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安装效率的螺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7869发布日期:2018-12-19 06:4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提高安装效率的螺钉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程元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提高安装效率的螺钉。



背景技术:

伴随汽车工业的发展,新能源、轻量化等日趋广泛应用,而汽车的装配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焊接工艺,如点焊、弧焊以及spr等,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所需的工艺进行操作。然而,这些工艺除了都较为繁琐之外,在一些连接位置空间小之处,现有的点焊、弧焊以及spr等工艺难以操作,并且,在不同种平板材料之间无法直接进行焊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安装效率的螺钉。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

一种可提高安装效率的螺钉,包括:尾部、螺纹导向部以及螺纹杆部;

所述螺纹导向部位于所述尾部和所述螺纹杆部之间,所述螺纹导向部上设置有导向线,所述导向线自前端至后端逐渐变粗,所述导向线的前端连接所述尾部,所述导向线的后端连接所述螺纹杆部的螺纹。

较佳的,还包括:

头部:位于所述螺纹杆部的外端,在所述头部与所述螺纹杆部连接处设置有沉槽。

较佳的,所述头部的远离所述螺纹杆部的一侧设置有内驱动头或外驱动头。

较佳的,所述内驱动头包括内六角或内八角,所述外驱动头包括外六角或外八角。

较佳的,所述尾部为抛物线形状。

较佳的,所述尾部的长宽不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以通过高速旋转使板料热变形后攻丝铆接,无需进行焊接,简便高效,可适用于连接位置空间狭小的部位。此外,也可应用于不同种平板材料之间的连接。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尾部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尾部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可提高安装效率的螺钉,包括:尾部1、螺纹导向部2、螺纹杆部3和头部4。

尾部1为抛物线形状,螺纹导向部2位于尾部1和螺纹杆部3之间,螺纹导向部2上设置有导向线21,导向线自前端至后端逐渐变粗,导向线21的前端连接尾部1,导向线21的后端连接螺纹杆部3的螺纹。

头部4位于螺纹杆部3的外端,在头部4与螺纹杆部3连接处设置有沉槽41,储留钻孔造成反凸瘤。头部4的远离螺纹杆部3的一侧设置有内驱动头42或外驱动头。内驱动头包括内六角或内八角,外驱动头包括外六角或外八角。

如图2和图3所示,尾部1的长宽不相等,即a、b的长度不等,而c的长度始终大于a或b。这样的机构设计有利于尾部1钻入材料中。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尾部1定位接触板材,通过高速旋转产生高温从而使板材热变形,变形的板材会环绕尾部1呈圆柱形状。螺钉穿破板材后,板材在螺纹导向部2的导向下接触螺纹杆部3,从而形成螺纹。螺钉继续拧入并锁紧。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a、可连接异种材料;

b、实现单面连接,使连接更加方便;

c、预开孔与否可以根据零件自行选择;

d、大的螺纹接触面产生大的旋紧扭矩;

e、松开扭矩比较大;

f、水密性好,动态承载性好;

g、与点焊、弧焊相比更环保(无飞溅及焊渣);

h、连接强度大于点焊和spr;

i、螺纹可以重复锁紧,螺钉拆装方便,便于回收。



本技术:
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提高安装效率的螺钉,包括:尾部、螺纹导向部以及螺纹杆部;所述螺纹导向部位于所述尾部和所述螺纹杆部之间,所述螺纹导向部上设置有导向线,所述导向线自前端至后端逐渐变粗,所述导向线的前端连接所述尾部,所述导向线的后端连接所述螺纹杆部的螺纹。本发明可以通过高速旋转使板料热变形后攻丝铆接,无需进行焊接,简便高效,可适用于连接位置空间狭小的部位。此外,也可应用于不同种平板材料之间的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李龙;滕国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纳特汽车标准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8.28
技术公布日:2018.12.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