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372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用于保护覆盖管体及管体表面的隔热材料,特别涉及保护管体弯曲部分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供给高温或低温气体的管体,为了防止内部的气体、流体与外部大气进行热交换,而在管体的表面覆盖隔热材料。因上述隔热材料相对而言耐久性差,因而在该隔热材料上安装由铁板或不锈钢板等形成的保护罩,并覆盖包含隔热材料在内的整个管体,从而保护该隔热材料,使隔热材料更有效地发挥隔热效果。 如上所述的保护罩,有分别适合于直管部分和弯曲部分的专用的保护罩。尤其是在弯曲部分所使用的保护罩,利用弹性材质将覆盖管体弯曲部的外径周面的外径覆盖体和从两侧覆盖管体弯曲部内径周面的内径覆盖体连接成一体,该内径覆盖体设置有可安装于管体的、可扩开的相对的端部,并且,该端部可自由地相互扣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图9是表示上述现有技术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100的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如图9所示,现有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100由外径覆盖体51和内径覆盖体52连接成一体而成,其中外径覆盖体51覆盖包含隔热材料60的管体50弯曲部的外径部,内径覆盖体52对应于管体50弯曲部的内径的形状。该内径覆盖体52中,在与管体50的内径部相应的部分处,向与管体50周面交叉的方向分开,而形成分别与管体50弯曲部的两侧面相应的两个内径覆盖体52、52,该两个内径覆盖体52、52在各自相对的端部自由扣合连接。使这两个内径覆盖体52、52相互扣合的扣合结构是将一方插入另一方内部而使其扣合所谓雌雄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第昭60-194696号公报但是,在采用该雌雄结构的扣合部53时,雌扣合部与雄扣合部相对,在雌扣合部中插入该雄扣合部,因此,不可避免地使该雌扣合部厚度增大形成突出部55,该突出部55使得使内径覆盖体52的内表面与管体分尚。如图9所不,该突出部55与内径覆盖体52的宽度L大致相同,因此安装时,使管体50从弯曲部保护罩100伸出的开口部56对内径造成影响,在将该弯曲部保护罩100安装于管体50时,该突出部55与管体50的内径表面抵触,在图9中,与覆盖管体50的隔热材料60的内径表面抵触,妨碍安装。由于该突出部55与管体50的内径表面抵触,使得对内径覆盖体52施加从内测向外侧的力,使左右内径覆盖体52、52所成的相对角度发生微小变化。因此,在将雄扣合部插入雌扣合部内时,不能维持适当的插入角度,使扣合两内径覆盖体52、52的操作变得困难。进一步,突出部55的顶角部54与管体50和隔热材料60的弯曲部内径抵触,使得管体50和隔热材料60的弯曲部内径表面与所安装弯曲部保护罩100的扣合部53之间形成阶梯部58,外观不佳。[0012]进一步,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管体50弯曲部保护罩100中,在3个弯折部处,将构成其雌雄扣合部52的金属板弯折三次,然后用型腔模切成内径覆盖体52的形状,因此,在扣合部的侧端部露出切断面,取用时要特别小心否则会被刮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使两内径覆盖体的扣合部位于内径覆盖体的外表面一侧,此时虽然与管体安装性能提高,但完成后的外观不佳,并且扣合部的顶角部露出于保护罩表面,因此在销售或组装作业等中,取用时要特别小心否则会被刮伤。这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有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管体弯曲部保护罩,其在安装于管体时,防止使其扣合连接的扣合部与管体的弯曲部内径抵触,提高安装性能。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管体弯曲部保护套,其由弹性材质构成,一体地连接覆盖管体弯曲部的外径周面的外径覆盖体和覆盖管体弯曲部的内径周面内径覆盖体,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内径覆盖体的内径部分向与管体交叉的方向分开,形成第一内径覆盖体和第二内径覆盖体,各相对的端部自由地扣合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中,一方的内径覆盖体具有将其端部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的一次弯折部;将一次弯折部的延长部分在中途向外侧翻折,与该一次弯折部相对