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架及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8566发布日期:2018-11-02 22:53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持架及轴承。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圆柱滚子轴承包括内圈、环绕内圈的外圈、位于内圈和外圈之间的保持架、位于保持架内且相互隔开的圆柱滚子。

现有的保持架为塑料保持架,塑料保持架呈环形。通过注塑工艺可以实现保持架的加工。当保持架所适用的轴承尺寸变大,例如,外径大于300mm的中大尺寸轴承,塑料保持架采用注塑工艺很难实现,且质量不能保证。为了制造大尺寸的塑料保持架,通常需要更复杂的注塑成型工具,这会造成保持架的成本急剧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制造大尺寸的塑料保持架,通常需要更复杂的注塑成型工具,这会造成保持架的成本急剧上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持架,包括:塑料保持架本体,所述塑料保持架本体具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兜孔;还包括:位于所述保持架本体轴向两侧的加强环,所述塑料保持架本体包括多个片段,每一所述片段具有至少一个兜孔,所有所述片段沿周向分布并与所述加强环连接呈环状。

可选的,轴向两侧中,至少其中一侧的所述加强环沿周向环绕一周,和/或至少其中一侧所述加强环包括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子加强环,相邻两个所述片段通过所述子加强环连接。

可选的,所述加强环环绕所述片段的外周面设置,并与所述外周面连接。

可选的,所述加强环位于所述片段的轴向两侧,且与所述片段的外端面连接。

可选的,所述片段的外周面设有凹槽,所述加强环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卡爪,所述卡爪用于朝向所述凹槽弯折以与所述凹槽卡接。

可选的,沿轴向方向,所述凹槽具有靠近所述片段端部的侧壁,所述卡爪与所述侧壁相抵以实现所述卡接。

可选的,所述片段外周面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挡边,沿轴向方向,所述挡边设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加强环之间,所述加强环与所述挡边沿轴向相抵;沿周向方向,所述凹槽位于相邻两挡边之间

可选的,所述加强环的材质为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轴承,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保持架;多个滚动体,所述滚动体设于所述兜孔内。

可选的,所述轴承为圆柱滚子轴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多个片段与两侧加强环组成一个完整的保持架,本发明的保持架可以不受尺寸的限制,按照保持架的尺寸要求,设计每一个片段的尺寸,通过小型塑料成型模具加工小尺寸的片段,最后再将所有片段和加强环组装在一起形成保持架,有利于制造大尺寸的塑料保持架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保持架中片段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保持架中片段沿轴向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加强环首末两端未焊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塑料保持架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但对于运用在中大尺寸轴承上的塑料保持架使用注塑工艺很难实现,注塑成型工具也更复杂,成本更高。本发明的塑料保持架由多个片段连接形成,可以按照轴承的尺寸要求,设计每一个片段的尺寸,最后再将所有的片段和加强环组装在一起,无需一体成型,有利于制造大尺寸的塑料保持架的成本的降低。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持架10,该保持架可用于圆柱滚子轴承,但不限于仅使用在圆柱滚子轴承上,例如可以应用于圆锥滚子轴承及其它有类似塑料保持架的滚动轴承。本技术方案的保持架10包括:塑料保持架本体11,塑料保持架本体11具有沿周向(图1中y方向所示)间隔分布的多个兜孔12,兜孔12用于安装轴承中的滚动体(图未示出)。

参考图2并结合图1所示,本技术方案中的塑料保持架本体11包括多个片段14,每一片段14具有至少一个兜孔12。每个片段14上的兜孔12的数量不做限制,图2中示出了每个片段14上具有两个兜孔12,在其它技术方案中,每个片段上可以仅具有一个兜孔,或者具有三个兜孔等。

继续参考图2和图1,所有片段14沿周向分布连接呈环状。其中,塑料保持架本体11的轴向(图1和图2中x方向所示)两侧具有加强环13,每个加强环13与片段14连接,起到在轴向、周向和径向固定所有片段14的作用。并且所有片段14与片段14连接后,可以提升由多个片段14形成的塑料保持架本体11的径向强度。尤其是在加强环13的材质为钢时,塑料保持架本体11的径向强度可进一步得到提升。

本发明的塑料保持架不是一体成型的,而是由多个片段14连接形成。那么,无论应用在多大尺寸的轴承上,均可以按照轴承的尺寸要求,设计对应的塑料保持架的尺寸,再根据塑料保持架的尺寸设计每一个片段14的尺寸,对每个片段14进行注塑成型,最后再将所有的片段14组装在一起。从而可将大尺寸分解成小尺寸,所使用的是小型塑料成型模具,成本较低,加工也方便,有利于制造大尺寸的塑料保持架的成本的降低。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加强环13的形状不做限制,只要能够将所有的片段14连接在一起即可。例如,参考图2,轴向两侧的加强环13均沿周向环绕一周。即,本技术方案的塑料保持架的轴向两侧的加强环13是一个完整的环,每一侧的加强环13沿周向与所有的片段14连接。

