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暖手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99316发布日期:2022-09-14 08:24阅读:74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暖手宝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暖手宝。


背景技术:

2.暖手宝是人们冬天取暖的常用工具,是运用物理及化学原理研制的自动取暖保健用品。目前市场上暖手宝产品众多,但都存在功能比较单一,只能实现加热功能,没有其他附加功能;且携带及使用不够方便,多数暖手宝都只是方便暖手,不能方便地对身体各个部位进行取暖。
3.相关技术通过设置佩戴件来将暖手宝固定在身体各个部位,但现有暖手宝只具备供暖功能,在夏季基本不会被使用,降低了暖手宝的利用率,无法满足用户的不同时节的调温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多功能暖手宝,旨在解决如何增加暖手宝功能,以满足不同时节的使用需求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功能暖手宝包括:
6.围挂部,所述围挂部设置为柔性件并呈中空设置,以弯曲围合形成围挂空间;
7.功能主体,包括壳体、扇叶组件和供热组件,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围挂部,所述壳体设有风道和供热腔,所述扇叶组件安装于所述风道,所述供热组件安装于所述供热腔。
8.可选地,所述围挂部包括囊体,所述囊体设有可供流体填充的囊腔,以在所述囊腔填充有流体时膨胀,所述囊体膨胀后围合形成所述围挂空间。
9.可选地,所述壳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囊体的端部,另一端沿所述囊体的轴向延伸。
10.可选地,所述风道与供热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供热腔位于所述风道与所述囊体的端部之间。
11.可选地,所述壳体的端部形成与所述供热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囊体的端部形成与所述囊腔连通的敞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敞口连通。
12.可选地,所述壳体开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围挂空间;所述风道与所述供热腔通过隔板隔断。
13.可选地,所述隔板可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以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隔板打开所述出风口并将所述风道与所述供热腔隔断;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隔板关闭所述出风口并使所述风道与所述供热腔连通。
14.可选地,所述功能主体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功能主体分别连接于所述囊体的两端。
15.可选地,所述囊体具有排气后的收缩状态,所述壳体还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位于所述供热腔与所述囊体的端部之间,所述收纳腔用以收纳收缩状态的囊体。
16.可选地,所述功能主体还包括分隔网,所述分隔网设于所述收纳腔与所述供热腔
之间。
17.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将扇叶组件和供热组件集成于功能主体内,以使功能主体既具有出风功能,也具有供暖功能,从而用户可在夏季使用出风功能,在冬季使用供暖功能,由此,提高了多功能暖手宝在不同时节的利用率,并满足用户在不同时节的使用需求;此外,功能主体可通过围挂部来围挂于身体的任意部位,以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使用便利性;
18.将围挂部设置为中空的柔性件,可有效减轻身体的受力负担,以提高佩戴舒适性,中空的柔性件易折叠,从而便于收纳,以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3.附图标号说明:
24.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围挂部11围挂空间20功能主体21壳体22扇叶组件23供热组件211风道212供热腔12囊体121囊腔213进风口214出风口24收纳腔215隔板
ꢀꢀ
25.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8.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
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9.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功能暖手宝。
3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多功能暖手宝包括:围挂部10,所述围挂部10设置为柔性件并呈中空设置,以弯曲围合形成围挂空间11;功能主体20,包括壳体21、扇叶组件22和供热组件23,所述壳体21连接于所述围挂部10,所述壳体21设有风道211和供热腔212,所述扇叶组件22安装于所述风道211,所述供热组件23安装于所述供热腔212。
