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速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8643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恒速接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恒速接头,所述恒速接头包括:具有纵向轴向(L12)和外滚珠轨道(22)的外接头部件(12),其中,外接头部件(12)包括附件侧和孔侧;具有纵向轴线(L13)和内滚珠轨道(23)的内接头部件(13);在每个轨道对(22、23)中的力矩传递滚珠(14);具有隔圈窗口(18)的滚珠隔圈(15),滚珠(14)被保持在隔圈窗口(18)中,其中,在恒速接头(11)的每个角位置,在滚珠(14)处的外切线(T)和内切线(T')之间包围开度角(δ),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轨道对被如此设计使得在至少包括接头中心平面(EM)的小枢转角范围内,在至少一个接头枢转角(β)中,开度角(δ)为零,并且在较大的枢转角范围内,朝向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运动的滚珠(14)的孔侧开度角(δ)和在相同枢转角(β)处朝向外接头部件(12)的附件侧运动的滚珠(14)的附件侧开度角(δ)不等于零并且在相同的轴向方向打开。
【专利说明】恒速接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传递力矩的恒速接头,所述恒速接头具有带有外滚珠轨道的外接头部件、带有内滚珠轨道的内接头部件、在外和内滚珠轨道对中被引导的力矩传递滚珠、以及滚珠隔圈,滚珠隔圈把滚珠接收在周向分布的窗口中并且把滚珠保持在共同的平面中,并且当接头被枢转时把滚珠引导到角平分平面上。

【背景技术】
[0002]从US 8 096 887 B2可知固定接头形式的恒速接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提出的是,外接头部件的滚珠轨道包括具有不同中心的两个圆拱形部分以及具有定位在两个圆拱形部分之间的笔直部分。该笔直部分切向地邻接两个圆拱形部分。该圆拱形部分被如此设计使得当接头被枢转时,滚珠朝向孔端运动处的开度角和滚珠朝向接头基座运动的开度角在相反方向上打开。
[0003]DE 197 068 64 Cl提出了一种恒速接头,其中,外和内滚珠轨道的中心线由彼此邻接的两个不同弯曲部分组成。在所述两个弯曲部分之间形成转变点,转变点中的切线轴线平行地延伸。外接头部件的滚珠轨道的内部分超过中心接头平面朝着外接头部件的孔端延伸达到10。。
[0004]由US 2 046 584 A,恒速固定接头的不同实施例被知晓。根据一个实施例所提出的是,外滚珠轨道和内滚珠轨道相对于接头中心同心延伸。被布置于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之间的滚珠隔圈包括相对于外接头部件引导的内球形面。滚珠隔圈的外和内球形面的中心位于纵向轴线上,并且在轴向上相对彼此偏置。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所提出的是,在纵向轴线上的外滚珠轨道的中心和内滚珠轨道的中心在轴向上相对彼此分隔开。在这个实施例中,滚珠隔圈的外和内球形面被设计为相对于接头中心是同心的。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出一种恒速接头,其中,在小枢转角(articulat1nangles)处,在彼此接触的接头部件之间仅仅存在小的反作用力,因此摩擦力相应地小,并且其中,在较大的枢转角处,确保良好的隔圈控制特性。
[0006]为实现该目标,提出一种恒速接头,所述恒速接头包括外接头部件、内接头部件、力矩传递滚珠和滚珠隔圈,所述外接头部件具有纵向轴线(L12)和外滚珠轨道,其中,外接头部件包括附件侧和孔侧;所述内接头部件具有纵向轴线和内滚珠轨道;其中,外滚珠轨道和内滚珠轨道形成轨道对;所述力矩传递滚珠在每个轨道对中;所述滚珠隔圈被布置在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之间,并包括周向分布的隔圈窗口,每个隔圈窗口接收力矩传递滚珠中的至少一个;其中,当内接头部件相对于外接头部件被同轴布置时,滚珠隔圈把滚珠保持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其中,当内接头部件相对于外接头部件枢转达到偏离0°的枢转角(β )时,外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L12)和内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L13)形成了接头枢转平面(EB);其中,如果在接头枢转平面中看去,在恒速接头的每个角位置,在外滚珠轨道的外切线(T)和内滚珠轨道的内切线(Τ’)之间形成开度角(δ ),其中,所述外切线(T)延伸经过在滚珠和外滚珠轨道之间的外接触点,并且其中,所述内切线(Τ’)延伸经过在滚珠和内滚珠轨道之间的内接触点;其中,至少一个轨道对被如此设计使得
-对于在包括接头中心平面(EM)的小枢转角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接头枢转角(β ),开度角(S)为零(δ=0° ),并且
-对于在大枢转角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接头枢转角(β ),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孔侧运动的滚珠的孔侧开度角(S )以及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运动的滚珠(14)的附件侧开度角(δ )不等于零并且在相同的轴向方向上打开,大枢转角范围包括大于小枢转角范围的最大接头枢转角(β )的接头枢转角(β )。
[0007]本发明的优势在于,在接头的中心部分内,即在围绕接头中心平面的小枢转角范围内,至少在一个截面平面中,恒速接头包括一种轨道形状,在该形状中开度角基本为零。这是通过这样实现的,即恒速接头的至少一个或一些或所有的滚珠轨道被如此设计使得在小枢转角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截面平面中,在外和内滚珠轨道处的两条切线相对彼此大体平行地延伸。由于各自在滚珠轨道处切线的平行属性,滚珠轨道本身的平行属性,在该至少一个截面平面中的开度角为0°,使得沿着滚珠轨道在滚珠轨道和滚珠之间不存在产生的轴向力。其结果是,在所述中心部分内的该至少一个截面平面中,滚珠隔圈分别相对于和外接头部件以及和内接头部件的接触面也不受轴向力。总之,当接头工作时,在中心部分内的摩擦力和由此的摩擦损失被减到最小。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恒速接头(包括在对准状态中的不等于零的开度角,由于在所述部件之间的三点接触,这在外接头部件、内接头部件和隔圈之间产生摩擦运动),所发明的恒速接头特征在于减少的摩擦。
[0008]在更大的枢转角处,即当恒速接头在中心部分外侧工作时,分别朝向孔侧和朝向附件侧运动的滚珠的开度角(S )不等于零。所述开度角在数学意义上可大于或小于零。滚珠轨道的设计是使得在孔侧滚珠轨道部分中的开度角和在附件侧滚珠轨道部分中的开度角指向相同的轴向方向。由此,可以实现良好的隔圈控制条件。在这点上,指向相同轴向方向的开度角目的在于表示,在接头枢转平面上,由外和内滚珠轨道作用在朝向附件端运动的滚珠上产生的力包括了轴向分力,该轴向分力和作用在朝向孔侧运动的滚珠上产生的轴向分力指向相同的轴向方向。这个设计确保滚珠隔圈被引导,分别被控制至少大约到角平分平面上。总之,所发明的恒速接头结合了低摩擦损失以及在较大枢转角情形中可信赖的控制功能的优点。
