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5996发布日期:2019-02-15 21:12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



背景技术:

盘式制动器装置具备:盘形转子,固定于车轴;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pad)组装体,在与该盘形转子对置配置的转矩接受板的盘形转子侧的面装配有衬片(lining)构件;以及制动钳(brake caliper),固定于车身框架,并内置有朝向盘形转子对转矩接受板进行进退驱动的驱动器,盘式制动器装置通过使转矩接受板前进至盘形转子侧而衬片构件被按压向盘形转子时的滑动摩擦来产生制动力。

在铁道车辆用的盘式制动器装置中,由于盘形转子、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是大型的,因此,当用一体零件来形成向盘形转子按压的衬片构件时,非接触的区域会因由摩擦热等在盘形转子所产生的起伏等而变多,无法维持稳定的摩擦面积,无法得到稳定的制动特性。

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提出了如下构成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即,摆动自如地被支承于引导板且被按压向盘形转子的衬片组装体在固接于摩擦件的背面的背板部,具备:外周面摆动自如地嵌合于引导板的引导孔部的板嵌合部、以及外径比引导孔部大的防脱凸缘部,将盘形转子与摩擦件接触时所作用的制动转矩从板嵌合部传递至引导板,在与背板部之间隔开间隙地固接于引导板的转矩接受板与背板部之间设有:多个链节板,横跨多个衬片组装体地进行配备,使来自转矩接受板的按压力作用于这些衬片组装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种构成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中,所分割出的各衬片组装体分别通过单独的摆动动作而随着盘形转子表面的起伏与盘形转子表面接触,因此,能维持稳定的摩擦面积以维持稳定的制动特性。

此外,从衬片组装体接受制动转矩的构件和向衬片组装体作用按压力的构件被单独地设定,在向衬片组装体作用按压力的链节板与转矩接受板的各接触部,不会作用成为大的负荷的制动转矩。因此,传递按压力的各接触部无需设为承受制动转矩的球形接头等牢固的卡合,能实现由加工精度的放宽带来的成本的减少、生产率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8047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再者,上述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为了在衬片组装体的背面侧形成能供通过链节板联带的多个衬片组装体摆动的内部空间,而通过引导板和整个周缘部固接于引导板的周缘部的转矩接受板来构成壳体。

但是,在上述的以往的壳体构造中,水有可能会从引导板的引导孔部与衬片组装体的板嵌合部的间隙浸入壳体内部,衬片组装体的功能被认为会因由这样的水所导致的锈等的产生、所浸入的水的结冰等而恶化。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水等积存于由引导板和转矩接受板构成的壳体内部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构成来实现。

(1)一种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在接受制动转矩的引导板摆动自如地支承有至少一个衬片组装体,所述衬片组装体被按压向盘形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板和整个周缘部固接于所述引导板的周缘部的转矩接受板,构成用于在所述衬片组装体的背面侧形成能供所述衬片组装体摆动的内部空间的壳体,在所述引导板以及所述转矩接受板的至少任意一方,在所述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被装接于制动器卡钳的装接部时成为铅垂方向下方的位置,形成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外部与所述内部空间的孔。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衬片组装体具有:摩擦件,在制动时与所述盘形转子接触;以及背板部,固接于所述摩擦件的背面,并且所述衬片组装体在所述背板部具备:板嵌合部,摆动自如地嵌合于设在所述引导板的引导孔部,所述板嵌合部被插入装接于所述引导孔部,将所述盘形转子与所述摩擦件接触时所作用的制动转矩从所述板嵌合部传递至所述引导板。

(3)根据上述(2)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矩接受板与所述背板部之间设有:链节板,横跨多个所述衬片组装体地进行配备,在这些衬片组装体与所述转矩接受板之间传递按压力。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形成于所述转矩接受板。

(5)根据上述(4)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是形成于所述整个周缘部的固接面并向所述铅垂方向下方延伸的槽。

(6)根据上述(4)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是贯通所述整个周缘部并向所述铅垂方向下方延伸的贯通孔。

(7)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形成于所述引导板。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矩接受板具有:内壁面,朝向位于所述铅垂方向下方的所述孔倾斜。

根据上述构成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浸入至由引导板和转矩接受板构成的壳体的内部空间的水等被从形成于引导板以及转矩接受板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孔排出,防止积存于壳体内部。因此,衬片组装体的功能不会因由浸入至壳体内部的水所导致的锈等的产生、所浸入的水的结冰等而恶化。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能防止水等积存于由引导板和转矩接受板构成的壳体内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简要说明。而且,通过参照附图通读以下所说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会使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更明确。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的后视立体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的主视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的后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面向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衬片组装体以及链节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内侧观察图1所示的转矩接受板的立体图。