而形成的二次弯折部;形成在该二次弯折部与所述一次弯折部之间的大致V字形槽部;和将所述二次弯折部的延长部分向内侧弯折形成的扣合卡齿,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在其端部具有与所述扣合卡齿自由扣合的扣合齿,所述二次弯折部和所述扣合卡齿所成锐角的角度,与所述内径覆盖体和所述扣合齿所成锐角的角度大致相同,所述一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在所述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端部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以下,并且所述一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大致平行,所述二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小于所述一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并且所述二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大致平行,所述扣合卡齿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在所述二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以下,并且所述扣合卡齿的两侧端边缘大致平行,所述第一内径覆盖体与所述第二内径覆盖体扣合连接时形成的扣合连接部分的厚度,从中央部向侧端边缘部逐渐变薄,在使侧端边缘部与所述管体的内径表面贴紧的状态下包裹管体。另外,上述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特征还在于所述一次弯折部在弯折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二次弯折部在弯折方向上的长度,成为将所述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的端部引导至所述大致V字形槽部的引导部。另外,上述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特征还在于当将所述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的端部嵌入形成于所述一方的内径覆盖体所述大致V字形的槽部时,所述扣合卡齿与所述扣合齿相扣合,而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的相对的端部,使两内径覆盖体成为一体。另外,上述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内径覆盖体中,所述扣合卡齿和所述扣合齿中的至少一方,在相对的端部相互离开的方向上连续设置有多级。[实用新型效果]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管体弯曲部保护套中,其由弹性材质构成,一体地连接覆盖管体弯曲部的外径周面的外径覆盖体和覆盖管体弯曲部的内径周面内径覆盖体,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内径覆盖体的内径部分向与管体周面交叉的方向分开,形成第一内径覆盖体和第二内径覆盖体,各相对的端部自由地扣合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中,一方的内径覆盖体具有将其端部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的一次弯折部;将一次弯折部的延长部分在中途向外侧翻折,与该一次弯折部相对而形成的二次弯折部;形成在该二次弯折部与所述一次弯折部之间的大致V字形槽部;和将所述二次弯折部的延长部分向内侧弯折形成的扣合卡齿,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在其端部具有与所述扣合卡齿自由扣合的扣合齿,所述二次弯折部和所述扣合卡齿所成锐角的角度,与所述内径覆盖体和所述扣合齿所成锐角的角度大致相同,所述一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在所述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端部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以下,并且所述一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大致平行,所述二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小于所述一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并且所述二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大致平行,所述扣合卡齿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在所述二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以下,并且所述扣合卡齿的两侧端边缘大致平行,所述第一内径覆盖体与所述第二内径覆盖体扣合连接时形成的扣合连接部分的厚度,从中央部向侧端边缘部逐渐变薄,在使侧端边缘部与所述管体的内径表面贴紧的状态下包裹管体。