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转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491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枢转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脚架的枢转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日益发达,平面显示器已逐渐成为显示器的主流。在平面显示器中,又以液晶显示器的技术最为纯熟且普及化,其可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computer)、平板计算机(tabletPC)及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等电子装置。为了让使用者能够舒适地观看电子装置所显示画面,可在其背面设置脚架。脚架能够展开而将电子装置支撑于桌面上,使电子装置的显示面具有适当倾角供使用者观看。若脚架与电子装置之间的枢接扭力过大,则使用者难以将闭合于电子装置的脚架展开,而使脚架在使用上较为不便。反之,若所述枢接扭力过小,则脚架相对于电子装置的展开角度难以固定。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枢转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可提升电子装置的脚架在使用上的便利性,且易于固定脚架的展开角度。本实用新型的枢转结构包括一座体、一托架、一弹性件及一定位组件。托架可转动地连接于座体。弹性件配置于座体,托架适于接触弹性件并抵抗弹性件的弹性力而闭合于座体。定位组件包括一弹性夹及一柱体。弹性夹枢接于座体且具有一第一释放区段及一第一定位区段。柱体连接于托架且具有一第二定位区段,柱体可转动地夹置于弹性夹。托架适于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力而相对于座体展开至一第一展开状态,以带动第二定位区段沿第一释放区段移动。托架适于受一外力而继续相对于座体展开至一第二展开状态,以分离于弹性件并带动第二定位区段移至第一定位区段。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包括一机体、一脚架及一枢转结构。枢转结构包括一座体、一托架、一弹性件及一定位组件。托架可转动地连接于座体。弹性件配置于座体,托架适于接触弹性件并抵抗弹性件的弹性力而闭合于座体。定位组件包括一弹性夹及一柱体。弹性夹枢接于座体且具有一第一释放区段及一第一定位区段。柱体连接于托架且具有一第二定位区段,柱体可转动地夹置于弹性夹。托架适于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力而相对于座体展开至一第一展开状态,以带动第二定位区段沿第一释放区段移动。托架适于受一外力而继续相对于座体展开至一第二展开状态,以分离于弹性件并带动第二定位区段移至第一定位区段。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夹具有一开孔,第一释放区段及第一定位区段形成于开孔的内缘,柱体可转动地夹置于开孔,开孔在第一释放区段的内径大于开孔在第一定位区段的内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柱体具有一第二释放区段,当第二定位区段对位于第一释放区段时,第二释放区段对位于第一定位区段。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柱体在第二释放区段的外径小于柱体在第二定位区段的外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释放区段包括至少一平面,第二定位区段包括一弧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释放区段包括一弧面,第一定位区段包括一平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座体具有至少一弧形滑槽,托架包括一架体及至少一滑动件,滑动件连接于架体且滑设于弧形滑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枢接结构包括一枢接杆,其中枢接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弹性夹及座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托架适于绕一第一转动轴线相对于座体转动,枢接杆的两端分别沿一第二转动轴线及一第三转动轴线枢接于弹性夹及座体,柱体沿一第四转动轴线可转动地夹置于弹性夹,第一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线、第三转动轴线及第四转动轴线相互平行。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夹具有相对的一夹持端及一枢接端,夹持端夹持柱体,枢接端枢接于枢接杆。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枢转结构中,定位组件的弹性夹包含了第一释放区段及第一定位区段。当托架处于闭合状态与第一展开状态之间时,柱体的第二定位区段移动于弹性夹的第一释放区段而未被弹性夹的第一定位区段定位,使得托架及连接于托架的脚架可自动地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力而展开至所述第一展开状态。藉此,可避免定位组件的定位效果让使用者难以将闭合于电子装置的机体的脚架展开,从而提升电子装置的脚架在使用上的便利性。