图7是从内侧观察图6所示的转矩接受板的俯视图。

图8(a)是表示形成于图7所示的转矩接受板的孔的放大剖面图,图8(b)是表示形成于转矩接受板的孔的变形例的放大剖面图。

图9(a)、图9(b)是表示形成于图7所示的转矩接受板的孔的变形例的放大剖面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的转矩接受板以及引导板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0(b)是表示图10(a)所示的孔的放大剖面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1(b)是表示图11(a)所示的孔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被用于铁道车辆用盘式制动器装置,与车轴上的未图示的盘形转子对置配置。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通过内置于固定在车身框架的制动钳的驱动器被朝向盘形转子进行进退驱动。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包括:转矩接受板3,通过内置于未图示的制动钳的驱动器被朝向盘形转子进行进退驱动;作为两种链节板的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在该转矩接受板3的盘形转子侧的内表面上呈大致平面状铺设;引导板11,在转矩接受板3的盘形转子侧,连结固定于转矩接受板3;十个衬片组装体13,可摆动地嵌合支承于引导板11;以及弹簧构件24,设于衬片组装体13与引导板11之间。

衬片组装体13如图5所示,包括成型为大致圆板状的摩擦件21和固接于该摩擦件21的背面的背板部22。

如图5所示,在背板部22形成有板嵌合部22a和防脱凸缘部22b。板嵌合部22a的外周面摆动自如地嵌合在贯通形成于引导板11的圆形的引导孔部11a。在板嵌合部22a嵌附有环状的弹簧构件24。弹簧构件24的外径设定得比引导孔部11a大。防脱凸缘部22b以比引导板11的引导孔部11a大的外径形成,阻止衬片组装体13向盘形转子侧的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衬片组装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上述衬片组装体13的构成,只要是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引导板的构成,就可以采用各种形态。

如图2所示,在通过铸造形成的转矩接受板3的外表面3b,沿着周缘部设有向制动钳进行装配的凸缘部31。该凸缘部31与内置于制动钳的驱动器连结,使得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能向盘形转子进退驱动。而且,在转矩接受板3形成有在向制动钳进行装配时供固定销以及定位销贯通的固定孔34以及定位孔36。

转矩接受板3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为了在与衬片组装体13的背板部22之间隔开内部空间40而在平板部的整个周缘部突出形成有周壁33。然后,转矩接受板3在与衬片组装体13的背板部22之间隔开内部空间40,并通过作为扣接构件的铆钉28固接于引导板11的周缘部。即,引导板11和整个周缘部(周壁33)固接于引导板11的周缘部的转矩接受板3,构成用于在衬片组装体13的背面侧形成能供衬片组装体13摆动的内部空间40的壳体。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隔着单独的间隔件将转矩接受板的整个周缘部固接于引导板11的周缘部,构成形成内部空间40的壳体。

如图5所示,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横跨多个衬片组装体13地进行配备,使来自转矩接受板3的按压力作用于这些衬片组装体13。在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的背面(图5中为上表面),形成有作为朝向转矩接受板3的内表面3a突出设置于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的大致重心位置的凸部的板抵接曲面部35。各板抵接曲面部35抵接于转矩接受板3的内表面3a来允许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的摆动。

由平板材料冲切加工出的引导板11以规定的分离间隔形成有十个引导孔部11a,各引导孔部11a供衬片组装体13进行装接。此外,在引导板11的上下端侧形成有与转矩接受板3的定位孔36对应的定位孔39。

以嵌附于板嵌合部22a的弹簧构件24被夹在引导板11与防脱凸缘部22b之间的方式,各衬片组装体13被从引导板11的背面侧插入装接于引导孔部11a,将盘形转子与摩擦件21接触时所作用的制动转矩从板嵌合部22a传递至引导板11。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中,是将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十个)衬片组装体13呈平面状排列铺设的形态,但配置为被夹在衬片组装体13的防脱凸缘部22b与引导板11之间的弹簧构件24吸收了衬片组装体13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公差,因此能防止在各衬片组装体13与盘形转子的接触性方面产生不均。

因此,能维持稳定的制动特性而不受衬片组装体13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公差的影响。

