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07171发布日期:2022-09-14 10:30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循环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空气循环扇能够在封闭环境内驱动室内空气进行全方位的循环来活化空气;空气循环扇还能加速与室外空气交换而降低室内气温。现有技术空气循环扇工作原理为:风机工作高速运转驱动有螺旋角度的风叶,将室内空气吸到机器内部,然后将风机吸进来的高速气流汇聚成一个高强度的风束,并从风扇壳体的出风口处吹出,因其风束的风量集中在一束,其风速大且吹得远,从而带动室内空气进行全方位的循环,活化空气,并通过风的流动来降低室内温度。
3.现有的空气循环扇不足之处在于,旧有的风机带动风叶的结构汇聚高速气流形成风束的能力不足,从而使空气循环扇吹出的风力不足,输送距离有限,从而影响空气循环效果。
4.本实用新型即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研究提出。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循环扇不足之处在于,旧有的风机带动风叶的结构汇聚高速气流形成风束的能力不足,从而使空气循环扇吹出的风力不足,输送距离有限,从而影响空气循环效果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包括依次连接的底座、连接座以及风扇机构,所述风扇机构包括与连接座相连接的导风壳体,所述导风壳体内设有导风腔,所述导风壳体的一端上设有与导风腔相通的出风口,所述导风壳体上设有风洞,所述风洞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贯通导风壳体,所述出风口围绕风洞设置,所述导风壳体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个向外延伸的安装部,每一所述的安装部内设有与导风腔连通的送风通道,每一所述的送风通道内设有叶轮模组。
8.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导风壳体包括依次连通的圆柱筒体和圆台筒体,所述圆柱筒体的内径与圆台筒体的内径尺寸相等,所述圆台筒体与圆柱筒体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尺寸与圆柱筒体的外径尺寸相等,所述出风口设于圆台筒体的另一端,所述圆台筒体的外径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缩小,两个所述的安装部分别位于在圆柱筒体的两侧。
9.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圆台筒体设有出风口一端的外侧直径为h,所述所述圆台筒体与圆柱筒体连接的一端的外侧直径为h,所述h和h满足:0.9≤h/h≤1。
10.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导风壳体的另一端的截面呈“u”型状。
11.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导风壳体上设有导风框架,所述导风框架上设有多个等距间隔排列的竖向导风翅片,多个所述的竖向导风翅片包覆导风壳体,相邻的所述竖向导风翅片之间形成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用于导引出风口吹出的风。
12.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竖向导风翅片包括翅片a和翅片b,所述翅片a可拆卸地连接在翅片b上,所述导风框架上设有用于安装翅片b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数量与翅片b的数量相等。
13.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导风框架的两侧设有与安装部相对应的连接半环,所述安装部通过连接半环的开口卡入连接半环内。
14.如上所述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所述安装部上设有用于封闭送风通道的安装盖,所述安装盖上设有供叶轮模组吸风的吸风孔。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循环扇的风扇结构通过在导风壳体的两侧设置叶轮模组(叶轮模组比起旧有的风叶结构,具有更强的出风能力,产生的噪音更小),两侧的叶轮模组高速运转所产生高速气流通过对应的送风通道输送至导风腔内,并从出风口高速排出,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将会带动风洞附近的空气沿气流的出风方向流动,将风力放大,即在出风口处产生科恩达效应,有效增大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形成风力倍增的效果,且多个叶轮模组的设置增大了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加强空气循环扇汇聚高速气流形成风束的能力,增强空气循环扇吹出的风力以及风束的输送距离,从而保证空气循环效果,提高用户体验;通过采用将两个叶轮模组设置在壳体的两侧的设计,叶轮模组不安装在底座内,从而缩小底座的体积,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叶轮模组设置在出风壳体的两侧,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看起来更具科技感,更为美观。
17.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藏部分翅片b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图5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
