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448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下侧来承受压缩弹簧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lower-sidespring-receivingmember)。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在上下部来承受悬挂(suspension)的弹簧的上侧弹簧承受部件、下侧弹簧承受部件,记载有如下结构。

如专利文献1的图10所示的那样,在螺旋弹簧2的上端部与上侧的主体侧部件10的嵌合用凸部14之间安装有橡胶弹簧座(springseatrubber)20。另外,在螺旋弹簧2的下端部与下侧的臂部件12的嵌合用凸部16之间安装有橡胶弹簧座2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2341号(段落0003、图10等)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包括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的下侧的橡胶弹簧座安装座22(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在车轮上下运动时,有时下侧的橡胶弹簧座安装座22(下侧弹簧承受部件)不追随螺旋弹簧2的变形,而会在两者间产生间隙。

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悬挂弹簧(suspensionspring)与下橡胶垫(lowerrubberpad)的接触部的剖视图。

现有技术的下橡胶垫103不具有沿悬挂弹簧102的下翘起部102t的倾斜,而是为用于承受悬挂弹簧102的下支承圈部102s的平坦形状,并且也不具有唇形部(lipsection)。

因此,悬挂弹簧102的下翘起部102t的变形量越靠近中央的有效部(effectivesection)变得越大,下橡胶垫103的变形量也逐渐地增加。据此,在下橡胶垫103生成变形量大而产生大的应力的部分、和变形量小而产生小的应力的部分。

因此,可能存在下橡胶垫103发生应力的不均等,促进下橡胶垫103随时间变化而劣化,下橡胶垫103的寿命变短的情况。

此外,沙子、砂砾等异物j会从下橡胶垫103与悬挂弹簧102的下翘起部102t的间隙侵入。

因此,由于下橡胶垫103和悬挂弹簧102的下支承圈部102s的相互摩擦,异物j会使悬挂弹簧102的涂层磨损、剥离,产生悬挂弹簧102的折损、破损、破坏。

详细而言,沙子和砂砾等异物j侵入间隙,悬挂弹簧102的表面的涂膜发生磨损而露出悬挂弹簧102的基体材料。据此,存在悬挂弹簧102生锈腐蚀,发生破损或折损的情况。与上侧相比,在沙子和砂砾等异物易于侵入的下橡胶垫103(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周边的悬挂弹簧102部分,尤其显著地观察到该现象。

总之,现有技术的下橡胶垫103中,悬挂弹簧102振动时,下橡胶垫103不追随悬挂弹簧102而在两者间生成间隙,侵入该间隙的沙子或砂砾等异物j磨损悬挂弹簧102表面的涂膜。据此,存在露出悬挂弹簧102的基体材料,悬挂弹簧102发生腐蚀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状况而创造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压缩弹簧的破损和折损,实现长寿命化的可靠性高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第1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由下侧来承受具有有效部、不进行弹性变形的端部的支承圈部、和所述有效部与所述支承圈部之间的翘起部的压缩弹簧,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具有:从其延伸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向外方突出而形成并且以与所述翘起部之间无法形成空隙的方式与所述翘起部相接触的接触部,与因所述压缩弹簧产生的负荷无关,所述接触部通过因其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与所述翘起部相接触。

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具有接触部,与因压缩弹簧产生的负荷无关,该接触部以与翘起部之间无法形成空隙的方式来接触或抵接,因此,能够抑制或防止沙子、砂砾等异物从压缩弹簧与下侧弹簧承受部件之间侵入。

因此,避免压缩弹簧的涂膜由于异物而发生磨损、剥离使压缩弹簧发生折损、破损、破坏。因此,实现压缩弹簧的长寿命化。

第2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在第1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基础上,具有: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的所述接触部的相反侧形成为向外方突出的形状,承受所述压缩弹簧的弹簧载荷的载荷承受部。

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具有在其延在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端部的所述接触部的相反侧形成为向外方突出的形状,承受压缩弹簧的弹簧载荷(负荷)的载荷承受部,因此,下侧弹簧承受部件适度地承受压缩弹簧的弹簧载荷(负荷),能够抑制或防止过大的内部应力的产生。因此,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随时间的变化而劣化被抑制,能够实现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长寿命化。

第3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在第1、第2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基础上,还具有伸缩变形部,该伸缩变形部被设置在所述一方侧的端部的所述接触部与载荷承受部之间,相应于所述压缩弹簧的负荷进行伸缩变形,所述伸缩变形部具有比所述载荷承受部细的形状。

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具有相应于压缩弹簧的负荷而进行伸缩变形的伸缩变形部,因此,与因压缩弹簧产生的负荷无关,接触部能够可靠地与压缩弹簧的翘起部进行接触或抵接。

因此,抑制或阻止异物从压缩弹簧与下侧弹簧承受部件之间进入,压缩弹簧的随时间的变化而劣化被抑制,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第4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在第2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基础上,所述载荷承受部形成为具有凸形的曲率而向外方膨出的形状。

根据第4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载荷承受部形成为具有凸形的曲率的膨出的形状,因此,在对下侧弹簧承受部件施加压缩弹簧的弹簧载荷(负荷)的情况下,载荷承受部不会减弱功能,而适度地承受压缩弹簧的弹簧载荷(负荷)。