各衬片组装体13的背板部22在中心形成有凹曲面状的链节板抵接部22c,并且在与中心分离的位置形成有止转用的卡合孔22d。

与之对应地,在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设有游隙配合于卡合孔22d来限制各衬片组装体13的转动活动的旋转限制部38。旋转限制部38是将在第一链节板5与第二链节板6的端部延伸出来的突片向卡合孔侧折弯而成的部分。

此外,在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与背板部22的链节板抵接部22c对应地形成有背板抵接曲面部37。背板抵接曲面部37形成为供链节板抵接部22c摆动自如地抵接的凸弯曲面。

因此,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中,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使来自于转矩接受板3的按压力作用于衬片组装体13。即,来自于转矩接受板3的按压力被从板抵接曲面部35直接向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传递。

因此,在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中,被较小地分割的各衬片组装体13由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摆动自如地进行支承。因此,衬片组装体13分别通过独立的摆动而随着盘形转子表面的起伏与盘形转子表面接触。所以,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能维持稳定的摩擦面积以维持稳定的制动特性。

此外,在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中,引导板11与转矩接受板3通过由铆钉28所实现的扣接而成为一体的壳体构造。形成于衬片组装体13的背板部22的防脱凸缘部22b的外径被设定得比引导板11的引导孔部11a大,衬片组装体13因防脱凸缘部22b的卡挡而不会从引导板11脱落。因此,能得到不会因振动等而产生松动的牢固的壳体构造,并且能用廉价的构造得到衬片组装体13不会从引导板11脱落的高安全性。

然后,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转矩接受板3,形成有连通由引导板11和转矩接受板3构成的壳体的外部和内部空间40的孔51。孔51形成于在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被装接于制动器卡钳的装接部时成为铅垂方向下方(图2中为下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上下对称地形成,以便能相对于制动器卡钳的装接部上下自由装配。因此,孔51形成于转矩接受板3的成为铅垂方向上下端(图7中为上下端)这两个部位。因此,无论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相对于制动器卡钳的装接部的上下装配方向如何,任意一方的孔51都能位于转矩接受板3的铅垂方向下方。

如图8(a)所示,孔51是从转矩接受板3的上下端的内表面3a朝向外表面3b分别在水平方向贯通的圆柱状的贯通孔。

此外,转矩接受板3在孔51的附近的周壁33的内表面具有朝向位于铅垂方向下方的孔51倾斜的一对内壁面53(参照图7)。

接着,对上述构成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中,水有可能从引导板11的引导孔部11a与衬片组装体13的板嵌合部22a的间隙浸入至由引导板11和转矩接受板3构成的壳体的内部空间40。但是,浸入至壳体的内部空间40的水等被从形成于转矩接受板3的孔51排出,会防止其积存于壳体内部。因此,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的衬片组装体13的功能不会因浸入至壳体内部的水所致的锈等的产生、所浸入的水的结冰等而恶化。

此外,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转矩接受板3具有朝向位于铅垂方向下方的孔51倾斜的一对内壁面53。因此,浸入至内部空间40的水等会沿着内壁面53从孔51迅速地排出至壳体外部,不会滞留于内部空间40的下方。

因此,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能防止水等积存于由引导板11和转矩接受板3构成的壳体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于转矩接受板3的排水用的孔当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孔51的形状,可以采用各种形状。

例如,图8(b)所示的孔51A是从转矩接受板3的上下端的内表面3a朝向外表面3b分别在斜上下端方向贯通的斜圆柱状的贯通孔。

在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被装接于制动器卡钳的装接部时,孔51A的在外表面3b开口的开口端位于在内表面3a开口的开口端的铅垂方向下方(图8(b)中为下方)。因此,进入至孔51A的水等会被迅速地排出至壳体外部。

此外,图9(a)所示的孔51B是贯通转矩接受板3的整个周缘部的上下端的周壁33并在铅垂方向上下端方向贯通的圆柱状的贯通孔。

在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被装接于制动器卡钳的装接部时,孔51B以向铅垂方向下方(图9(a)中为下方)延伸的方式开口。因此,进入至孔51B的水等会被迅速地排出至壳体外部。

此外,图9(b)所示的孔51C是贯通转矩接受板3的整个周缘部的上下端的周壁33并在铅垂方向上下端方向贯通,并且壳体内部侧的开口被设为比壳体外部侧的开口大的圆锥台状的贯通孔。

