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转子轴流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00546发布日期:2022-07-19 21:52阅读:95来源:国知局
双转子轴流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流风扇技术领域,具体为双转子轴流风扇。


背景技术:

2.现有生产和生活中,轴流风扇的应用非常广泛。轴流风扇要达到一定的风量需要提高转速,当转速提高到一定的速度时,送风效率会大大降低,且因为高转速以及生产安装误差,还会引起风扇叶片的振动以及噪音。而且振动会给设备带来一定的破坏,噪音会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品质。有效降低风扇的运行噪音,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噪声环境,提升使用体验。
3.另外,现有的轴流风扇通常为单叶轮,在叶轮叶根处的转速远小于叶梢处的转速。此时,叶梢的压力大于叶根,气流会通过叶根处泄漏,使得扇叶送风效率降低。且在叶轮与边框之间也容易出现泄压的情况,使得气体回流,降低了气体输送的效率。
4.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一种振动小、送风效率高、防回流且具有多种应用场景的轴流风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转子轴流风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扇振动大、噪音强、送风能力弱以及容易出现气体回流等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转子轴流风扇,该轴流风扇包括:上壳体以及下壳体,其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同轴固定设置;所述上壳体的轴心固定孔内通过轴承转动设置有上转轴,所述下壳体的轴心固定孔内通过轴承转动设置有下转轴;所述上转轴与所述下转轴相邻的两端部均固定设置有在转子组件,所述上壳体的轴心处与所述下壳体的轴心处均固定设置有定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与所述定子组件作用,用于带动所述转子组件转动;固定在所述上转轴上的所述转子组件上固定设置有内叶轮,用于轴流风扇壳体内靠近轴心处送风;固定在所述下转轴上的所述转子组件上固定设置有外叶轮,用于轴流风扇壳体内远离轴心处送风;所述内叶轮与所述外叶轮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内叶轮的内轮扇叶设置在所述外叶轮的外轮扇叶与所述转子组件之间。
7.进一步的,所述外叶轮还包括外轮轮毂、外轮轮圈、轮毂外圈,其中,所述外轮轮毂固定设置在位于所述下转轴上的所述转子组件上,所述外轮轮毂圆周沿径向向外均匀设置有导流筋或整流筋,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轮毂外圈;所述外轮扇叶的叶根固定设置在所述轮毂外圈上,所述外轮扇叶的叶梢与所述外轮轮圈固定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外轮轮圈的上侧边以及下侧边均固定设置有末端密封环,所述上壳体内壁以及所述下壳体内壁上均具有环形凹槽,所述末端密封环伸入所述环形凹槽内,用于形成动密封结构。
9.进一步的,所述内叶轮还包括内轮轮毂、内轮轮圈,其中,所述内轮轮毂固定设置在位于所述上转轴上的所述转子组件上,所述内轮扇叶的叶根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轮轮毂
上,所述内轮扇叶的叶梢与所述内轮轮圈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内轮轮圈上侧设置有中间密封环,所述中间密封环截面为倒u型,所述轮毂外圈的上侧边伸入到所述中间密封环内,用于形成动密封结构。
1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转轴上设置至少两个轴承,设置在所述上转轴下端的所述轴承和与其相邻所述轴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用于使所述上转轴、设置在所述上转轴下端的所述轴承以及所述转子组件上下浮动;所述下转轴上设置至少两个轴承,设置在所述下转轴上端的所述轴承和与其相邻所述轴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用于使所述下转轴、设置在所述下转轴上端的所述轴承以及所述转子组件上下浮动。