第5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在第2或第4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基础上,所述载荷承受部在所述压缩弹簧的轴向观察时,比所述接触部在所述压缩弹簧的卷绕方向上更向外方突出而形成。

根据第5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载荷承受部在压缩弹簧的轴向观察,比接触部在压缩弹簧的卷绕方向上更向外方突出形成,因此,更可靠地抑制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端部在压缩弹簧的卷绕方向上于外方减弱功能。另外,在压缩弹簧的负荷大的情况下,接触部能够与载荷承受部相抵接,因此,能够抑制损伤接触部。

第6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在第1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基础上,具有斜坡部,该斜坡部与所述平坦部连续而形成,沿所述翘起部而厚度逐渐变厚,承受所述翘起部。

根据第6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具有斜坡部,该斜坡部沿着压缩弹簧的翘起部而厚度逐渐变厚,且承受翘起部,因此,压缩弹簧的变形量大的地方,由斜坡部的厚度厚的部位来承受。因此,即使在变形量大的情况下,压缩弹簧也可以由下侧弹簧承受部件来柔软地承受,因此,抑制或防止压缩弹簧产生过大的应力。另外,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斜坡部具有与压缩弹簧的变形量的大小对应的厚度,因此,能够相应于压缩弹簧的变形量的大小,适度地进行变形。能够使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应力的产生均等化。

第7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在第6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基础上,在所述压缩弹簧的延伸方向上来看的所述斜坡部的宽度越远离所述支承圈部变得越宽。

根据第7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在压缩弹簧的延伸方向上来看的所述斜坡部的宽度越远离所述支承圈部变得越宽,因此,随着压缩弹簧的变形的增大,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容积也增大。因此,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每单位容积的变形被均一化,能够产生接近均等的应力,并使产生的应力分散。因此,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耐用性提高,实现长寿命化。

第8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在第1、第2、第4、第6或第7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翘起部变形时,接触或抵接所述翘起部的大致相同的部位。

根据第8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接触部在翘起部变形时,接触或抵接翘起部的大致相同的部位,因此,接触部的磨损或摩耗被减少。因此,实现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长寿命化。

第9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在第1、第2、第4、第6至第8中任一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的基础上,与一方侧的所述下侧弹簧承受部件一起来承受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方侧的上侧弹簧承受部件是与所述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对称的同样的结构。

根据第9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由另一方侧来承受压缩弹簧的上侧弹簧承受部件是与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对称的相同结构,因此,在上侧弹簧承受部件,发挥与第1~第8技术方案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同样的作用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压缩弹簧的破损和折损,实现长寿命化的可靠性高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安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橡胶垫的悬挂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a是从斜上方来观察下橡胶垫的立体图。

图2b是从上方来观察下橡胶垫的俯视图。

图2c是从上方来观察其他例的下橡胶垫的唇形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2d是从上方来观察另一例的下橡胶垫的唇形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3a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b是表示悬挂弹簧的下翘起部与下橡胶垫的唇形部的接触状态的图3a的b方向向视的立体图。

图3c是对悬挂弹簧的负荷变为最小的情况下的图1的a-a剖视图。

图3d是对悬挂弹簧的负荷变为最大的情况下的图1的a-a剖视图。

图4a是实施方式2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

图4b是实施方式2的悬挂弹簧的悬挂弹簧负荷变为最小的情况下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

图4c是实施方式2的悬挂弹簧的负荷变为最大的情况下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

图5a是实施方式3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

图5b是实施方式3的悬挂弹簧的负荷变小的情况下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

图5c是实施方式3的悬挂弹簧的负荷变为最大的情况下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

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悬挂弹簧和下橡胶垫的接触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对同一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记来表示,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用于安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橡胶垫的悬挂装置的纵剖视图。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用于安装下橡胶垫3的悬挂装置s被设置在未图示的车身与车轮t之间,是用于对车轮t的变动和车轮t所受到的冲击等进行衰减、吸收的装置。

悬挂装置s具有减震器(shockabsorber)1和将减震器1穿插在中央的悬挂弹簧2。

悬挂装置s在悬挂弹簧2的上端的支承圈部2u和下端的支承圈部2s分别具有上橡胶垫(upperrubberpad)4、下橡胶垫(lowerrubberpad)3。

下橡胶垫3、上橡胶垫4通过具有弹性性质的柔软结构来承受悬挂弹簧2因压缩变形而产生的弹力f(细节后述)。

<减震器1>

减震器1在车轮t受到来自路面的冲击力或冲击能量时,伴随着该载荷而进行伸缩动作。此时,减震器1通过被封入的流体的粘性衰减力来使冲击力或冲击能量衰减。同时,悬挂弹簧2通过因压缩变形产生的弹力、弹性能、或内部摩擦来吸收该冲击力。

在减震器1中例如被封入油,通过基于活塞移动的油的流动来产生粘性衰减力。据此,对减震器1的伸缩动作给予粘性衰减力,使车轮t相对于车身的相对运动衰减。

减震器1具有:外筒(outertube)1a,其被封入油;和活塞杆1b,其与在外筒1a内滑动的未图示的活塞相固定。外筒1a具有圆筒状的密闭结构,在内部被封入有油。活塞杆1b的用于固定活塞的一端侧收容于外筒1a的内部。并且,承受载荷的活塞杆1b的另一端侧向外筒1a的外方(图1的上方)延伸出。

