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絮凝物快速收集功能的环保型排污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3241发布日期:2022-06-25 05:46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絮凝物快速收集功能的环保型排污泵站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水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絮凝物快速收集功能的环保型排污泵站。


背景技术:

2.泵站是能提供有一定压力和流量的液压动力和气压动力的装置和工程称泵和泵站工程,其中排污泵站主要用于收集和排放住宅小区、饭店、学校、工厂、部队营房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污水废水等,主要采用地埋式或半地埋式安装。
3.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9610625 b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环形自洁防淤积底座泵站,涉及水泵站技术领域,该环形自洁防淤积底座泵站,包括泵站,所述泵站由蓄水仓和排污仓组成,所述蓄水仓位于排污仓的顶部,所述泵站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中部开设有齿轮槽,所述齿轮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电机的顶部贯穿驱动装置的下表面一侧并与第一齿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该环形自洁防淤积底座泵站,通过驱动装置和电机的配合设置,在电机工作时,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能带动传力轴进行转动,将位于支撑板上表面外侧的积淤通过清洁板输送进排污仓内,实现自动清洁的功能,使排出水质的质量更高。
4.但是上述装置经本领域人员实际使用后发现仍旧存在一些缺点,较为明显的就是装置运行过程中,由于进水管和出水管安装在支撑板的上方两侧,且排污仓位于蓄水仓底部,因此当进水管向蓄水仓内部输入污水时,污水会自动通过排污口流入到排污仓内部,这样就导致后续排污仓内部积聚的污水无法排出,只能在后续清理排污仓内部的积淤物时,对其内部的污水进行同步处理,增加了积淤物清理难度的同时,还会进一步提高人力消耗。
5.另外由于排污仓内部属于蓄满污水的状态,因此在清洁板推动积淤物流入排污仓的过程中,排污仓中的污水会对积淤物产生向上的浮力,同时清洁板在对积淤物进行推动时,蓄水仓内部的水流也会由推力相反的方向对积淤物施加作用力,因此在清洁板实际运动过程中,被其所推动的积淤物会不断由其顶部以及侧面流失,进而导致每次旋转过程中,只有少量积淤物会被推动至排污口顶部,而由于排污仓内部污水浮力的影响,因此只有更少量的积淤物可以进入到排污仓中被收集,这样就导致想要使得蓄水仓内部的污水达到可以排出的状态,需要花费极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积淤物的收集,既增加了装置的能耗,同时污水处理效率较为低下。
6.同时在清洁板每次旋转过程,还会导致部分已沉淀的积淤物重新浮起,进而进一步增加了清洁板的收集难度,实际污水处理需要更长的时间。
7.因此,发明一种具有絮凝物快速收集功能的环保型排污泵站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絮凝物快速收集功能的环保型排污泵站,以解决
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絮凝物快速收集功能的环保型排污泵站,包括蓄水机构,所述蓄水机构内部以及顶部共同设置有絮凝物收集机构,所述蓄水机构内部设置有循环水回流机构,所述蓄水机构右侧设置有积淤物分流机构与积淤物容纳机构,所述积淤物容纳机构位于积淤物分流机构底部,所述积淤物分流机构内部设置有加压驱动机构;