因此,在扣合两内径覆盖体将管体弯曲部保护罩安装于管体弯曲部时,由于扣合连接部分的厚度向内径覆盖体的两侧端边缘逐渐变薄,可防止扣合连接部分与管体弯曲部内径表面抵触,因此,能够提高将管体弯曲部保护罩与管体的安装性能,有效保护管体弯曲部。进一步,由于二次弯折部和扣合卡齿所 成锐角的角度,与内径覆盖体与扣合齿所成锐角的角度大致相同,因此在将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的端部插入形成于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的大致V字形槽部内时,扣合卡齿的外侧表面与扣合齿的外侧表面可相互滑动,可使扣合卡齿顺利地越过扣合齿。另外,扣合齿与扣合卡齿扣合时,扣合卡齿不会与未起扣合作用的相邻的扣合齿抵触,很容易就能使扣合卡齿与扣合齿牢固地扣合。另外,上述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特征还在于所述一次弯折部在弯折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二次弯折部在弯折方向上的长度,成为将所述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的端部引导至所述大致V字形槽部的引导部。因此,在扣合两内径覆盖体时,利用引导部可将具有扣合齿的内径覆盖体很自然地引导至大致V字形槽部内,因而,更容易将管体弯曲部保护罩安装于管体。另外,上述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特征还在于当将所述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的端部嵌入形成于所述一方的内径覆盖体所述大致V字形的槽部时,所述扣合卡齿与所述扣合齿相扣合,而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的相对端部,使两内径覆盖体成为一体。因此,从内径覆盖体到一次弯折部,从一次弯折部到二次弯折部,从二次弯折部到扣合卡齿,板宽逐渐变窄,可使扣合部侧端边缘部的厚度尽量薄,可防止安装于管体时,两内径覆盖体的连接部分与管体弯曲部内径抵触。另外,上述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内径覆盖体中,所述扣合卡齿和所述扣合齿中的至少一方,在相对的端部相互离开的方向上连续设置有多级。因此,在扣合时可使两内径覆盖体位于与所包裹的管体的直径相应的位置,在管体弯曲部处确实地安装,可有效地保护管体弯曲部。

图I是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立体图。[0025]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侧面图。图5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内径覆盖体中的扣合部的图。图6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内径覆盖体中的扣合齿的图。图7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内径覆盖体中的扣合部扣合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安装于管体弯曲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现有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实施方式的截面图。符号说明I外径覆盖体2a第一内径覆盖体2b第二内径覆盖体3a雌扣合部3b雄扣合部5 管体6隔热材料7—次弯折部8 二次弯折部9扣合卡齿10管体弯曲部保护罩IlV字形槽部15突出部19扣合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图I是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侧面图。如图I 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10(以下简称为弯曲部保护罩10)由外径覆盖体I和内径覆盖体2连接成一体而成,其中外径覆盖体I覆盖管体5弯曲部的外径周面,内径覆盖体2覆盖管体弯曲部的内径周面(参照图8)。