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36281发布日期:2022-09-06 23:46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气液分离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2.离心式压缩式在运行过程中要对滑动轴承进行油膜润滑和冷却;稀油站中的汽车机油通过螺杆泵抽至过滤器,经过滤之后进行油冷却器降温然后齿轮箱或者滑动轴承电机中;轴瓦润滑和降温的过程中,会产生高温蒸发,从而产生大量的油雾,这些油雾会沿着回油管回到稀油站内,从而使稀油站内部充满油雾,并容易泄漏;目前的油气分离器过滤效果较低,使用寿命较短,且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
4.本技术提供一种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包括:
5.滤筒:所述滤筒具有过滤空腔,所述滤筒的底部开设有出油孔与进气孔;所述出油孔与所述进气孔均连通所述过滤空腔;所述过滤空腔内安装有过滤装置;
6.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稀油站的排气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进气孔连接;所述进气管内设置有折流片组,所述折流片组包括第一固定轴和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轴上的若干个折流片,若干所述折流片沿所述第一固定轴轴线的方向分布在所述第一固定轴上;
7.出油管:所述出油管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出油孔连接,所述第四端连接所述稀油站的排气管;
8.吸气装置:所述吸气装置安装于所述滤筒远离所述进气管的一端;所述吸气装置具有吸气口;
9.吸气管组:所述吸气管组连通所述过滤空腔与所述吸气口。
10.根据本技术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吸气管组包括环形吸气管以及与所述环形吸气管相连通的导气管;所述环形吸气管套设在所述滤筒的外部,所述环形吸气管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过滤空腔连通的若干连通口;所述导气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气口。
11.根据本技术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气管具有第五端与第六端;所述环形吸气管与所述导气管的中部连通;所述第五端连接所述吸气口;所述第六端设置有第一球阀。
12.根据本技术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折流片在与所述第一固定轴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为扇形,相邻两个所述折流片在与所述第一固定轴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形成一个圆形。
13.根据本技术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空腔底部具有安装面,所述过滤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面;所述过滤装置将所述过滤空腔分为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所述
第一空腔位于所述过滤装置与所述滤筒之间;所述出油孔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14.根据本技术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面围绕所述进气孔设置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位于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环形凸起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孔洞。
15.根据本技术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环形凸起远离所述安装面的一端设置有漏空的盖板,所述第一固定轴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
16.根据本技术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装置具有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
17.根据本技术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出油管设置有第二球阀;所述第四端插设在所述进气管内,并沿所述进气管延伸到所述稀油站的排气管内。
18.根据本技术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滤筒远离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吸气装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应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连,且二者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包括滤筒、进气管、出油管、吸气装置以及吸气管组;所述滤筒的底部开设有出油孔与进气孔;所述过滤空腔内安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稀油站的排气管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孔连接;所述进气管内设置有折流片组,所述折流片组包括第一固定轴和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轴上的若干个折流片,若干所述折流片沿所述第一固定轴轴线的方向分布在所述第一固定轴上;所述出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油孔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稀油站的排气管;所述吸气装置安装于所述滤筒远离所述进气管的一端;所述吸气管组连通所述过滤空腔与所述吸气口;在使用时,启动所述吸气装置,稀油站内油雾混合气体进入所述进气管,经所述折流片组的区域进入所述过滤空腔,同时有部分油雾在折流片组处冷凝成油滴,并倒流回稀油站;剩余的混合气体经过滤装置将油雾分离出来,分离出的油雾在过滤装置内压缩成油滴并汇聚到底部,并经所述出油管与所述进气管倒流回所述稀油站内;过滤后的气体经吸气管组,由所述吸气口进入所述吸气装置内;这种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采用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过滤装置的工作量;延长了所述过滤装置的使用寿命,高效的去除了稀油站内因油温升高所导致的油雾,避免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