10.所述积淤物分流机构通过絮凝物收集机构对蓄水机构内部絮凝物沉淀所形成的积淤物进行收集并分流,所述加压驱动机构在积淤物分流机构带动下对其内部的污水以及积淤物进行推动,同时对积淤物容纳机构进行驱动,所述积淤物容纳机构对淤积物进行收纳,并将过滤后的污水输入至循环水回流机构,所述循环水回流机构将回流水输入至蓄水机构内部,带动蓄水机构内部的漂浮絮凝物循环运动。
11.优选的,所述蓄水机构包括蓄水箱、进水管、出水管、蓄水腔和安装腔;
12.所述进水管固定设置于蓄水箱左侧顶部,所述出水管固定贯穿设置于蓄水箱右侧底部,所述蓄水腔与安装腔均开设于蓄水箱内部,且所述安装腔位于蓄水腔底部,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与蓄水腔连通。
13.优选的,所述絮凝物收集机构包括收集刮板、导流槽、外清洁刮板、内清洁刮板、第一空心转杆、驱动电机和锥齿轮;
14.所述收集刮板滑动设置于蓄水腔内腔底部,所述导流槽开设于收集刮板底部,所述外清洁刮板固定设置于收集刮板顶部外侧并与蓄水腔内壁贴合,所述内清洁刮板固定设置于收集刮板内侧,所述第一空心转杆固定贯穿设置于收集刮板顶部,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蓄水箱顶部,所述锥齿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锥齿轮相互啮合,一个所述锥齿轮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另一个所述锥齿轮固定套接设置于第一空心转杆外侧。
15.优选的,所述循环水回流机构包括导向块、空腔、倾斜流道和回流管;
16.所述导向块固定设置于蓄水腔内腔底部,所述导向块外壁与内清洁刮板贴合,所述空腔开设于导向块内部,所述倾斜流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倾斜流道均匀开设于导向块表面,且均与空腔连通,所述回流管固定贯穿设置于导向块底部并与空腔连通。
17.优选的,所述积淤物分流机构包括上壳体、三通管、三通管、瓣膜、连接管和吸泵;
18.所述上壳体固定设置于蓄水箱顶部,所述三通管固定贯穿设置于上壳体内腔顶部,所述分流筛网固定设置于分流筛网右端内侧,所述瓣膜固定设置于分流筛网底端,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于三通管左端,所述吸泵设置于连接管上,所述连接管端部通过旋转接头与第一空心转杆顶端连接。
19.优选的,所述加压驱动机构包括固定罩、旋转轴、叶轮、偏心轮、连接杆、排水管、升降活塞、升降柱、升降板、螺杆、主动齿轮和固定板。
20.优选的,所述固定罩固定套接设置于三通管外侧右端,所述旋转轴通过轴承转动嵌套设置于固定罩右侧中部,所述叶轮位于固定罩内侧并与旋转轴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偏心轮固定设置于旋转轴右端,所述连接杆一端通过轴承与偏心轮转动连接以及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升降活塞转动连接,所述排水管固定贯穿设置于固定罩底部,所述升降活塞套接设置于三通管与排水管外侧,所述升降活塞外壁与上壳体内壁贴合;
21.所述升降柱固定设置于升降活塞顶部右侧,所述升降板固定设置于升降柱顶端,
所述螺杆沿竖直方向贯穿升降板并与升降板螺纹连接,所述主动齿轮固定设置于螺杆底端,所述固定板通过轴承转动套接设置于螺杆外侧并与上壳体固定连接。
22.优选的,所述积淤物容纳机构包括下壳体、耳板、连接螺栓、第二空心转杆、开孔、斗形滤网、密封圈、从动齿轮和环形支撑板。
23.优选的,所述下壳体位于上壳体底部,所述耳板与连接螺栓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耳板分别固定设置于下壳体顶部两侧,两个所述连接螺栓分别贯穿两个耳板,且均与上壳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空心转杆通过轴承转动贯穿设置于下壳体底部,所述开孔开设于第二空心转杆正面顶部,所述斗形滤网固定设置于开孔顶端,所述密封圈通过轴承转动套接设置于斗形滤网外侧,所述密封圈与下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齿轮固定套接设置于第二空心转杆外侧底部并与主动齿轮啮合,所述环形支撑板固定设置于从动齿轮底部。