在减震器1的外筒1a的外周表面,形成有带有阶梯的环形阶梯部1a3,该带有阶梯的环形阶梯部1a3由上方的细径部1a1和下方的粗径部1a2形成。

下方的粗径部1a2的直径比上方的细径部1a1大。

在环形阶梯部1a3,卡止固定有钢制的圆板状的下侧弹簧座5。下侧弹簧座5具有:支承板部5a,其呈圆环形,且具有中心孔5a1;侧壁部5b,其形成于平板部5a的周围,且高度低。另外,示例出了下侧弹簧座5为有底的圆筒形的情况,但也可以是盘状或钵状。

在平板部5a的中心孔5a1中穿插外筒1a的细径部1a1。

另一方面,设置有大致圆环状的上侧弹簧座6,在该大致圆环状的上侧弹簧座6上穿插有活塞杆1b。上侧弹簧座6被固定于未图示的车身。下侧弹簧座5、上侧弹簧座6为加压成型品。

<悬挂弹簧2>

在下侧弹簧座5与上侧弹簧座6之间悬置有悬挂弹簧2。悬挂弹簧2是通过压缩变形来向伸长方向产生弹力的压缩螺旋弹簧。

在悬挂弹簧2的下端部,形成有不发挥弹簧功能(弹性变形)的下支承圈部2s。同样,在悬挂弹簧2的上端部,形成有不发挥弹簧功能(弹性变形)的上支承圈部2u。

在悬挂弹簧2的中央部形成有发挥弹簧功能的部分的有效部2y。所谓有效部2y是指,在对悬挂弹簧2施加载荷f的情况下,发挥表现出f=kx的弹簧常数k的弹簧功能的部位。另外,x是悬挂弹簧2的位移量。

在悬挂弹簧2的下支承圈部2s与中央部的有效部2y之间形成有下翘起部2t。下翘起部2t通过以规定的坡度(斜率)从下支承圈部2s呈螺旋形状翘起而形成。下翘起部2t通过被悬挂弹簧2施加的压缩载荷来进行弹性变形。

在悬挂弹簧2的上支承圈部2u与中央部的有效部2y之间形成有上翘起部2v。上翘起部2v与下翘起部2t同样,通过以规定的坡度(斜率)从上支承圈部2u呈螺旋形状翘起而形成,通过被施加的压缩载荷来进行弹性变形。

下支承圈部2s和上支承圈部2u分别相对于有效部2y的1卷而形成为0.5卷左右,但不特别限定于此。通过使下支承圈部2s和上支承圈部2u小到0.5卷左右,从而能够减少悬挂弹簧2的总卷数。此外,能够减少悬挂弹簧2的材料,由此降低悬挂弹簧2的制造成本。

<下橡胶垫3>

如图1所示,在下侧弹簧座5与悬挂弹簧2的下端部之间安装有下橡胶垫3。同样,在上侧弹簧座6与悬挂弹簧2的上端部之间安装有上橡胶垫4。

悬挂弹簧2的下端的下支承圈部2s和下翘起部2t通过下橡胶垫3,支承于下侧弹簧座5的支承板部5a。

另一方面,悬挂弹簧2的上端的上支承圈部2u和上翘起部2v通过上橡胶垫4而支承于上侧弹簧座6。下橡胶垫3和上橡胶垫4是具有如下功能的部件:承受悬挂弹簧2的弹簧载荷f,并且以柔软性来承受悬挂弹簧2来抑制损伤悬挂弹簧2。

下橡胶垫3和上橡胶垫4例如使用由nr(天然橡胶)成型的硬质橡胶,但只要具有规定的柔软性、弹性等性质,材质没有特别地限定。

下橡胶垫3通过悬挂弹簧2因车重等而被压缩的状态下的悬挂弹簧2抵抗压缩变形的弹力而成为被压缩的状态。下橡胶垫3在该状态下,被支承在下侧弹簧座5的支承板部5a与悬挂弹簧2之间。即,下橡胶垫3承受悬挂弹簧2的下支承圈部2s和下翘起部2t,据此被施加悬挂弹簧2因压缩变形产生的弹力。

图2a是从斜上方来观察下橡胶垫的立体图,图2b是从上方来观察下橡胶垫的俯视图。图2c是从上方来观察另一例的下橡胶垫的唇形部附近的俯视图,图2d是从上方来观察另一例的下橡胶垫的唇形部附近的俯视图。

下橡胶垫3由nr(天然橡胶)等橡胶来成型。

如图2a所示,下橡胶垫3成为具有沿着从轴向观察到的悬挂弹簧2的形状的圆环状的一部分的形状,并且具有以消除(填充)同悬挂弹簧2的下支承圈部2s以及下翘起部2t(参照图1)间的间隙的方式翘起的形状。

即,下橡胶垫3具有弯曲面3w,该弯曲面3w是与悬挂弹簧2的下支承圈部2s和下翘起部2t抵接的引导面。弯曲面3w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具有与悬挂弹簧2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的圆环状,并且以与悬挂弹簧2的线径大致相同或略小于悬挂弹簧2的线径的直径向下方凹进而形成。