在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被装接于制动器卡钳的装接部时,孔51C在壳体内部侧较大地开口,在壳体外部侧较小地开口。因此,能使壳体内部的水等容易排出且壳体外部的水等难以浸入。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A中的转矩接受板3A以及引导板11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图10(b)是表示图10(a)所示的孔51D的放大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A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同等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a)、图10(b)所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A的孔51D是形成于转矩接受板3A的整个周缘部的上下端的周壁33的固接面33a并向铅垂方向上下端方向延伸的槽。孔51D由凹设于周壁33的固接面33a的矩形剖面的槽和覆盖槽的上方的引导板11构成。

因此,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A,与上述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同样,能防止水等积存于由引导板11和转矩接受板3A构成的壳体内部。

而且,由于孔51D只要是在固接于引导板11的周缘部的周壁33的固接面33a形成槽即可,因此,与形成贯通孔的情况相比,制造变得容易。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B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0(b)是表示图10(a)所示的孔55的放大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B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同等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a)、图11(b)所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B的孔55是为了在引导板11B的上下端连通壳体的外部和内部空间40而分别在水平方向贯通形成的圆柱状的贯通孔。

因此,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B,与上述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同样,能防止水等积存于由引导板11B和转矩接受板3B构成的壳体内部。

而且,由于孔55形成于引导板11B,因此,能在对引导板11B的引导孔部11a进行冲切加工时同时形成,制造变得容易。

在此,分别将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分别简洁地总结罗列如下。

[1]一种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1A、1B),在接受制动转矩的引导板(11、11B)摆动自如地支承有至少一个衬片组装体(13),所述衬片组装体(13)被按压向盘形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板(11、11B)和整个周缘部(周壁33)固接于所述引导板(11、11B)的周缘部的转矩接受板(3、3A、3B),构成用于在所述衬片组装体(13)的背面侧形成能供所述衬片组装体(13)摆动的内部空间(40)的壳体,在所述引导板(11B)以及所述转矩接受板(3、3A)的至少任意一方,在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1A、1B)被装接于制动器卡钳的装接部时成为铅垂方向下方的位置,形成有连通所述壳体的外部和所述内部空间(40)的孔(51、51A、51B、51C、51D、55)。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1A、1B),其特征在于,所述衬片组装体(13)具有:摩擦件(21),在制动时与所述盘形转子接触;以及背板部(22),固接于所述摩擦件(21)的背面,并且所述衬片组装体(13)在所述背板部(22)具备:板嵌合部(22a),摆动自如地嵌合于设在所述引导板(11、11B)的引导孔部(11a),所述板嵌合部(22a)被插入装接于所述引导孔部(11a),将在所述盘形转子与所述摩擦件(21)接触时所作用的制动转矩从所述板嵌合部(22a)传递至所述引导板(11、11B)。

[3]根据上述[2]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1A、1B),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矩接受板(3、3A、3B)与所述背板部(22)之间设有:链节板(第一链节板5以及第二链节板6),横跨多个所述衬片组装体(13)地进行配备,在这些衬片组装体(13)与所述转矩接受板(3、3A、3B)之间传递按压力。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1A),其特征在于,所述孔(51、51A、51B、51C、51D)形成于所述转矩接受板(3、3A)。

[5]根据上述[4]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A),其特征在于,所述孔(51D)是形成于所述整个周缘部(周壁33)的固接面(33a)并向所述铅垂方向下方延伸的槽。

[6]根据上述[4]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孔(51B、51C)是贯通所述整个周缘部(周壁33)并向所述铅垂方向下方延伸的贯通孔。

[7]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B),其特征在于,所述孔(55)形成于所述引导板(11B)。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1、1A、1B),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矩接受板(3、3A、3B)具有:内壁面(53),朝向位于所述铅垂方向下方的所述孔(51、51A、51B、51C、51D、55)倾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除此以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个数、配置部位等只要是能实现本实用新型,则为任意的,不受限定。

例如,连通壳体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的本实用新型的孔并不限于圆形剖面、矩形剖面的贯通孔,可以采用椭圆剖面、多边形剖面等各种剖面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1 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

3 转矩接受板

5 第一链节板(链节板)

6 第二链节板(链节板)

11 引导板

11a 引导孔部

13 衬片组装体

21 摩擦件

22 背板部

22a 板嵌合部

22b 防脱凸缘部

22c 链节板抵接部

22d 卡合孔

33 周壁(周缘部)

40 内部空间

51 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