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073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平板电视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板电视机。



背景技术:

平板电视顾名思义,就是屏幕呈平面的电视,它是相对于传统显像管电视机庞大的身躯作比较而言的一类电视机,主要包括液晶显示LCD、等离子显示PDP、有机电子发光显示OL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SED等几大技术类型的电视产品。

家庭中对于平板电视机的安装选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放于台面上,一种是挂在墙体上。如公告号为CN201666440U,名为一种平板电视的壁挂转接支架的中国专利所示,其平板电视机的背部事先会通过螺钉安装壁挂转接支架,然后再将壁挂支架通过螺钉安装在壁挂转接支架上,最后通过壁挂支架可以将平板电视通过壁挂的方式安装到墙壁上。上述平板电视机,如果不想将其挂在墙体上,而是想要将其直接放置于台面上,电视机后部的壁挂支架就没有什么作用,需要另外在电视机的底部安装上支脚,通过支脚将电视机支撑于台面上。故上述专利中的平板电视机其壁挂支架只能用于壁挂,不能用于将电视机支撑于台面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板电视机,其上的支架既可以用于将平板电视机悬挂在墙体上又可以用于将平板电视机支撑于台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平板电视机,包括电视主体和设于电视主体背部的支架,支架包括铰接于电视主体背部的支撑杆、铰接于支撑杆远离电视主体一端的底杆,电视主体的背部设有当支撑杆朝向电视主体下端转动后将支撑杆固定于电视主体上的第一固定部、当支撑杆朝向电视主体上端转动后将底杆固定于电视主体上的第二固定部,底杆上设有当底杆朝向电视主体前部转动后保持底杆和支撑杆呈90度状态的第三固定部,在支撑杆转向电视主体上端的状态下支撑杆远离电视主体的一侧设有用以和墙体固定的悬挂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采用壁挂的形式进行安装电视机时,向电视主体的上端转动支撑杆,使支撑杆贴合电视主体的背部,通过第二固定部将底杆固定于电视主体背部,此时,支撑杆上的悬挂部朝向墙体,可用于与墙体进行连接,由于支撑杆和底杆相互连接,故支撑杆和底杆在电视主体背部相当于壁挂架的结构;

当采用水平放置于台面的形式进行安装电视机时,向电视主体的下端转动支撑杆,使支撑杆贴合于电视主体的背部,通过第一固定部将支撑杆固定于电视主体背部,此时,将底杆朝电视主体前部转动并使底杆与支撑杆呈90度,然后通过第三固定部将底杆相对支撑杆进行固定,使底杆保持与支撑杆90度的状态,然后将电视机放置于台面上,底杆作为与地面接触的支撑脚,使电视主体立于台面上;

上述结构中,只需要准备一个支架,将其安装在电视主体的背部,然后根据安装需要,变换其形式即可实现壁挂支架或者平面放置支架的作用,一个支架适用于两种安装方式,不仅可以节省一个支架的成本,而且安装时仅仅变化下结构即可,效率高。

优选的,第三固定部包括铰接于底杆上的第一固定杆、设于支撑杆靠近底杆一端的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杆远离底杆的一端通过第一固定孔和支撑杆相固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将支撑杆朝电视主体的下端转动并使其贴合于电视主体的背部固定后,将底杆朝电视主体前部转动并使底杆与支撑杆呈90度,此时,转动底杆上的第一固定杆,使第一固定杆远离底杆的一端对准支撑杆上的第一固定孔,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一固定杆和第一固定孔相固定,从而第一固定杆、支撑杆和底杆形成三角结构,使底杆相对支撑杆相固定,且三角结构固定更加稳定。

优选的,底杆与支撑杆的铰接端插设有用以支撑地面的延伸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延伸杆插设于底杆靠近其铰接端的一端,当将底杆转至与支撑杆呈90度状态时,底杆靠近其铰接端的一端相对竖直状态的支撑杆近乎平齐,故当电视主体受到向后推的力时,电视主体容易向后倾倒,此处,可将延伸杆从底杆上拉出,延长底杆靠近其铰接端的一端,从而当电视主体有向后倾倒的趋势时,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此处,当不需要使用延长杆时,还可以将其缩回底杆内,十分方便。

优选的,底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两侧铰接有用以扩大底杆支撑面积的外撑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撑杆铰接于底杆的两侧,当底杆支撑于台面上时,可以将两侧的支撑杆向底杆外展开,从而两侧的外撑杆和底杆形成Y字型结构贴合于台面上,使电视主体在台面上的固定更加稳定。

优选的,底杆和外撑杆贴合台面的一侧设有橡胶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并且电视主体的重量压于橡胶垫时,橡胶垫可以和台面贴合的更加紧密,防止电视主体打滑、倾倒,使其固定更加稳定。

