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82846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属流体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包括阀体,置于阀体上部的阀盖,置于阀盖上部的静铁芯组件和线圈,置于静铁芯组件内部的动铁芯,置于阀盖和阀体之间的O形圈A,置于静铁芯组件和动铁芯之间的平衡弹簧;动铁芯端部的锥角是40度角,静铁芯内部的锥角是40度角;通过输入线圈电流的大小不同而得到无级输出流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比例控制精度高,性能稳定,实施效果明显。
【专利说明】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属流体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属加油站二次油气回收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种通过输入线圈电流的大小不同而得到无级输出流体的调节阀。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安装在加油机内部从油气分离接头引来的气路铜管和油气回收真空泵之间,并靠近油气回收真空泵入口方向。
[0003]目前国内加油站在使用的气液比调节阀主要分为两种规格:一种是依靠机械控制,通过管路内的油压变化自动调节阀口的开度;另一种是依靠电子比例控制,通过控制输入线圈的电流大小调节阀口的开度。前一种机械控制式气液比调节阀,由于依靠管路内的油压变化自动调节阀口的开度,导致比例控制精度低,性能稳定性较差;后一种电子比例控制式气液比调节阀,目前我国基本全部依赖进口,主要为Burkert、ASCO等国外知名品牌,进口价格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能无级输出流体的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
[0005]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包括阀体,置于阀体上部的阀盖,置于阀盖上部的静铁芯组件和线圈,置于静铁芯组件内部的动铁芯,置于阀盖和阀体之间的O形圈A,置于静铁芯组件和动铁芯之间的平衡弹簧,动铁芯端部的锥角是40度角,静铁芯内部的锥角是40度角。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07]图中:1-阀体,2-阀口垫片,3-平衡弹簧,4-阀盖,5-0形圈A,6_密封垫片,7-动铁芯,8-平衡孔,9-套管,10-0形圈B, 11-静铁芯,12-隔磁头,13-螺母,14-波形弹垫,15-静铁芯组件,16-线圈,17-导向套A,18-导向套B,19-螺栓,20-弹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0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阀体I,置于阀体I上部的阀盖4,置于阀盖4上部的静铁芯组件15和线圈16,置于静铁芯组件15内部的动铁芯7,置于阀盖4和阀体I之间的O形圈A5,置于静铁芯组件15和动铁芯7之间的平衡弹簧3构成;动铁芯7的顶部设有隔磁头12,动铁芯7与静铁芯组件15之间设有导向套A17和导向套B18,动铁芯7的底部设有阀口垫片2,静铁芯组件15和阀盖4之间设有密封垫片6,静铁芯组件15由套管9、O形圈BlO和静铁芯11组成,套管9和静铁芯11之间通过滚压连接固定,阀体I和阀盖4之间通过螺栓19及弹垫20连接固定,线圈16和静铁芯组件15之间通过螺母13及波形弹垫14连接固定。
[0009]工作时,即当加油机操作员开始提枪加油时,油气回收真空泵同步开启,加油机的电脑控制板根据设定的气液回收比,同步对线圈16输入一定电流,使线圈16产生一个相应的磁场力,该磁场力压缩平衡弹簧3,动铁芯7开始向上运动,阀体I的阀口即被打开,在油气回收真空泵的作用下,从油气分离接头引来的油气沿附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通过阀体I的阀口开始输出。随着加油枪汽油输出量的增加,加油机的电脑控制板根据设定的气液回收比,对线圈16的输入电流也同步增大,磁场力对平衡弹簧3的压缩位移相应增加,使动铁芯7向上运动的位移增加,从而输出的油气流量也越大。故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的输出油气流量随着对线圈16输入的电流增大而增加,即实现了无级输出流体。
[0010]当加油机处于不工作时,即线圈16不通电状态下,在平衡弹簧3的作用下,动铁芯7底部的阀口垫片2密封在阀体I的阀口上,此时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处于关闭状态,无流量输出。
[0011]动铁芯7端部的锥角是40度角,静铁芯11内部的锥角是40度角,使电子气液比调节阀在工作时处于最佳比例吸合状态。
[001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比例控制精度高,性能稳定,实施效果明显。
【权利要求】
1.一种油气回收用电子气液比调节阀,包括阀体(I),置于阀体⑴上部的阀盖⑷,置于阀盖⑷上部的静铁芯组件(15)和线圈(16),置于静铁芯组件(15)内部的动铁芯(7),置于阀盖⑷和阀体⑴之间的O形圈A(5),置于静铁芯组件(15)和动铁芯(7)之间的平衡弹簧(3),其特征在于动铁芯(7)端部的锥角是40度角,静铁芯(11)内部的锥角是40度角。
【文档编号】F16K1/54GK203757139SQ201320806585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30日
【发明者】李登奎, 黄海根, 黄雅琴, 余玲, 梁秦锋 申请人:浙江春晖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