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52949发布日期:2021-12-29 17:18阅读:68来源:国知局
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散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


背景技术:

2.动力电机是飞行器飞行的动力来源,其性能好坏往往影响着飞行器飞行的稳定性。
3.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机存在散热困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其能够提高动力电机的散热效率。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轮盖,其包括:
7.盖体,所述盖体贯穿设置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的两侧分别形成进风侧以及出风侧,且所述盖体的周缘形成有侧向出风口;以及
8.涡轮扇叶,所述涡轮扇叶设置于所述散热口,所述涡轮扇叶用于在所述盖体旋转的情况下,使位于所述进风侧的空气朝所述出风侧以及所述侧向出风口流动。
9.可选地,所述涡轮盖还包括弧形的出风沿,所述出风沿沿所述盖体的周向延伸,且与所述盖体的周缘连接;
10.其中,所述出风沿与所述盖体的周缘之间限定所述侧向出风口。
11.可选地,所述出风沿包括弧形沿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弧形沿体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盖体的周缘连接;
12.其中,所述弧形沿体位于所述进风侧;沿所述盖体的轴向,所述弧形沿体的内缘与所述盖体的周缘间隔设置;沿所述盖体的径向,所述弧形沿体的内缘位于所述盖体的周缘的外侧;所述弧形沿体与所述盖体的周缘之间限定出所述侧向出风口。
13.可选地,所述涡轮盖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片,所述多个第一连接片间隔分布在所述弧形沿体与所述盖体的周缘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片同时与所述弧形沿体以及所述盖体的周缘连接。
14.可选地,所述涡轮盖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位于所述进风侧,所述多个第二连接片与所述多个第一连接片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片均同时与所述盖体、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内缘以及所述弧形沿体的内缘连接。
15.可选地,所述涡轮盖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盖体的第三连接片、第四连接片以及第五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所述第四连接片以及所述第五连接片均位于所述进风侧;
16.所述第三连接片和所述第五连接片均沿所述盖体的径向设置,所述第四连接片沿所述盖体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三连接片的径向内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
三连接片的径向外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片的径向内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片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片的径向外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17.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片、所述第四连接片以及所述第五连接片限定出导风区域,所述涡轮扇叶位于所述导风区域内,且所述第三连接片以及所述第五连接片用于引导所述进风侧的空气朝向所述侧向出风口流动。
18.可选地,所述散热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口沿所述盖体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侧向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侧向出风口沿所述盖体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所述侧向出风口与多个所述散热口一一对应。
19.可选地,所述散热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口沿所述盖体的周向间隔分布,且每个所述散热口均分布有多个涡轮扇叶。
20.可选地,所述盖体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每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均分布于相邻的两个散热口之间。
21.可选地,所述盖体还贯穿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位于所述盖体的中间位置。
22.可选地,所述涡轮扇叶与所述盖体一体成型。
23.可选地,所述涡轮扇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散热口的内壁,所述涡轮扇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进风侧延伸。
24.可选地,所述涡轮扇叶包括主扇叶、第一连接扇叶以及第二连接扇叶,所述主扇叶呈方形,所述第一连接扇叶和所述第二连接扇叶均呈三角形;所述第一连接扇叶和所述第二连接扇叶分别位于所述主扇叶的相对两侧边缘;
25.所述散热口的内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以及第二内壁;
26.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扇叶的第一侧边缘与所述主扇叶的一侧边缘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扇叶的第二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内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扇叶的第一侧边缘与所述主扇叶的一侧边缘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扇叶的第二侧边缘与所述第二内壁连接;所述主扇叶的一侧边缘横跨在所述第一内壁以及所述第二内壁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扇叶和所述第二连接扇叶沿所述盖体的轴向延伸,所述主扇叶沿所述盖体的径向延伸且倾斜设置。