31.围挂部10用以佩戴于用户的身体各部位,如脖颈、手臂、腿部等,下述实施例以佩戴于颈部为例。围挂部10可设置为软管,也可设置为气囊,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其内部中空,且可以柔性变形弯曲即可。围挂部10可自由弯曲,围挂部10围挂于颈部时,可弯曲成与颈部适配的形状。
32.功能主体20既可用以产生热量传递至用户的佩戴部位,以供用户取暖;也可在产生气流吹向用户体表,以供用户取凉。其中,壳体21与围挂部10可通过粘接固定,也可以通过夹接固定,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壳体21连接于围挂部10即可。壳体21与围挂部10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33.具体地,风道211与供热腔212可以相互连通,也可以相互隔离,在此不做限制。扇叶组件22用以旋转以产生气流,再将气流送出风道211。供热组件23用以产生热量,以通过壳体21传递至用户肌肤。扇叶组件22与供热组件23相对独立控制,以供用户自由开启或关闭。功能主体20还可包括安装于壳体21内的驱动装置和电池,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扇叶组件22,电池与驱动装置和供热组件23电连接,以同时向驱动装置和供热组件23供电。
34.功能主体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在此不做限制。若功能主体20的数量为一个,则可以是围挂部10的两端均连接于功能主体20,也可以是围挂部10的一端连接于功能主体20,另一端连接配重体,以使围挂部10挂接于脖颈处时两端受力均衡。
35.可以理解,当用户需要暖手时,还可以直接将多功能暖手宝握于手上,此时的围挂部10可被折叠收缩,也可从功能主体20拆下,在此不做限制。
36.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暖手宝将扇叶组件22和供热组件23集成于功能主体20内,以使功能主体20既具有出风功能,也具有供暖功能,从而用户可在夏季使用出风功能,在冬季使用供暖功能,由此,提高了多功能暖手宝在不同时节的利用率,并满足用户在不同时节的使用需求;此外,功能主体20可通过围挂部10来围挂于身体的任意部位,以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使用便利性;
37.将围挂部10设置为中空的柔性件,可有效减轻身体的受力负担,以提高佩戴舒适性,中空的柔性件易折叠,从而便于收纳,以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便携性。
3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围挂部10包括囊体12,所述囊体12设有可供流体填充的囊腔121,以在所述囊腔121填充有流体时膨胀,所述囊体12膨胀后围合形成所述围挂空间11。
39.囊体12可自由弯曲,因此囊体12围挂与颈部时,囊体12可弯曲成与颈部适配的形状。囊腔121可供流体填充,流体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在此不做限制,下文以填充气
体为例。囊体12具有弹性,以在囊腔121充气时通过拉伸来扩大囊腔121的膨胀体积。囊体12可保持闭合,在闭合状态,囊腔121内应填充有足够的气体,以使囊体12保持膨胀状态。通过设置囊体12的材料,可以使囊体12充气膨胀后自动形成环形或u形,以围合形成围挂空间11。
40.囊体12可通过扇叶组件22充气,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充气,在此不做限制。填充有气体的囊体12被佩戴于颈部后,连接于囊体12的功能主体20会被悬挂于颈部、肩前或胸前,以在靠近用户体表的位置发热,供用户取暖。
41.由于囊体12是通过空气来支撑挂接于颈部,因此其重量较小,对颈部造成的压力也较小,从而可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此外,囊体12充气后具有足够的弹性和缓冲特性,当用户佩戴着多功能暖手宝活动时,活动过程传递至囊体12的震动可被囊体12有效缓冲吸收,从而可减少多功能暖手宝的震动,以提高佩戴稳定性。
42.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壳体2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囊体12的端部,另一端沿所述囊体12的轴向延伸。壳体21整体呈筒状设置,以沿着囊体12的端部连续延伸,从而可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外观一致性。风道211与安装腔可沿壳体21的宽度方向排布,也可沿壳体21的长度方向排布,在此不做限制。
4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风道211与供热腔212沿所述壳体21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供热腔212位于所述风道211与所述囊体12的端部之间,即供热组件23位于扇叶组件22与囊体12的端部之间。如此,可使供热组件23更加靠近囊体12,从而供热组件23产生的热量能更多地传递至囊体12,由于囊体12与人体肌肤的接触面积更大,因此热量能通过囊体12传递至更多的人体部位,避免热量集中,从而可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取暖效果。
44.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壳体21的端部形成与所述供热腔212连通的开口,所述囊体12的端部形成与所述囊腔121连通的敞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敞口连通,以使供热腔212与囊体12的囊腔121连通,从而供热组件23产生的热量将空气加热后,热气流可从供热腔212流动至囊腔121,再通过囊体12的外壁传递至用户的肌肤,以增加用户肌肤的取暖面积,提高取暖效果。
