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导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7164发布日期:2018-12-12 00:37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链条导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链条导件,所述链条导件具备:导块,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对链条进行滑动导向的移动导向面;及基底部件,具有支撑导块的支撑面及用于将链条导件安装到安装对象的安装用延出部,其为使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从面前侧朝向里侧滑动来进行安装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链条导件,被安装于汽车的发动机舱内的定时系统,在链轮间对移动的链条进行滑动导向,并适当保持链条张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这样的链条导件的一种,开发有链条导件110,如图14、图15所示的参考例那样,所述链条导件110具备:导块12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对链条进行滑动导向的移动导向面131;及基底部件170,具有支撑导块120的支撑面181及用于将链条导件110安装到安装对象的安装用延出部190,其为使导块120相对于基底部件170从宽度方向的面前侧朝向里侧滑动来进行安装的。

虽然在这样的链条导件110上,通过使前方侧卡合部150、后方侧卡合部160与基底本体部180卡合,能够容易地对导块120相对于基底部件170的向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及里侧的移动进行限制,但仍需对导块120相对于基底部件170的向面前侧的移动的限制进行研究,在图14、图15所示的链条导件110上,通过使形成在导块本体部130的下面的突起状的导块侧卡合部141与形成在基底本体部180的上面的卡合孔196卡合,来限制导块120相对于基底部件170的向面前侧的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080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此,在如图14、图15所示的链条导件110上,由于导块侧卡合部141被形成在导块本体部130的下面,因此在导块120相对于基底部件170的安装时,需要一边对导块本体部130进行弯曲以便使其挠曲,一边使导块120相对于基底部件170向里侧滑动,来使导块侧卡合部141与卡合孔196卡合。

可是,由于导块本体部130担负有对链条进行滑动导向的功能,因此要求有强度、耐磨损性,需要以一定以上的厚度来形成,因此,难以一边使导块本体部130适当地挠曲,一边使导块120向里侧滑动。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无法使导块侧卡合部141与卡合孔196完全卡合,进而产生装配不良,此外,当以强力使导块侧卡合部141与卡合孔196卡合时,则可能会导致导块侧卡合部141缺损。

此外,虽然为了便于导块侧卡合部141相对于卡合孔196的卡合,可考虑降低设计导块侧卡合部141的高度,但此时,由于导块侧卡合部141容易从卡合孔196脱出,因此在起因于链条移动时的振动等,而导块120从基底部件170上浮时,可能会导致导块120从基底部件170脱落。尤其,在将链条导件110设置在凸轮轴间的位置上时,由于凸轮轴间的距离较短,因此因链条的多角形运动的移动,而容易产生导块120的上浮,导致容易产生导块120脱落的问题。

此外,由于如上所述操作需要微妙的加减力的调整,所述操作为一边对导块本体部130进行弯曲以便使其挠曲,一边使导块120相对于基底部件170向里侧滑动,来使导块侧卡合部141与卡合孔196卡合的操作,因此还存在有难以实现机械的自动组装,导致制造成本升高这样的问题。

此外,由于一旦使导块侧卡合部141卡合于卡合孔196,则导块侧卡合部141与卡合孔196牢固地卡合,因此还存在有在将链条导件110分别废弃时等,难以使导块120与基底部件170分离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链条导件,在以简单的构成容易地达成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组装的同时,可切实地抑制起因于链条移动时的振动等的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卡合的脱出。

本发明为一种链条导件,具备:导块,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对链条进行滑动导向的移动导向面;及基底部件,具有支撑所述导块的支撑面及用于将链条导件安装到安装对象的安装用延出部,且通过使所述导块相对于所述基底部件从面前侧朝向里侧滑动来进行安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部件具有:基底本体部,具有所述支撑面;所述安装用延出部,从所述基底本体部朝向比所述支撑面更上方侧延伸;及基底侧被卡合部,形成于所述安装用延出部,所述导块具有:导块本体部,具有所述移动导向面;可挠性延出部,从所述导块本体部延伸;及导块侧卡合部,形成于所述可挠性延出部,与所述基底侧被卡合部可卡合,所述导块侧卡合部被构成为,从下方侧、斜下方侧、或前后方向卡住所述基底侧被卡合部,且在卡合时位于所述基底侧被卡合部的里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由于通过在从导块本体部延伸的可挠性延出部上形成与基底侧被卡合部可卡合的导块侧卡合部,因而可在使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朝向里侧滑动来进行安装时,不会使导块本体部挠曲,而使可挠性延出部挠曲,并使导块侧卡合部与基底侧被卡合部卡合,因此能够在避免产生装配不良、导块侧卡合部的缺损的同时,容易地达成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组装。

