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阀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4949阅读:8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恒温阀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恒温阀芯。



背景技术:

现有水龙头 35和40陶瓷片密封塑料阀芯都是只有开关和手工左右摆动调节冷热水混合后的出水温度,每次打开后都要重新调节一次自己想要的水温,每次调节混合过程浪费了水资源和时间。

现有恒温阀芯的结构大部分都是侧面进水,也有一部分从底部进冷热水结构的阀芯,这些恒温阀芯的外径和高度都无法通用的装配常规水龙头主体。

现有的恒温阀芯因为尺寸大和规格不通用的问题,限制了产品的开发范围,导致目前恒温龙头基本上只适合用在淋浴龙头结构的款式上开发,不适合开发面盆和厨房等龙头款式。

现有恒温阀芯是用石蜡作感温元件,石蜡要经过铜皮传热感温后,石蜡体积变化推动活塞来调节冷热水混合比例,装有石蜡的铜皮壳在水里时间久了容易氧化和结污垢,铜壳结污垢后导致石蜡对温度传感失准,甚至调不了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恒温阀芯,不仅具有恒温功能,并且恒温感温元件对水温的感应灵敏速度快,不受水质影响 ,表面不结污垢、环保无毒,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恒温阀芯,包括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冷热水分配混合活塞,304不锈钢弹簧,垂直导向件,进退调节多头螺杆,密封陶瓷下片,密封陶瓷上片,外壳,缸筒,可转动外壳盖和塑料底盘,

底盘上冷水进水孔、热水进水孔和混合水出水孔,

密封陶瓷下片上有冷水进水孔、热水进水孔和混合水出水孔。

密封陶瓷上片上有位于中心的连接孔、冷水导水孔和热水导水孔;

缸筒包括位于下端的中空的连接头、位于缸筒上部的活塞腔、位于顶部的导流腔、与活塞腔相通的轴向冷水进水通道和与导流腔相通的轴向热水通道,

冷热水分配活塞中空具有下开口,冷热水分配活塞包括体部和头部,头部的顶板上有弹簧座和位于弹簧座内的热水进水通道,

进退调节多头螺杆包括带内螺纹的体部和杆部,

垂直导向件包括中空一端开口的外螺纹驱动部和多边形导向部,

外壳一端开口,端板上有转轴孔;

密封陶瓷下片和底盘上表面贴合达液密封且冷水进水孔、热水进水孔和混合水出水孔对接;缸筒的多棱形的连接头插入密封陶瓷上片的连接孔内且一起转动,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设置在缸筒内,缸筒上的轴向冷水进水通道和轴向热水通道分别和冷水导水孔和热水导水孔对接相通;冷热水分配活塞位于活塞腔内,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的另一端与冷热水分配活塞的顶板配合;304不锈钢弹簧设置在冷热水分配活塞的弹簧座上,304不锈钢弹簧的另一端伸入垂直导向件的外螺纹驱动部内,垂直导向件的外螺纹驱动部与带内螺纹的体部螺合;带内螺纹的体部位于可转动外壳盖内,杆部穿过可转动外壳盖的阀杆孔伸出;可转动外壳盖与缸筒连接且一起转动,可转动外壳盖穿过外壳伸出,并与转动孔转动配合,外壳的下端与底盘和密封陶瓷下片固定连接。

所述的一种恒温阀芯,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可转动外壳盖包括壳盖部和法兰部,法兰部上有外接口,外接口上有轴向插板;

所述缸筒上有内接口,外周向面上有若干个轴向插接槽;

内接口插入外接口内,轴向插板与轴向插接槽插接。

所述的一种恒温阀芯,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可转动外壳盖的内腔上部为容置腔、下部为多边形导向腔,

所述垂直导向件的多边形导向部与多边形导向腔滑动配合且直线相对移动。

所述的一种恒温阀芯,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底盘上表面上有至少二个扣钩和若干个定位板;

所述密封陶瓷下片上有扣钩槽和定位槽,

所述外壳的下端有扣位,

定位槽与定位板嵌合,扣钩的杆部与扣钩槽嵌合,扣钩的扣钩部与扣位扣合。

所述的一种恒温阀芯,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可转动外壳盖和缸筒分别由塑料材料制成,采有超声波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一种恒温阀芯,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外壳由耐高低温高强度的工程塑料加纤PPS,PEI和POM做成。

本实用新型一种恒温阀芯,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遇热水后感温膨胀,随着水温的高低产生不同大小的弹力推动冷热水分配混合活塞,这时转动进退调节多头螺杆推动垂直导向件,压缩304不锈钢弹簧,使得不锈钢弹簧受压也向冷热水分配混合活塞施压,冷热水分配混合活塞在304不锈钢弹簧和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相互推动之间找到合适的混合水温的位置, 因为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是具有记忆功能的弹簧它会记忆每一次不同的水温膨胀力,这个功能可以使一次调节合适的温度后每次打开开关,出来的水温跟上次使用的水温一样。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恒温阀芯,包括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1,冷热水分配混合活塞2,304不锈钢弹簧3,垂直导向件4,进退调节多头螺杆5,密封陶瓷下片6,密封陶瓷上片7,外壳8,缸筒9,可转动外壳盖10和塑料底盘11,

