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8603发布日期:2018-09-07 22:31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育运动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蹦床作为一种集锻炼、娱乐于一身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蹦床结构简单,主要是由四周的支架以及中间设置的通过弹性绳组成的弹性网布构成。使用者通过在弹性网布上进行弹跳,以达到玩耍、锻炼的目的。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蹦床都是通过弹性绳将弹性网布与圈管相连接以达到固定连接的效果。因而人们在使用蹦床过程中,只有圈管受到来自弹性绳上向内的弹性力,在长期使用后,圈管往往会受力产生形变,不仅会严重影响蹦床的使用效果,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使用过程中,只有圈管受到来自弹性绳上向内的弹性力,在长期使用后,圈管往往会受力产生形变,不仅会严重影响蹦床的使用效果,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等缺陷,提供了一种新的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包括圈管、支撑脚管、弹性绳,所述支撑脚管与圈管相连接,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脚管上并靠近所述圈管,所述连接组件左右对称设置有限位部,所述弹性绳端部形成有连接部,弹性绳的连接部位于所述连接组件的限位部内并被限位部所限位。

其中弹性绳是为了将弹性网布与圈管连接,弹性绳通过分段缠绕的方式与圈管连接后能够将弹性网布稳固地放置于圈管形成的区域中,在使用过程中,弹性绳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带动弹性网布从而让使用者上下跃动,进而达到玩耍、锻炼的目的。圈管是为了与弹性绳相配合,起到承载支撑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圈管对弹性绳提供向外的作用力,使弹性绳始终保持固有的弹性限度,进而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支撑脚管是为了对圈管起到支撑作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弹性网布的最大下降距离小于支撑脚管的高度,避免因弹性过大而导致使用者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出现不必要的损害。

而在支撑脚管上设置有连接组件是为了通过其对称设置的限位部与弹性绳端部形成的连接部相配合,从而将来自弹性绳上向内的部分弹性力分担到支撑脚管上,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只有圈管需要承受来自弹性绳上向内的弹性力,在长期使用后,圈管会受力产生形变的缺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蹦床的使用效果,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蹦床的安全等级,大大的增加了蹦床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所述限位部前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面、限位孔,所述弹性绳的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面,弹性绳的连接部穿过限位孔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连接部通过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的配合被限位部所限位。

在限位部前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面是为了与弹性绳的连接部上设置的第二限位面配合,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弹性绳与连接组件相脱离。在限位部前部设置有限位孔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弹性绳通过,进而使弹性绳可以更好的与限位部连接,另一方面是为了对弹性绳起到进一步的限位效果,避免使用过程中弹性绳意外脱落。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所述限位部侧面设置有定位口,所述定位口与所述限位孔连通,所述定位口口径小于所述限位孔孔径。

在限位部侧面设置有定位口并将所述定位口与所述限位孔连通是为了提高弹性绳安装以及更换时的便捷度,从而提升了安装、维修更换时的效率,同时定位口口径小于限位孔孔径又能够对卡入限位孔中的弹性绳起到限位效果,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组件上还设置有套接部,所述套接部位于两限位部之间,所述连接组件通过所述套接部套接于所述支撑脚管上。

在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套接部是为了使连接组件与支撑脚管通过套接的方式相连接,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连接组件与支撑脚管连接的牢固程度,并且此种连接方式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便于及时更换、维护。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所述套接部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支撑脚管管壁相抵触。

套接部上设置的第一限位块能够对支撑脚管管壁起到一定限位固定作用,从而使支撑脚管与连接组件连接的更加紧密,防止蹦床在使用过程中连接组件与支撑脚管发生相对移动。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套接部上还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支撑脚管管壁相抵触。

连接件穿过连接孔后能够将支撑脚管管壁压紧,起到对连接组件以及支撑脚管的固定限位作用,进一步防止蹦床在使用过程中连接组件与支撑脚管发生相对移动。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组件上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圈管管壁相抵触。

连接组件上部设置的第二限位块能够为圈管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同时将圈管受到的压力进一步分担到连接组件上,从而延长圈管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所述第二限位块呈L型。