24.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25.本发明通过设置有絮凝物收集机构、循环水回流机构、积淤物分流机构、加压驱动机构和积淤物容纳机构,以便于利用积淤物分流机构通过絮凝物收集机构对蓄水机构内部的积淤物进行吸附收集,并在后续通过对污水以及絮凝物进行分流,使得污水对加压驱动机构进行驱动,进而利用加压驱动机构对积淤物容纳机构进行驱动,提高积淤物容纳机构的污水过滤速度,同时将积淤物容纳机构过滤出的污水回输到循环水回流机构内部,进而在蓄水机构内部形成循环水流,使得蓄水机构内部留存的絮凝物以及积淤物更快被收集,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同类型装置,本发明可以更快的对积淤物与絮凝物进行收集,同时在完成絮凝物的收集后,装置内部留存污水量较少,进而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的同时降低后续积淤物清理难度,另外可以对循环过程中的水流进行重复利用,节约能耗的同时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发明的蓄水箱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的收集刮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发明的上壳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发明的固定罩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发明的图4中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32.图中:1、蓄水机构;11、蓄水箱;12、进水管;13、出水管;14、蓄水腔;15、安装腔;2、絮凝物收集机构;21、收集刮板;22、导流槽;23、外清洁刮板;24、内清洁刮板;25、第一空心转杆;26、驱动电机;27、锥齿轮;3、循环水回流机构;31、导向块;32、空腔;33、倾斜流道;34、回流管;4、积淤物分流机构;41、上壳体;42、三通管;43、分流筛网;44、瓣膜;45、连接管;46、吸泵;5、加压驱动机构;51、固定罩;52、旋转轴;53、叶轮;54、偏心轮;55、连接杆;56、排水管;57、升降活塞;58、升降柱;581、升降板;582、螺杆;583、主动齿轮;584、固定板;6、积淤物容纳机构;61、下壳体;62、耳板;63、连接螺栓;64、第二空心转杆;65、开孔;66、斗形滤网;67、密封圈;68、从动齿轮;69、环形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图6所示的一种具有絮凝物快速收集功能的环保型排污泵站,包括蓄水机构1,所述蓄水机构1内部以及顶部共同设置有絮凝物收集机构2,所述蓄水机构1内部设置有循环水回流机构3,所述蓄水机构1右侧设置有积淤物分流机构4与积淤物容纳机构6,所述积淤物容纳机构6位于积淤物分流机构4底部,所述积淤物分流机构4内部设置有加压驱动机构5;
35.所述积淤物分流机构4通过絮凝物收集机构2对蓄水机构1内部絮凝物沉淀所形成的积淤物进行收集并分流,所述加压驱动机构5在积淤物分流机构4带动下对其内部的污水以及积淤物进行推动,同时对积淤物容纳机构6进行驱动,所述积淤物容纳机构6对淤积物进行收纳,并将过滤后的污水输入至循环水回流机构3,所述循环水回流机构3将回流水输入至蓄水机构1内部,带动蓄水机构1内部的漂浮絮凝物循环运动。
36.如图2所示,所述蓄水机构1包括蓄水箱11、进水管12、出水管13、蓄水腔14和安装腔15。
