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敞式进水池的水面消涡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14553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开敞式进水池的水面消涡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栗站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开敞式进水池水面涡带的消除技术。
【背景技术】
[0002]进水池是安装水栗进水管供栗吸水的栗站进水建筑物。进水池的主要作用是为水栗进口提供良好的进水条件。如果进水池内流速分布不均,甚至还有涡带必然会显著降低水栗的能量性能和汽蚀性能,甚至会导致水栗机组产生振动、无法工作。
[0003]在开敞式进水池的内部流动中,水面涡和附壁涡是开敞式进水池内易产生的两种涡带,其中水面涡根据其吸气情况,通常可分为四种形式:1型涡,水流旋转速度较慢,仅形成较浅的漏斗,尚未将空气带入水栗;π型涡,水流旋转速度加快,漏斗较深,已将空气断续地带入水栗,对水栗性能仅有轻微的影响;m型涡:水流旋转速度很快,漏斗已深入吸水管,空气连续进入水栗,对水栗的运行产生严重影响;IV型涡,水流在吸水管周围急剧旋转,漩涡中心与吸水管中心一致,大量空气进入水栗,水栗机组产生剧烈振动以致无法运行。在水栗吸水管淹没深度不够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水面涡,水面涡附近的水体压力急剧下降,流速梯度很大,水面涡随水流进入栗内易诱发水栗产生空化空蚀,降低过流量,对水栗及栗站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无论何种形式的水面涡形态均会对水栗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消除水面涡确保证栗站的安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0004]为消除中小型栗站开敞式进水池内的涡带,目前常采取的消涡措施有:在开敞式进水池内设置防涡梁、防涡斜板和消涡锥等,但这些消涡措施仅能消除附壁涡,并不能消除水面涡。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解决中小型栗站开敞式进水池水面涡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开敞式进水池的水上平盖板消涡装置。
[0006]本实用新型包括吸水管,在吸水管的下端同心连接喇叭管,其特征在于在吸水管的上部外套圆形飘浮盖。
[0007]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简单,生产制造容易,实用方便,将该装置直接投入开敞式的进水池中,在圆形飘浮盖的作用下,始终可保持本装置圆形飘浮盖以下部位置于水面下方,并且圆形飘浮盖呈水平,通过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地改善吸水管周边自由水面的水流条件,降低吸水管周边水面涡带产生的概率,且对进水池内部流态影响不大,为水栗进口提供良好入流条件。
[0008]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中小型栗站工程的建设与改造,可有效地消涡整流,改善栗装置的空化性能,提升栗装置的运行效率,且施工方便,造价低廉。
[0009]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圆形飘浮盖与喇叭管同心设置,可避免在以喇叭管中心为圆心的相同半径范围内的水面涡吸入喇叭管内部。
[0010]所述圆形飘浮盖的外径为吸水管外径的1.5?2.0倍。采用该外径比可起到节省材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防止吸水管周边的水面涡随水流进入喇叭管内部。
[0011]所述圆形飘浮盖的厚度为0.05?0.10m。该厚度可在保证漂浮盖刚度和强度的同时,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3]图1本实用新型在水池中的三维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水池中的正视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水池中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吸水管3的下端同心连接喇叭管4,在吸水管4的上部外套圆形飘浮盖I,并且,圆形飘浮盖I与喇叭管4同心设置。
[0017]圆形飘浮盖I呈扁圆柱体,圆形飘浮盖I内径Rl大小与吸水管4的外径相当,圆形飘浮盖I外径R2为吸水管4外径的1.5?2.0倍,厚度为0.05?0.10m。
[0018]圆形飘浮盖I可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加工制作,并以对开形式采用轻质螺栓等固定连接在吸水管3上。
[0019]图中,2为侧面开敞式进水池。
【主权项】
1.开敞式进水池的消涡装置,包括吸水管,在吸水管的下端同心连接喇叭管,其特征在于在吸水管的上部外套圆形飘浮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开敞式进水池的消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飘浮盖与喇叭管同心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开敞式进水池的消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飘浮盖的外径为吸水管外径的1.5?2.0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开敞式进水池的消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飘浮盖的厚度为0.05?0.10m。
【专利摘要】开敞式进水池的水面消涡装置,属于泵站工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在吸水管的下端同心连接喇叭管,在吸水管的上部外套圆形飘浮盖。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简单,生产制造容易,实用方便,将该装置直接投入开敞式的进水池中,在圆形飘浮盖的作用下,始终可保持本装置圆形飘浮盖以下部位置于水面下方,并且圆形飘浮盖呈水平,通过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地改善吸水管周边自由水面的水流条件,降低吸水管周边水面涡带产生的概率,且对进水池内部流态影响不大,为水泵进口提供良好入流条件。
【IPC分类】E03B11/16, F04D29/66
【公开号】CN205225878
【申请号】CN201521069185
【发明人】杨帆, 赵浩儒, 张友明, 翟仁洁, 金燕
【申请人】扬州大学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