24.1、滤筒;11、过滤空腔;12、出油孔;13、进气孔;14、过滤装置; 15、第二固定轴;16、第一空腔;17、第二空腔;18、安装面;19、环形凸起;10、盖板;2、进气管;21、第一端;22、第二端;23、折流片组; 24、折流片;25、第一固定轴;3、出油管;31、第三端;32、第四端;33、第二
球阀;4、吸气装置;41、吸气口;5、吸气管组;51、环形吸气管; 511、连通口;52、导气管;521、第五端;522、第六端;523、第一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2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7.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包括:
28.滤筒1:所述滤筒1具有过滤空腔11,所述滤筒1的底部开设有出油孔12与进气孔13;所述出油孔11与所述进气孔13均连通所述过滤空腔 11;所述过滤空腔11内安装有过滤装置14;
29.进气管2:所述进气管2具有第一端21与第二端22,所述第一端21 与所述稀油站的排气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端21与所述进气孔13连接;所述进气管2内设置有折流片组23,所述折流片组23包括第一固定轴25 和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轴25上的若干个折流片24,若干所述折流片24沿所述第一固定轴25轴线的方向分布在所述第一固定轴25上;
30.出油管3:所述出油管具有第三端31与第四端32,所述第三端31与所述出油孔12连接,所述第四端32连接所述稀油站的排气管;
31.吸气装置4:所述吸气装置安装于所述滤筒1远离所述进气管2的一端;所述吸气装置4具有吸气口41;
32.吸气管组5:所述吸气管组5连通所述过滤空腔11与所述吸气口41。
33.具体地,所述滤筒1为柱状筒体结构;所述滤筒1底部开设有出油孔 12与进气孔13,所述出油孔12与所述进气孔13均为圆形孔洞,所述出油孔12与所述进气孔13均连通所述过滤空腔11;所述过滤空腔11内安装有过滤装置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14为滤芯;所述进气管2为直行管道,所述第一端21密封连接所述稀油站的排气管,所述第二端22与所述进气孔13连接;所述折流片组23设置在所述进气管21内;所述折流片组23包括第一固定轴25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轴25上的若干折流片 24,若干所述折流片24沿所述第一固定轴25轴线的方向分布在所述第一固定轴25上,所述第一固定轴25的轴线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三端31 与所述出油孔12连接,所述第四端32与所述稀油站的排气管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油气分离器的第一端设置有法兰,所述稀油站具有相对应的预留孔法兰,二者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吸气装置4设置在所述滤筒1 的顶部;所述吸气装置4具有吸气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气装置4为风机;所述吸气管组5连通所述过滤空腔11与所述吸气口41。
34.在使用时,启动风机,稀油站内的油雾混合气体由所述第一端21进入所述进气管2,经所述折流片组23的区域由所述进气孔13进入所述过滤空腔11,同时有部分油雾在折流片组23处冷凝成油滴,并倒流回稀油站;剩余的混合气体经过滤装置14将油雾分离出来,分离出的油雾在过滤装置14 内压缩成油滴并汇聚到底部,并经所述出油管3与所述进气管2倒流回所述稀油站内;过滤后的气体进入吸气管组5,由所述吸气口41进入所述风机内。
35.本技术提供的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过滤装置14的工作量,延长了所述过滤装置14的使用寿命,高效的过滤了稀油站内因油温升高所导致的油雾,避免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36.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与图3,所述吸气管组5包括环形吸气管51以及与所述环形吸气管51相连通的导气管52;所述环形吸气管51套设在所述滤筒1的外部,所述环形吸气管51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过滤空腔11连通的若干连通口511;所述导气管52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气口41。
37.具体地,所述环形吸气管51套设在所述滤筒1的外壁上;与所述环形吸气管51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过滤空腔11连通的圆形连通孔5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吸气管51的内侧等角度设置有三个连通口511;所述导气管52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吸气口41;通过这种结构平衡所述连通口 511处的压强;防止通口处的负压集中在一处;同时提高了气体的流通量,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8.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所述导气管52具有第五端521与第六端522;所述环形吸气管51与所述导气管52的中部连通;所述第五端521连接所述吸气口41;所述第六端522设置有第一球阀523。
39.具体地,所述第五端521与所述吸气口41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吸气管51的外侧与所述导气管52的中间区域连通;所述第一球阀523设置在所述环形吸气管51与所述导气管52的下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六端522内部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筒1的外壁上设置有可观测内部压强的真空表;当滤筒1内负压过大时,打开所述第一球阀523,外界的空气进入所述滤筒1平衡所述过滤空腔11内的压强;防止过滤空腔11内负压过大影响正常工作。