此外,由于通过将导块侧卡合部构成为,从下方侧、斜下方侧、或前后方向卡住基底侧被卡合部,且在卡合时位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里侧,即使在起因于链条移动时振动等而产生有导块上浮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导块侧卡合部相对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卡合变浅进而导致脱出,因此能够防止导块的脱落。

此外,由于可以使导块侧卡合部与基底侧被卡合部卡合,而不会使导块本体部挠曲,因此在组装时无需高精度的加减力的调整,因而便于机械的自动组装。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由于在可挠性延出部从导块本体部的里侧端缘起朝向上方侧延伸的同时,安装用延出部从基底本体部的里侧端缘起朝向上方侧延伸,因此能够避免导块及基底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大型化,此外,由于通过可挠性延出部具有可挠性且被形成为可向面前侧及里侧移动,因而即使在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欲向面前侧或里侧移动的情况下,可挠性延出部也向面前侧或里侧挠曲,从而可分散施加于可挠性延出部的负荷,因此能够防止可挠性延出部的破损。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由于通过在基底面前侧延出部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卡合孔,导块侧卡合部被插入到卡合孔内,卡合孔的面前侧缘部作为基底侧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因而在对导块侧卡合部相对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卡合进行解除时,可通过从卡合孔的上方侧对导块侧卡合部进行操作或使可挠性延出部弯曲,来容易地解除导块侧卡合部相对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卡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分离导块和基底部件,此外,通过将导块侧卡合部插入到卡合孔内,还能够对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前后方向进行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由于通过安装用延出部具有从基底本体部的里侧端缘起朝向上方侧延伸的基底上方侧延出部,且将基底侧被卡合部形成在基底上方侧延出部上,因而无需将基底侧被卡合部形成在比基底上方侧延出部更靠顶端侧,因此能够提高比基底上方侧延出部更靠顶端侧的安装用延出部的形状等的设计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由于可挠性延出部被插入到卡合孔内,因此即使在起因于链条移动时的振动等而产生有导块上浮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向上方侧的移动,进而能够切实地防止导块的脱落。此外,由于通过可挠性延出部具有可挠性且被形成为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而即使在产生有上述的导块上浮的情况下,可挠性延出部也在上下方向上挠曲,从而能够分散施加于可挠性延出部的负荷,因此能够防止可挠性延出部的破损。此外,由于在对导块侧卡合部相对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卡合进行解除时,可通过从卡合孔的里侧对可挠性延出部进行操作或使可挠性延出部弯曲,来容易地解除导块侧卡合部相对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卡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分离导块和基底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由于各可挠性延出部卡合于卡合孔的前方缘部或后方缘部,因此能够限制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此外,由于通过可挠性延出部具有可挠性且被形成为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而即使在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欲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可挠性延出部也在前后方向上挠曲,从而可以分散施加于可挠性延出部的负荷,因此能够防止可挠性延出部的破损。此外,由于各可挠性延出部被插入到卡合孔内,因此即使在起因于链条移动时的振动等而产生有导块上浮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向上方侧的移动。此外,由于在对导块侧卡合部相对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卡合进行解除时,可通过从卡合孔的里侧对可挠性延出部进行操作或使可挠性延出部弯曲,来容易地解除导块侧卡合部相对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卡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分离导块和基底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由于无需在基底上方侧延出部上形成用于使可挠性延出部卡合的卡合孔,因此能够高强度且紧凑地设计安装用延出部,此外,通过将各可挠性延出部配置在基底上方侧延出部的前方侧或后方侧,能够限制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此外,由于通过可挠性延出部具有可挠性且被形成为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而即使在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欲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可挠性延出部也在前后方向上挠曲,从而可以分散施加于可挠性延出部的负荷,因此能够防止可挠性延出部的破损。此外,由于在对导块侧卡合部相对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卡合进行解除时,可通过从前方侧及后方侧对可挠性延出部进行操作或将可挠性延出部弯曲,来容易地解除导块侧卡合部相对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卡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分离导块和基底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由于导块具有:前方侧卡合部,形成于比可挠性延出部更靠前方侧,与基底部件卡合;及后方侧卡合部,形成于比可挠性延出部更靠后方侧,与基底部件卡合,且前方侧卡合部及后方侧卡合部被构成为,通过使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从面前侧朝向里侧滑动,而与基底部件卡合,因此能够在确保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组装性的同时,切实地限制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向前后方向、面前侧及里侧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途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途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导块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链条导件的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参考例的链条导件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参考例的导块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链条导件;20-导块;30-导块本体部;31-移动导向面;40-可挠性延出部;41-导块侧卡合部;42-导块上方侧延出部;43-导块面前侧延出部;50-前方侧卡合部;60-后方侧卡合部;70-基底部件;80-基底本体部;81-支撑面;90-安装用延出部;90a-安装孔;91-基底侧被卡合部;92-第1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3-基底面前侧延出部;94-第2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5-基底里侧延出部;96-卡合孔;97-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链条导件10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链条导件10为用于安装到设置于发动机舱内的定时系统,对在分别设置于曲轴和凸轮轴的多个链轮间移动的链条进行滑动导向,并适当保持链条张力的链条导件。