[0009]开度角被限定在外滚珠轨道的外切线和内滚珠轨道的内切线之间,所述外和内切线延伸经过与被引导在外和内滚珠轨道中的滚珠各自接触的区域。开度角指的是由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的各自纵向轴线限定的接头枢转平面(EB)到定位在接头枢转平面中的引导滚珠的轨道对。在滚珠和滚珠轨道之间的接触区域可以直接定位在接头枢转平面中,例如在圆形轨道截面(其截面半径对应于滚珠半径)的情形中,或者在相对于接头枢转平面平行延伸以及由在滚珠和滚珠轨道之间的接触线限定的平面中(例如如果滚珠轨道的截面偏离圆形形状)。在后者的情形中,各自滚珠轨道的切线的投影被认为是在接头枢转平面中,所述投影包围该开度角。
[0010]在接头的嵌入式情况中,用于密封接头室的旋绕防护件可以用预应力安装,即以这样的方式,该旋绕防护件产生加载在内接头部件和外接头部件使其彼此离开的轴向力。以这种方式,作为旋绕防护件预应力的结果,隔圈控制产生在小枢转角范围内。在预加应力的条件中,旋绕防护件产生了压紧存在于所述接头部件之间任何间隙的轴向力分力。载荷的突然改变(例如从没有力矩的条件到高力矩的情况)不会导致隔圈分别向着内接头部件和外接头部件突然撞击,因此避免了任何不期望的噪声。预应力可以在30 N和150 N之间变化。
[0011]恒速接头的中心部分由围绕接头中心平面(EM) ±2°的小接头枢转角(β 0)限定,在该中心部分内,对于至少一个角位置,开度角基本等于零(δ =0° )。这意味着,当接头被枢转达到高达±2°的枢转角时,接头中心部分是由接头旋转时在接头枢转平面EM中在各自的滚珠轨道内被滚珠覆盖的通道所限定的。中心部分也可以在围绕接头中心平面(EM)高达±1°的较小枢转角内限定。在任何情形中,接头中心部分和小枢转角范围,分别至少包括接头中心平面(EM)。
[0012]根据优选的实施例所提出的是,当内接头部件相对于外接头部件枢转达到接头枢转角β时(该枢转角β在±2°的接头枢转角之外并在±8°的接头枢转角之内),在孔侧处的开度角S ο和在附件侧的开度角Sa的至少一者大于0°并且就绝对值而言小于±8°,更具体地小于±6°。这个实施例确保在朝向孔侧及附件侧的直接邻接中心部分的那部分中,轴向分力被施加到位于接头枢转平面中的滚珠,这导致了隔圈良好的操纵或控制条件。在所述高达±8°的枢转角范围β中,由于小于±8°的相对较小的开度角δ,作用在滚珠上的力较小,这以有利的方式导致了低的摩擦损失。
[0013]当接头在铰接条件下旋转,力矩传递滚珠沿着滚珠轨道运动。如果在接头枢转平面看去,朝向外接头部件的孔端运动的滚珠被引导到外接头部件的孔侧轨道部分中,并被引导到内接头部件的附件侧轨道部分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运动的滚珠被引导到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轨道部分中,并被引导到内接头部件的孔侧轨道部分中。根据有利实施例所提出的是,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和孔侧轨道部分以及内接头部件相应的孔侧和附件侧轨道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其中,第一和第二开度角δ指向相同的轴向方向),从各自过渡点开始直到中心轨道部分,围绕接头中心Μ,相对于接头中心平面EM延伸走过高达至少10°的轨道角β/2,更具体地高达至少20°。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的孔侧和附件侧轨道部分(其在接头枢转时导致了指向相同轴向方向的轨道开度)都延伸走过高达至少10°的所述轨道角范围β/2,更具体地高达至少20°。
[0014]轨道角β /2定义了在接头中心平面EM和围绕接头中心M到力矩传递滚珠的一个的滚珠中心的半径之间包围的角度。在接头的每个角位置,轨道角β/2通常地为接头枢转角β的一半,即高达至少10°的轨道角β/2对应于20°的接头枢转角β。然而不能被排除的是,滚珠也可以被控制到也可偏离该角平分平面的普通平面上直到某个数值。
[0015]根据优选的实施例,滚珠隔圈包括用于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内面引导滚珠隔圈的球形外面,以及用于相对于内接头部件的外面引导滚珠隔圈的球形内面,其中,在球形外面的中心和球形内面的中心之间设置有轴向偏移。这个措施确保了当恒速接头被枢转时分别地良好的隔圈控制和操纵条件。
[0016]根据优选的实施例,在滚珠隔圈的外球形面和外接头部件的内球形面之间以及/或者在滚珠隔圈的球形内面和内接头部件的球形外面之间设置有径向间隙。通过这种方法,在内接头部件和外接头部件得到某个轴向间隙,这以有利的方式断开了接头在工作时的任何振动。
[0017]当滚珠沿着外和内滚珠轨道运动时,如果在接头枢转平面上看去,滚珠中心分别限定了外中心线(A)和内中心线(A’)。根据优选的实施例所提出的是,该中心线沿着相同的长度,各自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个轨道部分。该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个轨道部分可定位在外和内滚珠轨道的中心轨道部分内和/或在孔侧轨道部分内和/或在附件侧轨道部分内。还可能的是,中心线在附件侧轨道部分和孔侧轨道部分的至少一个内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个局部部分。
[0018]优选地,中心线包括在中心轨道部分内的曲率改变,更具体地,是在接头中心平面(EM)内的交叉处的曲率改变。在本文中,曲率的改变指的是数学意义上的中心线梯度的任何改变,例如从具有较大的第一半径的圆拱到具有较小的第二半径的圆拱或到直线的改变。更具体地,还可能提出的是,曲率改变点是数学意义上的转变点,即轨道中心线的曲率在该转变点改变代数符号,例如从具有曲率的第一方向的圆拱到具有曲率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圆拱。所理解到的是,轨道中心线还可以是更高阶的曲线,在这个意义上,曲率的改变还指的是沿着更高阶曲线的梯度的改变。
[0019]所提出的是,在恒速接头中,至少一个轨道对包括一种形状,根据本发明,该形状具有在中心部分内基本为零的至少一个开度角,并且在中心部分外侧的更大角运动的情形中,该形状具有不等于零且在对应的轴向方向上打开的开度角。所理解到的是,两对或更多的轨道也可以包括所述形状,所述实施例的两对轨道各自都沿直径彼此相对定位。独立于所发明的轨道对的数目所提出的是,在任何情况中,剩余轨道对也包括指向和所发明轨道对的开度角相同轴向方向的开度角。优选地,所有轨道对在形状上是一致的,即当接头被枢转时,定位在轨道对的中心轨道部分外侧的接头枢转平面中的所有滚珠的开度角(S )在相同轴向方向上打开。此外,为实现有利的生产条件,优选地提出,所有的外滚珠轨道和所有的内滚珠轨道分别是彼此一致。
[0020]根据第一个可能性所提出的是,对于中心部分,外滚珠轨道被如此设计使得在中心轨道部分中的外接触线(K)由平行于外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L12)延伸的直线形成,而内滚珠轨道被如此设计使得在中心轨道部分中的内接触线(K’ )由平行于内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L13)延伸的直线形成。在附件侧和孔侧处邻接中心部分的部分包括一种形状,该形状偏离平行直线,更具体地其呈现拱状轨迹,形成了不等于零的并在相同轴向方向上延伸的开度角。理论上,内和外滚珠轨道的平行直线也可以是无限地短;这些无限短的直轨道部分将各自形成梯度为零的曲线改变点。
