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逆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17151阅读:15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向逆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逆止器,特别涉及是对双向逆止器的改进。
技术背景双向逆止器是机床和其它机械设备上用于精确定位的配件,主要作用是传动扭矩或切断 扭矩。现有的双向逆止器其内部设置一个楔块横在外环内壁上,偏心于外环内径,由一个弹 簧顶着这个楔块;楔块的一边是主动轴,另一边是从动轴。这种结构的双向逆止器存在以下 两个缺点而不能克服,其一,从动轴有1-3°的自由摆动,致使定位不够精准;其二,由于楔 块两端与外环内壁长期摩擦,逆止力矩因楔块和外环内壁的磨损逐步降低,因而使用寿命縮 短。发明内容为了克服楔块式双向逆止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双向逆止器。在原 有楔块式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套滚柱和弹簧,将楔块结构和滚柱结构相结合,充分利用 各自的优点,提高了定位精度,既延长了使用寿命,也增大了逆止力矩,使产品更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向逆止器,它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环、主动轴、从 动轴、位于外环内壁的楔块和弹簧,所述从动轴上与楔块垂直的两侧设有凸起,所述主动轴 的下半段分成4个主动轴拨块,所述凸起和主动轴拨块之间分别设有弹簧和滚柱。上述方案中,所述滚柱处的从动轴与外环内壁形成楔形空间,距离滚柱近的一端空间小,距离滚柱远的一端空间大。上述方案中,所述滚柱的高度大于楔块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逆止器具有以下特点1. 四个滚柱在弹簧的作用下, 一直都与外环内壁和从动轴保持接触,从动轴随时都是处 在双方向逆止状态,这样就克服了从动轴自由摆动的缺点。2. 滚柱与外环内壁之间是滚动摩擦,磨损系数降低。滚柱处在外环内壁和从动轴的夹角 内,既使各个部位都有磨损,在弹簧的作用下会自动补偿,延长了使用寿命。3. 滚柱与外环内壁和从动轴的接触面积比原楔块式结构的接触面积增大了 (楔块一端端 面高度为20咖,滚柱高度为30mm),因而逆止力矩增大了。4. 由于本实用新型双向逆止器逆止时是滚柱起主要作用,楔块只是在解脱逆止时才起作 用,所以磨损比原楔块式结构的要小,延长了使用寿命。由于上述特点,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逆止器提高了定位精度,不但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 也增大了逆止力矩,从而使产品更安全可靠。
附图翻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逆止器的全剖主视图; 图2是
图1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参照
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逆止器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环l、主动轴2、从动轴3、 位于外环内壁的楔块6和弹簧7,从动轴3上与楔块6垂直的两侧设有凸起31,主动轴2的下半段 分成4个主动轴拨块21,凸起31和主动轴拨块21之间设有四套弹簧5和滚柱4。上述方案中,所述滚柱4处的从动轴3与外环1的内壁形成楔形空间8,距离滚柱4近 的一端81空间小,距离滚柱4远的一端82空间大。 上述方案中,所述滚柱4的高度大于楔块6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外环1固定不动,从动轴3只有在主动轴2的带动下才能左 右两方向转动。主动轴2不动时,即使给予从动轴3—定的扭矩,也不能使其左右转动,这 是因为滚柱4在弹簧5的推动下,始终与外环1内壁和从动轴3接触,致使从动轴3两方向 都不能转动;需要从动轴3转动时,要先转动主动轴2,主动轴拨块21先拨动滚柱4继而拨 块楔块6,楔块6解脱逆止后,从动轴3才能随主动轴2转动。楔块式结构的优点是解脱逆止时转动比较平稳,缺点是定位精度差,使用寿命短。滚柱 式结构的优点是逆止力矩大、定位准确、使用寿命长。本实用新型的双向逆止器充分利用二 者的优点,把滚柱和楔块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件比较完善的产品。
权利要求1、一种双向逆止器,它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环、主动轴、从动轴、位于外环内壁的楔块和弹簧,其特征是,所述从动轴上与楔块垂直的两侧设有凸起,所述主动轴的下半段分成4个主动轴拨块,所述凸起和主动轴拨块之间分别设有弹簧和滚柱。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逆止器,其特征是,所述滚柱处的从动轴与外环内壁形成 楔形空间,距离滚柱近的一端空间小,距离滚柱远的一端空间大。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向逆止器,其特征是,所述滚柱的高度大于楔块的高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向逆止器,它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环、主动轴、从动轴、位于外环内壁的楔块和弹簧,所述从动轴上与楔块垂直的两侧设有凸起,所述主动轴的下半段分成4个主动轴拨块,所述凸起和主动轴拨块之间分别设有弹簧和滚柱。本实用新型在原有楔块式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套滚柱和弹簧,将楔块结构和滚柱结构相结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提高了定位精度,既延长了使用寿命,也增大了逆止力矩,使产品更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F16D1/00GK201031881SQ200720148819
公开日2008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8日
发明者于学增 申请人:于学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