1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体以及所述下壳体的轴心固定孔内均设置有轴套,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轴套内。
1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通过柔性固定件进行固定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固定件包括:上柔性座、下柔性座和连接杆,其中,所述上柔性座和所述下柔性座中心具有通孔,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通孔,所述连接杆两端部沿径向向外延伸,延伸部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直径,用于防止所述上柔性座和所述下柔性座从所述连接杆上脱落;所述上柔性座和所述下柔性座侧壁均具有环形固定槽,所述上壳体上的卡环卡接在所述上柔性座上的环形固定槽内,所述下壳体上的卡环卡接在所述下柔性座上的环形固定槽内。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转子轴流风扇,该轴流风扇包括:上壳体以及下壳体,其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同轴固定设置;转轴穿过所述上壳体的轴心固定孔以及所述下壳体的轴心固定孔,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上部和下部均固定设置有两个轴承,所述转轴上部的所述轴承以及所述转轴下部的所述轴承外部均套设有轴套,所述轴套外部固定设置有转子组件,用于与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轴心固定孔外部的定子组件配合转动;所述转轴上部的所述转子组件上固定设置有内叶轮,用于轴流风扇壳体内靠近轴心处送风;所述转轴下部的所述转子组件上固定设置有外叶轮,用于轴流风扇壳体内远离轴心处送风;所述内叶轮与所述外叶轮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内叶轮的内轮扇叶设置在所述外叶轮的外轮扇叶与所述转子组件之间。
16.进一步的,所述外叶轮还包括外轮轮毂、外轮轮圈、轮毂外圈,其中,所述外轮轮毂固定设置在位于所述转轴下部的所述转子组件上,所述外轮轮毂圆周沿径向向外均匀设置有导流筋或整流筋,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轮毂外圈;所述外轮扇叶的叶根固定设置在所述轮毂外圈上,所述外轮扇叶的叶梢与所述外轮轮圈固定连接。
17.进一步的,所述外轮轮圈的上侧边以及下侧边均固定设置有末端密封环,所述上壳体内壁以及所述下壳体内壁上均具有环形凹槽,所述末端密封环伸入所述环形凹槽内,用于形成动密封结构。
18.进一步的,所述内叶轮还包括内轮轮毂、内轮轮圈,其中,所述内轮轮毂固定设置在位于所述转轴上部的所述转子组件上,所述内轮扇叶的叶根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轮轮毂上,所述内轮扇叶的叶梢与所述内轮轮圈固定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内轮轮圈上侧设置有中间密封环,所述中间密封环截面为倒u型,所述轮毂外圈的上侧边伸入到所述中间密封环内,用于形成动密封结构。
2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通过柔性固定件进行固定连接
2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具有以下益处:该轴流风扇的内叶轮与外叶轮以及外叶轮与壳体之间采用动密封结构,能够在轴流风扇高速转动时,有效的避免气体回流,大大提升送风效率。该轴流风扇内叶轮与外叶轮能够单独控制转速,通过提高内叶轮的转速进而缩小从转轴到壳体内壁之间的压力差,进一步的降低内叶轮叶根处的气体回流,提升送风效率。
22.另外,内叶轮和外叶轮采用浮动连接的方式,能够根据不同的转速,自适应调整叶轮的状态,降低振动的大小。
23.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主张的范围。
附图说明