[0021]根据第二个可能性,关于中心部分所提出的是,外滚珠轨道被如此设计使得在中心轨道部分中的外接触线(K)由围绕接头中心的外圆拱形成,而内滚珠轨道被如此设计使得在中心轨道部分中的内接触线(K’ )由围绕接头中心的内圆拱形成。在附件侧处和孔侧处邻接中心部分的部分包括一种形状,该形状偏离相对于接头中心同心延伸的圆拱,例如围绕相对于接头中心轴向和/或径向偏离的中心的圆拱或更高阶曲线。
[0022]在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处邻接中心部分的轨道部分中,外滚珠轨道可被如此设计使得中心线(A)在由参考半径(RR)限定的圆拱部分(CR)的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延伸,其中,参考半径(RR)围绕接头中心(M)延伸经过在中心线(A)和接头中心平面(EM)之间的中心平面交叉处。
[0023]在内接头部件的孔侧处邻接中心部分的轨道部分根据在附件侧处的外接头部件的轨道部分设计,这意味着内接头部件的孔侧轨道部分被如此设计使得所述轨道部分的相关联轨道中心线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轨道部分的轨道中心线关于角平分平面是镜面对称的。这适用于每个轨道对。
[0024]在更具体的关系中,外滚珠轨道可被如此设计使得在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轨道部分中的中心线(A)包括如下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个:
-围绕圆拱中心的具有半径(R)的圆拱部分,所述中心定位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包括相对于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朝向外滚珠轨道的径向偏移;
-围绕圆拱中心的具有半径(R)的圆拱部分,所述中心定位在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中,并且包括相对于接头中心平面(EM)朝向附件端的轴向偏移。
[0025]在外接头部件的孔侧处邻接中心部分的轨道部分中,外滚珠轨道可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孔侧轨道部分中的中心线(A)在由参考半径(RR)限定的圆拱部分的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延伸,其中,参考半径(RR)围绕接头中心(M)延伸并经过在中心线(A)和接头中心平面(EM)之间的中心平面交叉处。
[0026]还是在这个实施例中适用的是,参考外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L12)和内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L13)之间的角平分平面,内滚珠轨道镜面对称地相对于外滚珠轨道延伸。
[0027]在更具体的关系中可提出的是,外滚珠轨道被如此设计使得在外接头部件的孔侧轨道部分中的中心线(A)包括以下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个:
-围绕圆拱中心的具有半径(R)的圆拱部分,所述中心定位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包括指向远离外滚珠轨道的径向偏移;
-围绕圆拱中心的具有半径(R)的圆拱部分,所述中心定位在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中,并且包括相对于接头中心平面(EM)朝向孔端的轴向偏移。
[0028]根据优选的实施例所提出的是,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轨道部分中的中心线(A)在由参考半径(RR)限定的圆拱部分的径向内侧延伸,在外接头部件的孔侧轨道部分中的中心线(A)在由参考半径(RR)限定的圆拱部分的径向外侧延伸,滚珠隔圈的球形外面的中心包括了相对于接头中心朝向孔端的轴向偏移,以及滚珠隔圈的球形内面的中心包括了相对于接头中心朝向附件端的轴向偏移。
[0029]所述实施例结合了在小枢转角处的低摩擦损失和在较大枢转角处的可信赖隔圈控制和分别地隔圈操纵特性的优点。
[0030]通过考虑到恒速接头将要满足的特定要求,轨道对和力矩传递滚珠的数目可以相应地选择。一般地,机动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包括具有六个或八个滚珠的恒速接头,或者具有任何其他数值,甚至不是偶数,也是可以想到的。
[0031]由于滚珠隔圈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球形内面和相对于内接头部件的球形外面被引导的方式,恒速接头设置为固定类型接头的形式,允许仅仅在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之间轴向间隙限制内的滑动运动。然而还可以想到,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内面及相对于内接头部件的外面轴向地解放隔圈,因此该接头于是将设置为滑动接头的形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将参考附图在下文解释优选的实施例,其中图la)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第一个实施例的所发明恒速接头。
[0033]图1b)在接头中心平面中示出了根据图1a)的接头,具有在滚珠轨道处的切线。
[0034]图1c)示出了根据图1a)的枢转达到20°枢转角时的接头。
[0035]图1d)示出了根据图1a)的枢转达到40°枢转角时的接头。
[0036]图1e)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1a)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0037]图1f)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1a)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0038]图1g)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1a)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0039]图1h)在放大视图中在纵向截面中进一步详细地示出了根据图1a)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0040]图2a)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第二个实施例的所发明恒速接头,该接头在图中处于对准位置。
[0041]图2b)示出了根据图2a)的枢转达到40°枢转角时的接头。
[0042]图2c)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2a)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0043]图2d)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2a)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0044]图2e)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2a)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0045]图3a)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第三个实施例的所发明恒速接头,该接头在图中处于对准位置。
