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消间隙螺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2357发布日期:2019-03-14 00:28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不可逆消间隙螺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母,尤其是涉及一种不可逆消间隙螺母。



背景技术:

微型的丝杆和螺母在运动控制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运用。而螺母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出现一些磨损情况,出现的间隙会在螺母改变运动方向时引起位置的误差,如何消除该运动误差,就是提高螺纹副精度需要首先考虑的方面了。

市面上现有的技术是使用弹簧轴向连接两个相同导程的螺母(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003581Y),以施加轴向的推力或拉力,使螺母能够克服负载消除间隙,这种方案的缺点是,当负载比较大时,将会对轴向放置的弹簧施加反作用力,使得消间隙系统发生逆向运动,同时误差将会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不可逆消间隙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不可逆消间隙螺母,包括分别具有内螺纹的第一螺母本体和第二螺母本体,所述的螺母还包括一个可径向内缩的内缩环,该内缩环置于第一螺母本体和第二螺母本体之间;所述的第一螺母本体和第二螺母本体与所述的内缩环连接侧分别设有螺母本体倒角,所述的内缩环与螺母本体倒角的对应位置设有内缩环倒角;

所述的螺母安装后,所述的内缩环提供的内缩力通过倒角将第一螺母本体和第二螺母本体推开。

优选地,所述的螺母本体倒角和内缩环倒角的角度偏差小于9.8°。

优选地,所述的内缩环倒角的倒角角度为6.8°~47.8°。

优选地,所述的内缩环倒角的倒角角度为12°~28.2°。

优选地,所述的内缩环为卷弹簧、卡箍、O型圈或者其他有内缩弹力的弹性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内缩环为开口结构或者不开口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内缩环为开口结构时,所述的内缩环长度为其整个圆周的50%以上,或者50%以下。

优选地,所述的内缩环为漏斗形椎体。

优选地,所述的内缩环包括外部环和内部环,所述的内缩环倒角设在内部环上,所述的外部环在外侧挤压内部环,所述的内部环提供的内缩力通过倒角将第一螺母本体和第二螺母本体推开。

优选地,所述的内部环为开口结构或者不开口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内部环为开口结构时,所述的内部环长度为其整个圆周的50%以上,或者50%以下。

优选地,所述的内部环为漏斗形锥体。

优选地,所述的内部环为一片、两片或者多片。

优选地,所述的内部环侧面的内缩环倒角角度为6.8°~45.2°。

优选地,所述的内部环侧面的内缩环倒角角度为9.8°~25.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对于不同的螺母材料,可以自由调整倒角的大小,从而都能达到不可逆的消间隙原理,如图9所示。这可以使得不同材料的产品对外性能表现一致。

2)不可逆的消间隙原理能够承受50N以上的负载而不会明显产生间隙,对系统精度影响较小,相比于弹簧结构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图10所示。

3)市面上的消间隙螺母结构都有多个部件(常常具有5个以上的部件),而该专利的方案,最少使用3个部件就可以完成相同的效果,使得系统的质量风险显著降低。

4)内缩环可以对整个圆周面产生较为均匀的压力,其压力的分布标准差小于20N,这在消间隙螺母的设计中具有非常好的均匀性,可以使得消间隙的效果更好而均匀,如图11所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第一螺母本体,2为内缩环,3为第二螺母本体;

图2为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4为内缩环倒角,5为螺母本体倒角;

图3为实施例1的内缩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第一螺母本体,21为外部环,22为内部环,3为第二螺母本体;

图5为实施例2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内缩环或内部环侧面的倾斜角度示意图;

图7为螺母本体侧面倒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不同螺母本体材料对应内部环倒角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在重载下的表现对比示意图;

图11为C型内缩环整个圆周施加较为均匀的周向压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不可逆消间隙螺母,包括分别具有内螺纹的第一螺母本体1和第二螺母本体3,所述的螺母还包括一个可径向内缩的内缩环2,该内缩环2置于第一螺母本体1和第二螺母本体3之间;所述的第一螺母本体1和第二螺母本体3与所述的内缩环2连接侧分别设有螺母本体倒角5,所述的内缩环2与螺母本体倒角5的对应位置设有内缩环倒角4;

所述的螺母安装后,所述的内缩环2提供的内缩力通过倒角将第一螺母本体1和第二螺母本体3推开,从而消除螺母轴向间隙。

所述的螺母本体倒角5和内缩环倒角4的角度偏差小于9.8°。

所述的内缩环倒角角度Θ1为6.8°~47.8°。优选的,所述的内缩环倒角角度Θ1为12°~28.2°。

所述的内缩环为卷弹簧、卡箍、O型圈或者其他有内缩弹力的弹性结构。

所述的内缩环为开口结构或者不开口结构。当所述的内缩环为开口结构时,所述的内缩环长度为其整个圆周的50%以上,或者短于整个圆周的50%,如图3所示。内缩环甚至可以是漏斗形椎体。

实施例2

如图4和5所示,所述的内缩环包括外部环21和内部环22,所述的内缩环倒角4设在内部环22上,所述的外部环21在外侧挤压内部环22,所述的内部环22提供的内缩力通过倒角将第一螺母本体1和第二螺母本体3推开,从而消除螺母轴向间隙。

所述的内部环为开口结构或者不开口结构。

所述的内部环为开口结构时,可以比较长,也可以比较短,可以仅为圆周上很小一段,甚至可以是一个漏斗形锥体,所述的内部环长度为其整个圆周的50%以上,或者50%以下

所述的内部环为一片、两片或者多片。

如图6所示,所述的内部环侧面的内缩环倒角角度Θ1为6.8°~45.2°。优选的,所述的内部环侧面的内缩环倒角角度Θ1为9.8°~25.5°。

如图7和8所示,所述的螺母本体倒角的角度Θ2不大于285*μ,第一螺母本体和第二螺母本体之间的配合程度较好,其中μ为内部环或者内缩环与第一螺母本体和第二螺母本体之间配合面的摩擦系数。优选的,所述的螺母本体倒角的角度Θ2为65*μ度≤Θ2≤135*μ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