2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机,其包括定子、转子以及上述的涡轮盖;
28.其中,所述转子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定子,所述涡轮盖连接于所述转子且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旋转,所述涡轮盖的进风侧朝向所述转子。
29.可选地,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共同形成有至少两个气体流道,每个所述气体流道均与所述涡轮盖的进风侧连通。
30.可选地,所述定子包括端盖、中心部以及安装环,所述中心部与所述安装环均设置于所述端盖的一侧,所述安装环环绕所述中心部设置,所述安装环与所述中心部之间的区域限定出定子腔道,所述端盖设置有与所述定子腔道连通的第一透气孔;
31.所述转子包括磁钢部、旋转部以及多个连接筋,所述磁钢部环绕所述旋转部设置,所述旋转部通过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磁钢部连接,所述多个连接筋绕所述旋转部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磁钢部、所述旋转部以及相邻的两个连接筋之间限定出转子腔道;
32.其中,所述旋转部与所述中心部转动配合,所述第一透气孔、所述定子腔道、所述转子腔道依次连通形成的所述气体流道为第一气体流道。
33.可选地,所述定子还包括线圈组件以及环状底壳,所述环状底壳环绕所述端盖的外周设置,且所述环状底壳的内缘与所述端盖的外缘连接,所述线圈组件套装在所述安装环外;
34.所述磁钢部套装在所述安装环外,所述线圈组件套装在所述磁钢部与所述安装环之间;所述环状底壳、所述磁钢部以及所述安装环之间的区域限定出线圈腔道,所述环状底壳设置有与所述线圈腔道连通的第二透气孔;
35.其中,所述第二透气孔、所述线圈腔道以及所述转子腔道依次连通形成的所述气体流道为第二气体流道。
36.可选地,所述转子还包括转子壳,所述转子壳套装在所述磁钢部外。
37.可选地,所述定子还包括散热筋,所述散热筋设置于所述端盖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定子腔道内,所述散热筋的一端与所述中心部连接,所述散热筋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环连接。
38.可选地,所述散热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筋沿所述中心部的周向间隔分布,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筋之间均分布有所述第一透气孔。
39.可选地,所述端盖上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定子腔道内,所述安装部用于与机身固定。
40.可选地,所述转子还包括转轴和轴套,所述旋转部设置有第一旋转孔,所述中心部设置有第二旋转孔,所述转轴的一端用于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旋转孔以及所述第二旋转孔后与所述轴套安装固定,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部安装固定,所述转轴靠近所述旋转部的一端用于与螺旋桨连接。
41.可选地,所述动力电机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孔内,所述转轴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定子连接。
42.可选地,所述连接筋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与所述涡轮盖安装固定。
43.可选地,所述连接筋相对于所述磁钢部的一侧表面凸起,以与所述涡轮盖配合。
4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其包括螺旋桨以及上述的动力电机;
45.其中,所述动力电机与所述螺旋桨连接,所述动力电机为所述螺旋桨提供动力。
4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其包括上述的动力装置。
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涡轮盖、动力电机、动力装置及飞行器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48.该涡轮盖包括盖体以及涡轮扇叶,盖体贯穿设置有散热口,散热口的两侧分别形成进风侧以及出风侧,且盖体的周缘形成有侧向出风口。并且,涡轮扇叶设置于散热口,涡轮扇叶用于在盖体旋转的情况下,使位于进风侧的空气朝出风侧以及侧向出风口流动。通过进风侧的空气朝向出风侧流动,从而形成正向出风,通过进风侧的空气朝向侧向出风口流动,从而形成侧向出风,这样,该涡轮盖可以同时实现正向出风以及侧向出风,并且,通过涡轮扇叶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出风量,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49.该动力电机包括该涡轮盖,其具有该涡轮盖的全部功能。
50.该动力装置包括该动力电机,其具有该动力电机的全部功能。
51.该飞行器包括该动力装置,其具有该动力装置的全部功能。
附图说明
5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53.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54.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55.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56.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三视角下的爆炸示意图;
57.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四视角下的剖视示意图;
58.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五视角下的剖视示意图;
59.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六视角下的爆炸示意图;
60.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动力电机第七视角下的爆炸示意图;
61.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涡轮盖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涡轮盖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涡轮盖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涡轮盖第四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5.图标:1000