40.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所述折流片24在与所述第一固定轴25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为扇形,相邻两个所述折流片24在与所述第一固定轴25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形成一个圆形。
41.具体地,所述每个折流片24均为扇形结构,若干所述折流片24在沿所述第一固定轴25轴线的方向等距排列,若干所述折流片24平行安置在所述第一固定轴25上;相邻两个折流片24之间旋转角度不同,并形成螺旋状的通道;采用这种结构增加了油雾与所述折流片24的接触面积,同时保证气体了的流通。
42.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所述过滤空腔11底部具有安装面18,所述过滤装置14安装于所述安装面18;所述过滤装置14将所述过滤空腔11分为第一空腔16与第二空腔17;所述第一空腔16位于所述过滤装置14与所述滤筒1之间;所述出油孔12与所述第一空腔16连通,所述进气孔13与所述第二空腔17连通。
43.具体地,所述安装面18为圆形表面;所述过滤装置14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过滤装置14的开口端与所述安装面18连接,即所述过滤装置14外壁与所述滤筒1内壁之间的区域为所述第一空腔16,其次均为所述第二空腔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端与所述安装面18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垫,防止所述第二空腔内17的油雾混合气体直接进入所述第一空腔16;所述出油孔12开设在所述第一空腔16处,所述进气孔13开设在所述第二空腔17处。
44.当稀油站的油雾混合气体由所述进气管2进入所述第二空腔17,经所述过滤装置14去除油雾气体,油雾气体在所述过滤装置14内压缩成油滴;剩余气体进入所述第一空腔
16同时完成与油雾的分离。
45.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所述安装面18围绕所述进气孔13设置有环形凸起19;所述环形凸起19位于所述第二空腔17;所述环形凸起19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孔洞。
4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凸起19的内环半径与所述进气孔13 的半径相同;所述环形凸起19位于所述第二空腔17,所述环形凸起19上开设有多个矩形孔洞;当部分油滴进入所述第二空腔17内,经所述环形凸起19侧壁上的孔洞进入所述进气管2,并倒流回所述稀油站内,采用这种结构防止进入所述第二空腔17内的油液堆积。
47.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所述环形凸起19远离所述安装面18的一端设置有漏空的盖板10,所述第一固定轴25与所述盖板10固定连接。
48.具体地,所述盖板10为圆形结构;所述盖板10上开设有通口,所述第一固定轴25与所述盖板10的下表面焊接固定;采用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油雾混合气体进入所述第二空腔17,同时为所述折流片组23提供了固定位。
49.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所述过滤装置14具有第二固定轴15;所述第二固定轴15与所述盖板10固定连接。
50.具体地,所述第二固定轴15与所述盖板10的上表面螺栓连接,将所述过滤装置14固定在所述安装面18。
51.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所述出油管3设置有第二球阀33;所述第四端 32插设在所述进气管2内,并沿所述进气管2延伸到所述稀油站的排气管内。
5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滤筒1的外壁上设置有视镜,所述视镜用于观察所述第一空腔16内的油液;所述第四端32插设进所述进气管2,并延伸到所述稀油站内;采用这种结构减少了在所述稀油站的占地面积。
53.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所述滤筒1远离所述进气管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61;所述吸气装置4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61相对应第二连接件 62,所述第一连接件6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62相连,且二者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
54.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61为圆环结构,套设在所述滤筒1远离所述进气管2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62为与所述第一连接件61半径相同的圆形对接板;所述第一连接件6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62之间设有密封垫;防止气体从滤筒1顶部泄漏。
55.本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的工作原理:
56.(1)检查所述第一球阀523与所述第二球阀33是否关闭;
57.(2)启动所述风机,所述稀油站内的油雾混合气体进入所述进气管2,经过所述折流片组23进行部分冷凝后,剩余气体由所述盖板10的通口进入所述第二空腔17;
58.(3)油雾混合气体进入所述过滤装置14,当中的油雾被分离在所述过滤装置14内,并压缩成油滴,部分油滴进入所述第一空腔16,另一部分进入所述第二空腔17,进入第二空腔17内的油滴从所述环形凸起19的侧壁上的若干孔洞进入所述进气孔13,并倒流回所述稀油站内;
59.(4)过滤后的第一空腔16内的混合气体,经所述环形吸气管51与所述导气管52进入所述风机;
60.(5)观察所述滤筒1外壁上的所述真空表;当所述过滤空腔11内的负压过大时,打开所述第一球阀523,外界的气体由所述环形吸气管51进入所述过滤空腔11内,平衡压强;
61.(6)观察所述滤筒1外壁上的所述视镜;所述第一空腔16内的液面到达所述视镜时,关闭所述风机,打开所述第二球阀33,将所述第一空腔 16内的油液倒流回所述稀油站内。
62.本技术提供的离心式压缩机稀油站油气分离器有效的提高了所述过滤装置14的寿命,高效的过滤了混合气体中的油雾,避免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63.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