24.下面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所附附图与说明书的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实施例三的爆炸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实施例四的爆炸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实施例五的剖视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的壳体连接方式实施例一结构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的壳体连接方式实施例二结构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的圆形壳体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的圆形壳体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的圆形壳体柔性连接示意图。
36.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子轴流风扇实施例六的剖视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上壳体、2-下壳体、3-轴承、4-上转轴、5-下转轴、6-转子组件、 7-定子组件、8-内叶轮、9-外叶轮、10-内轮扇叶、11-内轮轮毂、12
‑ꢀ
内轮轮圈、13-外轮扇叶、14-外轮轮毂、15-外轮轮圈、16-轮毂外圈、 17-导流筋、18-整流筋、19-末端密封环、20-环形凹槽、21-中间密封环、22-弹性件、23-轴套、24-柔性固定件、25-上柔性座、26-下柔性座、27-连接杆、28-转轴、29-轴承限位环、30-限位轴套、31-固定法兰、32-弹性乳钉、33-卡环、34-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39.现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
40.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多种改进和变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由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
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对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本技术说明书和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
4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转子轴流风扇,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该轴流风扇包括上壳体1以及下壳体2,其中,上壳体1与下壳体2同轴固定设置。上壳体1和下壳体2可以为方形结构,或者是如图9所示的圆形结构。另外,上壳体1的上部通风口和下壳体2的下部通风口处设置有导流筋17或整流筋18。具体的,进风口设置导流筋17,出风口设置整流筋18。
42.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壳体1的轴心固定孔内通过轴承3转动设置有上转轴4,下壳体2的轴心固定孔内通过轴承3转动设置有下转轴5。上转轴4与下转轴5之间不接触。另外,在上壳体 1以及下壳体2的轴心固定孔内均设置有轴套23,轴承3设置在轴套 23内。即轴承与轴心固定孔之间设置有轴套23。
43.上转轴4与下转轴5相邻的两端部均固定设置有在转子组件6,转子组件6通过固定法兰31固定在上转轴4和下转轴5上。上壳体 1的轴心处与下壳体2的轴心处均固定设置有定子组件7,具体的,定子组件7固定设置在轴套23上。转子组件6与定子组件7作用,用于带动转子组件6转动。本实施例中,固定法兰31能够对靠近固定法兰31的轴承3进行位置限定,其他轴承3通过设置在上转轴4 上的卡簧进行位置限定。另外,位于上转轴4上端部以及位于下转轴 5下端部的轴承3的轴承外环的外侧通过设置在轴套23上的主城限位环29进行位置限定,轴承内环的外侧通过卡簧尽心该位置限定。
44.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位于上转轴4处的转子组件6 与位于下转轴5处的转子组件6可以是同向转动,也可以是逆向转动。如图2所示,上转轴5和下转轴6同向转动。如图5所示,上转轴5 和下转轴6逆向转动,两个转轴分别实现正转和反转,即两个电机分别进行正反转,能够降低湍振现象。