飞行器;100

动力电机;10

涡轮盖;11

盖体;110

散热口;1101

第一内壁;1102

第二内壁;111

进风侧;112

出风侧;113

侧向出风口;114

第一安装孔;115

避让孔;116

缺口;117

导风区域;12

涡轮扇叶;120

主扇叶;121

第一连接扇叶;122

第二连接扇叶;13

出风沿;131

第一连接部;132

弧形沿体;133

第二连接部;14

第一连接片;15

第二连接片;16

第三连接片;17

第四连接片;18

第五连接片;20

转子;21

磁钢部;22

旋转部;221

第一旋转孔;23

连接筋;231

第二安装孔;24

转轴;25

轴套;26

转子壳;30

定子;31

端盖;311

第一透气孔;32

中心部;321

第二旋转孔;33

安装环;34

线圈组件;35

环状底壳;351

第二透气孔;36

散热筋;37

安装部;40

轴承;501

定子腔道;502

转子腔道;503

线圈腔道;601

第一气体流道;602

第二气体流道;200

机身;300

螺旋桨。
具体实施方式
6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6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
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6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0.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7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72.动力电机是飞行器飞行的动力来源,其性能好坏往往影响着飞行器飞行的稳定性。一般地,动力电机的功率密度非常高,因此往往其发热量大,并且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动力电机散热困难,如果动力电机温升过高,会影响飞行器的正常工作,更有严重的,可能因动力电机烧毁而摔机。
73.为解决动力电机散热问题,通常在电机机座上设计出多种利于散热的结构,但仅通过增大外表面积来达到散热的目的,效果有限。也有在转子上增加轴流风扇叶片,通过风对流进行辅助散热,但是轴流风扇叶片体积大,风量小,散热效果比较差。还有采用液体散热,这需要有一套复杂的循环水系统,显然无法满足飞行器的轻量化要求,同时整体散热效果也达不到预期。
74.综上,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机存在散热困难的技术问题。
75.请参考图1

图1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轮盖10、动力电机100、动力装置及飞行器1000,其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构思在传统电机的转子上安装涡轮盖10,从而形成改进型电机(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的动力电机100),通过涡轮盖10随转子20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实现涡轮抽吸散热,由于相同体积下涡轮风扇(离心风扇)比轴流风扇的风量更大,所以涡轮散热方式会更有效,整体上可以有效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其整体制造成本低,维护成本低,运行可靠,并且还能满足轻量化要求,因此更适于安装在飞行器1000上,结合上述,搭载有该动力电机100的飞行器1000,可以实现稳定飞行。
76.在对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说明之前,首先对本实施例中涉及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和说明。
77.请参考图1,该飞行器1000适于农业领域,一般搭载有农业上所需的各种执行装置,例如喷洒组件、播种组件等,可实现喷洒灌溉、播种等。当然了,其也可以用于森林火灾中灭火液的喷洒、种子播种、航拍摄影、电力巡检、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和灾情巡查等其它领域。或者,搭载游戏设备等进行互动。本实施例中,飞行器1000为不可载人的无人机,其可以按照预设的路径、飞行速度、姿态等自动运行,或,操作人员手动控制。其它实施例中,当设计满足要求时,也可以搭载驾驶人员,因此,相关操作可以由驾驶人员在驾驶室中手动操作。
78.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飞行器1000包括机身200以及动力装置。该动力装置安装至机身200(具体地为机身200的机臂)上。该动力装置包括动力电机100和螺旋桨300,动力电机100安装至机身200上,动力电机100连接螺旋桨300,动力电机100为螺旋桨300提供动力,从而实现飞行器1000的飞行。图1中的飞行器1000示出了四个机臂,对应地,
示出了四个动力装置,即,四个动力电机100以及四个螺旋桨300。具体实施时,对机臂和动力装置的数量不限定,只要能够实现飞行器1000的正常飞行作业即可。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飞行器1000为四旋翼无人机,其它实施例中,该飞行器1000也可以是二旋翼无人机、六旋翼无人机、八旋翼无人机等。当然了,该飞行器1000的四个动力装置均采用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机100,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部分采用动力电机100,部分采用传统电机。
79.请参考图2

