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溅水龙头出水伞形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60197发布日期:2019-03-30 09:36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溅水龙头出水伞形弯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溅水龙头出水伞形弯管。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水龙头出水伞形弯管,它包括管体。传统的管体,因为不具备防溅效果,若是在实用热水的情况下,会因为水压过大,导致热水对使用的造成飞溅,导致实用性较差,甚至发生烫伤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溅效果好,结构简单以及实用性强的水龙头出水伞形弯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溅水龙头出水伞形弯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入水口以及出水口,管体的出水口处设有防溅机构,该防溅机构包括设置于出水口内壁上的安装环槽、设置于安装环槽上的防溅组件以及用于固定防溅组件的固定组件,所述防溅组件包括与安装环槽相适配的筒体以及设置于筒体内的若干偏心翻板,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于安装环槽槽侧壁上的内环槽以及置于内环槽内的挡圈,挡圈的一侧与筒体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体包括入水口以及出水口,管体的出水口处设有防溅机构,为了提高防溅效果,通过将该防溅机构设置为包括设置于出水口内壁上的安装环槽、设置于安装环槽上的防溅组件以及用于固定防溅组件的固定组件,并且将防溅组件设置为包括与安装环槽相适配的筒体以及设置于筒体内的若干偏心翻板,通过偏心翻板作为主要的防溅手段,筒体作为载体,便于安装,提高了良好的实用效果,并通过固定组件对筒体进行固定,并且将固定组件设置为包括设置于安装环槽槽侧壁上的内环槽以及置于内环槽内的挡圈,挡圈的一侧与筒体抵触,通过内环槽和挡圈之间的配合,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挡圈可以为卡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偏心翻板包括板体以及依次贯穿筒体、板体的轴体,板体和轴体之间为转动连接,且板体和筒体之间为间隙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偏心翻板包括板体以及依次贯穿筒体、板体的轴体,板体和轴体之间为转动连接,且板体和筒体之间为间隙设置,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将偏心翻板设置为由板体和轴体组成,一方面,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另一方面确保了偏心翻板的转动,则提高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板体的两侧外壁呈圆弧状,且板体的两侧外壁的圆弧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板体的两侧外壁呈圆弧状,且板体的两侧外壁的圆弧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将板体的两侧设置为外凸结构,在对水流进行缓冲的同时,不对水流进行过分的受阻,影响水流的流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口的端口处设有分水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水口的端口处设有分水器,通过在出水口的端口处设有的分水器,则提高了使用时的实用效果,提高分水效果,确保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溅水龙头出水伞形弯管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溅水龙头出水伞形弯管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防溅水龙头出水伞形弯管,包括管体,管体包括入水口10以及出水口11,管体1的出水口11处设有防溅机构,为了提高防溅效果,通过将该防溅机构设置为包括设置于出水口11内壁上的安装环槽20、设置于安装环槽20上的防溅组件以及用于固定防溅组件的固定组件,并且将防溅组件设置为包括与安装环槽20相适配的筒体21以及设置于筒体21内的若干偏心翻板22,通过偏心翻板22作为主要的防溅手段,筒体21作为载体,便于安装,提高了良好的实用效果,并通过固定组件对筒体21进行固定,并且将固定组件设置为包括设置于安装环槽20槽侧壁上的内环槽201以及置于内环槽201内的挡圈202,挡圈202的一侧与筒体21抵触,通过内环槽201和挡圈202之间的配合,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挡圈202可以为卡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偏心翻板22包括板体220以及依次贯穿筒体21、板体220的轴体221,板体220和轴体221之间为转动连接,且板体220和筒体21之间为间隙设置,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将偏心翻板22设置为由板体220和轴体221组成,一方面,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另一方面确保了偏心翻板22的转动,则提高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板体220的两侧外壁呈圆弧状,且板体220的两侧外壁的圆弧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将板体220的两侧设置为外凸结构,在对水流进行缓冲的同时,不对水流进行过分的受阻,影响水流的流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出水口11的端口处设有分水器3,通过在出水口1的端口处设有的分水器3,则提高了使用时的实用效果,提高分水效果,确保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