[0046]图3b)示出了根据图3a)的枢转达到40°枢转角时的接头。
[0047]图3c)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3a)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0048]图3d)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3a)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0049]图3e)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3a)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0050]图4a)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第四个实施例的所发明恒速接头,该接头在图中处于对准位置。
[0051]图4b)示出了根据图4a)的枢转达到40°枢转角时的接头。
[0052]图4c)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4a)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0053]图4d)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4a)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0054]图4e)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4a)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0055]图5a)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第五个实施例的所发明恒速接头,该接头在图中处于对准位置。
[0056]图5b)示出了根据图5a)的枢转达到40°枢转角时的接头。
[0057]图5c)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5a)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0058]图5d)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5a)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0059]图5e)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5a)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0060]图6a)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第六个实施例的所发明恒速接头,该接头在图中处于对准位置。
[0061]图6b)示出了根据图6a)的枢转达到40°枢转角时的接头。
[0062]图6c)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6a)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0063]图6d)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6a)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0064]图6e)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6a)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65]图1a)至Ih)将在下文被共同描述。其示出了所发明的恒速通用接头11。该恒速接头11包括外接头部件12、内接头部件13、力矩传递滚珠14以及滚珠隔圈15。滚珠隔圈15具有被引导在外接头部件12中的球形外面16以及被引导在内接头部件13上的球形内隔圈面17。当接头处于对准状态时,滚珠14被保持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滚珠隔圈15中周向分布的隔圈窗口 18中。外接头部件12被示出为包括纵向轴线L12,并且内接头部件13包括纵向轴线L13。纵向轴线L12、L13和接头中心平面EM的交叉处形成了接头中心M。
[0066]在滚珠隔圈15的球形外面16和外接头部件12的球形内面之间设置有少量的间隙。同样的设置应用于在滚珠隔圈15的球形内面17和内接头部件13的球形外面之间的成对的面。作为在滚珠隔圈15分别相对于外接头部件12和内接头部件13的成对的面之间径向间隙的结果,内接头部件13相对于外接头部件12的轴向运动在有限的程度下是可能的。在内接头部件13和外接头部件12之间产生的轴向间隙以有利的方式允许了当接头处于工作状态时振动的断开。该轴向间隙可在0.2 mm和1.0 mm之间变化。
[0067]外接头部件12包括基件19和孔20,附接轴颈24被连接到基件19,内接头部件13可通过孔20安装。由此,孔也可以被描述为开口。内接头部件13包括孔21,驱动轴的轴颈可以旋转固定的方式插入该孔21中用以传递力矩。基件19的位置限定了“朝向附件侧”的轴向方向,并且孔20的位置限定了 “朝向孔侧”的轴向方向。这些术语同样参考内接头部件13而使用,因为内接头部件13的轴的真实附件没有被加以考虑。所理解到的是,外接头部件(而不是基件)也可以朝向附件侧打开,例如其在盘式接头的情况中。
[0068]外接头部件12包括外滚珠轨道22,内接头部件包括恒速接头的内滚珠轨道23。在每种情况中,外滚珠轨道22和内滚珠轨道23被彼此相对定位,并共同形成一个轨道对,力矩传递滚珠14被引导在该轨道对中。相对的外和内滚珠轨道22、23可被定位在围绕纵向轴线L12、L13的径向平面中。该径向平面被布置在彼此间隔相同的角度距离。然而,同样可想到的是,各自彼此邻接的两对轨道在周向方向上在相对彼此平行延伸且平行于纵向轴线L12、L13定位的平面中延伸。这个实施例也指的是“双滚珠”接头。当该接头被枢转时,即内接头部件13相对于外接头部件12进行角运动的情况下,滚珠14被引导离开接头中心平面EM,至少近似地到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12和内接头部件13的纵向轴线L13之间的角平分平面中。“至少近似地”意在表示由滚珠14的滚珠中心形成的平面被定位在围绕角平分平面±10%的角度区域内,并且更具体地可以对应于角平分平面。
[0069]滚珠轨道22、23的形状特别地在图1e)和If)中是可见的。滚珠14在外接头部件12中与外滚珠轨道22接触,并且在内接头部件13中与内滚珠轨道23接触。在截面视图中,滚珠14在与外滚珠轨道22接触的区域形成了外接触线K,并且滚珠14在与内滚珠轨道23接触的区域形成了内接触线K’。滚珠14被示出为和滚珠轨道22、23的轨道基件接触,该轨道基件接触不是必需要发生的。由此如示出,外和内接触线K、K’可以在轨道基件中,即在包含纵向轴线L12、L13的径向平面中,或者外和内接触线K、K’可在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的平面中。当滚珠14沿着外和内滚珠轨道22、23运动时,滚珠14的中心各自限定了分别的中心线Α、Α’。中心线A、Α’平行于各自的接触线K、K’延伸。为了描述滚珠轨道22、23,参考在轨道基件中的接触线K、K’,或者当接头执行角度运动时,参考由滚珠中心总体限定的接触线A、A’。外中心线A描述了沿着外接头部件12中的外滚珠轨道22的滚珠14A的滚珠中心的线,A’描述了在内接头部件13中的相关内滚珠轨道的内中心线。