图4,图2

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机100,图2和图3为动力电机100的装配图,图4为动力电机100的爆炸图。具体地,该动力电机100包括定子30、转子20以及涡轮盖10。其中,转子20可转动地连接于定子30,涡轮盖10连接于转子20且随转子20的旋转而旋转,涡轮盖10的进风侧111朝向转子20。
80.结合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机100为外转子电机,即,该转子20包覆定子30,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该涡轮盖10也适用于内转子电机。安装时,可以先将转子20安装至定子30上,再将涡轮盖10安装至转子20上。该涡轮盖10位于转子20远离定子30的一侧。一般地,涡轮盖10是可拆卸地安装至转子20上,例如通过螺栓、螺钉等紧固件,这样方便安装和拆卸,利于后期维护。
81.结合图4中,为了便于描述,定义该涡轮盖10靠近转子20的一侧为进风侧111,定义该涡轮盖10远离转子20的一侧为出风侧112。转子20在相对于定子30旋转的过程中,涡轮盖10随转子20的旋转而旋转,其上具有的涡轮扇叶12(下详述)可以对定子30和转子20内部的空气进行抽吸,使得其内部的空气快速流动,从涡轮盖10的出风侧112排出,并且,由于该涡轮盖10的特殊结构(下详述),不仅可以实现进风侧111到出风侧112的正向出风,还能实现从涡轮盖10的周缘处出风,从而实现侧向出风。图4中,箭头f1表征正向出风,箭头f2表征侧向出风。
82.请参考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定子30和转子20共同形成有至少两个气体流道,每个气体流道均与涡轮盖10的进风侧111连通。具体地,结合图5中,至少两个气体流道包括第一气体流道601(虚线所示)以及第二气体流道602(虚线所示),外界空气通过定子30进入动力电机100内部,经由第一气体流道601和第二气体流道602后,通过涡轮盖10排出,具体地,从涡轮盖10的进风侧111到出风侧112实现正向出风,从涡轮盖10的进风侧111到涡轮盖10的周缘实现侧向出风。图5中的所有箭头表征为空气的流动方向。特殊地,箭头f1表征正向出风,箭头f2表征侧向出风。
83.请参考图7和图8,并结合图5和图6,以下将对第一气体流道601和第二气体流道602的形成做详细说明。
84.具体地,该定子30包括端盖31、中心部32、安装环33、线圈组件34以及环状底壳35,中心部32与安装环33均设置于端盖31的一侧,安装环33环绕中心部32设置,安装环33与中心部32之间的区域限定出定子腔道501,端盖31设置有与定子腔道501连通的第一透气孔311。环状底壳35环绕端盖31的外周设置,且环状底壳35的内缘与端盖31的外缘连接,线圈组件34套装在安装环33外。
85.具体地,该转子20包括磁钢部21、旋转部22以及多个连接筋23,磁钢部21环绕旋转部22设置,旋转部22通过连接筋23与磁钢部21连接,多个连接筋23绕旋转部22的周向间隔分布,磁钢部21、旋转部22以及相邻的两个连接筋23之间限定出转子腔道502。磁钢部21套装在安装环33外,线圈组件34套装在磁钢部21与安装环33之间;环状底壳35、磁钢部21以及
安装环33之间的区域限定出线圈腔道503,环状底壳35设置有与线圈腔道503连通的第二透气孔351。
86.并且,旋转部22与中心部32转动配合,从而实现转子20和定子30的转动连接。
87.结合图5和图6,第一透气孔311、定子腔道501、转子腔道502依次连通形成的气体流道为第一气体流道601。第二透气孔351、线圈腔道503以及转子腔道502依次连通形成的气体流道为第二气体流道602。
88.可以理解地,动力电机100工作时,转子20相对于定子30旋转,产热较多的位置一般在线圈组件34和磁钢部21附近。
89.通过设计第一气体流道601,外界空气可通过第一透气孔311后进入定子腔道501内,对安装环33进行直接散热,由于线圈组件34套装在安装环33外,因此,可以实现对线圈组件34的间接散热,并且通过转子腔道502时,可以对连接筋23进行直接散热,由于磁钢部21与连接筋23连接,因此可以实现对磁钢部21的间接散热。最后,在涡轮盖10的旋转作用下,实现正向出风和侧向出风。
90.同理,通过设计第二气体流道602,外界空气可通过第二透气孔351后进入线圈腔道503,直接对磁钢部21和位于线圈腔道503中的线圈组件34进行散热,最后经过转子腔道502后,在涡轮盖10的旋转作用下,实现正向出风和侧向出风。
91.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对第一气体流道601和第二气体流道602进行说明,其它实施例中,当定子30和转子20具有更多腔道时,动力电机100可以具有更多的气体流道。
92.结合图7,多个连接筋23绕旋转部22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具体地,连接筋23的数量为六个,同时,限定出六个转子腔道502。这种镂空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减重的目的。
93.本实施例中,为了保护磁钢部21(可以理解为永磁体),转子20还包括转子壳26,转子壳26套装在磁钢部21外。通过套装设置,将磁钢部21包覆在内,同时也可以避免外部杂物进入转子20内。
94.结合图7,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定子30还包括散热筋36,散热筋36设置于端盖31的一侧且位于定子腔道501内,散热筋36的一端与中心部32连接,散热筋36的另一端与安装环33连接。通过在定子腔道501内设置散热筋36,可以通过提高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同时,散热筋36还起到一定的结构加强作用,例如,当安装环33、散热筋36以及中心部32能实现定子3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时,也可以不设置端盖31。
95.结合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散热筋3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筋36沿中心部32的周向间隔分布,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散热筋36之间均分布有第一透气孔311。具体地,多个散热筋36沿中心部32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更具体地,该散热筋36的数量为六个,六个散热筋36也将定子腔道501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六个子腔道。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每个子腔道中均分布有第一透气孔311。
96.结合图7和图8,为了将动力电机100安装至机身200上,本实施例中,端盖31上设置有安装部37,安装部37位于定子腔道501内,安装部37用于与机身200固定。具体地,该安装部37呈柱状结构,并且开设有通孔,一般地,其通过与螺栓配合,可以将定子30整体固定至飞行器1000的机身200上。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不排除端盖31、中心部32、散热筋36、安装环33等结构上设置通孔与螺栓配合,实现安装至飞行器1000的机身200上。
97.结合图5