链条导件10作为在发动机舱内以固定状态设置的固定导件而构成,如图1~图3所示,由导块20、基底部件70构成,所述导块2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链条移动方向、导件长度方向)对链条进行滑动导向的移动导向面(上面)31,所述基底部件70对导块20进行支撑。

由图1~图3可知,通过相对于基底部件70使导块20从宽度方向的面前侧朝向里侧滑动,可将导块20可装拆地安装于基底部件70。

如图1~图3所示,导块20具有:导块本体部30,具有移动导向面31;可挠性延出部40,在前后方向的中央或中央附近,从导块本体部30的宽度方向的里侧缘部起朝向比移动导向面31更上方延伸;导块侧卡合部41,形成于可挠性延出部40;前方侧卡合部50,形成于导块本体部30的前方侧端部;及后方侧卡合部60,形成于导块本体部30的后方侧端部。

如图1~图4所示,可挠性延出部40被形成为板状,具有:导块上方侧延出部42,从导块本体部30的里侧端缘起朝向上方侧延伸;及导块面前侧延出部43,从导块上方侧延出部42的上缘起朝向面前侧延伸。

如图4所示,可挠性延出部40的厚度被设定成比前后方向的可挠性延出部40的尺寸更薄,此外,被设定成比上下方向的导块本体部30的厚度更薄。

由此,可挠性延出部40具有可挠性,从而被形成为,在导块上方侧延出部42向面前侧及里侧可移动的同时,导块面前侧延出部43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

如图1~图3所示,前方侧卡合部50被形成为钩状,且构成为与基底本体部80的前方侧端部可卡合。通过前方侧卡合部50相对于基底本体部80的卡合,可限制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向上下方向、后方侧及里侧的移动。

如图1~图3所示,后方侧卡合部60被形成为钩状,且构成为与基底本体部80的后方侧端部可卡合。通过后方侧卡合部60相对于基底本体部80的卡合,可限制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向上下方向、前方侧及里侧的移动。

如图1~图3所示,基底部件70具有:基底本体部80,具有支撑导块20的支撑面(上面)81;安装用延出部90,从基底本体部80的宽度方向的里侧缘部起朝向比支撑面81更上方侧延伸;及基底侧被卡合部91,形成于安装用延出部90。