如图2所示,外径覆盖体I是将多种形状的四边形的金属板20、21弯曲成半圆形,并通过焊接将多个半圆形金属板连接,形成使大致半圆筒形的体弯曲大致90度的形状,以与管体弯曲形状相应。内径覆盖体2的金属板弯曲成可覆盖管体5弯曲部内径的形状,形成向着管体5的弯曲部内径的方向宽度变窄的形状,并将内径覆盖体2与该外径覆盖体I连接为一体。内径覆盖体2具有第一内径覆盖体2a和第二内径覆盖体2b,它们在与管体的弯曲部内径相应的部分处,向与管体周面交叉的方向分开,相对的端部彼此在扣合部3处相互自由地扣合连接。在将该弯曲部保护罩10安装于管体5的弯曲部时,两内径覆盖体2a、2b从外径侧夹住管体5的弯曲部而将其覆盖,将管体5包容于弯曲部保护罩10内,并且在管体5的弯曲部内径处,将内径覆盖体2的扣合部3扣合。弯曲部保护罩10的特征在于该扣合部3,下面详细说明该扣合部3。另外,该外径覆盖体I和内径覆盖体2由弹性材料形成,安装时尽可能与管体5的弯曲部贴紧。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10的内径覆盖体2中的扣合部3的放大图,其中,图5(a)为主视图,图5(b)为侧面图。如图5(a)、(b)所不,扣合部3形成为,将一方端部插入另一方端部内而扣合的、所谓雌雄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内径覆盖体2a的端部的雌扣合部3a,和设置于第二内径覆 盖体2b的端部的雄扣合部3b。雌扣合部3a为夹持结构,其内部可插入雄扣合部3b,该夹持结构,由形成在第一内径覆盖体2a的端部的3个弯折部构成,且该夹持结构被设置于第一内径覆盖体2a的内表面一侧。该雌扣合部3a具有将第一内径覆盖体2a的端部向内侧弯曲形成的一次弯折部
7;将该一次弯折部7的延长部分在中途向外侧弯折,而与该一次弯折部7相对形成的二次弯折部8 ;将该二次弯折部8的延长部分向内侧弯折形成的、作为三次弯折部的扣合卡齿9,在二次弯折部8与一次弯折部7的相对部分,形成使后述的雄扣合部3b插入的大致V字形槽部11。使一次弯折部7的两侧端边缘7a、7b间的宽度在第一内径覆盖体2a端部的两侧端边缘2al、2a2间的宽度以下,并且使一次弯折部7的两侧端边缘7a、7b大致平行。使第二弯折部8的两侧端边缘8a、8b间的宽度比一次弯折部7的两侧端边缘7a、7b间的宽度小,并且使二次弯折部8的两侧端边缘8a、8b大致平行。使作为三次弯折部的扣合卡齿9的两侧端边缘9a、9b间的宽度在二次弯折部8的两侧端边缘8a、8b间的宽度以下,并且使扣合卡齿9的两侧端边缘9a、9b大致平行。通过形成上述结构,利用一次弯折部7、二次弯折部8和作为三次弯折部的扣合卡齿9,使得内径覆盖体2a的雌扣合部3a的厚度从雌扣合部3a的中央部向侧端边缘逐渐变薄。S卩,如图5所示,在雌扣合部3a中,使内径覆盖体2a的梯形的端部板宽LI、一次弯折部7的板宽L2、二次弯折部8的板宽L3和作为三次弯折部的扣合卡齿9的板宽L4为LI ^ L2 > L3 ^ L4,扣合部3中,板宽L3的部分最厚,并且其厚度向两侧边缘逐渐变薄。[0061 ] 在该雌扣合部3a的大致V字形槽部11内插入雄扣合部3b并与之扣合,如图5 (a)、(b)所示,该雄扣合部3b形成在第二内径覆盖体2b的端部附近,具有与雌扣合部3a的扣合卡齿9相扣合的多个扣合齿19。该扣合齿19为从第二内径覆盖体2b的外表面侧向内表面侧突出的凸出体,在第二内径覆盖体2b的端部附近排列成3排3列。该扣合齿19,是将在其宽度方向形成切口的切口部18,分3组排成3列设置在第二内径覆盖体2b的端部附近,从外表面一侧向内表面一侧将该切口部18的侧向边缘部压出,而使其突出,成为凸出形。[0063]二次弯折部8和扣合卡齿9所成锐角的角度0 i,与内径覆盖体2b和扣合齿19所成锐角的角度e2大致相同。—次弯折部7在弯折方向的长度Ml,大于二次弯折部8在弯折方向的长度M2,成为用于将第二内径覆盖体2b的端部引导至大致V字形槽部11的引导部G。图6是表示扣合齿19的突出形状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对于扣合齿19,使切口部18的侧向端部突出而形成凸出形,因此切口部18的一个边的端侧边18a成为突出状态。该端侧边18a用于扣合设置于雌扣合部3a的扣合卡齿9。如上所述,由于将与雌扣合部3a的扣合卡齿9扣合的扣合齿19形成为具有多组的形式,因此可根据所包围的管体5的直径调节其扣合位置,从而在制造该弯曲部保护罩10时,可使尺寸精度充裕,并使制造成本低廉。另外,可利用工具等容易地形成该扣合齿19,例如该工具从两侧夹持形成第二内径覆盖体2b的金属板等,并具有可形成切口部齿,和将该切口向一侧挤压而使其形成凸出 部的突起。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扣合齿19分3组排3列,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能使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2a、2b相互确实地扣合即可。