图8,本实施例中,转子20还包括转轴24和轴套25,旋转部22设置有第一旋转孔221,中心部32设置有第二旋转孔321,转轴24的一端用于依次穿过第一旋转孔221以及第二旋转孔321后与轴套25安装固定,转轴24的另一端与旋转部22安装固定,转轴24靠近旋转部22的一端用于与螺旋桨300连接。
98.可选地,转轴24的一端设置有装配孔,轴套25上也设置有装配孔,通过螺栓可以将两者装配,从而将轴套25固定至转轴24的一端。可选地,转轴24的另一端也设置有装配孔,通过螺栓将螺旋桨300、转轴24装配,从而将螺旋桨300固定至转轴24的另一端上。
99.结合图5

图8,为了降低磨损,本实施例中,动力电机100还包括轴承40,轴承40设置于第二旋转孔321内,转轴24通过轴承40与定子30连接。具体地,轴承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轴承40间隔套装在转轴24上,这样稳定性更高。
100.结合图7和图8,一般地,涡轮盖10通过螺栓、螺钉等紧固件与转子20连接,从而实现可拆卸连接。具体地,连接筋23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31,第二安装孔231用于与涡轮盖10安装固定。该涡轮盖1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4(下详述),该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114后与第二安装孔231螺接,从而实现涡轮盖10的安装。
101.结合图7和图8,为了方便安装涡轮盖10,同时实现预定位,本实施例中,连接筋23相对于磁钢部21的一侧表面凸起,以与涡轮盖10配合。该涡轮盖10具有缺口116(下详述),该缺口116与凸出的连接筋23配合,从而可以实现较佳的预定位,方便安装涡轮盖10。
102.请参考图9

图12,图9、图10、图11以及图12分别示出了涡轮盖10的具体结构,并且,图12以剖视进行示意。以下将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涡轮盖10进行详细说明,对于涡轮盖10的适用,本实施例中,该涡轮盖10适于外转子电机,当然了,具体实施时,对其应用场景不做限定,例如,还可以安装至内转子电机、汽油机、柴油机等。
103.请参考图9

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涡轮盖10包括盖体11以及涡轮扇叶12,盖体11贯穿设置有散热口110,散热口110的两侧分别形成进风侧111以及出风侧112,且盖体11的周缘形成有侧向出风口113。并且,涡轮扇叶12设置于散热口110,涡轮扇叶12用于在盖体11旋转的情况下,使位于进风侧111的空气朝出风侧112以及侧向出风口113流动。通过进风侧111的空气朝向出风侧112流动,从而形成正向出风,通过进风侧111的空气朝向侧向出风口113流动,从而形成侧向出风,这样,该涡轮盖10可以同时实现正向出风以及侧向出风,并且,通过涡轮扇叶12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出风量,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104.本实施例中,涡轮盖10(盖体11)整体为圆盘结构,为了便于描述,结合图9