[0070]在如图1a)和Ib)所示的接头的对准位置中,即当外接头部件12和内接头部件13同轴延伸(枢转角β=0° )时,在滚珠14与外和内滚珠轨道22、23接触点处的切线Τ、Τ’平行于各自的纵向轴线L12、L13延伸。因为在包括至少接头中心平面EM的接头的所述中心区域中的切线Τ、Τ’相对彼此平行延伸,因此开度角δ为零,这意味着包括了由于制造公差的基本为零的开度角。由此恒速接头11在所述的小枢转角范围内轴向是不受载荷的,即在所述范围内在滚珠轨道和在其间引导的滚珠之间基本不产生力。
[0071]下文中给出了所发明的恒速接头的特定特征更加详细的描述,更具体地是滚珠轨道设计的描述。具体地,和所发明的恒速接头和滚珠轨道设计相关,以下的定义应用于:
切线角α定义了在任何轨道点中,在外接头部件12或内接头部件13的中心线A、A’(分别地,接触线K、K’)的切线T以及外接头部件12或内接头部件13的各自纵向轴线L12、13之间包围的角度。
[0072]接头枢转角β定义了在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和内接头部件L13的纵向轴线L13之间包围的角度。当接头处在对准位置时,接头枢转角β为零。
[0073]轨道角β/2定义了在接头中心平面EM和围绕接头中心M到滚珠中心的半径之间包围的角度。在接头的每个角位置,轨道角β/2总是为接头枢转角β的一半。
[0074]圆拱形状轨道部分的轨道部分角Y定义了一角度,所述圆拱形状轨道部分以恒定半径R围绕所述半径R的半径中心M延伸走过该角度。
[0075]开度角δ定义了在外滚珠轨道的切线T和相应内滚珠轨道的切线Τ’之间包围的角度,所述切线τ、Τ’各自延伸经过与滚珠的各自的接触点。
[0076]接头中心平面EM由当接头处于对准位置时的力矩传递滚珠14的滚珠中心限定。
[0077]外接头部件12的滚珠中心线A和内接头部件的滚珠中心线Α’的参考半径RR分别由接头中心M到在各自的中心线A、Α’和接头中心平面EM之间的中心平面交叉点PE限定。
[0078]中心线Α、Α’的参考半径RR限定了各自的参考圆拱CR。
[0079]图1a)至Ih)示出了所发明的恒速接头11的第一个实施例。图1e)示出了外接头部件12,所述外接头部件12带有其彼此相互平行延伸的中心线A和接触线K。外接头部件12的中心线Α,从孔端开始朝向附件端,在所给定的顺序上,包括从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朝向中心平面EM延伸的孔侧部分Αο、连续地邻接孔侧部分Ao的中心部分Az以及连续地邻接中心部分Az的附件侧部分Aa0
[0080]相应地,内接头部件13的中心线Α’,从孔端开始朝向附件端,在所给定的顺序上,包括孔侧部分Αο’、连续地邻接同样的孔侧部分Αο’的中心部分Αζ’以及连续地邻接中心部分Αζ’的附件侧部分Aa’。
[0081]外滚珠轨道22的中心轨道部分22z和内滚珠轨道23的中心轨道部分23z定位在围绕接头中心平面EM±2°的接头枢转区域βζ内侧,并且包括至少具有接头中心平面EM的截面区域。从图1b)特别明显的是,在外中心轨道部分内的外接触线K的外中心接触线切线T平行于在内中心轨道部分内的内接触线K’的内中心接触线切线Τ’延伸。本实施例确保完全没有轴向力从滚珠轨道22、23作用在滚珠14上,这对于接头具有减少摩擦的作用。对于在所述中心轨道部分22z、23z内的至少一个点,在中心接触线切线T、T’之间包围的开度角δ等于零(δ=0° )。
[0082]此外,特别可以在分别示出20°和40°枢转角β的恒速接头11的图1c)和Id)中所看到的,外和内滚珠轨道22、23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接头枢转平面上,开度角δ在从接头中心平面EM朝向孔端运动的滚珠14ο (图的上半部分)和从接头中心平面EM朝向附件端运动的滚珠14a (图的下半部分)处产生,其中,所述开度角δ不等于零,并且在相同的轴向方向打开。换句话说,经过开度角δ从滚珠轨道22、23作用到滚珠14上的产生的轴向力指向相同的轴向方向。
[0083]开度角δ各自由外接触线K的外接触线切线T和由内接触线K’的内接触线切线Τ’包围,所述外和内切线Τ、Τ’各自经过滚珠14和各自的外和内滚珠轨道22、23的各自接触点延伸。可以看到,对于20°的枢转角β,在接头枢转平面内朝向孔端运动的滚珠14ο处,在外切线Τ20ο和内切线Τ20ο’之间形成第一开度角δ 20ο,而在接头枢转平面EB内朝向附件端运动的滚珠14a处,在外切线T20a和内切线T20a’之间形成第二开度角δ 20ο。在40°的更大枢转角β的情形中,在孔侧滚珠处的开度角S 20ο和在附件侧滚珠处的开度角δ 20a大于20°枢转角的情形。如果对比于现有技术的固定接头,所述开度角δ相对较小,这导致了在部件相对彼此之间更低的摩擦损失。优选地,滚珠轨道被如此设计,使得第一和第二开度角至少大约是相同的大小。然而,在第一和第二开度角之间大小的某些偏差是可允许的,例如在高达±10%的范围内。
[0084]理论上可以想象到的是,在大于40°的更大枢转角β处,在孔侧滚珠和在附件侧滚珠14处的开度角δ还指向相反的轴向方向。在任何情形中,滚珠轨道被如此设计,使得如果接头在±2°的小枢转角区域之外的角度处被枢转(至少高达至少20°的枢转角β,更具体地高达40° ),则在孔侧滚珠和在附件侧滚珠14处的开度角δ在相同的轴向方向打开。这个措施确保了良好的隔圈控制条件,更具体地也在大接头枢转角β处。
[0085]图1h)更具体地示出了外接头部件12的外滚珠轨道22的轨道形状。参考半径RR具有定位在接头中心M的半径中心MR,以及由中心线A和接头中心平面EM的交叉处限定的端部(边缘)。单独的轨道部分22o、22z、22a和单独的中心线部分Ao、Az、Aa,特征分别在于不同的曲率和半径。
[0086]可以看到,在孔侧轨道部分Ao的中心线A径向定位在参考圆拱CR外侧。这可以通过轨道中心朝向外滚珠轨道22的径向偏移或者还通过椭圆轨道形状而实现。在本实施例中,中心线A的孔侧部分Ao由围绕中心Mo的具有统一半径Ro的圆拱形成(在图1e中示出),中心Mo定位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参考于纵向轴线L12,离开外滚珠轨道22偏移。
[0087]中心轨道部分Az定位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形成从孔侧轨道部分Ao到附件侧轨道部分Aa的过渡。在中心轨道部分Az内,中心线A相交于圆形参考拱CR。在那样的程度上,中心线A包括在中心轨道部分Az内侧的曲率改变点,所述点定位在中心线A和接头中心平面EM交叉处。在该曲率改变点,中心线A的曲率改变,即从孔侧圆拱Ao的较大半径Ro到附件侧轨道部分Aa的较小半径Ra。
[0088]附件侧轨道部分Aa被定位在由参考半径RR限定的参考圆拱CR的径向内侧。相应地,在轨道基件的后轨道部分22a中,外滚珠轨道22的接触线K,各自地径向向内离开各自的平行于中心线A的参考圆拱CR延伸的参考圆拱。在具体的关系中所提出的是,附件侧部分Aa由围绕中心Ma的具有统一半径Ra的圆拱形成。可以看到,半径Ra明显小于半径Ro,并且中心Ma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朝向滚珠轨道22偏移。在其面向底座一端,附件侧轨道部分Aa包括平直部分。由于附件侧轨道部分Aa在参考圆拱CR内侧延伸,在这个后轨道部分Aa中,中心线A和接触线K的切线分别形成相对大的切线角a。增加的切线角α导致从滚珠14到滚珠隔圈15的力改进的引入,结果是,这可以在角平分平面上更加容易被控制,并产生较少的不期望的噪声。
[0089]如所理解到的,外滚珠轨道22的轨道形状以及结果内滚珠轨道23的轨道形状也可以以所示圆拱形状局部部分不一样的方式实现。由此,轨道部分Ao、Az、Aa的每一个可包括偏离圆拱的形状,例如椭圆的、螺旋的和/或双曲线的或者更高阶的数学函数。