例如,也可以使该扣合齿19为I组排两列,也可以是设置I个扣合齿19,使其沿着第二内径覆盖体2b的整个的宽度方向设置。图7(a) (C)是表示使雄扣合部3b与雌扣合部3a相扣合时的图。在使雄扣合部3b与雌扣合部3a扣合时,将雄扣合部3b插入雌扣合部3a的一次弯折部7和二次弯折部8之间形成的大致V字形的槽部11内,在扣合卡齿9达到越过扣合齿19的状态下扣合。此时,利用设置于雌扣合部3a的引导部G可容易地使雄扣合部3b与雌扣合部3a扣合。即,如图7(a)所示,在使雄扣合部3b的端部2bI与雌扣合部3a的引导部G接触后,如图7(b)、(c)所示,使雄扣合部3b的端部2bl沿着引导部G继续向V字形槽部11内滑动,从而可容易地将雄扣合部3b的端部2bI插入到V字形槽部11内。 此时,应使扣合卡齿9越过扣合齿19,由于二次弯折部8和扣合卡齿9所成锐角的角度e i,与内径覆盖体2b和扣合齿19所成锐角的角度02大致相同,因此扣合卡齿9的外侧面9c与扣合齿19的外侧面19a之间可相互面滑动,可顺利地将雄扣合部3b的端部2bl插入到V字形槽部11内。当扣合卡齿9越过扣合齿19而插入到V字形槽部11内时,扣合卡齿9与扣合齿19自动扣合。此时,由于二次弯折部8和扣合卡齿9所成锐角的角度Q1,与内径覆盖体2b和扣合齿19所成锐角角度0 2大致相同,因此如图7 (c)所不,扣合卡齿9不会与尚未扣合的扣合齿19抵触,很容易就能使扣合卡齿9与扣合齿19牢固扣合。对如上所述扣合后的扣合部3作用弯曲部保护罩10自身的弹力或外力,由此施加使两内径覆盖体2a、2b向相互分开方向的力,但是,在第二内径覆盖体2b中,雌扣合部3a的扣合卡齿9与排列成3组的扣合齿19中任意一组扣合齿19的端部边18a相抵触而扣合,由此可防止内径覆盖体2a、2b向相互分开的方向移动而确实地扣合。如上所述,当扣合部3中两内径覆盖体2a、2b成为相互扣合的状态时,扣合部3在其厚度方向上侧端边缘部最薄,向着离开该侧端边缘部的方向,厚度逐渐增大。具体地,从扣合部3的侧端边缘部向扣合部3的中央部,厚度以大致45度角的程度增加。此外,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形成该厚度的角度是45度以下即可。[0076]雄扣合部3b的前端部处的板宽与雌扣合部3a上的第一弯折部7的板宽相应,其形状易于插入到形成在第一弯折部7与二次弯折部8之间的大致V字形槽部11。而且,对于该雄扣合部3b的板宽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在插入到雌扣合部3a的大致V字形槽部11后能够与扣合卡齿9确实地扣合的板宽即可。在将上述管体弯曲部保护罩10安装于管体5时,将第一内径覆盖体2a和第二内径覆盖体2b的端面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拉开,并是管体5经该拉开的端部,从弯曲部外径一侧夹持于第一内径覆盖体2a和第二内径覆盖体2b,从而将管体包裹住。外径覆盖体I和外径覆盖体2由弹性材质形成,因此在包裹管体5时可与管体5的弯曲部贴紧。在扣合部3中,使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2a、2b相互扣合,而安装于管体5。如上所述,由于使扣合部3的侧端边缘尽量薄,并使突出部15尽量小,因此在将弯曲部保护罩10安装于管体5的弯曲部时,可防止该突出部15与管体5的弯曲部内径抵触,提闻安装性能。图8是表示将弯曲部保护罩10安装于管体5的弯曲部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在图
8中表示了在管体5的周面覆盖隔热材料6,并将弯曲部保护罩10安装在该隔热材料6外的状态。而且,将覆盖有隔热材料6的管体5简称为管体5。如图8所示,在使扣合部3a、3b相互扣合而将该弯曲部保护罩10安装于管体5的弯曲部时,管体5的直管部分从弯曲部保护罩10的开口部16伸出。此时,从开口部16伸出的管体5的直管部分与内径覆盖体2的扣合部3成大致45度角。管体5的弯曲部内径表面与开口部16的边缘部贴紧,并且在向扣合部3的突出部15接近的方向弯曲的状态下,置于弯曲部保护罩10内侧。在此,扣合部3中,使其侧端边缘部尽量薄,突出部15尽量小。具体地,扣合部3中,从其侧端边缘向内侧方向以45度角使厚度逐渐增加。因此,在包裹管体5时,可使扣合部3不与管体5的内径表面抵触,在使管体5的内径表面与扣合部3的侧端边缘部紧贴的状态下包裹管体5。如上所述,使突出部15与管体5的弯曲部内径表面尽量接近,从而使扣合部3中的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2a、2b的两端边缘与管体5的弯曲部内径表面接触,可更紧密地将弯曲部保护罩10安装于管体5。在将该弯曲部保护罩10安装于管体时,突出部15的顶角部14不会与管体5的弯曲部内径表面抵触,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安装作业,并可使雌扣合部3a和雄扣合部3b处于便于插入大致V字形槽部11的适当的对置角度,可容易地进行扣合操作,能顺利地进行安装作业。