详细而言,下橡胶垫3在一端侧形成基端部3a,并且形成有包括基端部3a的平坦状的平坦部3h。在下橡胶垫3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具有倾斜的斜坡(slope)部3s。斜坡部3s形成为,以具有沿悬挂弹簧2的下端部的下翘起部2t接触的倾斜的方式,厚度逐渐增加的形状。

而且,在基端部3a与斜坡部3s之间,具有保持悬挂弹簧2的弹簧保持部3o。基端部3a用于插装悬挂弹簧2的末端部。

在此,下橡胶垫3的基端部3a形成为具有上部有切口的上切口开口3a1的壁状,并且形成为由两侧壁来保持悬挂弹簧2的末端部。另外,基端部3a的上切口开口3a1的端部形成为朝向边缘部而向两侧方扩大的形状。据此,易于从下橡胶垫3的上方,将悬挂弹簧2的末端部从上切口开口3a1插入基端部3a。另外,容易将悬挂弹簧2从末端部所抵接的部位开始沿下橡胶垫3的延伸方向,安装于呈大致圆环状弯曲的引导面的弯曲面3w。

此外,上切口开口3a1为越远离端缘侧越逐渐变窄的形状,因此,安装悬挂弹簧2后的下橡胶垫3在保持悬挂弹簧2时,具有高的保持性能。

另外,下橡胶垫3的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长度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形成为:相当于悬挂弹簧2的大致0.6卷~0.9卷的长度。

<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

如图1所示,悬挂弹簧2具有以规定的坡度(斜率)呈螺旋状翘起的下翘起部2t。下橡胶垫3的长度为保持悬挂弹簧2的下支承圈部2s和下翘起部2t的一部分的相当于大致0.6卷~0.9卷的长度,因此,能够减少下橡胶垫3的材料费等制造成本。另外,下橡胶垫3的长度可以设定为保持下支承圈部2s和下翘起部2t的一部分或全部的长度。

而且,在悬挂弹簧2的下支承圈部2s及下翘起部2t与下侧弹簧座5(参照图1)的支承板5a之间安装有下橡胶垫3。

因此,如图2a所示,下橡胶垫3具有承受从悬挂弹簧2的下支承圈部2s到下翘起部2t(参照图1)的一部分的形状。

图3a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b是表示悬挂弹簧的下翘起部与下橡胶垫的唇形部的接触状态的图3a的b方向向视图,图3c是对悬挂弹簧的负荷变为最小的情况下的图1的a-a剖视图,图3d是对悬挂弹簧的负荷变为最大的情况下的图1的a-a剖视图。

在此,所谓图1的a-a截面是指,在下橡胶垫3安装有悬挂弹簧2时,沿悬挂弹簧2的卷线方向的截面。

图3a是悬挂弹簧2完全回弹(fullrebound),即对悬挂弹簧2只施加有车身的载荷的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3的状态。

图3c是悬挂弹簧2的负荷突然变为最小时的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3的状态。

图3d是对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大时的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3的状态。

如图3a所示,下橡胶垫3的平坦部3h根据悬挂弹簧2的下支承圈部2s的形状而使厚度发生变化来形成,其中所述平坦部3h包括承受悬挂弹簧2的下支承圈部2s的部分的基端部3a。即,平坦部3h的厚度具有变化,以使得与悬挂弹簧2的下支承圈部2s抵接或接触。

而且,承受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一部分的部分的斜坡部3s从厚度尺寸h1向比h1大的厚度尺寸h2(其中,h1<h2)渐增。换言之,斜坡部3s以随着远离平坦部3h,呈螺旋状远离下橡胶垫3的底面3t的方式,成型为呈倾斜的螺旋状翘起的形状(参照图2a)。

这样,下橡胶垫3具有平坦部3h和斜坡部3s,斜坡部3s在悬挂弹簧2的延伸方向上的厚度沿着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形状而变厚。

另外,如图2b所示,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形成为:越远离平坦部3h,即,按照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呈螺旋状翘起的形状,在俯视观察时(在悬挂弹簧2的轴向上观察),斜坡部3s的宽度w尺寸逐渐变宽。

例如,当设平坦部3h的宽度尺寸为w0,设靠近斜坡部3s的平坦部3h的位置的宽度尺寸为w1,设斜坡部3s的中央附近的宽度尺寸为w2,设斜坡部3s的末端附近的宽度尺寸为w3时,以具有w0<w1<w2<w3的大小关系的方式形成。

据此,斜坡部3s构成为:沿着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形状,承受该下翘起部2t的斜坡部3s越远离平坦部3h,其容积越逐渐变大。

在此,在悬挂弹簧2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下翘起部2t越远离下支承圈部2s而变形量逐渐变大。因此,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所抵接的斜坡部3s越远离平坦部3h,其变形量变得越大。

因此,通过使斜坡部3s沿着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形状而变大,能够使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的伴随着悬挂弹簧2的变形的每单位容积的变形量接近均等。即,能够使在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产生的应力接近均等。因此,下橡胶垫3的应力被均等化,下橡胶垫3的耐用性提高,能够抑制随时间的变化而劣化。因此,实现下橡胶垫3的长寿命化。

