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增压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24706发布日期:2022-06-15 14:3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液增压缸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气动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液增压缸。


背景技术:

2.由气动技术发展而成的各类气动元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设备或生产线上。增压缸是结合气缸和油缸优点而改进设计的缸体结构,缸内的活塞杆接触工作件后自动启程,动作速度快、传动稳定、结构简单、出力调整容易、安装容易、所占用空间小、故障少无温升、寿命长以及噪声小。现有技术中的增压缸结构复杂,并且在缸体内的液压油少于规定量时,无法自动补油,需要采用辅助工具进行维修补油,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增大了工作量且增加了维护成本,还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增压缸,结构紧凑,能够自动补油,节省维修补油时间,减小工作量以及维护成本。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气液增压缸,包括:
6.气缸筒,气缸筒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前端盖和后端盖,前端盖上设有第一进气口,后端盖上设有第二进气口;
7.油缸,油缸安装在前端盖上,油缸的右端贯穿前端盖并伸入气缸筒内;
8.活塞杆,活塞杆设置在油缸内,且右端从油缸的右端中穿出;
9.活塞,活塞设置在活塞杆上,且与气缸筒滑动连接;
10.补油组件,补油组件与油缸连通,用于对油缸进行补油。
11.进一步地,前端盖内设有补油通道,油缸上设有与补油通道连通的进油口,补油组件包括补油杯,补油杯设置在前端盖上,且其底端开设有与补油通道连通的通孔。
12.进一步地,补油杯包括油筒、设置在油筒顶端的上端盖和设置在油筒底端的下端盖,上端盖上设有两个螺纹通孔,螺纹通孔内设有螺塞,下端盖安装于前端盖上,通孔设置在下端盖上。
13.进一步地,通孔上设有挡油罩,挡油罩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竖直部设置在通孔内,竖直部内设有贯穿其上下两端的竖直通道,水平部上沿水平方向开设有若干水平通道,水平通道一端与竖直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水平部的外部连通。
14.进一步地,油缸内侧壁上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y形密封圈、第二y形密封圈和第三y形密封圈,第一y形密封圈和第二y形密封圈分别设置在进油口的两侧,第一y形密封圈和第二y形密封圈的开口朝向油缸的左端,第三y形密封圈的开口朝向油缸的右端。
15.进一步地,还包括活塞螺母,活塞套设在活塞杆上,活塞的左侧由活塞杆限位,右侧由固定在活塞杆上的活塞螺母固定。
16.进一步地,后端盖的左侧面上设有供活塞螺母插入的凹槽,凹槽开口处设有缓冲
密封圈,缓冲密封圈与活塞螺母过盈配合,后端盖上设有与凹槽连通的缓冲气口,缓冲气口内设有针阀。
17.进一步地,油缸的左端设有防震压力表。
18.进一步地,油缸的外侧壁上设有环形凸缘,前端盖上安装有用于将环形凸缘压紧在前端盖上的压盖。
19.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脚架,两个脚架分别设置在前端盖和后端盖上。
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补油组件内的存储有液压油,通过补油组件与油缸连通,实现对油缸自动补油的目的,从而需要采用辅助工具进行维修补油,节省维修补油时间,减小工作量以及维护成本,减轻用户的经济负担。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的俯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中补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气缸筒,2-前端盖,21-第一进气口,22-补油通道,23-压盖,3-后端盖,31-第二进气口,32-凹槽,33-缓冲密封圈,34-缓冲气口,35-针阀,4-油缸,41-进油口,42-第一y形密封圈,43-第二y形密封圈,44-第三y形密封圈,45-环形凸缘,5-活塞杆,6-活塞,7-补油杯,71-通孔,72-油筒,73-上端盖,74-下端盖,75-螺塞,76-挡油罩,761-水平部,7611-水平通道,762-竖直部,7621-竖直通道,8-活塞螺母,9-防震压力表,10-脚架。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
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的俯视图。一种气液增压缸,包括气缸筒1、油缸4、活塞杆5、活塞6和补油组件,气缸筒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前端盖2和后端盖3,前端盖2上设有第一进气口21,后端盖3上设有第二进气口31,油缸4安装在前端盖2上,油缸4的右端贯穿前端盖2并伸入气缸筒1内,活塞杆5设置在油缸4内,且右端从油缸4的右端中穿出,活塞6设置在活塞杆5上,且与气缸筒1滑动连接,补油组件与油缸4连通,用于对油缸4进行补油。