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的一个实施方式,但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权利要求1.一种管体弯曲部保护罩,其由弹性材质构成,一体地连接覆盖管体弯曲部的外径周面的外径覆盖体和覆盖管体弯曲部的内径周面内径覆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径覆盖体的内径部分向与管体周面交叉的方向分开,形成第一内径覆盖体和第二内径覆盖体,各自的相对的端部自由地扣合连接, 所述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中的一方的内径覆盖体具有将所述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的端部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的一次弯折部;将所述一次弯折部的延长部分在中途向外侧翻折,与该一次弯折部相对而形成的二次弯折部;形成在该二次弯折部与所述一次弯折部之间的大致V字形槽部;和将所述二次弯折部的延长部分向内侧弯折形成的扣合卡齿, 所述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中的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在其端部具有与所述扣合卡齿自由扣合的扣合齿, 所述二次弯折部和所述扣合卡齿所成锐角的角度,与所述内径覆盖体和所述扣合齿所成锐角的角度大致相同, 所述一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在所述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端部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以下,并且所述一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大致平行, 所述二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小于所述一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并且所述二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大致平行, 所述扣合卡齿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在所述二次弯折部的两侧端边缘间的宽度以下,并且所述扣合卡齿的两侧端边缘大致平行, 所述第一内径覆盖体与所述第二内径覆盖体扣合连接时形成的扣合连接部分的厚度,从中央部向侧端边缘部逐渐变薄,在使侧端边缘部与所述管体的内径表面贴紧的状态下包裹管体。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弯折部在弯折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二次弯折部在弯折方向上的长度,成为将所述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的端部引导至所述大致V字形槽部的引导部。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的端部嵌入形成于所述一方的内径覆盖体所述大致V字形的槽部时,所述扣合卡齿与所述扣合齿相扣合而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的相对的端部,使两内径覆盖体成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体弯曲部保护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径覆盖体中,所述扣合卡齿和所述扣合齿中的至少一方,在相对的端部相互离开的方向上连续设置有多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体弯曲部保护罩,可防止在安装于管体时,扣合接触的扣合部与管体弯曲部内径抵触,提高安装性能,其具有各相对端部自由地扣合连接的第一、第二内径覆盖体,一方的内径覆盖体具有一次弯折部、二次弯折部、大致V字形槽部、和扣合卡齿,另一方的内径覆盖体,在其端部具有与所述扣合卡齿自由扣合的扣合齿,所述第一内径覆盖体与所述第二内径覆盖体扣合连接时形成的扣合连接部分的厚度,从中央部向侧端边缘部逐渐变薄,在使侧端边缘部与所述管体的内径表面贴紧的状态下包裹管体。
文档编号F16L59/11GK202469375SQ20122003943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8日
发明者大久保浩明 申请人:有限会社福瑞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