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封闭煤气安全阀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5905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自封闭煤气安全阀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阀门领域,特别地,是涉及一种安全煤气阀门装置。



背景技术:

煤气减压阀是采用控制阀体内的启闭件的开度来调节介质的流量,将介质的压力降低,同时借助阀后压力的作用调节启闭件的开度,使阀后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并在阀体内或阀后喷入冷却水,将介质的温度降低,这种阀门称为减压减温阀;现有的家庭用煤气装置主要是采用煤气罐灌装煤气,再通过管道连接到煤气灶进行煤气的使用;此类装置在煤气罐上都设计有总阀门,使用者在使用时首先需要打开煤气罐上总阀门,然后才能在煤气灶上使用,这样的操作需要使用者每次在使用时都要开启两道阀门,因此降低了使用的便捷性;若使用者的使用频率较高,则会增加使用者的工作量,降低煤气的使用效率;由于煤气灶上同时设计有煤气阀,因此使用者往往在使用过后只会关闭一道阀门,但是煤气灶在长期的使用后会出现漏气的情况,若使用者不能立刻察觉,则对使用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现有的煤气罐装置也没有能够自动封闭的阀门结构;综上所述,因此存在着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封闭煤气安全阀门装置,能够通过发条的结构特点在使用者不使用时自动封闭输送端,达到保证安全的作用,也能防止煤气的浪费,同时利用螺杆结构能够起到定时封闭的作用,使得使用者使用更加便捷高效。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自封闭煤气安全阀门装置,它包括外壳模块、发条模块、连接杆、扇叶及封闭模块;所述外壳模块包括复位环;所述外壳模块使用圆柱形腔体,所述外壳模块的两端设计有进气孔及出气孔;所述复位环外环面上设计有环形凸起,所述外壳模块的出气孔的内环面上设计有与所述复位环环形凸起相应的环形凹槽,所述复位环通过所述环形凸起旋转装配在所述外壳模块的出气孔上;所述复位环内部设计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固定安装在所述复位环的内环面上;所述发条模块包括发条外壳及固定条;所述发条模块通过所述固定条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模块空腔内的中心位置,所述发条模块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外壳模块的径向呈垂直状态;所述连接杆的左端设计为直杆,右端设计为螺纹杆,所述连接杆的中心与所述发条模块内部的结构进行传动连接,所述连接杆右端的端面与所述复位环内部的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扇叶的外圆直径尺寸小于所述外壳模块的内圆直径尺寸,所述扇叶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杆的左端面上;所述封闭模块移动板及导向条;所述移动板外形设计为圆饼形,所述移动板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壳模块出气孔的直径,所述移动板的中心设计有螺纹孔,所述移动板通过所述螺纹孔与所述连接杆的螺纹杆部分进行传动连接;所述外壳模块的内环面上设计有与所述导向条相应的滑动槽,所述导线条的上端滑动装配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导向条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板的外环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复位环上设计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弹片及滚珠,所述复位环上设计有限位槽,所述弹片一端旋转装配在所述外壳模块的外侧面上,另一端与所述滚珠连接,所述滚珠与所述复位环的外侧面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模块上设计有管道连接件,所述管道连接件使用卡箍结构,所述管道连接件将所述外壳模块的进气孔与煤气管道连接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复位环的内环面上设计有密封层,所述密封层使用弹性橡胶材料制作,所述密封层设计在所述复位环与所述外壳模块连接的缝隙处;所述复位环的右端设计有复位环,所述复位环连接所述复位环的方式与所述复位环连接所述外壳模块的方式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板的外环面上设计有橡胶材料制作的环形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自封闭煤气安全阀门装置,在使用时使用者手动将所述外壳模块的进气孔与煤气管道连接,将所述外壳模块的出气孔与煤气灶装置的进气端连接;当使用者需要使用煤气时,打开煤气罐阀门及煤气灶,由于此时所述移动板紧贴在所述出气孔上,因此煤气不能被输送到煤气灶上;由于所述复位环通过所述环形凸起旋转装配在所述外壳模块的出气孔上,所以使用者需要手动旋转所述复位环,使得所述复位环带动所述连接杆旋转;由于所述连接杆右端的螺纹杆部分与所述移动板使用螺纹结构连接,因此在所述连接杆旋转的过程中,所述移动板向左侧移动,使得所述外壳模块内部与煤气灶装置联通,达到煤气输送的作用;有煤气输送过程中,煤气从所述外壳模块的进气孔流向出气孔,因此气流会带动所述扇叶旋转,使得所述连接杆持续旋转,同时所述发条模块也随之旋转,当所述发条模块达到极限状态时,所述连接杆停止旋转,此时所述移动板移动到所述螺纹杆部分的左端;当使用者关闭煤气灶时,所述扇叶上的作用力消失,所述发条模块内部的弹性势能驱动所述连接杆旋转,使得所述移动板向右移动,当所述移动板再次紧贴在所述出气孔上时,煤气被关闭,达到防止封闭煤气的作用;由于所述发条模块的回弹过程及所述移动板在所述螺纹杆上移动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使用者在短时间内重复使用煤气灶,所述自封闭煤气安全阀装置不会关闭,且每次使用都能使得所述移动板复位,增加了使用者使用煤气灶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自封闭煤气安全阀门装置打开时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自封闭煤气安全阀门装置关闭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中实施例所示,该自封闭煤气安全阀门装置是一种能够通过发条的结构特点在使用者不使用时自动封闭输送端,达到保证安全的作用,也能防止煤气的浪费,同时利用螺杆结构能够起到定时封闭的作用的装置,使得使用者使用更加便捷高效的装置,它包括有外壳模块1、发条模块2、连接杆3、扇叶4及封闭模块5;所述外壳模块1包括复位环12;所述外壳模块1使用圆柱形腔体,所述外壳模块1的两端设计有进气孔及出气孔;所述复位环12外环面上设计有环形凸起,所述外壳模块1的出气孔的内环面上设计有与所述复位环12环形凸起相应的环形凹槽,所述复位环12通过所述环形凸起旋转装配在所述外壳模块1的出气孔上;所述复位环12内部设计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固定安装在所述复位环12的内环面上;所述发条模块2包括发条外壳及固定条21;所述发条模块2通过所述固定条21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模块1空腔内的中心位置,所述发条模块2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外壳模块1的径向呈垂直状态;所述连接杆3的左端设计为直杆,右端设计为螺纹杆31,所述连接杆3的中心与所述发条模块2内部的结构进行传动连接,所述连接杆3右端的端面与所述复位环12内部的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扇叶4的外圆直径尺寸小于所述外壳模块1的内圆直径尺寸,所述扇叶4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杆3的左端面上;所述封闭模块5移动板及导向条51;所述移动板外形设计为圆饼形,所述移动板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壳模块1出气孔的直径,所述移动板的中心设计有螺纹孔,所述移动板通过所述螺纹孔与所述连接杆3的螺纹杆31部分进行传动连接;所述外壳模块1的内环面上设计有与所述导向条51相应的滑动槽,所述导线条的上端滑动装配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导向条51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板的外环面上。