图12中,箭头a表征该涡轮盖10(盖体11)的轴向,箭头b表征该涡轮盖10(盖体11)的径向,箭头c表征该涡轮盖10(盖体11)的周向。
105.需要说明的是,实现侧向出风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盖体11上开设径向延伸的流道,从而实现侧向出风。亦或是,该盖体11的进风侧111上设置导流片,以引导空气流动实现侧向出风。本实施例中,该侧向出风通过出风沿13实现。
106.具体地,该涡轮盖10还包括弧形的出风沿13,出风沿13沿盖体11的周向延伸,且与盖体11的周缘连接。其中,出风沿13与盖体11的周缘之间限定侧向出风口113。
107.更具体地,出风沿13包括弧形沿体132以及设置在弧形沿体132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3,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3均与盖体11的周缘连接。其中,弧形沿体132位于进风侧111。沿盖体11的轴向,弧形沿体132的内缘与盖体11的周缘间隔设置。
沿盖体11的径向,弧形沿体132的内缘位于盖体11的周缘的外侧;弧形沿体132与盖体11的周缘之间限定出侧向出风口113。
108.同时,本实施例中,散热口1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口110沿盖体11的周向间隔分布。侧向出风口1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侧向出风口113沿盖体11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侧向出风口113与多个散热口110一一对应。对应地,出风沿13的数量也为多个,且沿盖体11的周向间隔分布。
109.可选地,多个散热口110沿盖体1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多个侧向出风口113沿盖体1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对应地,多个出风沿13也沿盖体1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例如图9

图12中,散热口110的数量为六个,侧向出风口113的数量为六个,对应地,出风沿13的数量也为六个。
110.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出风沿13之间限定出缺口116,这样方便与转子20上凸出的连接筋23配合。同时,盖体11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14,每个第一安装孔114均分布于相邻的两个散热口110之间。具体地,该第一安装孔114对应在缺口116中,这样的设置也是为了与连接筋23上的第二安装孔231配合。一般地,先通过涡轮盖10的缺口116卡在转子20的连接筋23上,然后通过紧固件穿过盖体11上的第一安装孔114后与连接筋23上的第二安装孔231配合,从而实现涡轮盖10的稳定安装。一般地,涡轮盖10安装到位后,该出风沿13会抵接在转子20上。
111.结合图9

图12,本实施例中,涡轮盖10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片14,多个第一连接片14间隔分布在弧形沿体132与盖体11的周缘之间,且第一连接片14同时与弧形沿体132以及盖体11的周缘连接。
112.第一连接片14可以起到加强作用,提高涡轮盖10整体的强度,同时,该第一连接片14也能起到一定的传热、导风作用。
113.结合图9

