驱动方式,由相互配合连接的泵体5和驱动电机13组成。
5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10、第二换向阀结构8均为电磁换向阀。
5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压油箱1的内部装有若干个并联设置的节流增压喷头12,各所述节流增压喷头12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组合油管的出油端相连接。
54.实施例3:如图3中所示:
55.一种简易液压油箱1清洗系统,包括液压油箱1、脏油回收设备4、新油盛放设备7,所述液压油箱1的外部设置有出口端与其内部相连的输送油管2以及快换接头3连接组成,所述输送油管2的进口端与出口端均接回至所述液压油箱1内部,在所述输送油管2上沿油液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脏油回收设备4、所述新油盛放设备7,在所述脏油回收设备4与所述新油盛放设备7之间的所述输送油管2上设置有动力泵部件。
56.本系统可以作为独立的系统装置存在,也可以直接用在机械设备上,也可以作为机械设备的选装系统存在。
5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脏油回收设备4包括一配置有泵件的脏油回收容器11、第一换向阀结构10,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10的进油口连接在所述输送油管2上,所
述第一换向阀结构10的一个出油口连接在下游的输送油管2上、另一个出油口通过回收管路与所述脏油回收容器11内部相连接。
5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新油盛放设备7包括一配置有泵件的新油盛放容器9、第二换向阀结构8,所述第二换向阀结构8的进油口连接在所述输送油管2上,所述第二换向阀结构8的一个出油口连接在下游的输送油管2上、另一个出油口通过新油管路与所述新油盛放容器9内部相连接。
5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动力泵部件采用电动驱动方式,由相互配合连接的泵体5和驱动电机13组成。
6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换向阀结构10、第二换向阀结构8均为电磁换向阀。
6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动力泵部件上游和下游的输送油管2上均安装有一单向阀14。
62.具体工作原理:
63.本系统可以作为独立的系统装置存在,也可以直接用在机械设备上,也可以作为机械设备的选装系统存在。
64.当机械设备上使用该系统时,油箱内有增压功能的硬管或喷头,机械控制时:
65.①
首先将第二换向阀结构8和第一换向阀结构10处于右位,连续操纵泵体5,搅动液压油,充分浮起油箱底部沉积的油泥等污物。
66.②
然后摆动第一换向阀结构10换向(处于左位),继续操纵泵体5,使油箱内的脏油进入到脏油回收容器11内,至油箱内脏的油液油放干净。
67.③
然后摆动第二换向阀结构8(处于左位)和第一换向阀结构10(处于右位),抽取新油盛放新油盛放容器9中的新油,冲洗液压油箱1。当抽取新油至一定程度,将第二换向阀结构8处于右位,重复上述搅油

、放油

、冲洗

的过程。此过程中观察流出的油液清洁度情况,直至符合油液清洁度要求。
68.④
最后从加油口加入新油。
69.当机械设备上使用该系统时,如实施例2中,油箱内有增压功能的节流增压喷头12,电气控制时,具体操作过程同机械控制。
70.当机械设备上使用该系统时,如实施例3中,油箱内无增压功能的节流增压喷头12,机械/电气控制时,需要有人专门拿着进入液压软管对液压油箱1各个位置进行搅油、冲洗。
71.另外,液压油箱1内无增压功能的节流增压喷头12,机械/电气控制时,从第一换向阀结构10出来去油箱的液压软管可以是普通的液压软管,也可以在液压油箱1入口端的软管端部接有具有节流增压节流功能的接头,以便更好的冲洗液压油箱1。
72.相关术语解释
73.1)液压油箱1
74.用来贮存供系统循环所需的油液、散发系统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释放混在油液中的气体以及散热和分离油中泡沫、杂质等功能。
75.2)放油阀
76.用以放泄机械设备上液压油箱1中液压油的设备。
77.3)清洁度
78.清洁度是指零件、总成和整机特定部位被杂志污染的程度。用规定的方法从规定的特征部位采集到杂质微粒的质量、大小和数量来表示。
79.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80.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