该自封闭煤气安全阀门装置在使用时,使用者手动将所述外壳模块1的进气孔与煤气管道连接,将所述外壳模块1的出气孔与煤气灶装置的进气端连接;当使用者需要使用煤气时,打开煤气罐阀门及煤气灶,由于此时所述移动板紧贴在所述出气孔上,因此煤气不能被输送到煤气灶上;由于所述复位环12通过所述环形凸起旋转装配在所述外壳模块1的出气孔上,所以使用者需要手动旋转所述复位环12,使得所述复位环12带动所述连接杆3旋转;由于所述连接杆3右端的螺纹杆31部分与所述移动板使用螺纹结构连接,因此在所述连接杆3旋转的过程中,所述移动板向左侧移动,使得所述外壳模块1内部与煤气灶装置联通,达到煤气输送的作用;有煤气输送过程中,煤气从所述外壳模块1的进气孔流向出气孔,因此气流会带动所述扇叶4旋转,使得所述连接杆3持续旋转,同时所述发条模块2也随之旋转,当所述发条模块2达到极限状态时,所述连接杆3停止旋转,此时所述移动板移动到所述螺纹杆31部分的左端;当使用者关闭煤气灶时,所述扇叶4上的作用力消失,所述发条模块2内部的弹性势能驱动所述连接杆3旋转,使得所述移动板向右移动,当所述移动板再次紧贴在所述出气孔上时,煤气被关闭,达到防止封闭煤气的作用;由于所述发条模块2的回弹过程及所述移动板在所述螺纹杆31上移动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使用者在短时间内重复使用煤气灶,所述自封闭煤气安全阀装置不会关闭,且每次使用都能使得所述移动板复位,增加了使用者使用煤气灶的便捷性。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复位环12上设计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弹片及滚珠,所述复位环12上设计有限位槽,所述弹片一端旋转装配在所述外壳模块1的外侧面上,另一端与所述滚珠连接,所述滚珠与所述复位环12的外侧面接触;其作用在于能够让使用者关闭对所述复位环12进行限位,从而将关闭自动封闭功能。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外壳模块1上设计有管道连接件11,所述管道连接件11使用卡箍结构,所述管道连接件11将所述外壳模块1的进气孔与煤气管道连接在一起;其作用在于便于将所述自封闭煤气安全阀门装置连接在煤气罐上。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复位环12的内环面上设计有密封层,所述密封层使用弹性橡胶材料制作,所述密封层设计在所述复位环12与所述外壳模块1连接的缝隙处;所述复位环12的右端设计有复位环12,所述复位环12连接所述复位环12的方式与所述复位环12连接所述外壳模块1的方式相同;其作用在于增强所述复位环12的密封性及安装的便捷性。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移动板的外环面上设计有橡胶材料制作的环形层;其作用在于增强封闭时的封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方式,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