45.固定在上转轴4上的转子组件6上固定设置有内叶轮8,用于轴流风扇壳体内靠近轴心处送风。固定在下转轴5上的转子组件6上固定设置有外叶轮9,用于轴流风扇壳体内远离轴心处送风。内叶轮8 与外叶轮9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内叶轮8的内轮扇叶10设置在外叶轮9的外轮扇叶13与转子组件6之间。另外,外叶轮9的外轮扇叶 13与转子组件6之间为镂空设置,用于内叶轮8送风。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
46.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外叶轮9还包括外轮轮毂14、外轮轮圈15、轮毂外圈16。其中,外轮轮毂14固定设置在位于下转轴5上的转子组件6上,外轮轮毂14圆周沿径向向外均匀设置有导流筋17或整流筋18,用于固定连接轮毂外圈16。当内叶轮8向下送风时,外轮轮毂14圆周沿径向向外均匀设置整流筋18;当内叶轮8 向上送风时,外轮轮毂14圆周沿径向向外均匀设置导流筋17。导流筋17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尽量减小气流流动紊乱。整流筋18一般设置在内轮扇叶10或外轮扇叶13的送风方向,用于调整气流方向。
47.外轮扇叶13的叶根固定设置在轮毂外圈16上,外轮扇叶13的叶梢与外轮轮圈15固定连接。一般的,外轮扇叶13、外轮轮毂14、外轮轮圈15、轮毂外圈16以及导流筋17或整流筋18一体成型,有助于提升外叶轮9的结构强度。
48.另外,外轮轮圈15的上侧边以及下侧边均固定设置有末端密封环19,上壳体1内壁以及下壳体2内壁上均具有环形凹槽20,末端密封环19伸入环形凹槽20内,用于形成动密封结构。环形凹槽20 可以是沿径向延伸,也可以是沿轴向向上或向下延伸,形成u型切面。如图1所示,环形凹槽20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内壁上,且沿轴向向上或向下延伸,环形凹槽
20的纵切面为u型切面,末端密封环19伸入环形凹槽20内部,且不与环形凹槽20接触,形成动密封结构,能够降低气流泄漏,保证该轴流风扇壳体内外的气压差,提升出风效率。
49.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内叶轮8还包括内轮轮毂11、内轮轮圈12。其中,内轮轮毂11固定设置在位于上转轴4上的转子组件6上,内轮扇叶10的叶根固定设置在内轮轮毂11上,内轮扇叶10的叶梢与内轮轮圈12固定连接。内轮扇叶10、内轮轮毂11和内轮轮圈12一体成型,有助于提升内叶轮8的结构强度。
50.另外,内轮轮圈12上侧设置有中间密封环21,中间密封环21 截面为倒u型,轮毂外圈16的上侧边伸入到中间密封环21内,且不与中间密封环21接触,用于形成动密封结构,进一步的能够降低气流泄漏,保证该轴流风扇壳体内外的气压差,提升出风效率。
5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设置内叶轮8和外叶轮9,通过调高内叶轮8的转速,尽量平衡内叶轮8所在位置和外叶轮9所在位置的气压差,避免气流从内叶轮8处泄漏。设置一个叶轮的结构时,叶轮叶根处的转速远小于叶梢处的转速,此时,叶梢的压力大于叶根,气流会通过叶根处泄漏,使得扇叶送风效率降低。
52.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内轮扇叶10和外轮扇叶13的倾斜方向相同,上下两个转子组件6的转动方向相同,此时内叶轮8和外叶轮 9均向一个方向送风。该实施例中,内轮扇叶10和外轮扇叶13均向下倾斜,转子组件6均逆时针旋转,此时内叶轮8和外叶轮9均向下送风。
53.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内轮扇叶10和外轮扇叶13的倾斜方向不相同,上下两个转子组件6的转动方向相同,此时内叶轮8和外叶轮9的送风方向相反。该实施例中,内轮扇叶10向上倾斜,外轮扇叶13向下倾斜,转子组件6均逆时针旋转,此时内叶轮8向上送风,外叶轮9向下送风。
54.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内轮扇叶10和外轮扇叶13的倾斜方向不相同,上下两个转子组件6的转动方向相同,此时内叶轮8和外叶轮9的送风方向相反。该实施例中,内轮扇叶10向上倾斜,外轮扇叶13向下倾斜,转子组件6均逆时针旋转,此时内叶轮8向上送风,外叶轮9向下送风。