此外,当托架从第一展开状态继续展开至第二展开状态时,柱体的第二定位区段随之移动至弹性夹的第一定位区段,以通过第二定位区段对第一定位区段的定位来固定脚架相对于机体的展开角度,避免脚架非预期地相对于机体转动。关于本实用新型涉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它的优点与功效,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2是图1的枢转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枢转结构的分解图;图4是图1的定位组件的局部放大图;图5A及图5B分别绘示图4的柱体与弹性夹;图6A及图6B绘示图1的托架相对于座体展开;图7A及图7B分别为图6A及图6B的定位组件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定位组件的局部放大图。符号说明50:电子装置52:机体54:脚架100:枢转结构110:座体112:主体1122:弧形滑槽114:组装部116:锁附件120:托架122:架体124:滑动件126:滑块130:弹性件140:定位组件142、242:弹性夹142a:第一释放区段142b:第一定位区段1421:夹持端1422:枢接端1423:开孔144、244:柱体144a、244a:第二释放区段144b:第二定位区段150:枢接杆A1:第一转动轴线A2:第二转动轴线A3:第三转动轴线A4:第四转动轴线S1、S2、S3、S4:平面C1、C2:弧面D1、D2:内径D3、D4:外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其它特点能进一步被了解,以下兹以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作说明,但应了解的是,该等实施例仅为说明之用,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2是图1的枢转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枢转结构的分解图。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例如是平板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的显示器、智能型手机或其它种类的电子装置,电子装置50包括一机体52、一脚架54及一枢转结构100。枢转结构100包括一座体110、一托架120、一弹性件130及一定位组件140。座体110连接于机体52,托架120可转动地连接于座体110,脚架54连接于托架120。弹性件130例如是扭簧且配置于座体110,托架120适于如图1所示接触弹性件130并抵抗弹性件130的弹性力而闭合于座体110。在本实施例中,脚架54例如通过磁性件的磁吸力或卡扣结构的卡扣力而被限制为闭合于机体52,从而托架120能够据以抵抗弹性件130的弹性力而闭合于座体110。所述磁性件及卡扣结构可设于机体52及脚架54的至少其中之一,本实用新型不对此加以限制。图4是图1的定位组件的局部放大图。图5A及图5B分别绘示图4的柱体与弹性夹。请参考图4至图5B,定位组件140包括一弹性夹142及一柱体144。弹性夹142枢接于座体110且具有一第一释放区段142a及一第一定位区段142b。柱体144连接于托架120且具有一第二释放区段144a及一第二定位区段144b,柱体144可转动地夹置于弹性夹142,当第二定位区段144b对位于第一释放区段142a时,第二释放区段144a对位于第一定位区段142b。图6A及图6B绘示图1的托架相对于座体展开。图7A及图7B分别为图6A及图6B的定位组件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6A至图7B,当使用者施力于脚架54而解除脚架54与机体52之间的所述磁吸力或卡扣力时,托架120会通过弹性件130的弹性力而如图6A所示相对于座体110展开至一第一展开状态,在此过程中托架120带动柱体144的第二定位区段144b沿弹性夹142的第一释放区段142a移动,且柱体144的第二释放区144a沿弹性夹142的第一定位区段142b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当枢转结构100处于图6A所示状态时,托架120相对于座体110的展开角度例如是30度,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接着,使用者可继续施力于脚架54,使托架120受此外力而继续相对于座体110往图6B所示角度展开而成为一第二展开状态,以使托架120分离于弹性件130且托架120带动柱体144的第二定位区段144b移至弹性夹142的第一定位区段142b。在本实施例中,当枢转结构100处于图6B所示状态时,托架120相对于座体110的展开角度例如是150度,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需说明的是,除了图6B所示展开角度可视为所述第二展开状态,在图6A所示展开角度与图6B所示展开角度之间的状态皆可视为所述第二展开状态,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二展开状态所对应的展开角度加以限制。在上述配置与操作方式之下,当托架120处于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与图6A所示的第一展开状态之间时,柱体144的第二定位区段144b移动于弹性夹142的第一释放区段142a而未被弹性夹142的第一定位区段142b定位,使得托架120及连接于托架120的脚架54可自动地通过弹性件130的弹性力而展开至所述第一展开状态。藉此,可避免定位组件140的定位效果让使用者难以将闭合于电子装置50的机体52的脚架54展开,从而提升电子装置50的脚架54在使用上的便利性。