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液管路用抑泡剂混合除沫的阀体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26147发布日期:2018-06-19 07:5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油液管路用抑泡剂混合除沫的阀体设备。



背景技术: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石油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近年来,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石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石油中天然组分的局限性,单靠加工工艺本身,往往不能满足使用需要。为了提高石油产品的质量,以满足各种使用性能的要求,可加入一些特殊的油溶性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改善石油产品的各种性能,它们被称之为石油产品添加剂。采用加入添加剂来提高油品的使用性能,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办法。

目前,石油产品在转移或输送的过程中发泡,从而影响流速及体积控制的问题。而且在石油产品灌装的过程中,产生的发泡使石油产品体积增大,在罐体晃动后,发泡的体积使石油产品从罐体内溢流或溢出。因此,为了克服石油产品的发泡问题,需要向其中添加抑泡剂,现有的石油抑泡剂添加过程中,是将石油抑泡剂加入到石油储罐中,将其通过搅拌混合设备进行搅拌混合,但是在进行搅拌混合时,将会在油液上方形成浮沫,此时的浮沫也会影响油液的质量,上述操作设备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而且设备昂贵,体积大,将油液从罐体内泵入或抽出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无法实现在油液输送管路上完成对油液及其抑泡剂的添加、混合以及对油液杂质的滤除操作。

综上所述,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液管路用抑泡剂混合除沫的阀体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液管路用抑泡剂混合除沫的阀体设备,包括过滤筒、内栅格筒、混合筒体、抑泡剂添加管、阀座、阀芯和阀体,所述混合筒体内部安装有过滤筒,过滤筒内部安装有内栅格筒,内栅格筒与过滤筒之间安装有除沫丝网,所述过滤筒顶端固定连接上密封板,过滤筒底端固定连接下密封板,所述内栅格筒内的旋转轴上安装有旋转盘,旋转盘底部安装有若干根混合杆,混合杆均匀分布在旋转盘上,所述过滤筒外部的混合筒体内设为集流腔,混合筒体侧面设有输出管口,所述阀座底部设有阀芯,阀芯安装在阀杆的顶端,所述阀座下方的阀体内设为集渣腔,集渣腔底侧设有排渣管,集渣腔侧面的阀体上连接有输入管口。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除沫丝网为混编丝网,由金属丝和非金属丝混合编织而成,除沫丝网的厚度为10~25cm。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栅格筒由固定圈和若干栅格片组成,若干栅格片等间距平行焊接在固定圈内侧,若干栅格片依次等间距分布并围成内混合腔,油液从相邻栅格片之间穿过进入除沫丝网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混合筒体顶端通过螺栓连接上盖板,上盖板与上密封板之间设有固定环,固定环将上密封板夹持固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盖板上端连接有顶盖,顶盖与上盖板之间设有电机槽,电机槽内安装有电机,电机底端连接旋转轴,旋转轴竖直安装在混合筒体内内栅格筒中。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密封板底端中部设有贯通孔,贯通孔内安装有过滤网,过滤网下方设有阀座,阀座固定在阀体上端中部,阀体固定连接在混合筒体底端。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旋转轴底端穿过过滤网设置在阀座内,且阀座内的旋转轴上安装有初混合叶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阀杆底端穿过阀体内的分隔板后从阀体底部穿出并与阀柄连接,所述分隔板下方的阀体内安装有下弹簧座和上弹簧座,下弹簧座和上弹簧座之间安装有弹簧,弹簧套设在阀杆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的一种油液管路用抑泡剂混合除沫的阀体设备,结构稳固,组装方便,阀芯与阀座闭合或分离,有利于控制油液输入到阀座内,将油液输入到阀体进行与抑泡剂添加管添加的逐级混合,最后由输出管口输出,操作便捷。

2、抑泡剂在初混合叶片搅拌在在阀座内与油液进行初混合,初混合后的油液进入内混合腔中由若干混合杆再次混合,保证油液与抑泡剂的混合均匀,搅拌时产生的的浮沫由除沫丝网截留,保证流入集流腔的油液中无浮沫,方便对油液中浮沫去除,从而克服了油液在转移输送的过程中发泡而影响流速及体积控制的问题,保证了油液输送的稳定性。