安装用延出部90用于将链条导件10安装到发动机组等安装对象,如图1~图4所示,具有:第1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2,从基底本体部80的里侧端缘起朝向上方侧延伸;基底面前侧延出部93,从第1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2的上端起朝向面前侧延伸;及第2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4,从基底面前侧延出部93的面前侧端部起朝向上方侧延伸。

如图2~图4所示,在基底面前侧延出部93(及第1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2)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卡合孔96。另外,也可以不使卡合孔96在上下方向上贯穿,而是在基底面前侧延出部93的下面形成凹孔状。

此外,在第2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4上形成有多个插入螺栓的安装孔90a,所述螺栓用于将链条导件10(基底部件70)安装到安装对象。

接下来,以下对导块侧卡合部41相对于基底侧被卡合部91的卡合方法进行说明,所述导块侧卡合部41被形成于可挠性延出部40,所述基底侧被卡合部91被形成于安装用延出部90。

首先,通过使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从宽度方向的面前侧朝向里侧滑动,使导块侧卡合部41与基底侧被卡合部91卡合。

另外,对于前方侧卡合部50及后方侧卡合部60,同样通过使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从宽度方向的面前侧朝向里侧滑动,而与基底部件70卡合。

如果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当使导块20从图2~图4所示的状态朝向里侧滑动时,首先,导块面前侧延出部43的上面与安装用延出部90(基底面前侧延出部93的下面)抵接,将可挠性延出部40向下方按压,其结果,可挠性延出部40(导块上方侧延出部42)朝向面前侧挠曲。

另外,此时,如图4所示,导块面前侧延出部43的上面以高度从面前侧朝向里侧下降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在避免将可挠性延出部40过度卡到安装用延出部90的同时,使可挠性延出部40挠曲,进而使导块20顺利地朝向里侧滑动。

接下来,当使导块20滑动至里侧时,则向面前侧及下方被按压而挠曲的可挠性延出部40恢复弹性,可挠性延出部40(导块面前侧延出部43)的一部分被插入(进入)到安装用延出部90的卡合孔96内。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导块侧卡合部41而发挥功能的导块面前侧延出部43的面前侧端部,从下方侧卡住作为基底侧被卡合部91而发挥功能的形成于基底面前侧延出部93的卡合孔96的面前侧缘部,并在卡合时位于基底侧被卡合部91的里侧。由此,可限制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向面前侧的移动。

此外,由于在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安装时,可挠性延出部40的一部分进入到安装用延出部90的卡合孔96内,因此也可对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接下来,基于图5~7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链条导件10进行说明。在此,由于在第2实施方式中,一部分构成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完全相同,因此对不同点以外的构成省略其说明。

首先,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7所示,形成于导块面前侧延出部43的上面的突起状的部分作为导块侧卡合部41而发挥功能。

而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安装时,如图7所示,突起状的导块侧卡合部41被插入(进入)到安装用延出部90的卡合孔96内,因而可限制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向面前侧的移动。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突起状的导块侧卡合部41的上面以高度从面前侧朝向里侧下降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在避免可挠性延出部40过度卡住安装用延出部90的同时,使可挠性延出部40挠曲。

此外,由于在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安装时,(导块侧卡合部41以外的)导块面前侧延出部43的上面与基底面前侧延出部93的下面接触(或相对),因此可限制可挠性延出部40相对于安装用延出部90的向上方侧的移动。

此外,由于在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安装时,突起状的导块侧卡合部41进入到安装用延出部90的卡合孔96内,因此也可对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接下来,基于图8及图9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链条导件10进行说明。在此,由于在第3实施方式中,一部分构成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完全相同,因此对不同点以外的构成省略其说明。

首先,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可挠性延出部40被形成为从导块本体部30的里侧端缘起朝向里侧延伸,此外,其具有可挠性,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此外,如图8所示,在可挠性延出部40的上面上,导块侧卡合部41形成向上方侧突出的突起状。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8、图9所示,基底部件70的安装用延出部90具有:第1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2,从基底本体部80的里侧端缘起朝向上方侧延伸;及基底里侧延出部95,从第1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2和第1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2的上端起朝向里侧延伸。

