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轨的自复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9821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轨的自复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动轨道,具体涉及一种导轨的自复位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比较常用的滑轨为滚珠式滑轨,滚珠式滑轨通过钢珠滚动来实现内外轨道的相对滑动。通常的滚珠式滑轨包括内轨道、中轨道以及外轨道,滚珠嵌设在中轨道上,使用时,推动内轨道,借助滚珠的滚动,使得内轨道相对外轨道滑动,实现滑轨的功能,但是滚珠式滑轨的内外轨道和中轨道易出现不同步现象,长时间积累后会使得内轨道和中轨道重合长度不够,使得滑轨受力不均,加速磨损,甚至产生异响,稳定性不好,此外,还会使得内轨道向上运动的末段阻力突然加大,可能会导致驱动电机电流增大甚至驱动电机保护性断电。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导轨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稳定性好且能够使中轨偏移复位的导轨的自复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导轨的自复位结构,包括有定轨,动轨以及夹设于定轨和动轨之间的中轨,所述动轨沿长度方向设于定轨的内侧且与定轨导向配合,所述动轨的两侧和定轨内侧壁之间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可滚动地限位在中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一凸部,所述动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凸部的推动部。

为了更好的推动中轨,实现中轨的偏移复位,优选地,所述推动部为自动轨内侧面向内延伸的凸块,所述凸块有两块并分别设于动轨内侧面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所述凸部有两个并分别设于中轨外侧面的左右两侧,且所述凸部的横截面呈L型。

为了防止中轨进一步的运动,优选地,所述定轨的内侧面上凸设有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所述中轨滑动限位于所述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均为两个,且上限位部和下限位部均设于定轨内侧面的左右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导轨的自复位结构的中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一凸部,动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推动凸部的推动部,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动轨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其推动部能推动中轨的凸部,将中轨在行程里产生的偏移复位,提高导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导轨的自复位结构的优选实施例。该导轨的自复位结构包括有定轨1,动轨2以及夹设于定轨1和动轨2之间的中轨3,动轨2沿长度方向设于定轨1的内侧且与定轨1导向配合,动轨2的两侧和定轨1内侧壁之间设置有滚珠31,滚珠31可滚动的限位在中轨3上,中轨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一凸部32,动轨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推动凸部32的推动部21。

如图2所示,推动部21为自动轨2内侧面向内延伸的凸块,凸块有两块并分别设于动轨2内侧面的左右两侧,如图3所示,凸部32有两个并分别设于中轨3的外侧面的左右两侧,且凸部32的横截面呈L型,凸部32位于中轨3的外侧面的中下部,动轨2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其推动部21能推动中轨3的凸部32,将中轨3在行程里产生的偏移复位,提高导轨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定轨1的内侧设置有上限位部11和下限位部12,上限位部11和下限位部12均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定轨1内侧面的左右两侧,中轨3滑动限位于上限位部11和下限位部12之间,上限位部11和下限位部12的外侧壁为弧形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改型或改进,这些均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