[0090]图1f)在纵向截面详细地示出了经过两个相对滚珠轨道23的所发明的恒速接头11的内接头部件13。内接头部件13的滚珠中心线A’被设计以互补于外接头部件12的滚珠中心线A。这意味着,内接头部件13的滚珠中心线A’关于接头中心平面EM镜面对称于外接头部件12的滚珠中心线A,分别关于在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和内接头部件13的纵向轴线L13之间的角平分平面对称。
[0091]在那样的程度上,为避免任何重复,关于由内接头部件13的中心线A’所取的轨迹,参考外接头部件12的滚珠轨道22的描述。
[0092]图1g)详细地示出了滚珠隔圈。可以看到,球形面16的第一表面中心M16和球形面17的第二表面中心M17各自特征在于在离开接头中心平面的相反方向关于接头中心平面EM的轴向距离(偏移)。作为隔圈偏移的结果,把滚珠包裹在内和外滚珠轨道22、23的附件侧轨道部分内的程度增加。
[0093]将在下文共同描述的图2a)至2e)示出了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根据图1的恒速接头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的所发明的恒速接头,因此,只要涉及共同的特征,参考上述描述,相同的部件和与另一个部件一致的部件被给予相同的参考数字。
[0094]唯一的区别包括,外接头部件的球形内面和滚珠隔圈15的球形外面被设计以使得相对于接头中心M是同心的。相应地,在滚珠隔圈15和外接头部件12之间的那对球形面,分别地在滚珠隔圈15和内接头部件13之间的那对球形面相对于接头中心M同心延伸。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恒速接头不具有所谓的隔圈偏移。这导致了在外和内滚珠轨道的附件侧轨道部分的更短的轨道深度,并且由此,在截面视图中,在轨道内得到围绕滚珠更小的包裹角度。此外,切线到滚珠轨道的接触线(分别地,中心线)的切线角稍微较小。除此之外,根据图2a)到2e)的本接头对应于根据图1的实施例,因此,在那个方面参考上述描述。
[0095]将在下文共同描述的图3a)至3e)示出了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根据图1的恒速接头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的所发明的恒速接头,因此,只要涉及共同的特征,参考上述描述,相同的部件和与另一个部件一致的部件被给予相同的参考数字。
[0096]对比于上述实施例,在图3a)至3e)中示出的恒速接头的外和内滚珠轨道是无底切(undercut-free)的。具有无底切轨道的接头也被称作UF接头(无底切),特定的特征表示外和内滚珠轨道的具体实施例。外滚珠轨道的中心线A包括孔侧轨道部分Αο、邻接的中心轨道部分Az以及邻接中心轨道部分Az的附件侧轨道部分Aa。可以看到,孔侧轨道部分Ao在直线上延伸,即平行于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这也适用于定位在接头中心平面EM内的中心轨道部分Az,更确切地说包含相同的情况。在接头中心平面EM另一边的邻接中心轨道部分Az的后轨道部分Aa是弯曲的,在所述后轨道部分Az的轨道形状对应于根据图1的恒速接头的轨道形状。
[0097]由此,还是在具有无底切滚珠轨道的恒速接头中,孔侧轨道部分Ao在参考半径RR外侧径向延伸,而后轨道部分Aa在参考半径RR内侧径向延伸。由此,可以在示出40°枢转角β处的恒速的图3b)中特别看到,外和内滚珠轨道22、23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上,开度角δ在从接头中心平面EM朝向孔端运动的滚珠14ο (图的上半部分)和从接头中心平面EM朝向附件端运动的滚珠14a (图的下半部分)处形成,所述开度角δ不等于零,并且在相同的轴向方向打开。这个设计确保了良好的隔圈控制条件。
[0098]此外,可以在示出在对准位置的接头的图3a)中所看到,外滚珠轨道22的中心轨道部分Az和内滚珠轨道23的中心轨道部分Αζ’定位在围绕接头中心平面EM的±2°的接头枢转角范围β ζ内侧,并包含具有接头中心平面EM的交叉区域。在外中心轨道部分Az内的外接触线K的外接触线切线T平行于在内中心轨道部分Αζ’内的内接触线K’的接触线切线Τ’延伸。通过这种方法,没有轴向力从滚珠轨道22、23作用到滚珠14,这对于接头具有减少摩擦的作用。在所述中心轨道部分Αζ、Αζ’内的至少一个滚珠位置中,开度角δ等于零。此外只要涉及共同的特征,参考根据图1的实施例。
[0099]将在下文共同描述的图4a)至4e)示出了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根据图3的恒速接头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的所发明的恒速接头,因此,只要涉及共同的特征,参考上述描述,相同的部件和与另一个部件一致的部件被给予相同的参考数字。
[0100]唯一的区别包括,外接头部件的球形内面和滚珠隔圈的球形外面相对于接头中心M是同心的。相应地,在滚珠隔圈15和外接头部件12之间的那对球形面,分别地在滚珠隔圈15和内接头部件13之间的那对球形面相对于接头中心M同心延伸。换句话说,根据图4a)至4e)的恒速接头不具有所谓的隔圈偏移。这导致了在外和内滚珠轨道的附件侧轨道部分的更短的轨道深度,并且由此,在截面视图中,在轨道内得到围绕滚珠更小的包裹角度。此夕卜,切线到滚珠轨道的接触线(分别地,中心线)的切线角稍微较小。除此之外,本接头对应于根据图3的实施例,因此,在那个方面参考上述描述。
[0101]将在下文共同描述的图5a)至5e)示出了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根据图1的恒速接头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所发明的恒速接头,因此,只要涉及共同的特征,参考上述描述,相同的部件和与另一个部件一致的部件被给予相同的参考数字。
[0102]本实施例的特定特征在于,中心部分Az沿着其整个长度设计,使得在中心轨道部分Az内的外接触线K处的接触线切线T平行于在内中心轨道部分Αζ’内的内接触线K’处的内接触线切线Τ’延伸,并分别平行于纵向轴线L12。换句话说,中心轨道部分Αζ、Αζ’在直线上延伸,即平行于相关联的接头部件12、13的各自的纵向轴线L12、L13。当接头11处在对准位置时,没有轴向力从滚珠轨道22、23作用到滚珠14,这对于接头具有减少摩擦的作用。沿着中心轨道部分Az、Az’的整个长度,开度角δ为零。
[0103]除此之外,本恒速接头对应于在图1中所示的恒速接头,由此参考图1的描述。更具体地,正如根据图1的实施例,邻接各自的中心轨道部分Αζ、Αζ’的孔侧和附件侧轨道部分Ao和Aa被一致设计。由此,还是在具有较长轴线平行的中心轨道部分Αζ、Αζ’的本实施例中,关于外接头部件12,孔侧轨道部分Ao在参考半径RR外侧径向延伸,而附件侧轨道部分Aa在参考半径RR内侧径向延伸。由此,如可以在示出40°枢转角β的恒速接头的图5b)中所看到,外和内滚珠轨道22、23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上,开度角δ在从接头中心平面EM朝向孔端运动的滚珠14ο (图的上半部分)和从接头中心平面EM朝向附件端运动的滚珠14a (图的下半部分)处形成,所述开度角δ不等于零,并且在相同的轴向方向打开。这确保了良好的隔圈控制条件。
[0104]将在下文共同描述的图6a)至6e)示出了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根据图5的恒速接头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的所发明的恒速接头,因此,只要涉及共同的特征,参考上述描述,相同的部件和与另一个部件一致的部件被给予相同的参考数字。