<下橡胶垫3的唇形部l>

如图2a、图3a所示,在斜坡部3s的端缘设置有唇形部(lipsection)l,该唇形部l从斜坡部3s的上部向外方延伸,并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接触或抵接而延伸。

唇形部l从斜坡部3s的端缘壁3s1的上部,为了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接触或抵接,而突出形成为在图3a所示的侧视观察时厚度尺寸t逐渐变小(变薄)的形状。换言之,唇形部l以从顶端部l1朝向唇形基端部l2,厚度尺寸t变大的方式(变厚的方式)形成。换言之,唇形部l从端缘壁3s1的下部端缘壁3s0,朝向悬挂弹簧2的卷绕方向突出而形成。

唇形部l在悬挂弹簧2的轴向观察时,从唇形基端部l2朝向顶端部l1,宽度尺寸b为大致相同的尺寸。

唇形部l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相接触或抵接,据此,如图3c、图3d所示,砂砾、碎石等异物j被阻挡在外侧,抑制从下橡胶垫3与悬挂弹簧2之间进入。

另外,如另一例的图2c所示,唇形部10l也可以形成为顶端变细的形状,该顶端变细的形状在悬挂弹簧2的轴向观察时从唇形基端部l2朝向顶端部l1而宽度尺寸b逐渐变窄。在该情况下,弯曲面3w的宽度尺寸bw也在悬挂弹簧2的轴向观察时,在悬挂弹簧2的线材的延伸方向上从唇形基端部l2向顶端部l1而逐渐变窄。并且,构成为:唇形部l的顶端部l1的顶端缘l0形成为倒角状(曲面状),唇形部l的顶端部l1的顶端侧不会由于摩耗、破损而消失。

或者,如另一例的图2d所示,在悬挂弹簧2的轴向观察时,唇形部20l的顶端部l1也可以形成为凹形。即,唇形部20l的顶端缘l0也可以形成为在悬挂弹簧2的轴向观察时呈凹形。

如图3a所示,形成于斜坡部3s的端缘壁3s1的唇形部l始终从图3a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原来的形状向图3a的实线所示的形状进行弹性变形,而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即,形成于斜坡部3s的唇形部l构成为:与悬挂弹簧2的变形无关,而始终通过弹力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这样,与悬挂弹簧2的变形无关,唇形部l保持始终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接触的状态,因此,可靠地防止砂砾、碎石等异物j从下橡胶垫3与悬挂弹簧2之间进入。

另外,如图3b所示,唇形部l沿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圆形的横截面形状而形成为大致圆筒形。据此,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的唇形部l在形状上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接触(紧贴),两者间没有形成空隙。因此,抑制或防止沙子或砂砾等异物j从悬挂弹簧2与下橡胶垫3之间侵入。

例如,如图3c所示,即使在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小使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远离下橡胶垫3的情况下,斜坡部3s的唇形部l也通过因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持续地与下翘起部2t相接触(紧贴)或抵接。

另一方面,如图3d所示,即使在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大的情况下,斜坡部3s的唇形部l也通过因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持续地与下翘起部2t接触(紧贴)或抵接。

通过该结构,如图3b所示,与悬挂弹簧2的负荷的大小无关,而下橡胶垫3的唇形部l通过因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接触(紧贴)。因此,在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与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之间不会形成空隙,沙子或砂砾等异物j不会从两者间侵入。

根据上述结构,产生以下的效果。

1.在承受悬挂弹簧2的下端部的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的端部形成有唇形部l,其中,与悬挂弹簧2的变形无关,所述唇形部l通过因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因此,下橡胶垫3能够追随悬挂弹簧2的变形。

因此,在悬挂弹簧2与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的端部之间无法形成空隙。

因此,沙子、砂砾等异物j不会侵入悬挂弹簧2与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之间(参照图3c、图3d),悬挂弹簧2的损伤损毁被抑制。

2.另外,如另一例的图2c所示,也可以使下橡胶垫3的唇形部10l形成为,在悬挂弹簧2的轴向观察时,从唇形基端部l2向顶端部l1而宽度尺寸b逐渐变窄的顶端变细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砂砾、碎石等异物j最易于进入的悬挂弹簧2的卷绕方向上要进入的异物j被唇形部10l的顶端部l1的顶端变细的形状阻挡在外侧(图2(c)的箭头β1)。因此,抑制或防止砂砾、碎石等异物j从悬挂弹簧2与下橡胶垫3之间进入。

另外,想要从悬挂弹簧2的卷绕方向以外的方向进入下橡胶垫3与悬挂弹簧2之间的异物j与下橡胶垫3的侧壁3i相碰撞或抵接,由此抑制其进入二者之间。

或者,如另一例的图2d所示,唇形部20l的顶端缘l0为凹形,以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侧方侧包覆的方式来覆盖。因此,砂砾、碎石等异物j与唇形部20l的顶端侧缘l01、l02接触而被阻挡在外,阻止进入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3之间。

3.因此,通过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下支承圈部2s与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之间的摩擦,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和下支承圈部2s的表面涂层被异物j磨损、剥离的情况被抑制。因此,悬挂弹簧2的损耗、断裂、破坏等被抑制,实现悬挂弹簧2的长寿命化,耐用性、可靠性提高。