3、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由集渣腔底侧的排渣管定期清理排出,有利于油液与抑泡剂的充分混合及对油液杂质的滤除,适用于油液管路上的安装使用,无需增设大型设备完成操作,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内栅格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盖、2-电机槽、3-电机、4-上盖板、5-螺栓、6-固定环、7-上密封板、8-旋转盘、9-混合杆、10-旋转轴、11-输出管口、12-过滤筒、13-内栅格筒、14-集流腔、15-混合筒体、16-下密封板、17-抑泡剂添加管、18-阀座、19-过滤网、20-初混合叶片、21-阀芯、22-输入管口、23-分隔板、24-弹簧、25-阀体、26-阀柄、27-下弹簧座、28-上弹簧座、29-阀杆、30-集渣腔、31-排渣管、32-内混合腔、33-固定圈、34-栅格片、35-除沫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油液管路用抑泡剂混合除沫的阀体设备,包括过滤筒12、内栅格筒13、混合筒体15、抑泡剂添加管17、阀座18、阀芯21和阀体25,所述混合筒体15内部安装有过滤筒12,过滤筒12内部安装有内栅格筒13,内栅格筒13与过滤筒12之间安装有除沫丝网35,除沫丝网35为混编丝网,由金属丝和非金属丝混合编织而成,除沫丝网35的厚度为10~25cm,用于截留穿过的浮沫、杂质、悬浮物及晶状物等;所述内栅格筒13由固定圈33和若干栅格片34组成,若干栅格片34等间距平行焊接在固定圈33内侧,若干栅格片34依次等间距分布并围成内混合腔32,油液从相邻栅格片34之间穿过进入除沫丝网35内,方便对油液中浮沫去除,而且在过滤筒12进一步过滤下,保证油液的质量。

所述过滤筒12顶端固定连接上密封板7,过滤筒12底端固定连接下密封板16,所述混合筒体15顶端通过螺栓5连接上盖板4,上盖板4与上密封板7之间设有固定环6,固定环6将上密封板7夹持固定,方便对过滤筒12进行装配。

所述上盖板4上端连接有顶盖1,顶盖1与上盖板4之间设有电机槽2,电机槽2内安装有电机3,电机3底端连接旋转轴10,旋转轴10竖直安装在混合筒体15内内栅格筒13中,内栅格筒13内的旋转轴10上安装有旋转盘8,旋转盘8底部安装有若干根混合杆9,混合杆9均匀分布在旋转盘8上,当旋转盘8随着旋转轴10转动时,若干混合杆9对过滤筒12内油液进行搅拌混合。

所述过滤筒12外部的混合筒体15内设为集流腔14,混合筒体15侧面设有输出管口11,经过过滤筒12过滤并汇集到集流腔14由输出管口11输出。

所述下密封板16底端中部设有贯通孔,贯通孔内安装有过滤网19,过滤网19下方设有阀座18,阀座18固定在阀体25上端中部,阀体25固定连接在混合筒体15底端,所述旋转轴10底端穿过过滤网19设置在阀座18内,且阀座18内的旋转轴10上安装有初混合叶片20,当旋转轴10带动初混合叶片20旋转时,实现对阀座18内的油液进行搅拌除混合操作;所述阀座18侧面设有抑泡剂添加管17,抑泡剂添加管17方便将抑泡剂添加到阀座18内与其中的油液进行混合。

所述阀座18底部设有阀芯21,阀芯21安装在阀杆29的顶端,阀杆29底端穿过阀体25内的分隔板23后从阀体25底部穿出并与阀柄26连接,所述分隔板23下方的阀体25内安装有下弹簧座27和上弹簧座28,下弹簧座27和上弹簧座28之间安装有弹簧24,弹簧24套设在阀杆29上,当转动阀柄26时,阀杆29带动阀芯21运动,从而使阀芯21与阀座18闭合或分离,有利于控制油液输入到阀座18内。

所述阀座18下方的阀体25内设为集渣腔30,集渣腔30底侧设有排渣管31,集渣腔30侧面的阀体25上连接有输入管口22,使用时,阀柄26驱动阀杆29带动阀芯21与阀座18分离,输入管口22、集渣腔30与阀座18内部连通,从而将油液输入到阀体25进行与抑泡剂添加管17添加的逐级混合,最后由输出管口11输出;过滤网19进行滤除油液中杂质,并由集渣腔30底侧的排渣管31定期清理排出,有利于油液与抑泡剂的充分混合及对油液杂质的滤除,适用于油液管路上的安装使用,无需增设大型设备完成操作,节省成本,从而克服了油液在转移输送的过程中发泡而影响流速及体积控制的问题,保证了油液输送的稳定性。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