[0105]唯一的区别包括,外接头部件的球形内面和滚珠隔圈15的球形外面相对于接头中心M同心延伸。相应地,所提出的是,在滚珠隔圈15和外接头部件12之间的那对球形面,分别地在滚珠隔圈15和内接头部件13之间的那对球形面也相对于接头中心M同心延伸。换句话说,根据图6a)至6e)的恒速接头不具有所谓的隔圈偏移。其结果是,在外和内滚珠轨道的附件侧轨道部分存在减短的轨道深度,并且由此,在截面视图中,在轨道内得到围绕滚珠更小的包裹角度。此外,在滚珠轨道的接触线和中心线处的切线角有点偏小。除此之夕卜,本接头对应于根据图5的实施例,因此,在那个方面参考上述描述。
[0106]上述的所有发明的恒速接头11的优点包括这些在围绕接头中心平面EM的小枢转角范围内的每个情形中,至少在一个截面平面中,包括了一种轨道形状,其中,在滚珠轨道22、23和滚珠14之间沿着滚珠轨道不存在产生的轴向力。这意味着,至少在这个区域中,滚珠隔圈15关于相对于外接头部件12和内接头部件13的接触面分别不受轴向力。总之,当接头在工作时,在该中心部分内,摩擦力和由此的摩擦损失是低的。在较大的枢转角处,即当恒速接头在小枢转角范围之外工作时,滚珠轨道12、13包括了一种形状,该形状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的行进到孔侧轨道部分Ao中的滚珠14ο处以及在行进到附件侧轨道部分Aa中的滚珠14a处都产生延伸到对应轴向方向上的开度角δ。这个措施确保了在较大枢转角处的良好的隔圈控制条件。
[0107]参考数字目录
11恒速接头
12外接头部件
13内接头部件
14滚珠
15滚珠隔圈
16外侧隔圈面
17内侧隔圈面
18窗口
19附件侧
20孔侧
21孔
22外滚珠轨道
23内滚珠轨道24轴颈
A、A’中心线Aa、Az、Ao 轨道部分
CR圆拱
R半径
RR参考半径
M接头中心
EM接头中心平面
PE交叉点
T、T’切线
α切线角
β接头枢转角
Y轨道部分角
δ开度角
【权利要求】
1.一种恒速接头,包括: 外接头部件(12),所述外接头部件(12)具有纵向轴线(L12)和外滚珠轨道(22),其中,所述外接头部件(12)包括附件侧和孔侧; 内接头部件(13),所述内接头部件(13)具有纵向轴线(13)和内滚珠轨道(23); 其中,所述外滚珠轨道(22 )和所述内滚珠轨道(23 )形成轨道对(22、23 ); 力矩传递滚珠(14),所述力矩传递滚珠(14)在每个轨道对(22、23)中; 滚珠隔圈(15),所述滚珠隔圈(15)被布置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和所述内接头部件(13)之间,并包括周向分布的隔圈窗口(18),每个所述隔圈窗口(18)接收所述力矩传递滚珠(14)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当所述内接头部件(13)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被同轴布置时,所述滚珠隔圈(15)把所述滚珠(14)保持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其中,当所述内接头部件(13)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3)枢转达到偏离0°的枢转角(β )时,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和所述内接头部件(13)的纵向轴线(L13)形成接头枢转平面(EB); 其中,如果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中看去,在所述恒速接头(11)的每个角位置,在所述外滚珠轨道(22)的外切线(T)和所述内滚珠轨道(23)的内切线(Τ’)之间形成开度角(δ ),其中,所述外切线(T)延伸经过在所述滚珠(14)和所述外滚珠轨道(22)之间的外接触点,并且其中,所述内切线(Τ’)延伸经过在所述滚珠(14)和所述内滚珠轨道(23)之间的内接触点;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轨道对被如此设计使得 -对于在包括接头中心平面(EM)的小枢转角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接头枢转角(β ),开度角(δ )为零(δ=0° ),并且 -对于在大枢转角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接头枢转角(β ),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运动的滚珠(14)的孔侧开度角(δ )以及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附件侧运动的滚珠(14)的附件侧开度角(δ )不等于零并且在相同的轴向方向上打开,所述大枢转角范围包括大于所述小枢转角范围的最大接头枢转角(β )的接头枢转角(β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接头枢转角范围包括最大为2° (β=±2° )的接头枢转角(β),更具体地最大为1° (β=±1° )。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轨道对(22、23)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内的开度角(S )不等于零的每个接头枢转角(β )处,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运动的滚珠(14)的孔侧开度角(δ0)以及在所述相同接头枢转角(β )处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附件侧运动的滚珠(14)的附件侧开度角(S a)在相同的轴向方向上打开。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对于在所述大接头枢转角范围内并具有最大值为8° (β=±8° )的枢转角(β ),所述孔侧和附件侧开度角(δ ο、δ a)的至少一者为大于零且小于8°的数值,更具体地为大于零且小于6°的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枢转角范围直接邻接所述小枢转角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接头枢转角范围包括至少高达20°的接头枢转角(β ),更具体地至少高达30°,优选地至少高达4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隔圈(15)包括用以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内面引导所述滚珠隔圈(15)的球形外面(16)以及用以相对于所述内接头部件(13)的外面引导所述滚珠隔圈(15)的球形内面(17), 其中,在所述球形外面(16 )的中心(Μ16 )和所述球形内面(17 )的中心(Ml7 )之间设置有轴向偏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当沿着所述外和内滚珠轨道(22、23)运动时,所述滚珠(14)的中心关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限定外中心线(A)并且关于所述内接头部件(13)限定内中心线(Α’), 其中,所述外和内中心线(Α、Α’ )沿着其各自长度各自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个轨道部分(22a,22o)。