37.更为具体的,所述进水管12固定设置于蓄水箱11左侧顶部,所述出水管13固定贯穿设置于蓄水箱11右侧底部,所述蓄水腔14与安装腔15均开设于蓄水箱11内部,且所述安装腔15位于蓄水腔14底部,所述进水管12和出水管13均与蓄水腔14连通。
38.如图2与图3所示,所述絮凝物收集机构2包括收集刮板21、导流槽22、外清洁刮板23、内清洁刮板24、第一空心转杆25、驱动电机26和锥齿轮27。
39.更为具体的,所述收集刮板21滑动设置于蓄水腔14内腔底部,所述导流槽22开设于收集刮板21底部,所述外清洁刮板23固定设置于收集刮板21顶部外侧并与蓄水腔14内壁贴合,所述内清洁刮板24固定设置于收集刮板21内侧,所述第一空心转杆25固定贯穿设置于收集刮板21顶部,所述驱动电机26固定设置于蓄水箱11顶部,所述锥齿轮27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锥齿轮27相互啮合,一个所述锥齿轮27与驱动电机26传动连接,另一个所述锥齿轮27固定套接设置于第一空心转杆25外侧。
40.综上所述可知,驱动电机26通过锥齿轮27带动第一空心转杆25旋转时,第一空心转杆25带动收集刮板21、外清洁刮板23和内清洁刮板24在蓄水腔14内部旋转,收集刮板21对位于蓄水箱11内腔底部的积淤物进行推动,在推动过程中,由于导流槽22内壁的导流,积淤物进入到导流槽22内部。
41.如图2所示,所述循环水回流机构3包括导向块31、空腔32、倾斜流道33和回流管34。
42.更为具体的,所述导向块31固定设置于蓄水腔14内腔底部,所述导向块31外壁与内清洁刮板24贴合,所述空腔32开设于导向块31内部,所述倾斜流道33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倾斜流道33均匀开设于导向块31表面,且均与空腔32连通,所述回流管34固定贯穿设置于导向块31底部并与空腔32连通。
43.综上所述可知,当水流通过回流管34进入到空腔32内部,然后通过多个倾斜流道
33喷出后,喷出后的水流在蓄水腔14内部的污水中就会形成多条循环水流,即倾斜流道33将水流倾斜喷出,倾斜喷出后的水流因蓄水腔14的阻挡向下移动,然后再向靠近导向块31的方向移动,进而形成循环,在此过程中,水流带动污水中浮起的积淤物与未沉淀的絮凝物同步运动。
44.如图4与图5所示,所述积淤物分流机构4包括上壳体41、三通管42、三通管42、瓣膜44、连接管45和吸泵46。
45.更为具体的,所述上壳体41固定设置于蓄水箱11顶部,所述三通管42固定贯穿设置于上壳体41内腔顶部,所述分流筛网43固定设置于分流筛网43右端内侧,所述瓣膜44固定设置于分流筛网43底端,所述连接管45固定连接于三通管42左端,所述吸泵46设置于连接管45上,所述连接管45端部通过旋转接头与第一空心转杆25顶端连接。
46.综上所述可知,当污水与积淤物被吸泵46通过连接管45输入到三通管42内部时,分流筛网43对污水中的积淤物进行阻挡,使得部分污水以及积淤物通过三通管42底部开口排出。
47.如图4与图5所示,所述加压驱动机构5包括固定罩51、旋转轴52、叶轮53、偏心轮54、连接杆55、排水管56、升降活塞57、升降柱58、升降板581、螺杆582、主动齿轮583和固定板584。
48.更为具体的,所述固定罩51固定套接设置于三通管42外侧右端,所述旋转轴52通过轴承转动嵌套设置于固定罩51右侧中部,所述叶轮53位于固定罩51内侧并与旋转轴52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偏心轮54固定设置于旋转轴52右端,所述连接杆55一端通过轴承与偏心轮54转动连接以及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升降活塞57转动连接,所述排水管56固定贯穿设置于固定罩51底部,所述升降活塞57套接设置于三通管42与排水管56外侧,所述升降活塞57外壁与上壳体41内壁贴合;
49.所述升降柱58固定设置于升降活塞57顶部右侧,所述升降板581固定设置于升降柱58顶端,所述螺杆582沿竖直方向贯穿升降板581并与升降板581螺纹连接,所述主动齿轮583固定设置于螺杆582底端,所述固定板584通过轴承转动套接设置于螺杆582外侧并与上壳体41固定连接。