4.与作为压缩螺旋弹簧的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形状相一致,使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的厚度变厚,因此,能够提高下橡胶垫3对悬挂弹簧2的追随性。据此,能够缩小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3之间能够产生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砂砾、沙子等异物j从悬挂弹簧2与下橡胶垫3的间隙侵入。

5.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变形量越靠近中央部的有效部2y越变大,但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形状相一致而厚度增加,因此,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能够相应于下翘起部2t的变形而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产生过大的应力。其结果,能够提高下橡胶垫3的耐用性、寿命。

6.如图2b所示,使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形成为: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越靠近有效部2y,宽度尺寸w越变大。因此,下橡胶垫3的容积沿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而变大。

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变形量越靠近中央部的有效部2y越变大,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沿着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变形量增加。然而,下橡胶垫3的斜坡部3s沿着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容积变大,因此,能够使下橡胶垫3的每单位容积的变形量接近均等。

因此,下橡胶垫3的每单位容积所产生的应力被均等化,能够抑制下橡胶垫3的随时间的变化而劣化。因此,实现下橡胶垫3的长寿命化。其结果,作为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3的单元,市场上的耐用性、可靠性、寿命提高。

7.据此,在车辆的悬挂弹簧2中使用下橡胶垫3的情况下,实现悬挂弹簧2的耐腐蚀性的提高。因此,能够抑制悬挂弹簧2的破损或折损,实现悬挂弹簧2的长寿命化。另外,实现下橡胶垫3的长寿命化。因此,能够实现维护尽可能少,可靠性高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

<<实施方式2>>

图4a是实施方式2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图4b是实施方式2的悬挂弹簧的负荷变为最小的情况下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图4c是实施方式2的悬挂弹簧的负荷变为最大的情况下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

图4a是在实施方式2中,悬挂弹簧2完全回弹,即对悬挂弹簧2只施加车身的载荷的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13的状态。

图4b是在实施方式2中,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小时的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13的状态。

图4c是在实施方式2中,对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大时的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13的状态。

实施方式2的下橡胶垫13以形成于斜坡部13s的端缘的唇形部2l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滑动的距离变短的方式形成。

除此之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对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2的下橡胶垫13的唇形部2l形成为:使从唇形部2l的唇形功能的中心o1到唇形部2l的顶端的距离的半径r11变小,而使唇形部2l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滑动距离变短。唇形部2l通过因其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与悬挂弹簧2产生的负荷(弹簧载荷)无关,而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接触或抵接。

所谓唇形部2l的唇形功能是指,唇形部2l如图4b、图4c所示,以追随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运动而与该下翘起部2t接触或抵接的方式进行转动或摆动的动作。所谓唇形功能的中心是指唇形部2l的该转动或摆动动作的中心。

优选半径r11被设定为:唇形部2l与悬挂弹簧2的滑动距离接近最小。

或者,优选为:设定唇形部2l的长度、宽度、厚度尺寸、形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使唇形部2l与悬挂弹簧2的滑动距离变为最小。

而且,如图4a、图4b的侧视图所示,形成斜坡部13s的唇形部2l的斜坡部13s的端缘壁13s1的形状形成为宛如c字形。

侧视观察时,使端缘壁13s1形成为宛如c字形,据此在悬挂弹簧2的轴向(图4a的上下方向)上,从上开始形成唇形部2l、伸缩变形部13h和粗支承部13j。

伸缩变形部13h与粗支承部13j相比,厚度薄且细。伸缩变形部13h比粗支承部13j细,因此,弹性系数比粗支承部13j小。因此,伸缩变形部13h追随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向轴向的移动(参照图4b、图4c的空心箭头)而进行伸缩,以使得唇形部2l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即,与来自悬挂弹簧2的负荷无关,唇形部2l进行辅助,而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相接触或抵接。

另外,伸缩变形部13h以兼顾形成于下橡胶垫13下部的下部空间13k的方式来确定形状。

另一方面,粗支承部13j与伸缩变形部13h相比,厚度厚且粗。即,粗支承部13j的弹性系数比伸缩变形部13h大。因此,粗支承部13j主要发挥承受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施加的载荷的功能。换言之,粗支承部13j厚度厚且粗,因此,发挥分散承受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施加的载荷的作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粗支承部13j发挥以下作用:减少每单位体积所产生的应力,有助于下橡胶垫13的耐用性的提高。

实施方式2的唇形部2l与实施方式1同样,如图4a的双点划线所示,与悬挂弹簧2的变形无关,唇形部2l按压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以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进行接触或抵接,在此状态下,下橡胶垫13被安装在悬挂弹簧2上。

而且,下橡胶垫13的唇形部2l通过唇形部2l的转动变形和伸缩变形部13h的伸缩变形,将悬挂弹簧2设置于下橡胶垫13的状态下(参照图4a),图4b所示的悬挂弹簧2的负荷突然变为最小的情况、图4c所示的对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大的情况,总是始终进行弹性变形而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抵接。据此,在下橡胶垫13的斜坡部13s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之间不形成空隙。

如图4b所示,在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小的情况下,也通过唇形部2l的转动变形和伸缩变形部13h的伸缩变形,使下橡胶垫13的唇形部2l通过因变形产生的弹力,来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

另外,如图4c所示,当来自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大时,下橡胶垫13的唇形部2l以通过因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接触或抵接。