图12,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涡轮盖10整体的强度,本实施例中,涡轮盖10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片15,第二连接片15位于进风侧111,多个第二连接片15与多个第一连接片14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第二连接片15均同时与盖体11、第一连接片14的内缘以及弧形沿体132的内缘连接。
114.一般地,在涡轮盖10的进风侧111的空气在涡轮扇叶12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向侧向出风口113流动,为了更好地实现导风作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1,涡轮盖10还包括连接于盖体11的第三连接片16、第四连接片17以及第五连接片18,第三连接片16、第四连接片17以及第五连接片18均位于进风侧111。第三连接片16和第五连接片18均沿盖体11的径向设置,第四连接片17沿盖体11的周向设置;第三连接片16的径向内端与第四连接片17的一端连接,第三连接片16的径向外端与第一连接部131连接,第五连接片18的径向内端与第四连接片17的另一端连接,第五连接片18的径向外端与第二连接部133连接。其中,第三连接片16、第四连接片17以及第五连接片18限定出导风区域117,涡轮扇叶12位于导风区域117内,且第三连接片16以及第五连接片18用于引导进风侧111的空气朝向侧向出风口113流动。
115.同时,该第三连接片16、第四连接片17以及第五连接片18的形状与转子腔道502的形状适配,这样,涡轮盖10安装至转子20上后,该第三连接片16、第四连接片17以及第五连接片18均贴合在转子腔道502的内壁上,从而进一步利于涡轮盖10的稳定安装。
116.本实施例中,盖体11还贯穿设置有避让孔115,避让孔115位于盖体11的中间位置。
该避让孔115可以方便转轴24显露,这样安装螺旋桨300时不会发生干涉,方便螺旋桨300的快速安装。
117.本实施例中,涡轮扇叶12与盖体11一体成型,这样,整体结构稳定,一般地,涡轮扇叶12、盖体11、出风沿13等均可以一体成型,即,该涡轮盖10为一体成型件。
118.一般地,每个散热口110均分布有多个涡轮扇叶12,这样抽吸的风量较大。同时,为了避免涡轮扇叶12显露,设计时,将涡轮扇叶12设置在盖体11的进风侧111。具体地,涡轮扇叶12的一端连接于散热口110的内壁,涡轮扇叶12的另一端朝向进风侧111延伸。
119.更具体地,结合图9和图11,涡轮扇叶12包括主扇叶120、第一连接扇叶121以及第二连接扇叶122,主扇叶120呈方形,第一连接扇叶121和第二连接扇叶122均呈三角形;第一连接扇叶121和第二连接扇叶122分别位于主扇叶120的相对两侧边缘。散热口110的内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1101以及第二内壁1102。其中,第一连接扇叶121的第一侧边缘与主扇叶120的一侧边缘连接,第一连接扇叶121的第二侧边缘与第一内壁1101连接,第二连接扇叶122的第一侧边缘与主扇叶120的一侧边缘连接,第二连接扇叶122的第二侧边缘与第二内壁1102连接;主扇叶120的一侧边缘横跨在第一内壁1101以及第二内壁1102之间;第一连接扇叶121和第二连接扇叶122沿盖体11的轴向延伸,主扇叶120沿盖体11的径向延伸且倾斜设置。
120.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机100,动力电机100的工作原理:
121.该动力电机100包括涡轮盖10、转子20以及定子30。转子20和定子30共同形成有第一气体流道601以及第二气体流道602。其中,第一气体流道601由第一透气孔311、定子腔道501、转子腔道502依次连通形成。第二气体流道602由第二透气孔351、线圈腔道503以及转子腔道502依次连通形成。
122.以图5中的相对位置说明。动力电机100工作时,大部分产热的位置为线圈组件34以及磁钢部21附近。并且,该涡轮盖10与转子20随动,在转子20相对于定子30转动的过程中,涡轮盖10也随转子20转动,涡轮盖10旋转时,涡轮盖10的涡轮扇叶12起到抽吸作用,将位于动力电机100下方的外界空气进行抽吸后排出,具体地:
123.位于动力电机100下方的外界空气一部分通过第一透气孔311后进入定子腔道501内,对安装环33进行直接散热,由于线圈组件34套装在安装环33外,因此,可以实现对线圈组件34的间接散热,并且通过转子腔道502时,可以对连接筋23进行直接散热,由于磁钢部21与连接筋23连接,因此可以实现对磁钢部21的间接散热。
124.同时,位于动力电机100下方的外界空气另一部分通过第二透气孔351后进入线圈腔道503,直接对磁钢部21和位于线圈腔道503中的线圈组件34进行散热,最后经过转子腔道502时,可以对连接筋23进行直接散热,由于磁钢部21与连接筋23连接,因此可以实现对磁钢部21的间接散热。
125.最后,空气在涡轮盖10的旋转作用下,实现正向出风和侧向出风。
12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轮盖10、动力电机100、动力装置及飞行器1000,该涡轮盖10包括盖体11以及涡轮扇叶12,盖体11贯穿设置有散热口110,散热口110的两侧分别形成进风侧111以及出风侧112,且盖体11的周缘形成有侧向出风口113。并且,涡轮扇叶12设置于散热口110,涡轮扇叶12用于在盖体11旋转的情况下,使位于进风侧111的空气朝出风侧112以及侧向出风口113流动。通过进风侧111的空气朝向出风侧112流
动,从而形成正向出风,通过进风侧111的空气朝向侧向出风口113流动,从而形成侧向出风,这样,该涡轮盖10可以同时实现正向出风以及侧向出风,并且,通过涡轮扇叶12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出风量,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127.该动力电机100包括该涡轮盖10,其具有该涡轮盖10的全部功能。
128.该动力装置包括该动力电机100,其具有该动力电机100的全部功能。
129.该飞行器1000包括该动力装置,其具有该动力装置的全部功能。
1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