50.综上所述可知,当水流进入到固定罩51内部后,叶轮53在水流作用下通过旋转轴52带动偏心轮54旋转,此时偏心轮54通过连接杆55带动升降活塞57重复升降,升降活塞57重复升降时也会通过升降柱58带动升降板581重复升降,进而使被固定板584所定位的螺杆582重复带动主动齿轮583旋转,即正反交替旋转。
51.如图4与图6所示,所述积淤物容纳机构6包括下壳体61、耳板62、连接螺栓63、第二空心转杆64、开孔65、斗形滤网66、密封圈67、从动齿轮68和环形支撑板69。
52.更为具体的,所述下壳体61位于上壳体41底部,所述耳板62与连接螺栓63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耳板62分别固定设置于下壳体61顶部两侧,两个所述连接螺栓63分别贯穿两个耳板62,且均与上壳体41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空心转杆64通过轴承转动贯穿设置于下壳体61底部,所述开孔65开设于第二空心转杆64正面顶部,所述斗形滤网66固定设置于开孔65顶端,所述密封圈67通过轴承转动套接设置于斗形滤网66外侧,所述密封圈67与下壳体6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齿轮68固定套接设置于第二空心转杆64外侧底部并与主动齿轮583啮合,所述环形支撑板69固定设置于从动齿轮68底部。
53.综上所述可知,当从动齿轮68通过第二空心转杆64带动斗形滤网66旋转时,斗形滤网66内部的污水可以更快的穿过斗形滤网66被甩出,同时当需要对斗形滤网66内部的积淤物进行清理时,使用者可以将连接螺栓63旋下,进而使下壳体61由上壳体41底部脱离,随后将斗形滤网66内部的积淤物倒出即可。
54.本发明工作原理:
55.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进水管12向蓄水腔14内部加入掺杂有絮凝剂的污水,随后污水内部的杂质在蓄水腔14内部发生絮凝,絮凝物沉淀后与污水中的固定杂质共同形成积淤物;
56.驱动电机26启动后通过锥齿轮27带动第一空心转杆25旋转,第一空心转杆25则带动收集刮板21、外清洁刮板23和内清洁刮板24分别对蓄水腔14内腔底部、蓄水腔14内壁以及导向块31外壁进行刮擦,进而使得附着在蓄水腔14内腔底部、蓄水腔14内壁以及导向块31外壁的积淤物脱落,同时吸泵46通过连接管45与第一空心转杆25将负压传递至收集刮板21底部的导流槽22中,在收集刮板21对蓄水腔14内腔底部积淤物进行推动的过程中,导流槽22内壁对积淤物进行导流,同时在负压作用下进入到第一空心转杆25内部,并通过连接管45进入到三通管42内部;
57.随后在分流筛网43的阻挡下,部分污水穿过分流筛网43进入到固定罩51中对叶轮53进行推动,随后通过排水管56输入到斗形滤网66内部,另外一部分污水以及积淤物则通过三通管42的地步出口落入到斗形滤网66内部;
58.叶轮53旋转时通过偏心轮54与连接杆55带动升降活塞57重复升降,进而对位于斗形滤网66内部的污水以及积淤物进行挤压,使得污水更快穿过斗形滤网66并流入下壳体61内腔底部,升降活塞57重复升降时同步通过升降柱58带动升降板581重复升降,进而使螺杆582带动主动齿轮583重复旋转,此时从动齿轮68通过第二空心转杆64带动斗形滤网66重复旋转,进而对斗形滤网66内侧的污水以及积淤物进行甩动,进一步加快污水流出速度;
59.过滤后的污水通过开孔65进入到第二空心转杆64内部,然后通过回流管34进入到空腔32中,再由多个倾斜流道33喷出,进而在蓄水腔14内部的污水中形成循环水流,循环水流带动部分未沉淀的絮凝物以及部分浮起的积淤物循环运动,絮凝物以及积淤物在运动过程中靠近收集刮板21时,被第一空心转杆25所吸入,并重复上述过滤收集操作;
60.最后将出水管13上的截止阀打开,随后蓄水箱11内部处理后污水通过出水管13排出,积淤物则被斗形滤网66所收纳,当需要对斗形滤网66内部的积淤物进行清理时,使用者可以将连接螺栓63旋下,进而使下壳体61由上壳体41底部脱离,随后将斗形滤网66内部的积淤物倒出即可。
6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