根据实施方式2,下橡胶垫13的唇形部2l通过唇形部2l的转动变形和伸缩变形部13h的伸缩变形,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因此,抑制砂砾、碎石等异物j从悬挂弹簧2与下橡胶垫13之间进入(参照图4b、图4c)。

而且,以唇形部2l与悬挂弹簧2的滑动距离变小的方式来设定,因此,能够阻止悬挂弹簧2的涂层的剥离、损耗等,尽可能地保持和维护悬挂弹簧2的涂层。因此,实现悬挂弹簧2的涂层的长寿命化。

另外,唇形部2l的摩耗被抑制,实现唇形部2l的长寿命化。

因此,能够阻止悬挂弹簧2的损坏、下橡胶垫13的损耗等。

因此,能够避免悬挂弹簧2、下橡胶垫13的更换等维护作业,提高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13的耐用性、可靠性。

另外,也同样地发挥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3>>

图5a是实施方式3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图5b是实施方式3的悬挂弹簧的负荷变小的情况下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图5c是实施方式3的悬挂弹簧的负荷变为最大的情况下的相当于图1的a-a截面的图。

实施方式3的下橡胶垫23以形成于斜坡部23s的端缘的唇形部3l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滑动距离变小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有承受悬挂弹簧2的负荷(弹簧载荷)的载荷承受部23s1。

图5a是在实施方式3中,悬挂弹簧2完全回弹,即对悬挂弹簧2只施加车身的载荷的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23的状态。

图5b是在实施方式3中,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小时的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23的状态。

图5c是在实施方式3中,对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大时的悬挂弹簧2和下橡胶垫23的状态。

除此之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对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3的下橡胶垫23的唇形部3l以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滑动距离变小的方式,与实施方式2同样,使从唇形部3l的唇形功能的中心o2到唇形部2l的顶端的距离的半径r21变小。唇形部3l通过因其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与悬挂弹簧2的负荷(弹簧载荷)无关,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

所谓唇形部3l的唇形功能是指,如图5b、图5c所示,唇形部3l进行转动或摆动,以使得追随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运动而与该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的动作。所谓唇形功能的中心是指唇形部3l的该转动或摆动动作的中心。

而且,在下橡胶垫23的唇形部3l的下方形成有载荷承受部23s2,该载荷承受部23s2通过斜坡部23s的端缘壁23s1沿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形状向外方膨出而形成。

通过该结构,如图5a、图5b的侧视图所示,形成斜坡部23s的唇形部3l和下翘起部2t的端缘壁23s1的形状宛如形成为s字形。

在此,优选将从唇形部3l的唇形功能的中心o2到唇形部2l的顶端的距离的半径r21设定为唇形部3l与悬挂弹簧2的滑动距离变得更小。

或者,优选为以唇形部3l与悬挂弹簧2的滑动距离变为最小的方式,来设定唇形部3l的长度、宽度、厚度尺寸的至少任意一个。

下橡胶垫23的唇形部3l与实施方式1同样,如图5a的双点划线所示,与悬挂弹簧2的负荷(弹簧载荷)无关,唇形部3l在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按压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以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进行接触或抵接,在此状态下,下橡胶垫23被安装于悬挂弹簧2。

下橡胶垫23的唇形部3l构成为:进行弹性变形来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据此,在下橡胶垫23的斜坡部23s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之间不会形成空隙。

如图5b、图3b所示,在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小的情况下,下橡胶垫23的唇形部3l通过因其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

另外,如图5c、图3b所示,在悬挂弹簧2的负荷变为最大的情况下,下橡胶垫23的唇形部3l也通过因其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

另一方面,在唇形部3l的下方形成有伸缩变形部23h和载荷承受部23s2。

伸缩变形部23h比载荷承受部23s2细,因此,弹性系数比载荷承受部23s2小。发挥按照来自悬挂弹簧2的负荷而进行伸缩的功能。据此,进行辅助,以使得唇形部3l与来自悬挂弹簧2的负荷无关,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相接触或抵接。

另外,伸缩变形部23h以兼顾形成于下橡胶垫23的下部的下部空间23k的方式来确定其形状。

载荷承受部23s2形成为:如图5a~图5c所示,斜坡部23s的端缘壁23s1向外方(悬挂弹簧2的卷绕方向)膨出的形状。

因此,如图5c所示,在悬挂弹簧2的负荷(弹簧载荷)被施加给下橡胶垫23的情况下,由形成于斜坡部23s的端部的载荷承受部23s2来承受,负荷被载荷承受部23s2分散。因此,下橡胶垫23中的所产生的应力降低,能够有助于下橡胶垫23的耐用性的提高。

另外,若是承受悬挂弹簧2的负荷(弹簧载荷)的形状,则载荷承受部23s2也可以形成为在悬挂弹簧2的轴向或与该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具有轴的圆柱状,也可形成为球状。或者,也可以形成为棱柱状,其形态没有限定,能够任意地选择。

根据实施方式3,唇形部3l与悬挂弹簧2的滑动距离被设定为较小,因此,能够抑制或阻止悬挂弹簧2的涂层发生剥离或损耗。因此,能够避免悬挂弹簧2生锈或者折损,实现悬挂弹簧2的长寿命化。

