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摩片式轮间差速器锁止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2632发布日期:2019-02-12 21:40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多摩片式轮间差速器锁止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间差速器锁止机构,具体涉及一种多摩片式轮间差速器锁止机构,属于车辆驱动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左右轮在同一时间内所滚过的行程往往不等,例如,转弯时内、外两侧车轮的行程不同,外侧车轮滚过的行程大于内侧车轮;汽车在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由于轮胎气压、轮胎负荷、胎面摩擦程度的不同以及制造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引起左、右车轮因滚动半径不同而使左、右车轮的行程不等,因此需要在汽车的左右轮间安装轮间差速器,从而保证驱动桥两侧的车轮在行程不等时具有不同的旋转速度;差速器主要由行星齿轮、行星轮架、半轴齿轮等零件组成,发动机的动力经传动轴进入差速器,直接驱动行星轮架,再由行星轮带动左、右两条半轴,分别驱动左、右车轮,当汽车直行时,左、右车轮与行星轮架三者的转速相等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汽车转弯时三者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内侧轮转速减小,外侧轮转速增加,从而满足两边车轮尽可能以纯滚动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驶,减少轮胎与地面的摩擦。

但是差速器有个缺陷在于,碰到恶劣路面如沙、泥地时,只要一个车轮陷入打滑状态,差速器另一端的车轮会完全丧失动力而一动不动,因此设计的差速器锁止机构可以在其中一个驱动轮打滑时,将差速器壳与半轴锁紧成一体,此时,差速器的齿轮组部分完全锁止,差速器的差速作用临时失效,两个半轴处于钢性连接状态成为一个整体,因此两侧的车轮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动力,保证车辆继续前行。

现有市场上多采用牙嵌式差速锁,由两个带端面齿牙的啮合套互相啮合和分离来实现差速锁功能,虽然牙嵌式差速锁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但是牙嵌式差速锁结构在啮合时会产生冲击,从而导致两个啮合套之间会存在打齿、啮合不顺畅,以及啮合噪音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摩片式轮间差速器锁止机构,在啮合过程中无冲击载荷,啮合顺畅,无明显噪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多摩片式轮间差速器锁止机构,包括气室推杆、拨叉和齿套,气室推杆安装在桥壳上,其中气室推杆的伸出端与拨叉中部位置铰接,拨叉的一端铰接在桥壳的内壁,另一端与齿套相连,齿套套装在半轴上并在拨叉的带动下沿着半轴滑动,还包括内套筒、外套筒、杠杆、弹簧片、内摩擦片以及外摩擦片,内套筒套装在半轴上,外套筒安装在差速器内腔,内摩擦片通过花键槽套装在内套筒的外部,外套筒的内壁上开有凹槽,外摩擦片通过固定销嵌入外套筒的凹槽内,所述内摩擦片和外摩擦片交替设置,且内摩擦片和外摩擦片之间具有间隙;内套筒纵向开有一沟槽,杠杆为钩型,其弧形钩角处铰接在沟槽内壁上,所述弹簧片的一端铰接在沟槽的底部,另一端与杠杆的底部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齿套与杠杆接触的一端为楔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内摩擦片为支承碟片。

进一步的,弹簧片下端设有止位销。

进一步的,内套筒通过花键槽套装在半轴上。

当气室推杆在气压作用下推出后,推动拨叉围绕铰接点旋转,拨叉带动齿套沿着半轴向内平移,齿套端部的楔形结构使其在平移的同时推动杠杆一端向下移动,杠杆围绕支点转动,杠杆的另一端压紧内外摩擦片,内摩擦片采用带弧度的支承碟片,在受到外力时被压平增大内外摩擦片的接触面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外套筒与内套筒连接在一起,实现差速器锁止功能,两根半轴被刚性连接;由于内套筒与内摩擦片采用花键相连,因此可以实现内摩擦片沿着花键槽轴向移动,当气室推杆泄压松开时,内摩擦片由于弹性变形而迅速与外摩擦片分离开,杠杆由于其底部弹簧片的作用而迅速恢复原状,内套筒和外套筒分离开,差速器恢复差速功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齿套的端部结构,并利用多个内外摩擦片和杠杆结合的结构,使齿套与内部结构啮合时更加顺畅,无冲击载荷,避免出现打齿现象,内摩擦片与内套筒通过花键相连,内套筒与半轴通过花键相连,避免锁止结构出现相对转动,利用多摩片实现锁止,操作更加简单,无噪音出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外套筒与外摩擦片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内套筒与内摩擦片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室推杆;2、拨叉;3、齿套;4、桥壳;5、半轴;6、内套筒;7、外套筒;8、杠杆;9、弹簧片;10、内摩擦片;11、外摩擦片;12、固定销;13、沟槽;14、止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多摩片式轮间差速器锁止机构,包括气室推杆1、拨叉2和齿套3,气室推杆1安装在桥壳4上,其中气室推杆1的伸出端与拨叉2中部位置铰接,拨叉2的一端铰接在桥壳4的内壁,另一端与齿套3相连,齿套3套装在半轴5上并在拨叉2的带动下沿着半轴5滑动,还包括内套筒6、外套筒7、杠杆8、弹簧片9、内摩擦片10以及外摩擦片11,内套筒6套装在半轴5上,外套筒7安装在差速器内腔,内摩擦片10通过花键槽套装在内套筒6的外部,外套筒7的内壁上开有凹槽,外摩擦片11通过固定销12嵌入外套筒7的凹槽内,所述内摩擦片10和外摩擦片11交替设置,且内摩擦片10和外摩擦片11之间具有间隙;内套筒6纵向开有一沟槽13,杠杆8为钩型,其弧形钩角处铰接在沟槽13内壁上,所述弹簧片9的一端铰接在沟槽13的底部,另一端与杠杆8的底部接触。

如图1和2所示,所述齿套3与杠杆8接触的一端为楔形结构。齿套左右平移的同时可以带动杠杆一端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内摩擦片10为支承碟片。支承碟片为带有弧度的摩擦片。

进一步的,弹簧片9下端设有止位销14。

如图4所示,内套筒6通过花键槽套装在半轴5上。

当气室推杆1在气压作用下推出后,推动拨叉2围绕铰接点旋转,拨叉2带动齿套3沿着半轴4向内平移,齿套3端部的楔形结构使其在平移的同时推动杠杆8一端向下移动,杠杆8围绕支点转动,杠杆8的另一端压紧内外摩擦片,内摩擦片10采用带弧度的支承碟片,在受到外力时被压平增大内外摩擦片的接触面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外套筒7与内套筒6连接在一起,实现差速器锁止功能,两根半轴被刚性连接;由于内套筒6与内摩擦片10采用花键相连,因此可以实现内摩擦片10沿着花键槽轴向移动,当气室推杆1泄压松开时,内摩擦片10由于弹性变形而迅速与外摩擦片11分离开,杠杆8由于其底部弹簧片9的作用而迅速恢复原状,内套筒6和外套筒7分离开,差速器恢复差速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