优选的,第一固定部为设于电视主体背部且位于支撑杆与电视主体铰接点下侧的第二固定孔、设于支撑杆上的第三固定孔,支撑杆通过穿过第三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的螺钉固定于电视主体背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将支撑杆向电视主体背部下侧转动后,使第三固定孔对准第二固定孔,然后通过螺钉即可将支撑杆固定于电视主体的背部,从而两点固定一线,防止支撑杆转动。

优选的,第二固定部为设于电视主体背部且位于支撑杆与电视主体铰接轴上侧的第四固定孔、设于底杆上的第五固定孔,当支撑杆转向电视主体上侧且底杆转至和支撑杆平行状态时,底杆通过穿过第五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的螺钉固定于电视主体的背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将支撑杆向电视主体背部上侧转动后,使第五固定孔对准第四固定孔,然后通过螺钉即可将底杆固定于电视主体的背部,此时,底杆远离第四固定孔的一端则与支撑杆相连,此处也即相当于将支撑杆的活动端固定死,从而使底杆和支撑杆相对于电视主体的背部相互固定。

优选的,第一固定部包括铰接于电视主体背部且位于支撑杆与电视主体铰接点下侧的第二固定杆、沿支撑杆长度方向排布的若干第六固定孔,第二固定杆远离电视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七固定孔,第二固定杆远离电视主体的一端通过穿过第七固定孔和第六固定孔的螺钉固定于支撑杆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固定杆铰接于电视主体的背部,当将支撑杆向电视主体背部下端转动后,可以将第二固定杆上的第七固定孔对准其中一个第六固定孔,通过螺钉将两者固定,从而支撑杆、第二固定杆和电视主体的背部形成三角结构,保证支撑杆稳定固定;此处,由于第二固定杆的长度一定,故当将第二固定杆与不同位置的第六固定孔相固定时,支撑杆与电视主体背部呈不同的角度,由于支撑杆垂直于台面,故可以通过第二固定杆与不同第六固定孔之间相固定来调节电视主体相对竖直面的倾斜角度,从而满足顾客观看需求。

优选的,第二固定部包括设于电视主体背部上端的固定条、沿固定条长度方向排布的第八固定孔,固定条的长度方向与电视主体的高度方向一致,底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设有第九固定孔,底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穿过第八固定孔和第九固定孔的螺钉固定于电视主体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条上的固定孔沿电视主体的高度方向排布,底杆和支撑杆的长度均一定,此处,可以通过第九固定孔与不同第八固定孔之间的固定来调整底杆在固定条上的固定位置;这里,支撑杆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贴合于墙体,故底杆固定于固定条越上端,底杆和支撑杆之间的角度越小,从而电视主体相对于墙体倾斜角度越小;底杆固定于固定条越下端,底杆和支撑杆之间的角度越大,从而电视主体相对于墙体倾斜角度越大,因而,顾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电视主体与墙体之间的角度。

优选的,悬挂部包括设于在支撑杆转向电视主体上端的状态下支撑杆远离电视主体的一侧用以和墙体固定的挂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挂钩可以将电视主体直接挂于墙体的固定结构上,操作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第三固定部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支架处于壁挂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部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支架处于放置于台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部放大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支架处于壁挂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D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电视主体;2、支架;21、支撑杆;22、底杆;3、第一固定部;31a、第二固定孔;32a、第三固定孔;31b、第二固定杆;32b、第六固定孔;33、第七固定孔;4、第二固定部;41a、第四固定孔;42a、第五固定孔;41b、固定条;42b、第八固定孔;43、第九固定孔;5、第三固定部;51、第一固定杆;52、第一固定孔;6、悬挂部;7、延伸杆;8、外撑杆;9、橡胶垫;10、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平板电视机:

如附图1、3和4所示的平板电视机,包括电视主体1和设于电视主体1背部的支架2,支架2包括铰接于电视主体1背部的支撑杆21、铰接于支撑杆21远离电视主体1一端的底杆22,电视主体1的背部设有当支撑杆21朝向电视主体1下端转动后将支撑杆21固定于电视主体1上的第一固定部3、当支撑杆21朝向电视主体1上端转动后将底杆22固定于电视主体1上的第二固定部4,底杆22上设有当底杆22朝向电视主体1前部转动后保持底杆22和支撑杆21呈90度状态的第三固定部5,在支撑杆21转向电视主体1上端的状态下支撑杆21远离电视主体1的一侧设有用以和墙体固定的悬挂部6,此处悬挂部6为设于支撑杆21上的挂钩。

参见附图2和3,底杆22与支撑杆21的铰接端设有插槽10,在插槽10中插设有用以支撑地面的延伸杆7;底杆22远离支撑杆21的一端两侧铰接有用以扩大底杆22支撑面积的外撑杆8,此处,底杆22和外撑杆8贴合台面的一侧均设有橡胶垫9。当将底杆22转至与支撑杆21呈90度状态时,底杆22靠近其铰接端的一端相对竖直状态的支撑杆21近乎平齐,此时,可将延伸杆7从底杆22上拉出,延长底杆22靠近其铰接端的一端,从而当电视主体1有向后倾倒的趋势时,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当不需要使用延长杆时,还可以将其缩回底杆22内,十分方便。