如图8所示,在第1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2(及基底本体部80)上,形成有从面前侧向里侧贯穿的卡合孔96。

此外,在基底里侧延出部95上形成有多个安装孔90a。

而且,在第3实施方式中,导块侧卡合部41从下方侧卡住作为基底侧被卡合部91而发挥功能的卡合孔96的上方缘部,且在卡合时位于基底侧被卡合部91的里侧。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突起状的导块侧卡合部41的上面以高度从面前侧朝向里侧下降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在避免可挠性延出部40过度卡住安装用延出部90的同时,使可挠性延出部40挠曲。

此外,由于在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安装时,可挠性延出部40被插入到卡合孔96内,因此也可对可挠性延出部40相对于安装用延出部90的向上方侧及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接下来,基于图10及图11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链条导件10进行说明。在此,由于在第4实施方式中,一部分构成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完全相同,因此对不同点以外的构成省略其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开形成有2个可挠性延出部40。各可挠性延出部40分别具有可挠性且被形成为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此外,如图10所示,在前方侧的可挠性延出部40的前面上,导块侧卡合部41被形成为向前方侧突出的突起状,此外,在后方侧的可挠性延出部40的后面上,导块侧卡合部41被形成为向后方侧突出的突起状。

而且,在第4实施方式中,各导块侧卡合部41从前方侧或后方侧卡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基底侧被卡合部91而发挥功能的卡合孔96的前方缘部或后方缘部,且在卡合时位于基底侧被卡合部91的里侧。

此外,由于在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安装时,可挠性延出部40被插入到卡合孔96内,因此也可对可挠性延出部40相对于安装用延出部90的向上方侧及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接下来,基于图12及图13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链条导件10进行说明。在此,由于在第5实施方式中,一部分构成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完全相同,因此对不同点以外的构成省略其说明。

在第5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开形成有2个可挠性延出部40。各可挠性延出部40分别具有可挠性且被形成为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前方侧的可挠性延出部40的后面上,导块侧卡合部41被形成为向后方侧突出的突起状,此外,在后方侧的可挠性延出部40的前面上,导块侧卡合部41被形成为向前方侧突出的突起状。

而且,在第5实施方式中,各导块侧卡合部41从前方或后方卡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基底侧被卡合部91而发挥功能的第1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2的前方缘部或后方缘部,且在卡合时位于基底侧被卡合部91的里侧。

此外,由于在导块20相对于基底部件70的安装时,可挠性延出部40被配置在形成于第1基底上方侧延出部92的前方缘部及后方缘部的凹部97内,因此还可对可挠性延出部40相对于安装用延出部90的向上方侧及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述的本发明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变更。

例如,也可以对上述的多个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进行任意组合来构成链条导件。

此外,根据弹性、摩擦阻力、刚性、耐久性、成形性、成本等各条件,导块的材质可以选择公知的适当的材质,尤其优选为合成树脂原材料。

此外,根据刚性、耐久性、成形性、成本等各条件,基底部件可以选择适当的金属原材料、合成树脂原材料。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下述情况而进行了说明,即,通过使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从宽度方向的面前侧朝向里侧滑动,而将导块安装于基底部件的情况,但导块安装时的导块的滑动方向不局限于宽度方向,例如也可以使导块倾斜于宽度方向及前后方向而进行滑动。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下述情况而进行了说明,即,导块侧卡合部从下方侧或前后方向卡住基底侧被卡合部,且在卡合时位于基底侧被卡合部的里侧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使导块侧卡合部从斜下方侧卡住基底侧被卡合部。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将前方侧卡合部形成在导块本体部的前方侧端部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前方侧卡合部的形成位置只要是比可挠性延出部更靠前方侧即可,此外同样,对于后方侧卡合部的形成位置,只要是比可挠性延出部更靠后方侧即可。

此外,关于前方侧卡合部及后方侧卡合部的具体形态,只要是下述构成,则可以为任意的形态,即,通过前方侧卡合部、后方侧卡合部及可挠性延出部相对于基底部件的卡合,来限制导块相对于基底部件的向上方侧、下方侧、前方侧、后方侧、面前侧、里侧的移动的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