此外,当托架120从图6A所示的第一展开状态继续展开至图6B所示的第二展开状态时,柱体144的第二定位区段144b随之移动至弹性夹142的第一定位区段142b,以通过第二定位区段144b与第一定位区段142b的相互推抵定位来固定脚架54相对于机体52的展开角度,避免脚架54非预期地相对于机体52转动。请参考图5A、5B、7A、7B,弹性夹142具有一开孔1423,第一释放区段142a及第一定位区段142b形成于开孔1423的内缘,柱体144可转动地夹置于开孔1423。开孔1423在第一释放区段142a的内径D1大于开孔1423在第一定位区段142b的内径D2,柱体144在第二释放区段144a的外径D3小于柱体144在第二定位区段144b的外径D4,柱体144在第二定位区段144b的外径D4大于弹性夹142的开孔1423在第一定位区段142b的内径D2。据此,如图7B所示,当柱体144的第二定位区段144b接触弹性夹142的第一定位区段142b时,以柱体144转动时造成弹性夹142的弹性变形,且通过弹性夹142经弹性变形后所产生的弹性力夹持柱体144以进行定位。此外,如图4至图5B所示,第二释放区段144a的外径D3小于开孔1423的内径D1、D2,从而当柱体144的第二释放区段144a对位弹性夹142的第一释放区段142a与第一定位区段142b时不会造成弹性夹142的弹性变形,则柱体144不会定位于弹性夹142中。于本实施例中,弹性夹142的第一释放区段142a包括一弧面C1,且第一定位区段142b包括一平面S1,以通过相邻接的弧面C1与平面S1使弹性夹142在第一释放区段142a与第一定位区段142b分别具有较大内径及较小内径,从而弹性夹142在第一释放区段142a与第一定位区段142b分别具有释放及定位的效果。柱体144的第二释放区段144a包括两平面S2、S3,且第二定位区段144b包括一弧面C2,以通过相邻接的平面S2、S3与弧面C2使柱体144在第二释放区段144a与第二定位区段144b分别具有较小外径及较大外径,从而柱体144在第二释放区段144a与第二定位区段144b分别具有释放及定位的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释放区段142a、第一定位区段142b、第二释放区段144a与第二定位区段144b可为其它适当形式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对此加以限制。以下对本实施例的枢转结构100的细部结构加以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座体110包括一主体112及一组装部114,组装部114通过多个锁附件116而组装于主体112,其中弹性件130例如套设于其中一锁附件116,且至少部分托架120及至少部分定位组件140位于主体112与组装部114之间。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枢转结构100具有一枢接杆150,枢接杆150的两端分别枢接于弹性夹142及座体110。弹性夹142具有相对的一夹持端1421及一枢接端1422,夹持端1421夹持柱体144,枢接端1422枢接于枢接杆150。请参考图1至图3,更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座体110具有两弧形滑槽1122且对向设置在主体112及组装部114上。托架120包括一架体122及一滑动件124,滑动件124连接于架体122且分别具有一滑块126,并通过两滑块126而滑设于对应的两弧形滑槽1122。从而,托架120可随着各滑块126沿对应的弧形滑槽1122的滑动而绕一第一转动轴线A1相对于座体110转动,其中第一转动轴线A1例如通过各弧形滑槽1122的曲率中心。此外,枢接杆150的两端分别沿一第二转动轴线A2及一第三转动轴线A3枢接于弹性夹142的枢接端1422及座体110。柱体144沿一第四转动轴线A4可转动地夹置于弹性夹1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线A1、第二转动轴线A2、第三转动轴线A3及第四转动轴线A4相互平行。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定位组件的局部放大图。图8的弹性夹242及柱体244的配置与作用方式类似图4的弹性夹142及柱体144的配置与作用方式,于此不再赘述。图8所示实施例与图4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柱体244的第二释放区段244a仅包括一平面S4,而非如同柱体144包括两平面S2、S3。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枢转结构中,定位组件的弹性夹包含了第一释放区段及第一定位区段且柱体包含了第二释放区段及第二定位区段。当托架处于闭合状态与第一展开状态之间时,柱体的第二释放区段移动于弹性夹的第一定位区段、柱体的第二定位区段移动于弹性夹的第一释放区段,故柱体的第二定位区段未定位于弹性夹的第一定位区段。使得托架及连接于托架的脚架可自动地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力而展开至所述第一展开状态。藉此,可避免定位组件的定位效果让使用者难以将闭合于电子装置的机体的脚架展开,从而提升电子装置的脚架在使用上的便利性。此外,当托架从第一展开状态继续展开至第二展开状态时,柱体的第二定位区段随之移动至弹性夹的第一定位区段,以通过第二定位区段对第一定位区段的定位来固定脚架相对于机体的展开角度,避免脚架非预期地相对于机体转动。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上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