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安装地网色标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8613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安装地网色标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安装地网色标管。



背景技术:

地网铺设过程中需要对外面一部分使用色标管进行标示,上面通常使用间隔的绿色和黄色进行标示,每种颜色的长度为10厘米,以此用来快速识别长度。不仅仅使地网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间隔10厘米的绿黄色标管,在化工建筑和其他土木建筑中均需要使用色标管,通过固定长度的颜色对管内物体进行标示。

但是现在的色标管通常是根据需要将一整根管子装好,然后根据长度和颜色要求让工作人员对管子进行喷漆或者刷油,非常耗费人工,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方便安装节省人工的色标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易安装色标管。

一种易安装地网色标管,包括笔直的管体,所述管体一端向外延伸有突出部,所述管体另一端内侧壁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突出部和所述环形凹槽间隙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最外沿凸设有环形的凸卡,所述凹槽内开设有与所述凸卡相对应的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卡的高度为0.1-0.3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的长度为1.5-2.5厘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外表面涂覆有均匀的颜色。

综上所述,一种易安装地网色标管,包括笔直的管体,所述管体一端向外延伸有突出部,所述管体另一端内侧壁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突出部和所述环形凹槽间隙配合,根据色标管每种标示颜色的长度设置为管体的长度,根据长度需要将合适数量的管体直接进行拼接即可完成整体安装,管体的一端和另一端间隙配合,只需要将管体首尾连接即可快速完成安装,并且稳定可靠性高,能够省去人工对整体管道进行颜色区分作业,同时管体长度固定,能够增加管体铺设的长度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实施例的使用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易安装地网色标管,包括笔直的管体1,所述管体1一端向外延伸有突出部2,所述管体1另一端内侧壁开设有环形凹槽3,所述突出部2和所述环形凹槽3间隙配合。根据色标管每种标示颜色的长度设置为管体1的长度,根据长度需要将合适数量的管体1直接进行拼接即可完成整体安装,管体1的一端和另一端间隙配合,只需要将管体1首尾连接即可快速完成安装,并且稳定可靠性高,能够省去人工对整体管道进行颜色区分作业,同时管体1长度固定,能够增加管体1铺设的长度可靠性。色标管的长度可以根据使用环境、场所需求设置长度、管径和选择相对应的材质,现在色标管的材质可以选用PP、PVC、PSE、ABS等多种材质的选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2最外沿凸设有环形的凸卡4,所述凹槽内开设有与所述凸卡4相对应的卡槽5。现有技术中的色标管为整体的管子然后根据显色指示需求喷涂特定尺寸和颜色,很费人工,本技术方案采用化零为整的方案通过管体1间的连接实现色标管的铺设。色标管间的连接主要依靠管体1的突出部2和环形凹槽3的间隙配合,为了进一步增强突出部2和环形凹槽3间的连接,在突出部2外沿凸设凸卡4,凹槽内开设相对应的卡槽5,则管体1间连接时,凸卡4和卡槽5相互配合定位进一步增加了管体1间相互配合连接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卡4的高度为0.1-0.3毫米。凸卡4的作用在于提高突出部2和环形凹槽3连接的可靠性,由于突出部2和环形凹槽3间为间隙连接,有一定的连接稳定性,而管体1的材质通常为硬质塑料或金属,其弹性非常有限,若凸卡4的高度设置过高则凸卡4和卡槽5不容易卡住且不容易分开拔出;同时如果凸卡4的高度偏小则凸卡4和卡槽5间的稳定性较差,因此综合考虑设定凸卡4的高度为0.1-0.3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2的长度为1.5-2.5厘米。管体1一端延伸设有突出部2,另一端设有相对应的环形凹槽3,使用过程中一根管体1的突出部2插入另一根管体1的环形凹槽3完成管体1的拼接安装成色标管,铺设地网使用时管体1的长度通常设置为10厘米,突出部2设置的长度偏短则突出部2和环形凹槽3连接处易在受力情况下脱落;若突出部2设置长度偏长,一方面增加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不便安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设置突出部2的长度为1.5-2.5厘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1外表面涂覆有均匀的颜色。管体1在使用过程中,由若干根管体1通过突出部2和环形凹槽3相互连接使用,管体1通常设置为10厘米,其表面有需要的颜色,比如地网铺设中通常为绿黄交错色,每种颜色10厘米,则管体1铺设为一根黄色、一根绿色交替铺设,管体1外表面根据实际显示需求可以为设定的任意颜色。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并不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均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