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内,所述外和内中心线(A、A’)各自包括在中心轨道部分(Az、Az’ )中的曲率改变,更具体地在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交叉点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中心线(A、A’)在所述中心轨道部分(Az、Az’ )中各自包括转变点,更具体地在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交叉点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轨道(22、23 )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大枢转角范围内,如果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上看去,在所有滚珠(14)处的所述开度角(δ ο、δ a)在每种情况中都在相同轴向方向上打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有滚珠轨道(22、23)被如此设计使得对于在所述小接头枢转角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接头枢转角(β ),在所有滚珠(14)的所述开度角(δ )为零(δ =0° )。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滚珠轨道(22 )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中的所述外中心线(A)平行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延伸,并且所述内滚珠轨道(23)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中的所述内中心线(Α’)平行于所述内接头部件(13)的纵向轴线(L13)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滚珠轨道(22 )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中的所述外中心线(A)是由围绕所述接头中心(M)的外圆拱形成,并且 所述内滚珠轨道(23)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中的所述内中心线(Α’)是由围绕所述接头中心(M)的内圆拱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滚珠轨道(22)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附件侧轨道部分(22a)中的所述外中心线(A)在由参考半径(RR)限定的圆拱部分(CR)的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延伸,其中,所述参考半径(RR)围绕所述接头中心(M)延伸经过所述中心线(A)和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中心平面交叉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滚珠轨道(22)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附件侧轨道部分(22a)中的所述外中心线(A)包括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个: -围绕圆拱中心(Ma)的具有半径(Ra)的圆拱部分,所述圆拱中心(Ma)定位在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包括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12)朝向所述外滚珠轨道(22)的径向偏移; -围绕圆拱中心的具有半径(R)的圆拱部分,所述圆拱中心定位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上并且包括相对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朝向所述附件侧的轴向偏移。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滚珠轨道(22)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轨道部分(22ο)中的所述外中心线(A)在由参考半径(RR)限定的圆拱部分(CR)的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延伸,其中,所述参考半径(RR)围绕所述接头中心(M)延伸并经过所述中心线(A)和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中心平面交叉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外滚珠轨道(22)被如此设计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孔侧轨道部分(22ο)中的所述外中心线(A)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 -围绕圆拱中心的具有半径(Ro)的圆拱部分,所述圆拱中心定位在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包括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12)离开所述外滚珠轨道(22)的径向偏移; -围绕圆拱中心的具有半径(R)的圆拱部分,所述圆拱中心定位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上并且包括相对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朝向所述孔侧的轴向偏移。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参考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和所述内接头部件(13)的纵向轴线(13)之间的角平分平面,所述内滚珠轨道(23)被设计为相对于所述外滚珠轨道(22)镜面对称。
20.根据权利要求7、15和17所述的恒速接头,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附件侧轨道部分(22a)中的所述中心线(A)在由所述参考半径(RR)限定的圆拱部分(CR)的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轨道部分(22ο)中的中心线(A)在由所述参考半径(RR)限定的圆拱部分(CR)的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滚珠隔圈(15)的球形外面(16)的中心(Μ16)包括相对于所述接头中心(M)朝向所述孔侧的轴向偏移,并且 -所述滚珠隔圈(15)的球形内面(17)的中心(M17)包括相对于所述接头中心(M)朝向所述附件侧的轴向偏移。
【文档编号】F16D3/2233GK104204579SQ201380016855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8日
【发明者】W.希尔德布兰特, T.韦克林, S.毛赫尔, R.克雷梅留斯, I.哈森里克, J.波斯特, A.格雷梅尔迈尔 申请人:Gkn 动力传动系统国际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