24.图7为图5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26.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双侧进风的空气循环扇,包括依次连接的底座1、连接座2以及风扇机构3,所述风扇机构3包括与连接座2相连接的导风壳体4,所述导风壳体4内设有导风腔41,所述导风壳体4的一端上设有与导风腔41相通的出风口42,所述导风壳体4上设有风洞43,所述风洞43沿出风口42的出风方向贯通导风壳体4,所述出风口42围绕风洞43设置,所述导风壳体4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个向外延伸的安装部44,每一所述的安装
部44内设有与导风腔41连通的送风通道45,每一所述的送风通道45内设有叶轮模组46,每一所述叶轮模组46的出风口与对应的送风通道45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循环扇的风扇结构通过在导风壳体的两侧设置叶轮模组(叶轮模组比起旧有的风叶结构,具有更强的出风能力,产生的噪音更小),两侧的叶轮模组高速运转所产生高速气流通过对应的送风通道输送至导风腔内,并从出风口高速排出,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将会带动风洞附近的空气沿气流的出风方向流动,将风力放大,即在出风口处产生科恩达效应,有效增大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形成风力倍增的效果,且多个叶轮模组的设置增大了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加强空气循环扇汇聚高速气流形成风束的能力,增强空气循环扇吹出的风力以及风束的输送距离,从而保证空气循环效果,提高用户体验;通过采用将两个叶轮模组设置在壳体的两侧的设计,叶轮模组不安装在底座内,从而缩小底座的体积,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的结构更加紧凑,且叶轮模组设置在出风壳体的两侧,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看起来更具科技感,更为美观。
27.具体的,所述叶轮模组包括架设在风扇壳体内的叶轮外壳、设于叶轮外壳上的导风结构、设于叶轮外壳内的叶轮、以及设于叶轮外壳和导风结构之间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叶轮动作产生高压气流,所述导风结构用于导引所述叶轮所产生的高压气流经出风通道吹出;叶轮模组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叶轮高速旋转产生高速气流,然后高速气流通过导风结构增压、减速,引导高速气流从风扇壳体上的出风通道。
28.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壳体4包括依次连通的圆柱筒体48和圆台筒体49,所述圆柱筒体48的内径与圆台筒体49的内径尺寸相等,所述圆台筒体49与圆柱筒体48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尺寸与圆柱筒体48的外径尺寸相等,所述出风口42设于圆台筒体49的另一端,所述圆台筒体49的外径沿出风口42的出风方向逐渐缩小,两个所述的安装部44分别位于在圆柱筒体48的两侧;两侧叶轮模组高速运转所产生高速气流通过对应的送风通道输送至圆柱筒体内的导风腔,然后导引至圆台筒体的导风腔,通过缩小圆台筒体内的导风腔的体积,使风量随圆台筒体内导风腔体积的减小从而受到压缩集中,使出风口的出风体积也随之缩小,进一步提高出风口的出风风力,使用户在距离空气循环扇远离的位置处也能感受有较强的风力吹出。
29.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台筒体49设有出风口42一端的外侧直径为h,所述所述圆台筒体49与圆柱筒体48连接的一端的外侧直径为h,所述h和h满足:0.9≤h/h≤1;采用这样的设计,有效提高圆台筒体对风量的压缩效果,加强高速气流的压缩状况,进一步提高出风口的出风风力,所述h/h的数值优选为0.906,此时圆台筒体内的导风腔对风量的压缩效果为最佳;具体的,所述风洞的直径尺寸不变,即圆台筒体的内径尺寸不变,且圆柱筒体的外径尺寸也不变。
30.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壳体4的另一端的截面呈“u”型状;即导风壳体的底部呈圆弧形,减缓导风腔内的风力对导风壳体的底部的冲击磨损,提高壳体整体强度,并且降低噪音。
31.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壳体4上设有导风框架5,所述导风框架5上设有多个等距间隔排列的竖向导风翅片6,多个所述的竖向导风翅片6包覆导风壳体4,相邻的所述竖向导风翅片6之间形成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用于导引出风口42吹出的风;进一步限制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避免出风口的出风呈发散状,提高风力的聚拢性,提高空气循环扇的送风距离;且竖向导风翅片包覆导风壳体的外侧,使整个空气循环扇看起来更为美观,更具科技感。
32.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导风翅片6包括翅片a61和翅片b62,所述翅片a61可拆卸地连接在翅片b62上,所述导风框架5上设有用于安装翅片b62的安装槽51,所述安装槽51的数量与翅片b62的数量相等;便于用户对空气循环扇进行组装与拆卸,降低装配成本。
33.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框架5的两侧设有与安装部44相对应的连接半环52,所述安装部44通过连接半环52的开口卡入连接半环52内,结构简单。
34.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44上设有用于封闭送风通道45的安装盖441,所述安装盖441上设有供叶轮模组46吸风的吸风孔442,便于用户对安装部内的叶轮模组进行装卸、更换或维护等操作。
35.上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