底盘11上冷水进水孔111、热水进水孔112和混合水出水孔113,

密封陶瓷下片6上有冷水进水孔61、热水进水孔62和混合水出水孔63。

密封陶瓷上片7上有冷水导水孔71、热水导水孔72和位于中心的连接孔73;

缸筒9包括位于下端的中空的连接头91、位于缸筒上部的活塞腔92、位于顶部的导流腔93、与活塞腔相通的轴向冷水进水通道94和与导流腔相通的轴向热水通道95,

冷热水分配活塞2中空具有下开口,冷热水分配活塞包括体部21和头部22,头部22的顶板上有弹簧座221和位于弹簧座内的热水进水通道222,

进退调节多头螺杆5包括带内螺纹的体部51和杆部52,

垂直导向件4包括中空一端开口的外螺纹驱动部41和多边形导向部42,

外壳8一端开口,端板上有转轴孔;

密封陶瓷下片6和底盘11上表面贴合达液密封并固定在一起,密封陶瓷下片6冷水进水孔61、热水进水孔62、混合水出水孔63和和底盘11上冷水进水孔111、热水进水孔112、混合水出水孔112对接;缸筒9的连接头91插入密封陶瓷上片7的连接孔73内且一起转动,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1设置在缸筒9内,缸筒9上的轴向冷水进水通道91和轴向热水通道92分别和冷水导水孔71、热水导水孔72对接相通;冷热水分配活塞2的体部21位于活塞腔92内且滑动配合达液密封,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1的另一端位于冷热水分配活塞2内且与其顶板配合,;304不锈钢弹簧3设置在冷热水分配活塞2的弹簧座221上,304不锈钢弹簧3的另一端伸入垂直导向件4的外螺纹驱动部41内,垂直导向件4的外螺纹驱动部41与带内螺纹的体部51螺合;带内螺纹的体部51位于可转动外壳盖10内,杆部52穿过可转动外壳盖10的阀杆孔伸出;可转动外壳盖10与缸筒9连接且一起转动,可转动外壳盖10穿过外壳8伸出,并与转动孔转动配合,外壳8的下端与底盘11和密封陶瓷下片6固定连接;

冷热水分配活塞2的头部22与可转动外壳盖10之间有导流间隙。

在关闭的状态下,密封陶瓷上片7的冷水导水孔71、热水导水孔72与密封陶瓷下片6上的冷水进水孔61、热水进水孔62错位;

转动可转动外壳盖10时,缸筒9和密封陶瓷上片7随可转动外壳盖10转动,从而使密封陶瓷下片6上的冷水进水孔61、热水进水孔62与密封陶瓷上片7的冷水导水孔71、热水导水孔72连通;

热水轴向热水通道95、导流腔93、冷热水分配活塞2的头部22和可转动外壳盖10之间的间隙、冷热水分配活塞2的头部22的热水进水通道222经冷热水分配活塞2内腔进入缸筒9的下部;

冷水经轴向冷水进水通道94、冷热水分配活塞2下端与活塞腔92底部之间的间隙进入缸筒9的下部;

冷水、热水在缸筒9的下部混合,经缸筒9的连接头91,进入密封陶瓷下片6的混合水出水孔63、底盘上的混合水出水孔流出。

转动进退调节多头螺杆5,垂直导向件4相对于进退调节多头螺杆5沿直线移动,从而实现调节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1和304不锈钢弹簧3弹力。

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1遇热水后感温膨胀,随着水温的高低产生不同大小的弹力推动冷热水分配混合活塞2,这时转动进退调节多头螺杆5推动垂直导向件4,压缩304不锈钢弹簧3,使得不锈钢弹簧受压也向冷热水分配混合活塞2施压,冷热水分配混合活塞2在304不锈钢弹簧和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相互推动之间找到合适的混合水温的位置, 因为SMA镍钛记忆金属感温弹簧是具有记忆功能的弹簧它会记忆每一次不同的水温膨胀力,这个功能可以使一次调节合适的温度后每次打开开关,出来的水温跟上次使用的水温一样。

所述可转动外壳盖10包括壳盖部101和法兰部102,法兰部上有外接口103,外接口上有轴向插板104;

所述缸筒9上有内接口96,外周向面上有若干个轴向插接槽97;

内接口96插入外接口103内,轴向插板104与轴向插接槽97插接。

所述可转动外壳盖10和缸筒9分别由塑料材料制成,采有超声波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可转动外壳盖10的壳盖部101上部为容置腔、下部为多边形导向腔,

所述垂直导向件4的多边形导向部与多边形导向腔滑动配合且直线相对移动。

所述底盘11上表面上有二个扣钩114和若干个定位板115;

所述密封陶瓷下片6上有扣钩槽64和定位槽65,

所述外壳8的下端有扣位81,

定位槽65与定位板115嵌合,扣钩114的杆部与扣钩槽64嵌合,扣钩114的扣钩部与扣位81扣合。

所述外壳8由耐高低温高强度的工程塑料加纤PPS,PEI和POM做成。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加大外壳直径和高度的改进和变型,这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