45.需要说明,此时风道211与供热腔212可以连通,也可以隔断;若风道211与供热腔212连通,则可以通过扇叶组件22朝囊腔121吹风,以使囊体12保持膨胀。
46.在实际应用中,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21开设有与所述风道211连通的进风口213和出风口214,所述出风口214朝向所述围挂空间11;所述风道211与所述供热腔212通过隔板215隔断。扇叶组件22的进风侧朝向进风口213,出风侧朝向出风口214,出风口214朝向围挂空间11,从而扇叶组件22可将气流吹向围挂空间11,以尽量吹向用户的佩戴部位,如颈部。
47.隔板215将供热腔212与风道211隔断,从而使与供热腔212连通的囊腔121能通过隔板215保持封闭,以保持膨胀状态,从而保证囊体12的佩戴稳定性。由此,既可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供暖效果,又能保证多功能暖手宝的出风效果和佩戴稳定性。
4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板215可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21内,以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隔板215打开所述出风口214并将所述风道211与所述供热腔212隔断;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隔板215关闭所述出风口214并使所述风道211与所述供热腔212连通。
49.隔板215的活动方式可为转动,也可为滑动,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隔板215可在
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即可。当用户需要将多功能暖手宝作为风扇使用时,隔板215可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出风口214被打开,气流可在扇叶组件22的驱动下从进风口213进入风道211后,再从出风口214吹向围挂空间11,以吹向用户的佩戴部位。此时供热组件23关闭,以避免影响用户取凉。
50.当用户需要将多功能暖手宝握于手中取暖时,隔板215仍位于第一位置,此时扇叶组件22关闭,供热组件23开启,即功能主体20会产生热量而不出风,以供用户取暖。
51.当用户需要将多功能暖手宝佩戴于颈部取暖时,隔板215可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出风口214被关闭,风道211与供热腔212连通,从而进入风道211的气流会流向供热腔212并进一步流向囊腔121。可以理解,此时扇叶组件22与供热组件23均开启,扇叶组件22能将供热组件23周围的热空气吹向囊腔121,以通过囊体12传递至用户佩戴部位的肌肤,从而提高供暖效果。与此同时,扇叶组件22产生的气流还能对囊腔121充气,以使囊体12保持膨胀状态,从而保证佩戴稳定性。由此,可使多功能暖手宝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均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且能使扇叶组件22与供热组件23配合,进一步提高多功能暖手宝的供暖效果,从而进一步改善了用户体验。
5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功能主体20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功能主体20分别连接于所述囊体12的两端。两个功能主体20的结构可相同,以方便批量生产。两个功能主体20与囊体12的连接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填,在此不做限制;举例而言,其中一个功能主体20与囊体12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另一个功能主体20与囊体12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两个功能主体20可设置吸合结合,以在佩戴于颈部后吸合在一起,从而使多功能暖手宝可整体环挂于颈部,提高佩戴稳定性。
5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囊体12具有排气后的收缩状态,所述壳体21还设有收纳腔24,所述收纳腔24位于所述供热腔212与所述囊体12的端部之间,所述收纳腔24用以收纳收缩状态的囊体12。
54.囊体12开设有与囊腔121连通的流体口,流体口处设有密封塞,用以打开或关闭流体口。当用户不需要使用多功能暖手宝时,可通过流体口将囊体12放气后进入收缩状态,收缩状态的囊体12体积较小,方便折叠,从而可被收容于壳体21的收纳腔24中,以对囊体12起到收纳和保护作用,方便携带。
55.具体地,所述功能主体20还包括分隔网,所述分隔网设于所述收纳腔24与所述供热腔212之间。当用户需要手握多功能暖手宝取暖时,可将囊体12放气后装入收纳腔24,此时分隔网可将囊体12与供热组件23隔开,以避免囊体12直接接触发热中的供热组件23,防止囊体12受热损坏,同时保证供热组件23能正常工作。此外,分隔网的网孔还能保持囊腔121与供热腔212的空气连通,以使供热腔212的热空气能正常进入囊腔121,保证供暖效果。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