在其它技术方案中,塑料保持架的轴向两侧的加强环均包括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子加强环,相当于其它技术方案中,轴向两侧的加强环不是一个完整的环,相邻两个片段通过子加强环连接。

此外,在其它技术方案中,塑料保持架的轴向一侧的加强环沿周向环绕一周,该侧的加强环沿周向与所有的片段连接;塑料保持架的轴向另一侧的加强环包括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子加强环,该侧的子加强环将相邻地两个片段连接在一起。

综上,无论加强环13采用什么结构,只要能够将所有的片段14沿周向连接在一起形成环状的塑料保持架本体11即可。

继续参考图2并结合图3所示,本技术方案中片段14的外周面14a设有凹槽15,加强环13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卡爪13a,卡爪13a用于朝向凹槽15弯折以与凹槽15卡接,相当于卡爪13a勾住凹槽15,从而实现加强环13与片段14的固定连接。

本发明中凹槽15在片段14的外周面14a上的位置不做限制,只要能够与卡爪13a实现卡接即可。本技术方案中,参考图3,凹槽15位于片段14上的两相邻的兜孔12之间,且沿轴向延伸,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片段14的外周面14a的空间。参考图3,本技术方案的凹槽15呈条形状,轴向两侧的轴向相对的卡爪13a共用同一凹槽15。

且沿轴向方向,凹槽15具有沿轴向相对的两侧壁16,其中一个侧壁16用于和轴向一侧的加强环13上的卡爪13a卡接,另一个侧壁16用于和轴向另一侧的加强环13上的卡爪13a卡接。轴向两侧的加强环13环绕片段14的外周面设置,并与外周面贴合后,每一侧的加强环13上的卡爪13a朝向凹槽15弯折以与侧壁16相抵实现卡接,使得加强环13通过卡爪13a勾住凹槽15的侧壁16以与片段14紧固连接。

在其它技术方案中,每一个卡爪独立对应一个凹槽,轴向相对的两卡爪不共用一个凹槽。另外,在其它技术方案中,轴向两侧分别设置的凹槽可以不是沿同一轴向分布。即片段的外周面上设置的凹槽的位置及结构不做限制,只要能够与加强环上的卡爪实现卡接即可。

为了进一步提升加强环13与片段14的连接强度,参考图3和图4并结合图2所示,本技术方案中,片段14轴向两侧的外周面14a均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挡边17,沿轴向方向,挡边17设于凹槽15和加强环13之间,沿周向方向,凹槽15位于相邻两挡边17之间。当每一侧的加强环13与片段14的外周面14a贴合后,加强环13与挡边17沿轴向相抵,且加强环13上的卡爪13a与位于相邻两挡边17之间的凹槽15卡接,实现加强环13与片段14的连接。

参考图3,本技术方案中,每一兜孔12由横梁12a和纵梁12b围成,其中,横梁12a沿轴向延伸,纵梁12b沿周向延伸。参考图4,纵梁12b的上表面与挡边17的上表面齐平。即,本技术方案中,挡边17的上表面与兜孔12的上表面齐平。

参考图3,当每一侧的加强环13沿轴向与挡边17相抵,且卡爪13a与凹槽15卡接后,该侧的加强环13向片段14上的挡边17施加朝向兜孔12方向的力,如图3中f1所示;同时,卡爪13a向片段14的凹槽15施加与f1的力方向相反的力,如图3中f2所示。这样,片段14在每一侧均受到不同方向的力,f1和f2从不同方向将加强环13压紧在片段14上,从而可以提升加强环13与片段14的连接强度。

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方案中,加强环13环绕片段14的外周面设置,并与外周面贴合后与片段14上的凹槽15卡接。在其它技术方案中,加强环位于片段的轴向两侧,且与片段的外端面连接,片段的外端面位置可参考图3中标号14b所示。相当于加强环嵌设于片段的外端面内,且与片段的外端面连接。加强环的结构和上述技术方案中相同,可参见上述技术方案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图2中所示出的加强环13上的卡爪13a呈弯折状。而在加强环13与片段14装配之前,参考图5,加强环13呈条形状,条形状的加强环13的首末两端连接围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后,将加强环13的首末两端焊接在一起,形成如图2中所示的环状的加强环13。且加强环13在未装配至片段14上时,加强环13上的卡爪13a沿轴向延伸,并呈条形状。待卡爪13a与片段14上的凹槽15对齐后,再将条形状的卡爪13a压入凹槽15内,以呈弯折状并与片段14上的凹槽15卡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轴承(图未示出),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保持架,以及多个滚动体,滚动体设于保持架的兜孔内。本发明的轴承的类型不做限制,可以是圆柱滚子轴承,也可以是圆锥滚子轴承,还可以是及其它有类似塑料保持架的滚动轴承。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