55.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内轮扇叶10和外轮扇叶13的倾斜方向不相同,即一个向逆时针方向倾斜,一个向顺时针方向倾斜。且上下两个转子组件6的转动方向不相同,此时内叶轮8和外叶轮9的送风相同。该实施例中,内轮扇叶10与外轮扇叶13均向下倾斜,且内轮扇叶10逆时针方向向下倾斜,外轮扇叶13顺时针方向向下倾斜,转子组件6转动方向相反,此时内叶轮8与外叶轮9均向下送风。
56.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为圆形,内轮扇叶 10和外轮扇叶13的倾斜方向相同,均向下倾斜,上下两个转子组件 6的转动方向相同,此时内叶轮8和外叶轮9均向下送风。
57.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为圆形,内轮扇叶10和外轮扇叶13的倾斜方向相同,均向上倾斜,上下两个转子组件6的转动方向相同,此时内叶轮8和外叶轮9均向上送风。
58.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转轴4上设置至少两个轴承3,设置在上转轴4下端的轴承3和与其相邻轴承3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22,用于使的两轴承之间的间距可变,带动上转轴4、设置在上转轴 4下端的轴承3以及转子组件6上下浮动,进而带动内叶轮8上下浮
动,使得内叶轮8能够根据转速情况自适应调整其上下位置,降低振动的产生。优选的,弹性件22为弹簧,弹簧套设在上转轴4上。
59.下转轴5上设置至少两个轴承3,设置在下转轴5上端的轴承3 和与其相邻轴承3之间设置有弹性件22,用于使下转轴5、设置在下转轴5上端的轴承3以及转子组件6上下浮动,进而带动外叶轮9上下浮动,使得外叶轮9能够根据转速情况自适应调整其上下位置,降低振动的产生。优选的,弹性件22为弹簧,弹簧套设在下转轴5上。
60.如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套23内壁具有限位凸环,设置在上转轴4上端端部的轴承3与限位凸环之间设置有弹性件22,用于使的轴承3与限位凸环之间的间距可变,进而使得上转轴4、设置在上转轴4下端的轴承3以及转子组件6上下浮动,进而带动内叶轮8 上下浮动,使得内叶轮8能够根据转速情况自适应调整其上下位置,降低振动的产生。优选的,弹性件22为弹簧,弹簧套设在上转轴4 上。
61.同理,设置在下转轴5下端端部的轴承3与限位凸环之间设置有弹性件22,用于使的轴承3与限位凸环之间的间距可变,进而使得下转轴5、设置在下转轴5上端的轴承3以及转子组件6上下浮动,进而带动外叶轮9上下浮动,使得外叶轮9能够根据转速情况自适应调整其上下位置,降低振动的产生。优选的,弹性件22为弹簧,弹簧套设在下转轴5上。
62.如图7所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通过螺栓或螺钉等固定件进行固定连接。
63.如图8所示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通过柔性固定件24进行固定连接。通过柔性固定件24连接上壳体1和下壳体2能够降低振动的传递效率。
64.具体的,柔性固定件24包括:上柔性座25、下柔性座26和连接杆27。其中,上柔性座25和下柔性座26中心具有通孔,连接杆 27穿过通孔,连接杆27两端部沿径向向外延伸,延伸部直径大于通孔直径,用于防止上柔性座25和下柔性座26从连接杆27上脱落。
65.上柔性座25和下柔性座26侧壁均具有环形固定槽,上壳体1上的卡环33卡接在上柔性座25上的环形固定槽内,下壳体2上的卡环 33卡接在下柔性座26上的环形固定槽内。
66.上柔性座25和下柔性座26的上下面、侧壁以及环形固定槽的上下面都具有弹性乳钉32,弹性乳钉32用于减小接触面积,起到降低振动传递的效果。
67.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柔性固定件24的上柔性支座25侧壁卡接上壳体1的卡环33,柔性固定件24的下柔性支座26侧壁卡接下壳体2上的卡环33,连接杆27穿过上柔性座25、下柔性座26的中心通孔以及底板34的连接孔,并通过螺钉等固定件拧紧在连接杆 27的两端,将上壳体1、下壳体2以及底板34柔性连接在一起。
68.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转子轴流风扇的实施例,该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轴流风扇包括:上壳体1以及下壳体2,其中,上壳体1与下壳体2同轴固定设置上壳体1和下壳体2可以为方形结构,或者是如图9所示的圆形结构。另外,上壳体1的上部通风口和下壳体2的下部通风口处设置有导流筋17或整流筋18。具体的,进风口设置导流筋17,出风口设置整流筋18。