L型的第二限位块能够更好的与圈管管壁相抵触,从而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以及压力分担作用。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所述支撑脚管上端设置有向内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套接部配合。

向内设置的倾斜部是为了提高支撑脚管的承载强度,提高蹦床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可以更好的将来自弹性绳上向内的部分弹性力分担到连接组件以及支撑脚管上。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所述套接部上表面与所述圈管管壁相抵触。

套接部上表面与圈管管壁相抵触是为了进一步起到固定限位作用,防止蹦床在使用过程中连接组件与支撑脚管发生相对移动,增加了蹦床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起到进一步分担圈管压力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蹦床用脚管连接结构,包括圈管2、支撑脚管3、弹性绳1,所述支撑脚管3与圈管2相连接,还包括连接组件4,所述连接组件4设置于所述支撑脚管3上并靠近所述圈管2,所述连接组件4左右对称设置有限位部41,所述弹性绳1端部形成有连接部11,弹性绳1的连接部11位于所述连接组件4的限位部41内并被限位部41所限位。

使用时,首先将支撑脚管3与圈管2相连接,然后将连接组件4与支撑脚管3连接,接着将弹性绳1通过分段缠绕的方式与圈管2连接并使弹性绳1端部的连接部11与连接组件4的限位部41连接。在使用时,使用者在弹性网布上弹跳时,弹性网布受力而向上或向下移动,从而带动弹性绳1向内收缩,此时因弹性绳1产生的压力将会一部分转移到圈管2上,而另一部分压力将会通过弹性绳1端部的连接部11转移到连接组件4上,又因连接组件4设置于支撑脚管3上,则连接组件4上的一部分压力又会通过支撑脚管3进行分担,从而使得弹性绳1产生的压力由圈管2、连接组件4、支撑脚管3三者同时进行分担,降低了圈管2本身承受的压力,从而减少了圈管2本身的形变,进而延长了圈管2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部41前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面413、限位孔412,所述弹性绳1的连接部1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面111,弹性绳1的连接部11穿过限位孔412与所述连接组件4连接,所述连接部11通过第一限位面413与所述第二限位面111的配合被限位部41所限位。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部41侧面设置有定位口411,所述定位口411与所述限位孔412连通,所述定位口411口径小于所述限位孔412孔径。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组件4上还设置有套接部42,所述套接部42位于两限位部41之间,所述连接组件4通过所述套接部42套接于所述支撑脚管3上。

作为优选,所述套接部4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422,所述第一限位块422与所述支撑脚管3管壁相抵触。

作为优选,还包括连接件5,所述套接部42上还设置有连接孔421,所述连接件5穿过所述连接孔421与所述支撑脚管3管壁相抵触。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组件4上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43,所述第二限位块43与所述圈管2管壁相抵触。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限位块43呈L型。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脚管3上端设置有向内的倾斜部31,所述倾斜部31与所述套接部42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套接部42上表面与所述圈管2管壁相抵触。

更具体的,使用时,首先将支撑脚管3与圈管2相连接,然后将连接组件4的套接部42套接在支撑脚管3上端的倾斜部31上,并使得套接部42上表面与圈管2管壁抵触,使连接组件4上部的L型的第二限位块43与圈管2管壁抵触,接着用连接件5穿过套接部42上的连接孔421将连接组件4与支撑脚管3紧固。然后将弹性绳1通过分段缠绕的方式与圈管2连接并使弹性绳1通过限位部41侧面的定位口411卡入到限位孔412,使得弹性绳1端部的连接部11与连接组件4的限位部41连接,从而使弹性绳1的连接部11上设置的第二限位面111能够与限位部41前部设置的第一限位面413配合并被限位部41所限位,从而完成安装工作。而当需要更换弹性绳1时,只需往外拉伸弹性绳1,使弹性绳1端部的连接部11远离限位孔412并将弹性绳1沿限位部41侧面设置的定位口411取出,接着解开缠绕在圈管2上的弹性绳1,即可进行更换工作。通过以上结构,则使用者在弹性网布上弹跳时,弹性绳1向内收缩并将压力转移到圈管2、连接组件4、支撑脚管3上,从而大大降低了圈管2受到的压力,提升了圈管2的使用寿命。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