下面针对第一固定部3、第二固定部4、第三固定部5进行阐述:

参见附图1和4,第一固定部3为设于电机主体背部且位于支撑杆21与电视主体1铰接点下侧的第二固定孔31a、设于支撑杆21上的第三固定孔32a。其固定形式如下:当将支撑杆21向电视主体1背部下侧转动后,使第三固定孔32a对准第二固定孔31a,然后通过螺钉即可将支撑杆21固定于电视主体1的背部,从而两点固定一线,防止支撑杆21转动。

参见附图1和5,第二固定部4为设于电机主体背部且位于支撑杆21与电视主体1铰接轴上侧的第四固定孔41a、设于底杆22上的第五固定孔42a。其固定形式如下:当将支撑杆21向电视主体1背部上侧转动后,使底杆22转至和支撑杆21平行状态,然后将第五固定孔42a对准第四固定孔41a,再通过螺钉即可将底杆22固定于电视主体1的背部,此时,底杆22远离第四固定孔41a的一端则与支撑杆21相连,此处也即相当于将支撑杆21的活动端固定死,从而使底杆22和支撑杆21相对于电视主体1的背部相互固定。

参见附图3和5,第三固定部5包括铰接于底杆22上的第一固定杆51、设于支撑杆21靠近底杆22一端的第一固定孔52。其固定形式如下:当将支撑杆21朝电视主体1的下端转动并使其贴合于电视主体1的背部固定后,将底杆22朝电视主体1前部转动并使底杆22与支撑杆21呈90度,此时,转动底杆22上的第一固定杆51,使第一固定杆51远离底杆22的一端对准支撑杆21上的第一固定孔52,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一固定杆51和第一固定孔52相固定,从而第一固定杆51、支撑杆21和底杆22形成三角结构,使底杆22相对支撑杆21相固定。

实施例二,一种平板电视机: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固定部3和第二固定部4的不同。

参见附图6和7,第一固定部3包括铰接于电视主体1背部且位于支撑杆21与电视主体1铰接点下侧的第二固定杆31b、沿支撑杆21长度方向排布的若干第六固定孔32b;第二固定杆31b远离电视主体1的一端设有第七固定孔33,第二固定杆31b远离电视主体1的一端通过穿过第七固定孔33和第六固定孔32b的螺钉固定于支撑杆21上。其固定形式如下:当将支撑杆21向电视主体1背部下端转动后,可以将第二固定杆31b上的第七固定孔33对准其中一个第六固定孔32b,通过螺钉将两者固定,从而支撑杆21、第二固定杆31b和电视主体1的背部形成三角结构,保证支撑杆21稳定固定。此处,由于第二固定杆31b的长度一定,支撑杆21垂直于台面,故当将第二固定杆31b与不同位置的第六固定孔32b相固定时,支撑杆21与电视主体1背部呈不同的角度,也即可以调节电视主体1相对竖直面的倾斜角度,从而满足顾客观看需求。

参见附图8和9,第二固定部4包括设于电视主体1背部上端的固定条41b、沿固定条41b长度方向排布的第八固定孔42b,固定条41b上的固定孔沿电视主体1的高度方向排布,底杆22和支撑杆21的长度均一定,底杆22远离支撑杆21的一端设有第九固定孔43。 其固定形式如下:向上转动支撑杆21,并转动底杆22使底杆22上的第九固定孔43对准固定条41b上的其中一个第八固定孔42b,通过穿过第八固定孔42b和第九固定孔43的螺钉将底杆22固定于电视主体1上。此处,支撑杆21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贴合于墙体,故底杆22固定于固定条41b越上端,底杆22和支撑杆21之间的角度越小,从而电视主体1相对于墙体倾斜角度越小;底杆22固定于固定条41b越下端,底杆22和支撑杆21之间的角度越大,从而电视主体1相对于墙体倾斜角度越大,因而,顾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电视主体1与墙体之间的角度。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支架2的使用方法如下:

采用壁挂式安装:向电视主体1的上端转动支撑杆21,使支撑杆21贴合电视主体1的背部,通过第二固定部4将底杆22固定于电视主体1背部,此时,支撑杆21上的悬挂部6朝向墙体,可用于与墙体进行连接,由于支撑杆21和底杆22相互连接,故支撑杆21和底杆22在电视主体1背部相当于壁挂架的结构;

采用立式放置安装:向电视主体1的下端转动支撑杆21,使支撑杆21贴合于电视主体1的背部,通过第一固定部3将支撑杆21固定于电视主体1背部,此时,将底杆22朝电视主体1前部转动并使底杆22与支撑杆21呈90度,然后通过第三固定部5将底杆22相对支撑杆21进行固定,使底杆22保持与支撑杆21呈90度的状态,然后将电视机放置于台面上,底杆22作为与地面接触的支撑脚,使电视主体1立于台面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