69.具体实施方式中,转轴28穿过上壳体1的轴心固定孔以及下壳体2的轴心固定孔,与上壳体1和下壳体2固定连接。
70.转轴28的上部和下部均固定设置有两个轴承3,转轴28上部的轴承3以及转轴28下部的轴承3外部均套设有轴套23,且转轴28 上部和转轴28下部相邻的轴承3之间设置有限
位轴套30,用于避免轴承接触以及限位。上壳体1轴心固定孔限制转轴28上端部的轴承 3向上位移,下壳体2轴心固定孔限制转轴28下端部的轴承3向下位移。轴承3相对于轴套23以及转轴28能够实现滑动位移,且轴套 23相对于转轴28能够实现轴向位移。轴套23两端口均设置有轴承限位环29,用于防止轴承3从轴套23内滑出。该实施例中,在同一个轴套23内的相邻两个轴承3之间设置有有弹性件22,用于为两个轴承3提供弹性力。
71.轴套23外部固定设置有转子组件6,用于与固定设置在上壳体1 或下壳体2轴心固定孔外部的定子组件7配合转动。在转轴28上部的转子组件6上固定设置有内叶轮8,用于轴流风扇壳体内靠近轴心处送风。在转轴28下部的转子组件6上固定设置有外叶轮9,用于轴流风扇壳体内远离轴心处送风。内叶轮8与外叶轮9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内叶轮8的内轮扇叶10设置在外叶轮9的外轮扇叶13与转子组件6之间。另外,外叶轮9的外轮扇叶13与转子组件6之间为镂空设置,用于内叶轮8送风。
72.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外叶轮9还包括外轮轮毂14、外轮轮圈15、轮毂外圈16。其中,外轮轮毂14固定设置在位于转轴 28下部的转子组件6上,外轮轮毂14圆周沿径向向外均匀设置有导流筋17或整流筋18,用于固定连接轮毂外圈16。当内叶轮8向下送风时,外轮轮毂14圆周沿径向向外均匀设置整流筋18;当内叶轮8 向上送风时,外轮轮毂14圆周沿径向向外均匀设置导流筋17。导流筋17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尽量减小气流流动紊乱。整流筋18一般设置在内轮扇叶10或外轮扇叶13的送风方向,用于调整气流方向。
73.外轮扇叶13的叶根固定设置在轮毂外圈16上,外轮扇叶13的叶梢与外轮轮圈15固定连接。一般的,外轮扇叶13、外轮轮毂14、外轮轮圈15、轮毂外圈16以及导流筋17或整流筋18一体成型,有助于提升外叶轮9的结构强度。
74.另外,外轮轮圈15的上侧边以及下侧边均固定设置有末端密封环19,上壳体1内壁以及下壳体2内壁上均具有环形凹槽20,末端密封环19伸入环形凹槽20内,用于形成动密封结构。该动密封结构一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动密封结构相同。
75.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内叶轮8还包括内轮轮毂11、内轮轮圈12。其中,内轮轮毂11固定设置在位于转轴28上部的转子组件6上,内轮扇叶10的叶根固定设置在内轮轮毂11上,内轮扇叶 10的叶梢与内轮轮圈12固定连接。内轮扇叶10、内轮轮毂11和内轮轮圈12一体成型,有助于提升内叶轮8的结构强度。
76.另外,内轮轮圈12上侧设置有中间密封环21,中间密封环21 截面为倒u型,轮毂外圈16的上侧边伸入到中间密封环21内,用于形成动密封结构。该动密封结构一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动密封结构相同。
77.本实施例中设置内叶轮8和外叶轮9,通过调高内叶轮8的转速,尽量平衡内叶轮8所在位置和外叶轮9所在位置的气压差,避免气流从内叶轮8处泄漏。设置一个叶轮的结构时,叶轮叶根处的转速远小于叶梢处的转速,此时,叶梢的压力大于叶根,气流会通过叶根处泄漏,使得扇叶送风效率降低。
78.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通过柔性固定件24进行固定连接。通过柔性固定件24连接上壳体1和下壳体2能够降低振动的传递效率。
79.具体的,柔性固定件24包括:上柔性座25、下柔性座26和连接杆27。其中,上柔性座25和下柔性座26中心具有通孔,连接杆 27穿过通孔,连接杆27两端部沿径向向外延伸,延伸部直径大于通孔直径,用于防止上柔性座25和下柔性座26从连接杆27上脱落。
80.上柔性座25和下柔性座26侧壁均具有环形固定槽,上壳体1上的卡环33卡接在上柔性座25上的环形固定槽内,下壳体2上的卡环 33卡接在下柔性座26上的环形固定槽内。
81.上柔性座25和下柔性座26的上下面、侧壁以及环形固定槽的上下面都具有弹性乳钉32,弹性乳钉32用于减小接触面积,起到降低振动传递的效果。
8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