另外,唇形部3l的摩耗被抑制,实现唇形部3l的长寿命化。因此,避免下橡胶垫23的更换等维护作业。

另外,在唇形部3l的下方形成伸缩变形部23h,按照来自悬挂弹簧2的负荷而进行伸缩变形。据此,唇形部3l与来自悬挂弹簧2的负荷无关,而进行辅助,持续地与悬挂弹簧2相接触或抵接的动作,能够使接触或抵接更可靠。

因此,如图5b、图5c所示,与来自悬挂弹簧2的负荷无关,唇形部3l能够更可靠地持续与悬挂弹簧2相接触或抵接。

此外,在悬挂弹簧2的负荷(弹簧载荷)被施加给下橡胶垫23的情况下,由形成于斜坡部23s的容积大的载荷承受部23s2来可靠地承受。因此,施加给下橡胶垫23的负荷由容积大的载荷承受部23s2分散。因此,在下橡胶垫23产生的应力通过负荷的分散而降低,能够提高下橡胶垫23的耐用性,由此能够实现下橡胶垫23的长寿命化。

其结果,作为市场上的单元的下橡胶垫23的耐用性、可靠性提高。

另外,载荷承受部23s2形成为斜坡部23s的端缘壁23s1具有曲率而向外方膨出的形状,因此,载荷承受部23s2不会丧失功能,而能够适度地承受悬挂弹簧2的载荷。

并且,载荷承受部23s2比唇形部3l更向悬挂弹簧2的卷绕方向突出而形成。因此,在唇形部3l被悬挂弹簧2向下方按压的情况下,也与载荷承受部23s2接触来通过弹性来承受,防止唇形部3l被损伤。其结果,实现了市场上的服务人员进行更换、维护等的作业、工作量的减少。

例如,与本实施方式3不同,在没有载荷承受部23s2的情况下,唇形部3l被悬挂弹簧2向下方按压时,会担心下橡胶垫23的唇形部3l的某一端部失去功能。

另外,与本实施方式3不同,在唇形部3l的基端部3l2以在侧视观察时形成直角或凹状的锐角的角部的情况下,担心由于该角部的应力集中而断裂、损耗。

因此,实现悬挂弹簧2的耐用性的提高,能够提高悬挂弹簧2的可靠性。另外,实现下橡胶垫23的耐用性的提高,由此能够提高下橡胶垫23的可靠性。

另外,同样地发挥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1.优选为:在所述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唇形部l、2l、3l抑制由于滑动而造成的损耗,对从斜坡部3s延伸出的唇形部l、2l、3l的形状进行调整,唇形部l、2l、3l始终与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且其滑动距离尽可能变小变短。

例如,使唇形部l、2l、3l、10l、20l在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的延伸方向上形成,一边上下变形(一边上下运动)一边与下翘起部2t相接触或抵接,由此缩短滑动距离。

或者,也可以为:使唇形部l、2l、3l、10l、20l形成为在悬挂弹簧2的下翘起部2t变形时,通过弹力而与下翘起部2t的大致同一位置相接触或抵接,使相对于下翘起部2t的滑动距离变短。

2.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载荷承受部23s2也可以适用于实施方式1、2的结构。另外,也可以独立于实施方式1、2、3的唇形部l、2l、3l、10l、20l而单独地构成。

3.在所述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唇形部l、2l、3l、10l、20l可以构成为:适用于不具有斜坡部3s、13s、23s的下橡胶垫3、13、23。

4.在所述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下橡胶垫3、13、23也可以适用为不伴随悬挂装置的压缩弹簧的弹簧承受部件。

5.在所述实施方式1~3中,说明了对一方侧的下橡胶垫3、13、23应用本发明的情况,但也可以对另一方侧的上橡胶垫4应用本发明。

6.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如图2b所示,说明了下橡胶垫3的宽度尺寸具有w0<w1<w2<w3的大小关系的情况,但也可以如w0≈w1≈w2≈w3那样,使下橡胶垫3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

7.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3中,列举适用于汽车的悬挂装置s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这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一例。即,没有进行限定,本发明能够大范围地适用于具有悬挂装置的所有的二轮车、mtb(山地车)、三轮车(自动)、四轮车、铁道车辆等车辆、航空机、压雪车等工业机械、农业机械等。或者,也可以对不具有悬挂装置的压缩螺旋弹簧应用本发明。

8.在所述实施方式1~3中说明了各种结构,但也可以适当地选择各结构来组合构成,也可以单独地使用。

9.所述实施方式1~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例,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结构内,能够实现各种具体的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2:悬挂弹簧(压缩弹簧);13j:粗支承部(载荷承受部);2s:下支承圈部(支承圈部);2t:翘起部(下翘起部);2u:上支承圈部;2v:上翘起部;2y:有效部;3:下橡胶垫(下侧弹簧承受部件);3h、13h、23h平坦部;3s、13s、23s:斜坡部;4:上橡胶垫(上侧弹簧承受部件);23s2:载荷承受部;h2:厚度;l、2l、3l、10l、20l:唇形部(接触部);r11:半径(曲率半径);r12:滑动半径(滑动时的半径);w1、w2、w3:宽度尺寸(宽度);13h、23h:伸缩变形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