31.请结合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中补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前端盖2内设有补油通道22,油缸4上设有与补油通道22连通的进油口41,补油组件包括补油杯7,补油杯7设置在前端盖2上,且其底端开设有与补油通道22连通的通孔71。补油杯7内的液压油从其底端的通孔71流入补油通道22,通过补油通道22和油缸4上的进油口41流至油缸4内,实现对油缸4的自动补油。在前端盖2上开设补油通道22,使得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的结构更加紧凑。优选地,补油杯7的底端与前端盖2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补油杯7包括油筒72、设置在油筒72顶端的上端盖73和设置在油筒72底端的下端盖74,上端盖73上设有两个螺纹通孔71,螺纹通孔71内设有螺塞75,下端盖74安装于前端盖2上,通孔71设置在下端盖74上。该设置便于组装补油杯7,上端盖73上开设有两个螺纹通孔71,目的是在想补油杯7加油时,一个螺纹通孔71入油,另一个螺纹通孔71排气,在加油后,用螺塞75封住两个螺纹通孔71,补油杯7即可正常工作。在一实施例中,上端盖73上表面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台阶。该设置在加油时,防止液压油从上端盖73溅出到外部。
32.在一实施例中,通孔71上设有挡油罩76,挡油罩76包括水平部761和竖直部762,竖直部762设置在通孔71内,竖直部762内设有贯穿其上下两端的竖直通道7621,水平部761上沿水平方向开设有若干水平通道7611,水平通道7611一端与竖直通道7621连通,另一端与水平部761的外部连通。在油缸4内的液压油回流至补油杯7时,通过挡油罩76上的竖直通道7621和水平通道7611可以防止液压油喷射形成油雾,从而使补油杯7内液压油平稳上升,工作稳定。
33.在一实施例中,油缸4内侧壁上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y形密封圈42、第二y形密封圈43和第三y形密封圈44,第一y形密封圈42和第二y形密封圈43分别设置在进油口41的两侧,第一y形密封圈42和第二y形密封圈43的开口朝向油缸4的左端,第三y形密封圈44的开口朝向油缸4的右端。第一y形密封圈42为增压密封圈,当活塞杆5从右向左插入第一y形密封圈42后,阻挡油缸4上的进油口41,并使得油缸4左端的液压油增压,油缸4的左端通过油管驳接至工作油缸4,使工作油缸4工作。第二y形密封圈43是用于密封液压油,防止油缸4内的液压油串漏至气缸筒1内。第三y形密封圈44是密封气体,防止气缸筒1内的压缩空气串漏至油缸4内。采用第一y形密封圈42、第二y形密封圈43和第三y形密封圈44,确保压缩空气与液压油隔离,不让压缩空气与液压油接触,这样压缩空气中的水分就无法接触液压油从而
就避免了液压油的乳化现象,从而避免液压油乳化导致与液压油接触的活塞杆5、油缸4等部件锈蚀老化,大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的实用寿命。
34.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还包括活塞螺母8,活塞6套设在活塞杆5上,活塞6的左侧由活塞杆5限位,右侧由固定在活塞杆5上的活塞螺母8固定。活塞6和活塞杆5采用分体式结构,使得活塞6与活塞杆5之间的固定更加方便,更加安全可靠。在一实施例中,后端盖3的左侧面上设有供活塞螺母8插入的凹槽32,凹槽32开口处设有缓冲密封圈33,缓冲密封圈33与活塞螺母8过盈配合,后端盖3上设有与凹槽32连通的缓冲气口34,缓冲气口34内设有针阀35。该设置起到缓冲活塞杆5的作用,活塞6在气缸筒1内向右移动时,气缸筒1内的压缩空气从后端盖3上的排气口排出,在此过程中,当活塞螺母8向右移动并插入凹槽32时,由于活塞螺母8与缓冲密封圈33过盈配合,此时凹槽32的排气气流受阻,只能从缓冲气口34内的针阀35排气,导致凹槽32内压力升高,形成气垫,阻碍了活塞螺母8插入凹槽32,从而迫使活塞螺母8速度减慢,从而达到缓冲效果,有效减小活塞杆5向右移动时,活塞螺母8与后端盖3碰撞噪音。
35.在一实施例中,油缸4的左端设有防震压力表9。通过防震压力表9显示油缸4的压力值。
36.在一实施例中,油缸4的外侧壁上设有环形凸缘45,前端盖2上安装有用于将环形凸缘45压紧在前端盖2上的压盖23。环形凸缘45用于限制油缸4穿过前端盖2的长度,然后通过压盖23与前端盖2夹紧油缸4上的环形凸缘45,使得油缸4固定安装于前端盖2上。采用该设置,使得气缸、活塞杆5与油缸4的同心度更好,工作更加畅顺可靠。
37.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还包括两个脚架10,两个脚架10分别设置在前端盖2和后端盖3上。便于将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装于设备机台上。
38.以下简单说明本实用新型气液增压缸的使用过程:
39.通过外部高压气源对后端盖3上的第二进气口31持续输送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进入气缸筒1内并通至活塞6的右端,通过压缩空气向左推动活塞6,使得活塞杆5向左移动,从而通过活塞杆5推动油缸4内的液压油进行增压;通过外部高压气源对前端盖2上的第一进气口21持续输送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进入气缸筒1内并通至活塞6的左端,通过压缩空气向右推动活塞6,使得活塞杆5向右移动,实现油缸4液压油的卸压,然后补油杯7内的液压油可通过其底端通孔71、补油通道22和进油口41流入油缸4内,对油缸4进行补油。
4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补油组件内的存储有液压油,通过补油组件与油缸4连通,实现对油缸4自动补油的目的,从而需要采用辅助工具进行维修补油,节省维修补油时间,减小工作量以及维护成本,减轻用户的经济负担。
4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